2008年9月13日 星期六

環境污染與健康 生科系老師、vanilla同學重點整理

環境污染與健康


生科系老師、vanilla同學重點整理

第一章 環境與健康
◎人、自然、污染之關係。Fig. 1-1
◎環境污染。p4 ◎人為因素。p4 ◎食物網與食物鏈。p4 ◎污染物質。p4
◎環境污染的種類(不同觀點有不同分法)。p5
※生態系統觀點:可分解與不可分解
※環境因子觀點:空、水、廢、毒、土、音
◎成長典範與環境典範。p6
◎高危險人群之定義。p7 ◎高危險人群之特徵。p11
◎環境變化對人的生理作用。p8
◎環境污染物之劑量-反應關係。p9
※生命必須物質。Fig.1-5 CB
※大多數污染物。Fig.1-5 AB & Fig.1-6 a
※致癌物與放射物。Fig.1-6 b
◎健康之定義。p11
◎健康之評估指標。p12
◎疾病自然史的五個階段。p13
◎疾病的危險因子:宿主、環境:生物、理化、社會。p13
◎疾病的三段五級預防。p15
※易感受期:健康促進、特殊保護
※臨床前期:早期診斷、適切處理
※臨床期和殘障期:殘障限制、復健
◎傳染病之生態致病模式:病原、宿主、環境。p17
◎傳染病之防治:避免出入公共場所、預防接種。p18
◎多階段機轉致病因子:螺旋模式。A影響B,被影響的B又反過來影響A。p21


第二章 環境污染之健康風險評估
◎危險性。p27
◎危險性評估。p28
◎危險性管理。p28
◎危險性溝通:危險性評估與危險性管理之橋樑。p29
◎流行病學之定義。p32
◎流行病學在危險性評估過程所扮演之角色:找出病因。p32-34
※程序:相關描述、因果分析
◎相對危險性。p33
◎危險性評估四個步驟。Table 2-1 and p34-41
※危害物認定
※劑量-反應關係評估
※暴露評估
*架構。p37-38
*直接測量與間接評估之優缺點。p39
※危險性描述計算
◎族群可歸因危險性百分比= 。p40
◎危險性評估之結論具不確定性。p41
※包括
※對策


第三章 環境污染與監測
◎環境監測的三個發展階段。p47
◎全球環境監測系統。p48
◎環境監測的分類方式。p49
◎監視性監測。p49
◎特種目的監測。p50
◎研究性監測。p50
◎環境監測的方法。p51-62
※依技術區分:化學分析、指標生物學、遙測
※依污染介質區分:大氣、水質、土壤、生物
◎指標生物學之定義。p51
◎指標生物學應用之優缺點。p51
◎遙測之定義。p52
◎遙測之應用。p53
◎大氣監測的架構。p55
◎台灣的八個空氣品質預報區。p55
◎PSI。p55 & p101-102
◎大氣監測站的設置原則。p56
◎大氣監測站的分級:一級、二級、三級。p56
◎大氣監測的項目。p57
◎固定監測站與流動監測站之定義。p57
◎水質監測的方法與項目。p58
◎追蹤土壤中金屬的理由。p 59
◎土壤監測的目的。p59
◎土壤監測區的設置原則。p59
※背景監測區(25 ha為一單位)
※一般監測區(1 ha為一單位)
◎生物監測:用於空、水。p61
※大氣污染的生物監測包括。p61
※水體污染的生物監測項目。p62
◎環境監測數據之品保與品管(QA/QC):依循ISO/IEC 17025(1999)
◎品保內容。p63
◎品保要求。p63
◎品管內容。p64
◎環境監測之計畫程序。p64


第四章 水污染與健康
◎水循環。Fig. 4-1
◎水體自淨作用:水體生物吸收分解,土壤吸附過濾。p70
◎土壤鹽化:超抽地下水引起海水入侵,土壤毛細作用。p70
◎台灣水資源。p70
※水流湍急,積蓄停留能力差
※降雨豐沛,但由於山高水短、降雨不均,水分流失,造成水資源匱乏
◎水中對人體健康影響之物質:
※生物性危害:
*病毒:。p73
*細菌:球菌、桿菌、螺旋菌。p72
*真菌:酵母菌、黴菌。p73
*原生動物:原蟲、蠕蟲。p74
※化學性危害:主要來源為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p75
*重金屬:原子密度> 5 g cm 。p111
一般定義:原子密度> 6 g cm 、原子量> 40 (Ca)
*無機性非金屬物質:NO -N、NH -N、SS、Cl 、SO
*有機物質:含碳化合物(C compound),分為
>VOC揮發性有機物- B.P.< 100 ℃,如苯
>Semi-VOC半揮發性有機物-B.P. 100-300 ℃,如醛
>Non-VOC非揮發性有機物-B.P.> 300 ℃,如多氯聯苯
◎自來水水源之條件。p78
◎自來水淨水過程:初篩、混凝、沉澱、過濾、消毒。p78
◎自來水輸水過程:直接、間接。p80
◎自來水污染:。p80
※污水進入蓄水池-改善:距污染源> 3m
※水塔藻類孳生或病媒進入-改善:定期清洗水塔
◎自來水水質標準。p82
※細菌性標準:
※物理性標準:
※化學性標準:影響健康物質、可能影響健康物質、影響適飲性物質


第五章 空氣污染與健康
◎大氣層。Fig. 5-1
◎空氣污染的結果:溫室效應、臭氧層破裂、酸雨、光化學霧、能見度降低。p90
◎空氣污染之主要成因。p90
※持續性之空氣污染排放源:
*人為:移動式、固定
*自然:區域性與局部性
※大氣擴散情形:
◎霾害。p90
◎乾淨空氣與污染空氣成分差別。Table 5-1
◎空氣污染之定義。p92
◎溫室效應。p92
◎聖嬰現象。p93
◎臭氧層。p92
※作用:吸收紫外線
※破裂原因:CFCs
※導致結果:皮膚癌、白內障
◎主要之空氣污染物。p94-101
※粒狀污染物:TSP、PM10、落塵、金屬燻煙、黑煙。p95
※氣狀污染物:CO、NOx、SOx、HydroCarbons、O3、HAPs。p98
◎髒空氣在呼吸道去除機制:攔截作用、慣性作用、布朗運動。p97
◎塵肺病。p97
◎PM2.5:早產兒和嬰兒死亡率升高,氣喘及過敏特殊體質。p97
◎台灣空氣污染現況。p102
※台北:主要交通少數工業,PM10和O3,夏季。p102
※高雄:石化及鋼鐵重工業區,PM10和O3,秋冬季。p103
◎未來管制。p103
※最佳防治技術
※總量管制
※設置許可、操作許可、定期申報
※電動機車:林署長不支持
※太陽能:目前已無補助
※瓦斯車:加氣站太少,改裝車又改回去


第六章 金屬污染與健康
◎生物濃縮作用:食物鏈頂端消費者集其大成。p111
◎環境中微量元素轉移途徑。Fig. 6-1
◎必須性金屬元素。Table 6-1
※重金屬與催化反應的蛋白質有關。p112
※輕金屬則形成離子有助於體液或細胞中電價平衡。p112
◎金屬危害途徑。p113
◎金屬污染物之危險性。Table 6-2
◎金屬進入人體之代謝過程。Fig. 6-2
◎生物暴露指標。p115
※短期:血液、尿液
※長期:頭髮、尿中鎘
◎金屬毒性影響因子。p116
※與必需金屬交互作用
※形成金屬蛋白複合物
※生活型態
※物種及型態
※過敏反應:立即性、細胞毒性、免疫複合物、細胞中間物質
※年齡
※致癌性
◎必需金屬之毒性:毒與不毒在於其量。Co, Cu, Fe, Mg, Mn, Mo, Se, Zn。p118
※微-生長發育所需
※中-身體長期使用
※高-中毒
◎金屬主要用途。Table 6-4
◎毒性作用。p120-126
※Be-接觸性皮膚癌、鈹肺症、致癌
※Cd-痛痛病、肺部疾病、腎小管疾病
※Cr-皮膚表面潰爛,如鼻中隔穿孔
※Pb-神經系統,如腦神經病變、智力降低。貧血、腸絞痛
※Hg-水俁病
※Ni-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呼吸道致癌物
※As-烏腳病、皮膚癌


第七章 農藥污染與健康
◎農藥之定義:保護農作物之藥劑。p131
◎農藥之用途:土壤消毒、種子殺菌、病蟲害防治、去除雜草。p131
◎農藥之種類: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殺鼠劑、環境衛生用藥、、等等。p131
◎殺蟲劑之種類。p131
※有機氯:由C、H、Cl組成,多被禁用。DDT、亞特靈、地特靈(×特靈)
※有機磷:由C、H、P組成,大利松、馬拉松、巴拉松(××松)
※氨基甲酸鹽:由C、H、N組成,安丹
※除蟲菊:亞烈寧、百亞烈寧、第滅寧(××寧)
◎農藥進入食品之途徑。p132 & Fig. 7-1
◎農藥進入人體之途徑:口、呼吸、皮膚。p132
◎農藥毒性指標。p133
※慢性毒性指標:每日攝取安全容許量ADI
※急性毒性指標:半致死量LD50
◎農藥中毒措施。p134
◎毒性。p135-137
※有機氯:急毒性較弱,可於體內殘留、蓄積在脂肪組織產生生物濃縮而慢性中毒,其作用點為神經組織,特別是中樞神經系。症狀倦怠、頭疼、頭暈、噁心、嘔吐、腹瀉
※有機磷:急毒性強,在生物體內快速分解,較少慢性毒性。阻礙乙醯膽鹼脂化酵素作用,對神經之化學傳導物產生毒性作用。症狀食慾不振、倦怠、頭疼、噁心、嘔吐
※氨基甲酸鹽:在生物體內與乙醯膽鹼脂化酵素結合而具毒性,結合強度比有機磷弱,在生物體內快速分解,急毒性較弱,較少慢性毒性
※有機汞殺菌劑:種子消毒用。與具有SH基的酵素結合阻害其作用而引發中毒。慢性中毒,意志無法集中、記憶力減退、頭疼、失眠
※橙劑:除草劑,越戰美軍用為落葉劑,副產物戴奧辛有致畸胎性
◎農藥殘留成因。p137-138
◎農藥殘留管制。p138-139
◎農藥殘留去除:剝皮、去外葉、清洗、烹煮。p139
◎食品中農藥殘留之管制標準
※食品衛生管理法-農藥殘留安全標準-訂定原則。p139
※農藥殘留檢驗不合格之情形。p140
◎選擇蔬果之方式
◎多氯聯苯PCBs:特性、用途、污染途徑。p142-143
◎戴奧辛Dioxin:2,3,7,8-TCDD最毒。特性、污染途徑。p144-145
◎使用農藥之益處與害處。p145-146


第八章 輻射污染與健康
◎輻射是傳遞或發射能量的一種方式,分為游離輻射與非游離輻射。p153
◎游離輻射:產生於原子分解之過程,可以穿透物質,而在其行進路徑中可與原子及分子發生碰撞而產生離子與自由基。p153-154
當原子裏的電子自輻射獲得能量大於原子核對它的束縛能量時,電子就會離開原子而射出,使得原本成中性之原子變成一帶正電和一帶負電之離子對,這種作用稱為游離,能造成游離作用的輻射稱為游離輻射。
※電磁波型輻射:X ray 、 ray。由其行進路徑向四周擴散,對生物體影響屬全面性。為直接游離輻射,帶電粒子具充分動能,可以撞擊方式使物質產生游離。
※粒子型輻射:電子( 粒子)、質子、中子、 粒子。與原子之碰撞發生在行進路徑周圍,對生物體影響屬局部性。為間接游離輻射,指不帶電粒子不易與原子核外之電子直接作用而產生游離,通常它們先與物質產生某種作用而放出荷電粒子,再由此核電粒子與物質作用。
◎放射性核種進入人體後,在體內分布與停留的位置由其化性與物性決定。p154
◎半衰期:度量輻射衰減所需時間的指標,代表放射性核種放射性強度衰減為原來一半所需之時間。除了放射性同位素本身物理性質會決定其半衰期外,存在的位置也決定其排出人體的時間。p154
◎游離輻射之單位。p154 & Table 8-1
◎非游離輻射:電磁波譜上頻率小於X ray 和 ray的部分,其能量不足以使原子產生離子與自由基。p155 & Fig. 8-1
非游離輻射具有的能量太低,不足以使電子離開原子核的束縛,只能使電子在原位置振動,或離開原位置跳到更高能階上去,稱為激發,這種只能造成激發作用卻不足以使原子產生離子或自由基的輻射稱為非游離輻射。
◎生物體暴露於非游離輻射所產生主要生物及健康效應:與人體組織接觸時可因被組織吸收而產生熱。p155-156
◎游離輻射在環境中的來源。p157-158 & Table 8-3
※天然輻射:宇宙輻射、地表輻射、體內輻射
※人造輻射:醫療、農業工業、核能發電、核子試爆
◎游離輻射之健康效應。p159-161
※高劑量游離輻射暴露造成之疾病:急性輻射症狀-腸胃道、造血系統、腦
※對胚胎生長發育之影響:胚胎畸形、心智發展較慢
※對人類癌症之影響:造血系統癌症、乳癌、肺癌
◎非游離輻射在環境中的來源。p161-163
※紫外線:40-400 nm,太陽光(低強度)、工業製程(高強度)
※可見光:400-700 nm
※紅外線:700nm – 1 mm,職場中紅外線烘乾或加熱
※微波與射頻:人為產生,無線電廣播、雷達通訊、人造衛星、醫療、工業
※極低頻電磁波:電力系統,包括電器、變電所、高壓電線、配電線
◎非游離輻射之健康效應。p164-170
※紫外線:角膜炎、白內障、皮膚紅斑、皮膚癌
※紅外線:與紫外線類似,熱的生理危害
※微波與射頻:熱效應。p164、非熱效應。p165
◎游離輻射之防護:TSD原則-時間、屏蔽、距離,勤洗手。p170-171
◎非游離輻射之防護:極低頻輻射-時間、距離,自身暴露減至最低。p171-172
◎電磁波安全距離:功率200W之基地台,離發射端7m外就安全(EPA建議)


第九章 居家環境與健康
◎居家環境之定義:室內環境及其相關次環境,包括庭院、陽台、附近休閒場所。p177
◎改善居家環境生活品質之對策。p177
※了解主要污染來源及其危害特性,移除污染源或行為
※加強室內外通風狀況,...
◎室外空氣品質與居住環境高度有顯著關聯性。隨高度增加風速亦呈上升。p178
◎大氣逆溫層現象。p178
◎避免室外空氣影響室內環境之方法:清洗紗窗、使用空氣清淨機
◎居家環境微粒主要來源:廚房油煙、其他產生氣懸微粒相關活動;如吸菸、殺蟲劑、燒香、裝潢材料中化學物質、髮膠和化妝品中VOC
◎提昇居住環境之室內空氣品質最直接方法為增加室內外通風。p181
◎通風分為自然通風和強制通風,二者之定義。p181
◎污染物環境分布及衰退之機制及現象:(一)、(二)、(三)。p181-182
◎居家環境之潛在健康危害物質。p183-191
※CO:冬天之隱形殺手,不完全燃燒所產生,降低紅血球攜氧及釋氧
※廚房油煙:使用沸點較高和不易起油煙之食用油,減少炒炸
※吸菸及拜香煙霧:
*吸菸-成分為CO、不完全燃燒之粒狀物、尼古丁、芳香族CH、氣態金屬燻煙
*拜香煙霧-成分為CO、氣懸微粒、不完全燃燒之CH
※PAHs:樟腦丸、瓦斯爐燃燒、蚊香、吸菸及拜香煙霧、碳烤、汽機車廢氣
※環境衛生用藥:應先阻絕病媒來源,進而減少用藥
※石綿:纖維在人體肺部隨氣流流動,造成物理性接觸傷害。長度>5 m時...
※VOC:來源。影響。種類。p188
※微生物與過敏源:塵。生長因子:溫度、濕度
※氡氣:來源-土壤鐳衰退產生,經建築材料縫隙進入室內,尤其是地下室
病變-p191
◎生物放大作用。p187
◎BTEXS:苯、甲苯、乙苯、二甲苯、苯乙烯,主要來源是交通廢氣。p189
◎提昇居家環境品質之方法。p191-192
-居住環境品質降低之外在原因:室外空氣污染及室內環境通風不良
-室內污染之成因:人為活動及不當生活方式
※氣狀污染物防治之道:
※粒狀污染物防治之道:
※病媒及微生物防治之道:


※ 第十章 職業環境與健康
◎職業病。p199
◎影響工作者健康狀態的因素。p199
※工作型態:
※工作方法:
※工作環境:
◎疲勞程度測定方法。p200
◎職業性疲勞預防對策。p201
◎職業災害發生要因:基本原因、間接原因。p201
◎職業災害損失包括人員、財產、工作效率、時間。p201
◎職業災害預防對策。p202
◎作業場所可能導致不適或疾病之因素:化學、物理、生物、人因工程。p203
◎化學性職業傷害
※粒狀物質。p203
*分類:依吸入性質分可吸入性、胸腔沉著性、可呼吸性。p203
*健康效應:急性、慢性。p203
*粉塵管制方法。p203
※窒息。p203
*引起缺氧的四種情形。p204
*氧氣濃度對人體之影響。Table 10-1
*危險性氣體。Table 10-2
*窒息發生原因。p205
*作業場所使用之防護具:由上而下-頭、眼、耳、口、手、身、腳。p205
*呼吸防護具:濾過式-O2 > 18%、供給式-粉塵、毒氣、缺氧。Fig. 10-1
*急救甦醒法ABC三原則。p205
※有機溶劑。p205
*健康效應影響。p205
*預防對策。p205
◎物理性危害。p207
※異常溫濕度:熱交換公式。p207
*中暑、熱衰竭、熱痙攣、熱昏厥、熱疹、暫時熱疲勞。p207
*綜合溫熱指數WBGT:優點、室內公式、戶外公式。p207-208
※異常氣壓:潛水伕症。p208
※噪音:dB= 20 log 。p208
*均能音量Leq。p208
*我國採用OSHA規定:勞工每日8hr暴露<90分貝,max <115dBA,
每增5dBA,容許暴露時間應減半。p209
*衝擊性噪音。p210
※振動:全身振動、局部振動、暈車病振動。p210
※輻射。p210
* 粒子及中子穿透物質能力差,對人體影響為吸入或食入
* 粒子及 ray穿透物質能力強,可直接對人體產生傷害
*體外對人體危害強度: > > 。體內則相反
◎生物性危害。p210-212
※來源。p210-212
※致病微生物種類。p212
※工作場所的空氣生物性污染物質分三類。p212
※生物氣膠之定義、對人體健康的危害。p212
※污染途徑。p212
◎人因工程:定義、目的、危害組成因素。p213
◎工作環境及危害總表。Table 10-4
◎恕限值TLVs、行動準則(譯為「活動標準」較妥)。p213
◎生物暴露指標BEI。p213 & p215
◎有害物質容許暴露標準。p214
◎工作者的健康管理項目。p215-216
◎健康檢查之種類。p215-216
◎我國主要之職業病。p217
◎職業安全衛生的問題應推廣「國民保健」、「職業安全衛生」、「環境保護」三個觀念。p217

 
第十一章 環境荷爾蒙
◎環境荷爾蒙之種類。p223
◎內分泌系統所產生之干擾作用。p223-224
◎內分泌干擾物質與內分泌調節物質之差別。p224
◎內分泌干擾物質;即環境荷爾蒙之定義。p225
◎「Our Stolen Future 失竊的未來」先覺出版社-金石堂有售
◎內分泌干擾物質之作用。Fig. 11-1
◎人類主要內分泌器官。Fig. 11-2
◎常以雌性激素來研究內分泌干擾作用之原因。p227
◎評估內分泌干擾物質不利影響之重要考慮因素。p228
◎內分泌系統。p228
◎荷爾蒙之作用過程。Table 11-1
◎具環境荷爾蒙效應之化學物質。Table 11-2
◎荷爾蒙之分類與作用。p233
◎代表性荷爾蒙其作用機轉。Fig. 11-3
◎人類荷爾蒙之主要功能及其疾病。Table 11-3
◎內分泌干擾物質對雌性激素之影響機轉。Fig. 11-4
◎內分泌干擾物質抑制雄性激素活性之作用機轉。Fig. 11-5
◎多氯聯苯(PCBs)與DDT之內分泌干擾機制。p234
◎戴奧辛之內分泌干擾機制。p236
◎環境荷爾蒙之篩選與試驗方法。Table 11-4
◎處理環境荷爾蒙之環境風險評估所要考慮之事項。p238
◎處理環境荷爾蒙政府應扮演之角色。p239-240
◎處理環境荷爾蒙工業界應採取之措施。p240


第十二章 環境污染與癌症
◎細胞突變。p245-叛變的兵團
◎癌症發生之必要要件。p245
◎發生-促進-發生模式。p245 & Fig. 12-2
◎完全癌化現象。p245 & Fig. 12-1
◎IARC列出判斷環境污染物質與癌症間因果相關性的五項準則。p246
◎IARC對可能造成人類癌症物質其致癌性科學證據強弱判定原則。Table 12-1
◎IARC可能致癌物質的分類。Table 12-2
◎單一化學物質之致癌物質:13大項。p250-257
◎觀念:
※吃進去的-肝臟解毒-肝出問題。
※吸進去的-經由呼吸道-鼻、肺、呼吸道出問題
※接觸的-皮膚出問題
◎黃麴毒素:由真菌產生,幾乎所有食物都會受到污染。澎湖花生?肝臟腫瘤。
◎鹵烷:氯乙烯-PVC基礎。CCl4、CH2Cl2、CHCl3、C2Cl4、....。p252
◎苯:室內來源-吸菸、二手菸、車庫。室外來源-加油、廢氣。白血症
◎纖維及結晶體:石綿、結晶矽。p255
◎甲醛:尿素甲醛樹脂。鼻癌、鼻咽癌。p256
◎金屬:砷、鉻、鎳、鎘、鉛。p256
◎多鹵芳香族及脂肪環狀化合物:特性-在環境中化性安定,在農工業上使用普遍。PCB。p257
◎複合環境致癌物質。p258-262
◎管制致癌物質在環境中流布之管制目標。p263

第一章
1何謂食物鏈?(P.4)
食物鏈:傳遞能量和物質的轉換通路
食物網:許多食物鏈錯縱複雜組合而成的
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底泥,就是水中的食物鏈。

2.環境污染有哪幾種? (P.5)
(1)生態系統:
a.不可分解性的污染物質:在自然界是不被分解的或者分解甚慢,例如鐵鋁罐、人造纖維塑膠製品、清潔劑、毒性性有機物、殺蟲劑和藥物等。
b.可分解性污染物:在自然界的自淨能下可被微生物分解,而不會累積在環境之中。
(2)環境因子: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音等。

3.成長典範與環境典範之比較?(P.6)
人類既是污染受害者,也是污染製造者,身具雙重角色。要人們都能健康,治本之道是如何改變人們「環境侵害」的思維方式,這種方式正是所謂「人類特殊典範」有時也稱為「社會主流典範」此一典範之主軸是以人類為中心追求的是無限的成長,所以也稱作「成長典範」。
成展典範(HEP):人為萬物、人定勝天、科技萬能、成長無限。
環境典範(NEP):人為萬物之一支、天人合一、科技有所不能、成長有限。(以生態為中心)

4.說明相同環境下,人群對環境反應之行為?(P.8)
生理負荷增加、生理變化不明顯、生理補償狀態、患病增加、死亡率增加。

5.說明致癌物與非致癌物對人體的劑量-反應關係?(P.10)
反應呈直線關係。劑量沒有所為的閥值。對於這種有害因素的評估,可採用一般的可接受的容許危險度限值。

6.高危險人群有哪些特徵?(P.11)
高危險人群:是指某一群人在接觸到有毒物質或致癌物質時,由於個體的生物學性質使其毒性反映的出現較一般人群快而強。
年齡或生理反應:在人的生命週期中,有某些時期對某些環境因素之危害特別敏感。
如胎兒和新生兒體內解毒酵素系統尚未成熟,孕婦有特殊的生理機能等。
遺傳因素:某些遺傳缺陷或遺傳並可能與人體對毒物的敏感性增強有關。
營養狀況:某些污染物的毒性會因營養缺乏而增劇,如:鈣、鐵不足會使鉛的毒性增加。
健康狀態:對於健康不佳,患有心肺疾病的老年人,對二氧化硫污染特別敏感。
生活習慣:個人的生活習慣是影響污染物接觸機會的一個重要因素。如:吸煙會額外接觸各種致癌物質,吃魚多的人,如水體有汞污染,接觸有機汞的機會就較多。

7.何謂健康?何謂健康評估指標?(P.11-13)
健康:生理、心理和社會上的完全安寧狀態,不僅是沒有病或不虛弱而已。這一定義,強調不僅在身體和精神方面,要有完全的構造與機能,更要在社會上扮演獨立自主、己達達人的角色。
健康評估指標:發病率、感染率、現患率、病死率、死亡率、流產率、新生兒死亡率、期望壽命值、影響遺傳之指標(如性別比、死產、死胎、先天性畸形發生率等)。

8.何謂疾病自然史?何謂疾病之三段五級預防?(P.15)
◎從健康演變成疾病、傷殘、甚至死亡的連續性演變過程,稱作疾病自然史。
(一)易感染期之預防:
健康促進:透過均衡營養、保暖的衣著、充分的休眠、娛樂休閒、適性工作、良好
的衛生習慣來促進健康,減少疾病發生的機會 。
特殊保護:針對特定疾病採行減少或避免暴露於危險環境因子中,或增進個體免疫力的方法,如傳染病的預防接種與隔離檢疫或職業危害的安全防護等。
(二)臨床前期疾病之預防:
早期診斷和適切處理:越早發現臨床前期的變化,越能事半功倍的處理病變。
(三)臨床期和殘障期疾病的預防:
殘障限制:避免患者因病而發生短暫殘障或終生殘障等後遺症。
復健:能藉生理、心理和職能復健,扮演自立立人,造福人群的積極角色。

9.傳染病與慢性病屬於何種致病模式或機轉?(P.16-21)
傳染病-屬於生態致病模式、乃是病原、宿主和環境三位一體的結果。
慢性病-屬多階段致病機轉。強調沒有一個危險因子是引起疾病所絕對必要的,也沒有一個危險因子是充分的,也就是單獨存在即會致病的。

10.何謂危險性?危險性溝通?危險性評估包括哪些步驟與內容?(P.27-30)
危險性溝通:是從危險性評估到危險性管理的過程中扮演橋樑的角色。
目的:
1.強調如何將具體量化所得的危險性數據讓政策制定者知曉,以利政策之制定。
2.是使一般民眾能夠了解危險性估算數據之真正涵義。
危險性:或稱為風險是一種機率,對個人而言罹患某種疾病危險性的高低所代表的意義是
此人罹患疾病的機率。
步驟:
危害的認定:回顧生物學、醫學及化學等相關研究文獻,並透過系統性綜合科學證據的方法,以鑑定環境中某物質是否具有致毒性或致癌性。
劑量反應關係評估:評估危害物質在某一特定劑量或濃度下,與受測生物不良健康反應發生間之關係。
暴露評估:利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測量或評估暴露量的大小、暴露時間的長短,以及環境危害物質進入生物體的路徑。
危險性之描述與計算:利用危害認定、劑量反應關係評估及暴露評估所得之數據資料,並考慮這些數據本身之不確定性及變異情形後,計算一般民眾暴露於該環境危害物質中於其一生得到的不良健康效應之危險性,並依據一系統性之考量,決定此危險性之大小、顯著性及其對公共衛生之衝擊,以作為擬定管制策略之參考。

11.何謂流行病學?一般包括哪些程序?(P.32-33)
流行病學:是一門研究及病或健康相關是件在人類族群中分佈情形極其決定因素的學問。
程序:危害認定、劑量-反應關係評估、暴露評估、危險性之描述與計算。

12.暴露評估需要包括哪幾部份?(P.37)
「暴露評估」是危險性評估的第三個步驟,其架構包括了解:
危害物的發生源、危害物在環境中的流佈與介質、危害物進入人體的途徑等三部份。
13.危險性評估用於決策時可能發生的問題為何?


14環境監測之發展有哪幾個階段?(P.47)
(1)被動監測階段:在50年代若干工業化國家的污染事件不斷發生,當時因為對環境的認是不足,又因科技的限制,基本上是那裡發生污染,就到那裡去調查並解決問題。
(2)目的性監測階段:60-70年代發展出一些相對應的環境監測方式,通常會進行間斷有目的性的定時、定點之測定,測定項目也會擴大。
(3)預測與預報階段:70年代用自動化連續監測系統,能隨時隨地監測之資訊,作為研析、預測與預報之依據。
15.環境監測如何分類?(P.49)
(1) 以污染物存在的介質:水質監測、空氣品質監測、土壤品質監測、生物監測、食品監測等
(2) 以監測部門進行監測:氣象部門的基線監測、衛生部門的衛生監測、環保部門的環境監測等
(3) 以目的和性質之差異:監視性監測、特殊目的監測、研究性監測等
(4) 以污染過程分類:污染源監測、環境因素監測、影響監測。
16.何謂環境監測之指標生物學方法?有何優缺點?(P.51-52)
指標生物學方法:研究生塢與環境品質關係之科學,以生物為指標,來判斷環境品質之優劣
指標生物:即對於某些特定物質或特殊環境條件敏感且產生反應的方式亦於確認之活生物體。

優點:
(1)可即時監測污染:對於低濃度的某些有害污染物,可即時監測其是否存在,就可 防止危害人類和其他動物的方式。
(2)可說明污染累積的長期影響。
(3)某些指標生物污染物有濃縮之效應,可反應污染物在環境中之含量。

缺點:
(1)無法正確指出污染物之本質:採礦時利用金絲雀失去知覺來偵測一氧化碳。但這
種鳥的單純反應也可能是由其他因素所引起的。
(2)監測結果會受到其他環境因素所影響:環境條件如營養、濕度、溫度等會影響指標 生物之反應。
(3)指標生物對污染物並非完全專一性:指標生物對於不同的污染物都可能以類似方 式反應,故也會發生由兩種污染物交互反應 所引起的協同作用。
因此指標生物通常用於輔助性監測。

※環境監測計劃應該包括六個程序:
1.決定目的 2.現場調查 3.制定計劃 4.實施計劃 5.評估結果 6.報告結果
17.何謂遙測:
即遙感探測,是指間隔一段距離且不用接觸物體而能測得該物體的物理性質。
18.何謂PSI:是五種空氣污染指標。
即SO2,CO、O3、NO2、PM10等五種指標污染物之濃度指標質。
0—50空氣品質良好 50—--100普通 100—200不良
200—300 極不良 300—500有害

19.大氣監測站站址選定之原則如何?(P.56)
(1)測站種類:考慮監測之範圍和監測之目的,
一般可分為:一般空氣品質監測站、工業空氣品質監測站、交通空氣品質監測站、國家公園、空氣品質監測站、背景空氣品質監測站。
(2)污染源及污染物濃度分析:能充分反應污染物之濃度變化。
(3)地形、地勢及氣象條件:監測站的分佈尚要結合與局部氣象條件有關的地形學特點來考慮。
(4)人口分佈及交通狀況:人口越密集,交通流量越高,測站就有設置之必要。
(5)有益於防治對策之判定:對結果判定有幫助的地點可考慮設監站。
(6)都市計畫、區域計畫或其他土地利用計畫:考量各種土地利用有否需要作大氣之監測。

20.一般水質監測的項目有哪些?(P.58)
一般常用的有:溫度、P H值、濁度、導電度、懸浮性固體、溶氧、某些有機物質與魚毒性試驗
水質監測方法:
(1)自動監測或人工採樣,然後將水樣輸送到實驗室進行分析。
(2)現場監測:直接將感應器放置現場水體中,經過化學或光學方法進行監測,測定質
用有線或無線電傳送或記錄。

21.土壤背景監測區如何設置?(P.59)
背景監測設置原則:
1. 土壤重金屬量須是三級以下之地區、
2. 必須是灌溉渠道上游之地 區、
3. 察覺無污染來源之地區。
一般監測區設置原則:高污染性工廠密佈,且其廢棄物堆置或處理地點、地方上曾發生重大污染事件之地點、土壤重金屬含量為四級、五級標準之地區,以五級為優先、其他必要之地區。

22環境數據品保要注意哪些?環境監測計畫應包括哪些程序?
(1) 數據品保的內容
(2) 數據品保的要求:準確性、精確性、完整性、代表性、可比較性
(3) 品質管制
.環境監測計畫應包括程序:
由決定目的、現場調查、制訂計畫、實施計畫、評價結果、報告結果。
等六個先後緊密銜接的工作單元與數據品保、品管兩項規定各單元品質工作所共同構成。

23. 何謂水循環現象?(P.69-70)
下雨-為湖水或受植物吸收在經蒸發再下雨稱之。

24.請說明水中可能存在危害健康之物質?(P.71-76)
(1)生物性危害:細菌、病毒、真菌、病原微生物四種。
(2)化學性危害:重金屬、無機性非金屬物質、有機物質、地下水危害事件。

25.自來水中來自有機物質之危害指的是什麼?
(1) 自來水中來自有機物質之危害指的是三鹵甲烷(THM)
(2) 主要包括四種化合物即:氯仿(三氯甲烷)、溴二氯甲烷、二溴氯甲烷、溴仿。
來源:工業廢水、民生污水、畜牧有機廢水的污染、農藥、肥料。

※自來水標準之主要項目:
(1) 細菌性標準:如大腸桿菌群、總菌落數等。
(2) 物理性標準:如臭度、濁渡、色度等。
(3) 化學性標準:影響健康物質、可能影響健康物質、影響適飲性物質。

26.自來水水質之化學性標準包括哪些?(P.82)
(1) 影響健康物質:包括金屬砷、鉛、鎘、鋇、銻、鎳、汞、氰鹽等;亞硝酸鹽、
總三鹵甲烷、揮發性有機物及農藥等。
(2)可能影響健康物質:硝酸鹽氮、氟鹽、金屬銀。
(3)影響適飲性物質:如鐵、錳、銅、鋅等金屬、硫酸鹽、酚類、陰離子介面活性劑、氯鹽、氨氮、總硬度和總溶解固體重等。
27.何謂聖嬰現象:是太平洋東南海域之海水發生異常高溫現象。
28何謂PM10?何謂PM2.5?PM2.5有何種健康危害?(P.95-97)
PM10:懸浮微粒中粒子粒徑小於10μm之粒狀物濃度
PM2.5:空氣中粒徑小於2.5μm之粒狀物濃度
PM2.5之健康危害:造成早產兒及出生嬰兒死亡率提昇之主因,對人體肺部亦具有直接健康威脅。

29.人體呼吸道對粒狀物有哪些攔阻的作用?(P.96)
動物體在呼吸過程中,空氣中無所不在的氣懸微浮粒隨之進入呼吸系統。藉由粒子在氣流中之慣性作用,藉由呼吸系統之潤濕表面黏附過量之懸浮微粒。攔截作用亦必須依靠纖毛及其潤濕表面,如:鼻孔內之鼻毛,當粒子進入鼻毛時,如果與鼻毛邊緣接觸,則可黏附於鼻毛表面將粒子去除,所以稱為攔截作用。

30.空氣污染物有哪兩種?包括哪些污染物?
(1) 粒狀污染物:總懸浮微粒(TSP)、PM10、落塵、金屬燻煙及其化合物、黑煙。
(2) 氣狀污染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碳氫化合物、臭氧等光物、有害空氣污染物(如苯等之VOCs)。

31.生命必需的金屬元素有哪些?(P.112)
鈉:主要的細胞外陽離子。
鎂:多種酵素的成分。
鉀:主要的細胞離子。
鈣:骨骼的主要成分,部份酵素亦需要。
釩:人體、低等植物及部份海棲動物必須。
鉻:高等動物制造胰島素所必須。
錳:部份酵素必須。
鐵:血紅素和許多酵素所需。
鈷:部份酵素與維生素B12必須。
鋅:多種酵素所需。
銅:氧化酵素所需。
錫:鼠類必須,功用不明。
鉑:多種酵素必須。

32.說明有機物與無機物對細胞之毒性?(P.115)
(1) 烷基汞為主要之神經毒。
(2) 氯化汞對腎臟有毒性作用。
(3) 鉛對骨骼組織有強親和力,
(4) 鐳有很長的滯留時間,且隨年齡增加而累積。

33.何謂螯合作用?人體的哪些部分常做為暴露指標?(P.114-115)
螯合作用:金屬離子和具有電子或末鍵結電子對的配體形成金屬離子複合物。
暴露指標:血液、尿液、頭髮在測量暴露或劑量時最易取得的組織,故它們常用於作為暴露指標。
34.金屬引起的過敏反應有哪幾類?(P.117)
(1)立即性過敏:如鉑所造成的皮膚、黏膜及支氣管的過敏反應。
(2)細胞毒性過敏反應:如金的有機鹽類所引起血小板減少症。
(3)免疫複合物過敏反應:如暴露在汞蒸氣或而引起的蛋白尿。
(4)細胞中間的過敏反應:如接觸鉻、鎳引起的接觸性皮膚炎,即因鈹、鋯的暴露引起肉芽腫的行程所致。

35.請問金屬所可能產生之疾病為何?(P.120
鈹:接觸性皮膚鹽、吸入過多的鈹引起呼吸道的猛爆型發炎反應。
鎘:吸入鎘的煙燻導致化學性肺水腫。
鉻:急性腎小管或腎小球損傷。
鉛:骨髓造血系統、神經系統的毒性危害。
汞:腐蝕支氣管對中樞神經系統造成影響。
(1) 鎘:痛痛病
(2) 鉻:鼻中隔穿孔
(3) 鉛:鉛中毒、垂腕症
(4) 汞:汞中毒、水吳症
(5) 鎳:皮膚炎
(6) 砷:色素沉著過度、角化過度、皮膚癌


第七章 農藥污染與健康
一.農藥之定義:保護農作物之藥劑。p131
二.農藥之用途:土壤消毒、種子殺菌、病蟲害防治、去除雜草。p131
三.農藥之種類: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殺鼠劑、環境衛生用藥、、等等。p131

四.殺蟲劑之種類。p131
1.有機氯:由C、H、Cl組成,多被禁用。DDT、亞特靈、地特靈(×特靈)
2.有機磷:由C、H、P組成,大利松、馬拉松、巴拉松(××松)
3.氨基甲酸鹽:由C、H、N組成,安丹
4.除蟲菊:亞烈寧、百亞烈寧、第滅寧(××寧)

五.農藥進入食品之途徑。p132 & Fig. 7-1
農藥→水→空氣→土壤→作物→家畜、食品→人
\______→微生物______ →魚貝類_______↗

六.農藥進入人體之途徑:口、呼吸、皮膚。p132

七.農藥毒性指標。p133
1.慢性毒性指標:每日攝取安全容許量以ADI表示之,是農藥的慢性毒性指標,ADI值越低,慢性毒性越高。

2.急性毒性指標:半致死量LD50

八.農藥中毒措施:p134
1.千萬不可自己解毒
2.先減少中毒者繼續接觸農藥移至空氣流通處
3.去除污染的衣物
4.中毒物、嘔吐物、空罐等一起送至醫院

九.毒性。p135-137
1.有機氯:急毒性較弱,可於體內殘留、蓄積在脂肪組織產生生物濃縮而慢性中毒,其作用點為神經組織,特別是中樞神經系。症狀倦怠、頭疼、頭暈、噁心、嘔吐、腹瀉
2.有機磷:急毒性強,在生物體內快速分解,較少蓄積產生慢性毒性。阻礙乙醯膽鹼脂化酵素作用,對神經之化學傳導物產生毒性作用。症狀食慾不振、倦怠、頭疼、噁心、嘔吐
3.氨基甲酸鹽:在生物體內與乙醯膽鹼脂化酵素結合而具毒性,結合強度比有機磷弱,在生物體內快速分解,急毒性較弱,較少慢性毒性
4.有機汞殺菌劑:種子消毒用。與具有SH基的酵素結合阻害其作用而引發中毒。慢性中毒,意志無法集中、記憶力減退、頭疼、失眠
5.橙劑:除草劑,越戰美軍用為落葉劑,副產物戴奧辛有致畸胎性

十.農藥殘留成因: p137-138
1.農藥性質
2.農藥劑型
3.施用時期
4.方法
5.農作物種類及生長期
6.光、熱、水、微生物等環境因子

十一.農藥殘留管制:p138-139
食品衛生管理法:
農藥安全管制分兩部分:
產銷流程:田間 →集貨市場 →批發市場 →零售市場 →民眾
|←------------ →|←----------- →|
管制單位:農政機關 衛生機關
法 源:農藥管理法 食品衛生管理法
農藥使用管理辦法 殘留農藥安全容許標準
農產品批發市場管理辦法
管制方式:農藥使用管理與輔導 市售蔬果農藥殘留抽測
田間試驗 消費者教育、宣導
集貨、批發市場檢測
農藥殘留之抽測

十二.農藥殘留去除:剝皮去殼、去外葉、用水清洗、蒸煮烹調、榨汁磨粉、加工製罐等。
烹煮的時間越久,溫度越高,去除農藥殘留的效果越大。 p139

十三.食品中農藥殘留之管制標準
1.食品衛生管理法-農藥殘留安全標準-訂定原則。p139
2.農藥殘留檢驗不合格之情形。p140

十四.選擇蔬果之方式:
1.向不同的菜販購買蔬果
2.好看的蔬果不見得健康
3.不買不合時令的蔬果
4 葉菜類農藥殘留較多,根莖菜類硝酸鹽含量較高
5.購買有品牌的蔬果,較有安全保障

十五.多氯聯苯PCBs:p142-143
1.特性:1.難溶於水2.耐熱性3.富接著性及延展性4.揮發性低5.絕緣性高
2.用途:電容器、變壓器、可塑性、潤滑、熱煤體、塗料、油墨等等
3.污染途徑:來源有環境污染工業意外食品包裝等,
途徑為:1.使用後的垃圾及製造時產生的工業廢水進入環境,
2.焚燒廢氣排至空氣中而造成空氣污染
3.自製造食用油過程中管子破裂PCBs滲出所致

十六.戴奧辛Dioxin:2,3,7,8-TCDD最毒。p144-145
1.特性:1.對熱安定2.分解慢3.溶度低4.接合性強
2.污染途徑:1.苯氯基的農藥含戴奧辛
2.木材防腐的苯氯基類
3.工業冷煤或熱沒加熱產生戴奧辛
4.含鉛汽油之汽車排出廢氣含戴奧辛
5.以氯作原料漂白紙漿後產生戴奧辛
6.化學廢棄物,如多氯聯苯基類會產生戴奧辛

十七.使用農藥之益處與害處。p145-146
使用農藥的益處:
1.容易使用而效果顯著
2.己發展多種農藥,可依狀況需要選擇使用
3.可節省人工而使農產品成本降低

十八.使用農藥的害處:
1.農藥本身含有毒性,能使在施用農藥時受到傷害,作物中過量的農藥殘留可使人食物
中毒,可能污染土壤、水、空氣。
2.使用農藥雖然大量消除病蟲,也因此影響自然的平衡,而破壞農業生態。


第八章 輻射污染與健康
一.輻射是傳遞或發射能量的一種方式,分為游離輻射與非游離輻射。p153

二.游離輻射:產生於原子分解之過程,可以穿透物質,而在其行進路徑中可與原子及分子發生碰撞而產生離子與自由基。 p153-154
1.電磁波型輻射:Xray 、γray。由其行進路徑向四周擴散,對生物體影響屬全面性。為直接游離輻射,帶電粒子具充分動能,可以撞擊方式使物質產生游離。
2.粒子型輻射:電子(β粒子)、質子、中子、α粒子。與原子之碰撞發生在行進路徑周圍,對生物體影響屬局部性。為間接游離輻射,指不帶電粒子不易與原子核外之電子直接作用而產生游離,通常它們先與物質產生某種作用而放出核電粒子,再由此核電粒子與物質作用。

三.放射性核種進入人體後,在體內分布與停留的位置由其化性與物性決定。p154

四.半衰期:度量輻射衰減所需時間的指標,代表放射性核種放射性強度衰減為原來一半所需之時間。除了放射性同位素本身物理性質會決定其半衰期外,存在的位置也決定其排出人體的時間。p154

五.游離輻射之單位。p154 & Table 8-1
游離輻射之國際系統(SI)單位
輻射量 新SI單位 舊SI單位 說明 換算
活度 Becquerel(Bq)
(貝克) Curie(Ci)
(居禮) 放射源強度的單位 1Ci=3.7×1010 Bq
吸收劑量 Gray(GY)
(戈雷) Rad(雷得) 作用物吸收的輻射能 1rad=10-2 GY
等効劑量 Sievert(Sv)
(西弗) Rem(侖目) 能反映人體受傷害的程度 1rem=10-2 Sv

六.非游離輻射:指的是電磁波譜上頻率小於Xray和γray的部分,其能量不足以使原子產生離子與自由基。p155 & Fig. 8-1

七.生物體暴露於非游離輻射所產生主要生物及健康效應:p155-156
非游離輻射的能量無法使原子分解,但與人體組織接觸時可因被組織吸收而產生熱。

八.游離輻射在環境中的來源:p157-158 & Table 8-3
1.天然輻射:宇宙輻射、地表輻射、體內輻射
2.人為輻射:包括醫療、農業工業、核能發電、核子試爆
鈷60局部照射(每次) 等效劑量 60000(毫西弗)
胸腔X光照射(每次) 等效劑量 0.2(毫西弗) ( 鈷60之等效劑量為X光之30萬倍)

九.游離輻射之健康效應:p159-161
游離輻射帶有足以傷害細胞的能量,對細胞染色體、基因及身體各種組織器官造成傷害。
1.高劑量游離輻射暴露造成之疾病:急性輻射症狀-腸胃道、造血系統、腦部症狀
2.對胚胎生長發育之影響:造成胚胎畸形、心智發展較慢
3.對人類癌症之影響:造血系統癌症、乳癌、肺癌

十.非游離輻射在環境中的來源:p161-163
1.紫外線:40-400 nm,太陽光(低強度)、工業製程(高強度)
2.可見光:400-700 nm
3.紅外線:700nm – 1 mm,職場中紅外線烘乾或加熱
4.微波與射頻:人為產生,無線電廣播、雷達通訊、人造衛星、醫療、工業
5.極低頻電磁波:電力系統,包括電器、變電所、高壓電線、配電線

十一.個人通訊(行動電話)相對應之頻率範圍:800~900 MHZ、1800~2200 MHZ p163

十二.非游離輻射之健康效應。p164-170
1.紫外線:波長介於280~315nm的遠紫外線易導致角膜炎、白內障、皮膚紅斑、皮膚癌
2.紅外線:介於750~1500nm的紅外線會造成皮膚燒傷及眼球的傷害。與紫外線類似,是屬於熱的生理危害
3.微波與射頻:(1)熱效應、(2)非熱效應、(3)個人通訊射頻/微波輻射非熱效應之研究

十三.熱效應:是指高頻非游離輻射對人體所造成皮膚紅腫、白內障等熱生理反應。 p164

十四.非熱效應:是指低頻非游離輻射對人體所造成癌症與生殖危害等非熱生理反應。p165

十五.個人通訊射頻:在射頻/微波輻射中,頻率介於800~900 MHZ以及1800~2200 MHZ 的部分屬於個人通訊頻率 。基地台天線所產生之射頻輻射只會影響基地台周圍150公尺以內之環境。

十六.游離輻射之防護:TSD原則-時間、屏蔽、距離,勤洗手。p170-171

十七.非游離輻射之防護:極低頻輻射-時間、距離,自身暴露減至最低,不易受建物及金屬屏障。p171-172

十八.電磁波安全距離:功率200W之基地台,離發射端7m外就安全(EPA建議)


第九章 居家環境與健康
一.居家環境之定義:室內環境及其相關次環境,包括庭院、陽台、附近休閒場所。p177

二.改善居家環境生活品質之對策。p177
1.了解主要污染來源及其危害特性,移除污染源或行為
2.加強室內外通風狀況,採取有效的改善設施,提升居家之環境生活品質

三.室外空氣品質與居住環境高度有顯著關聯性。隨高度增加風速亦呈上升。p178

四.大氣逆溫層現象:於四面環山的盆地中,海風不易吹入盆地,盆地內所產生的空氣污染物不易擴散,在太陽輻射加熱盆地下層空氣之情況下,易造成大氣逆溫層現象加速空氣惡化。p178

五.避免室外空氣影響室內環境之方法:清洗紗窗、使用空氣清淨機

六.居家環境微粒主要來源:廚房油煙、其他產生氣懸微粒相關活動;如吸菸、殺蟲劑、燒香、裝潢材料中化學物質、髮膠和化妝品中VOC

七.提昇居住環境之室內空氣品質最直接方法為:增加室內外通風。p181

八.通風分為自然通風和強制通風,二者之定義。p181
1.自然通風:為能藉由兩處不同環境壓力差造成氣流流動,將污染較嚴重區域內之污染物加以稀釋者稱之自然通風
2.強制通風:是利用機械通風裝置如抽風機或冷氣機,進行人為的排風措施稱強制通風

九.污染物環境分布及衰退之機制及現象有三: 。p181-182
1.固體灰塵及氣懸粒的沉降作用
2.建築裝潢器材對於污染物質之吸收及吸附作用
3.污染物體本身之衰退、分解、光化及氧化作用

十.居家環境之潛在健康危害物質。p183-191
1.CO:冬天之隱形殺手,不完全燃燒所產生,降低紅血球攜氧及釋氧
2.廚房油煙:使用沸點較高和不易起油煙之食用油、減少炒炸、戴口罩、加強油煙的去除效率
3.吸菸及拜香煙霧:
(1)吸菸-成分為CO、不完全燃燒之粒狀物、尼古丁、芳香族CH、氣態金屬燻煙
(2)拜香煙霧-成分為CO、氣懸微粒、不完全燃燒之CH
4.PAHs:是由不同數目的苯環所組成的碳氫化合物(指不完全燃燒的碳氫化合物)。
環境中的主要來源包括:汽機車廢氣、重油及柴由燃燒鍋爐、工業煉焦製程、木炭及農牧廢料焚燒森林火災等活動或事件。
居家環境中之來源包括:樟腦丸、瓦斯爐燃燒、蚊香、吸菸及拜香煙霧、碳烤、汽機車廢氣。
5.環境衛生用藥:應先阻絕病媒來源,進而減少用藥
6.石綿:纖維在人體肺部隨氣體流動,造成物理性接觸傷害。長度>5微米時,可穿透肺泡細胞,助長致癌物質之增生。
7.VOC:來源:油漆、裝潢材料、髮膠噴罐、修正液之使用
影響:神經麻醉、刺激黏膜、肝腎病變
種類:甲醛、氟氯碳化物、甲苯、二甲苯(甲醛、甲苯為主要物種)。p188
8.微生物與過敏源:塵。生長因子:溫度、濕度
9.氡氣:1.來源-土壤鐳衰退產生,經建築材料縫隙進入室內,尤其是地下室
2.病變-可刺激肺部周圍細胞和組織,造成病變 p191

十一.生物放大作用。p187
在生物型態由初級消費者之植物及微生物、二級消費者之魚類及草食性動物、三級消費者之肉食性鳥類及動物乃至中級消費者之人類,在多重的食物鏈狀態下,產生環境積蓄之生物放大作用。

十二.BTEXS:苯、甲苯、乙苯、二甲苯、苯乙烯,主要來源是交通廢氣。p189

十三.提昇居家環境品質之方法。p191-192
-居住環境品質降低之外在原因:室外空氣污染及室內環境通風不良。
-室內污染之成因:人為活動及不當生活方式。

十四.減少污染物較有效之方法有:
1.氣狀污染物防治之道:移出污染排放設備或改變污染行為。
2.粒狀污染物防治之道:定期潔淨室內外間隔之紗窗、定期清洗冷氣機之過濾網,使用除塵設備加強廚房除油煙機效果。
3.病媒及微生物防治之道: p192
(1)定期檢查及清掃居家環境附近之病媒居住場所;
(2)定期檢查及更換居家環境與外界隔離之紗窗及紗門;
(3)使用物理性防蟲裝置;適當和正確地使用環境清潔用藥。


第十章 職業環境與健康 p199
一.職業病:凡是由於職業工作之緣故與有害健康的元素或環境接觸繼而引發的疾病稱之。

二.影響工作者健康狀態的因素。 p199
1.工作型態:工作型態之影響來自於工作時段違反一般生活作息及工作環境。
2.工作方法:工作方法的不當來自管理的不善,以致影響工作品質與生產力,形成工作壓力,造成緊張,是職業傷害的主因。
3.工作環境:在工作環境中,職業病是重要因素,其一為影響舒適程度的因素,如溫度、溼度、採光、噪音。其二為造成危害健康的因素,依化學、物理、生物及人因工程等。

三.職業性疲勞程度測定方法。p200
1.機能測定
2.生化學測定
3.心理學測定
4.工作負荷測定
5.綜合測定
6.自覺症狀調查

四.職業性疲勞預防對策。p201
1.工作量調整
2.適當的配置
3.工作方法的改善
4.健康的維持
5.適當的休息
6.休閒措施
7.感情障礙的輔導

五.職業災害發生要因:p201
基本原因:1.管理不善
2.監督不周
間接原因:1.不安全的狀態
2.不安全的行為

六.職業災害損失分為直接及間接兩類,間接損失又稱為隱藏損失,通常是直接損失的四倍。
職業災害損失包括:人員、財產、工作效率、時間。p201

七.職業災害預防對策。p202
1.消除危害因素
2.封閉及防護危害發生的來源
3.提供適當的個人防護具
4.實施工作教導及安全訓練

八.作業場所可能導致不適或疾病之因素:化學、物理、生物、人因工程。p203

九.化學性職業傷害
1.粒狀物質。p203
分類:依吸入性質分可吸入性、胸腔沉著性、可呼吸性。p203
健康效應:急性、慢性。p203
粉塵管制方法。p203
(1).局部抽氣法
(2).隔離或包圍塵埃產生的場所
(3).應用面具或佩戴口罩
(4).以水濕法代替乾燥法
(5).以無毒原料代替有毒原料
2.窒息:由缺氧或危險性氣體所引起 p203
引起缺氧的四種情形。p204
(1).空氣中氧消耗殆盡
(2).不同類氣體之置換
(3).含氧量少之空氣逸出
(4).進入缺氧的古井或下水道等

十.氧氣濃度對人體之影響。Table 10-1
低於16%即會有明顯症狀;而低於10%便會危及生命

十一.危險性氣體: Table 10-2
可分為:單純窒息物、毒性窒息物、刺激性氣體、其他毒性氣體

十二.窒息發生原因: p205
1.未了解缺氧空氣中的各種氣體性質及發生原因
2.未換氣或換器量不足或未作測定即進入缺氧場所

十三.作業場所使用之防護具:由上而下-頭、眼、耳、口、手、身、腳。p205
呼吸防護具:
1.濾過式-適用於粉塵、毒氣但缺氧狀態無效,O2 > 18%才可使用。
2.供給式-可供應氧氣,適用於粉塵、毒氣、缺氧狀態。Fig. 10-1
急救甦醒法ABC三原則。p205
A:Air way 氣道
>人工換氣
B:Breathing 呼吸 > 心肺復甦術
>人工循環
C:Circulation 循環

十四.有機溶劑。p205
健康效應影響:於皮膚、中樞神經、周邊神經與頭部、呼吸、心臟、肝臟、腎臟、血液、生殖系統以及致癌性等。p205
預防對策:1.注意有機溶劑的選擇與取代。p205
2.注意工程控制問題
3.個人的防護措施

十五.物理性危害:以異常溫溼度、異常氣壓、噪音、振動及輻射等項目較常見。p207
異常溫濕度:熱交換公式
人體與環境之熱交換公式:H=M ± C ± R-E 。p207

十六.中暑、熱衰竭、熱痙攣、熱昏厥、熱疹、暫時熱疲勞。p207
中暑:當人體的熱調節系統因為過度負荷而停止流汗時,就會發生中暑。
熱衰竭:由於流汗而喪失水分及鹽分導致血液體積不足稱之熱衰竭。
熱痙攣:身體流失鹽分則引起肌肉產生熱痙攣。
熱昏厥:是因為皮膚以及身體下肢的血管擴張,血液集中在那裡而不回流至心臟以及頭部所致。
熱疹:是因皮膚上的汗不易蒸發,使汗管阻塞及汗腺發炎所致。
暫時熱疲勞:是由於過度的熱暴露所引起的不舒適及心理壓力。

十七.綜合溫熱指數WBGT:優點、室內公式、戶外公式。p207-208
綜合溫熱指數WBGT:於1957年由美國發展作為監測熱應力的基礎以控制熱環境對軍事訓練營所造成的危害。
WBGT優點:測量容易、儀器簡單、價格不昂貴、指數可按公式直接計算。
室內公式:室內或無日曬時WBGT之測量僅需自然濕球溫度及黑球溫度,
室內公式為:WBGT=0.7×濕球溫度+0.3×黑球溫度
戶外公式:戶外有日曬時除需自然濕球溫度及黑球溫度,尚需測量空氣溫度,
戶外公式為:WBGT=0.7×濕球溫度+0.2×黑球溫度+0.1×乾球溫度

十八.異常氣壓:危害預防標準作業分,高壓室內作業與潛水作業(潛水伕症)。p208。
潛水伕症:潛水伕潛在水中時,身體會溶解空氣,壓力增加時,溶解在組織中的氧氣也會增加,如果潛水伕不能慢慢減壓,則被溶解之空氣會形成氣泡在組織內流竄,使關節肌肉組織遭破壞,致使潛水伕日後肢體無力等。稱潛水伕症。

十九.噪音:指令人感到不快不想要的聲音。 dB= 20 log p208
均能音量Leq:指在一特定時間內連續性噪音音壓位準之積分值,等同於單一噪音發生的均能音量。 p208
我國採用OSHA規定:勞工每日8hr暴露不得超過90分貝,最高max不得超過115dBA,
每增5dBA,容許暴露時間應減半。p209
衝擊性噪音:依(ACGIA)建議,音壓位準每天不得超過一定之次數最大140dB為100次,130dB為1000次, 120dB為10000次,即每降10dB發生次數可增加10倍。p210
1.振動:全身振動(1~80 HZ)、局部振動(8~1000 HZ)、暈車病振動(0.1~0.63 HZ)。p210
白指病:是由使用氣鑽及旋轉式工具的振動所造成的手指發白的現象。
振動位準通常以(HZ)表示。
噪音音壓位準以分貝(dB) 表示。音壓位準 Lp(單位dB) =10 log (P^2/P0^2)=20 log (P/P0)
2.輻射:
游離輻射就是會使原子發生離子化反應的輻射能量通常有:α粒子、β粒子、γ射線、中子等四種。 p210
(1)α粒子及中子穿透物質能力差,對人體的影響主要為吸入或食入
(2)β粒子及γ射線穿透物質能力強,可直接對人體產生傷害
(3)體外對人體危害強度:依序為γ>β>α。體內則相反

二十.生物性危害。p210-212
1.來源:來自於各種致病微生物,各種細菌、濾過性病毒、黴菌、寄生蟲等或由動植物及其製品引起。 p210-212
2.致病微生物種類:細菌性、病毒性、真菌性、原蟲性、節肢動物、寄生蟲、各種高等動物。 p212
3.工作場所的空氣生物性污染物質分三類。p212
(1)存在於作業場所的使用物質或畜養生物中的污染性生物。
(2)其他非作業相關的物質為媒介而進入工作場所裏的生物,如退伍軍人桿菌。
(3)作業過程中使用具生物活性的物質,如發酵工業所使用的生物等。
4.生物氣膠之定義、對人體健康的危害。p212
生物氣膠:生物性物質或是其產物可經由各種動力懸浮於空氣中,會影響環境的空氣品質該物質稱為生物氣膠。
對人體健康的危害:(1)感染
(2)過敏
(3)中毒。
5.污染途徑:可能是具有高暴露生物危害之工作場所中,常有使用生物性物質或是有接觸生物的機會,或是其空調系統提供生物孳生的環境,再由通風設施將污染物送到該工作場所裏。 p212

二一.人因工程:係探討人類能力與環境因素交互作用關係之應用科學。 p213
目的:在促進人類生活與工作之安全、衛生、有效與舒適性。
危害組成因素:(1)暴露程度
(2)暴露頻率
(3)暴露期間

二二.工作環境及危害總表。Table 10-4 p211

二三.恕限值TLVs、行動準則(譯為「活動標準」較妥)。p213
恕限值TLVs:評估工作環境的有害物在低於恕限值的濃度之下,一個工作人員可連續暴露也不會受到危害。
行動準則:TLV測量值之二分之一稱為行動準則。

二四.生物暴露指標BEI。p213 & p215
生物暴露指標BEI:評估工作人員在接觸有害物質後體內存在的量。
毒物進入體內的途徑:有呼吸、攝取及經由皮膚吸收,通常可由血液或尿液測量現有暴露量,由牙齒頭髮指甲骨骼等測量累積暴露量。

二五.有害物質容許暴露標準。 p214
1.工作日時量平均容許暴露標準(PEL-TWA):指在該濃度下,大部分正常的年輕人每天工作8小時,每週工作5天,終其一生不會發生不良的健康效應。
C1+T1+C2+T2……+Cn+Tn
PEL-TWA=
T1+T2+……Tn
2.短時間暴露時量平均容許暴露標準值(PEL-STEL):指勞工連續置身於此環境至多一天4 次、每次15分鐘、間隔至少一小時,且未有不可忍受的刺激、慢性或不可逆的組織病變,或有意外事故增加傾向,或工作效率降低等效應者。
PEL-STEL=TWA乘以變數係數而得,T1+T2+……Tn=15分鐘
3.最高容許濃度(TLV-C):是指任何時間均不能超過的最高濃度,即不使勞工在任何時間遭受不可忍受的刺激或生理病變。

二六.工作者的健康管理項目。 p215-216
1.健康檢查
2.工作環境管理
3.疾病預防
4.統計的利用
5.衛生教育

二七.健康檢查之種類。p215-216
1.到職日之體格檢查,視健康狀況分配適當工作。
2.在職者的定期健康檢查,可掌握工作者健康狀態。
3.特殊健康檢查,針對所定之23項有害物質之作業員工,進行特殊檢查項目,如:鉛作業者加入紅血球檢查、血鉛量、尿鉛量等測定。

二八.我國主要之職業病。p217
1.皮膚病
2.神經即感覺器官病變
3.呼吸道疾病
4.心臟血管疾病
5.心理疾病
6.癌症

二九.職業安全衛生的問題應推廣「國民保健」、「職業安全衛生」、「環境保護」三個觀念,使其成為國人應有之共識。p217


第十一章 環境荷爾蒙
一.環境荷爾蒙之種類。p223
1.農藥
2.工業化合物
3.環境污染物

二.內分泌系統所產生之干擾作用有7種。p223-224
1.甲狀腺系統之不正常
2.性發育受到干擾
3.生育能力降低
4.生育畸形胎的機率提高
5.孵化率降低
6.免疫能力降低
7.神經和行為之改變。

三.內分泌干擾物質與內分泌調節物質之差別。p224
內分泌干擾物質是在還沒有被自然結合之前可減少或增加荷爾蒙之濃度之謂,
而內分泌調節物質是結合後作調整。
四.內分泌干擾物質;即環境荷爾蒙之定義。p225
內分泌干擾物質:即環境荷爾蒙,係指可能干擾內分泌的化學物質。

五.「Our Stolen Future 失竊的未來」先覺出版社-金石堂有售

六.內分泌干擾物質之作用。Fig. 11-1
環境荷爾蒙的作用器官為:
1.生殖系統
2.免疫系統
3.神經系統

七.人類主要內分泌器官。Fig. 11-2

荷爾蒙 位 置 主 要 功 能
生長激素 腦下腺 促進生長
甲狀腺素 甲狀腺 促進代謝;控制智能和生長
胰島素 胰臟 降低血糖
腎上皮質素 腎上線 控制代謝、免疫等壓力反應
雌性激素 卵巢 雌性作用(月經、乳腺)卵的發育及排卵。
雄性激素 睪丸 雄性化作用、睪丸之發育、精蟲成熟作用。

八.常以雌性激素來研究內分泌干擾作用之原因。p227
1.許多女性因懷孕期常暴露在合成的雌激素之下,而患有生殖器官之癌症。
2.全球野生動物其性行為和生殖器官的不正常,認為是由DDT或其他類似雌性激素性質之環境污染化學品所造成的。
3.1991年美國研究人員的一項乳癌細胞(MCF-7培養)之試驗中,有壬基酚之溢散,其作用也類似雌性激素。

九.評估內分泌干擾物質不利影響之重要考慮因素。p228
在生命的關鍵時期,其暴露之劑量、身體之負荷、時間點和持續時間,是評估內分泌干擾物質不利影響的重要考慮因素。

十.內分泌系統。p228
內分泌系統:為動物體內一系列的腺體,能分泌荷爾蒙影響動物及人類之發育、生長及生殖繁衍 。
內分泌腺體包括:腦下垂體、甲狀腺、腎上腺、女性卵巢及男性睪丸。

十一.荷爾蒙之作用過程。Table 11-1 p229
1.荷爾蒙在內分泌腺體中被合成。
2.荷爾蒙貯存在內分泌腺體,需要時釋放出來。
3.釋出之荷爾蒙經由血液傳送至目標器官或被肝臟所分解,或經由腎臟將其從體內排出。
4.荷爾蒙確認細胞內之受體,並與其結合活化之。
5.荷爾蒙傳送訊息予DNA,產生功能性蛋白質或控制細胞之分化。

十二.具環境荷爾蒙效應之化學物質。Table 11-2

持久性有機鹵化物: 農藥類: 鄰苯二甲酸鹽類 其他化合物: 重金屬:
戴奧辛和夫南 克氯丹 DEHP 烷基酚 鎘
多氯聯苯 DDT DPP 苯乙烯聚合物 鉛
多溴聯苯 DDE BBP 苯蓓 汞
六氯苯 DDD DBP 二苯基酮
八氯苯乙烯 DHP 二酚丙烷
五氯酚 DCHP 二氯酚
DEP 正丁基苯
DprP 4-硝基甲苯


十三.荷爾蒙之分類與作用。p233
荷爾蒙根據其化學組成可分成:
1.固醇類荷爾蒙(雌激素:雌性化作用)
2.胺基酸荷爾蒙(甲狀腺素:促進代謝控制智能和生長)
3.生肽荷爾蒙(生長激素:促進生長) 三種。
作用:以自由型態或攜帶蛋白結合之型態在血液中傳送;一但到達目標組織或器官,
荷爾蒙會跟細胞內的特殊受體結合,活化並作用於DNA上。

十四.代表性荷爾蒙其作用機轉。Fig. 11-3 p233
(1.固醇類荷爾蒙 2.胺基酸荷爾蒙3.生肽荷爾蒙) →細胞→細胞核受體→細胞核→DNA→轉錄→RNA→蛋白質合成→ 功能表現

十五.人類荷爾蒙之主要功能及其疾病。Table 11-3
荷爾蒙一但分泌過多或不足時,就會生病
荷爾蒙 位置 主要功能 主 要 疾 病
分泌過多 分泌缺乏/受體不正常
生長激素 腦下腺 促進生長 巨大症
先端肥大症 侏儒症
甲狀腺素 甲狀腺 促進代謝
控制智能和生長 甲狀腺機能亢進 甲狀腺機能遲滯症
胰島素 胰臟 降低血糖 低糖症 多糖症(糖尿病)
腎上皮質素 腎臟腺 控制代謝、
免疫等壓力反應 庫辛氏症候群 艾迪生病
(皮膚成褐色之副腎疾病)
雌性激素 卵巢 雌性化作用
(月經、乳腺、
卵的發育及排卵) 子宮內膜炎
陰道癌
乳癌 女性生殖器發育不良
月經不規則
雄性激素 睪丸 雄性化作用
(睪丸之發育、
精蟲成蟲作用) 第二性特徵之
早熟 男性生殖器發育不良
無精蟲症
睪丸雄性化症候群

十五.內分泌干擾物質對雌性激素之影響機轉。Fig. 11-4
雌激素受體與雌激素結合活化基因DNA,環境荷爾蒙與ER結合對雌激素產生影響。
ER:雌激素及內分泌干擾物質(DDT等)→細胞→核內受體→ER轉→細胞核→DNA→RNA→轉錄→蛋白質合成
十六.內分泌干擾物質抑制雄性激素活性之作用機轉。Fig. 11-5
AR:雄性激素受體與雄性激素結合活化基因DNA,環境荷爾蒙與AR結合可抑制雄性激素與AR結合,使雄性激素功能受抑制

十七.多氯聯苯(PCBs)與DDT之內分泌干擾機制。p234
1.與受體結合,表現類似荷爾蒙之作用或是抑制這些作用,
2.與細胞內的蛋白質結合並活化基因
當環境荷爾蒙與受體結合,可以表現類似荷爾蒙之作用或是抑制這種作用,PCBs和DDT
與雄性激素受體結合,表現出類似雄性激素之作用

十八.戴奧辛之內分泌干擾機制。p236
戴奧辛並非直接與雌激素之受體結合,但能與細胞內之蛋白質結合並活化基因

十九.環境荷爾蒙之篩選與試驗方法。Table 11-4
1.蒐集並分析既有的報告和資訊
2.實施構造-活性相關性分析,或以乳癌細胞或特定的轉化酵母進行離體試驗
3.在去除卵巢的動物身上進行活體試驗
4.對無處理過的動物進一步分析其一生之影響

二十.處理環境荷爾蒙之環境風險評估所要考慮之事項。p238
1.對野生動物實驗應用於人類之差異性
2.集中在研究水生動物或爬蟲類及生活水岸之鳥類之影響,因此水環境污染的環境風險評估相當重要
3.環境荷爾蒙在環境仍有許多不清楚之處,化合物的混合和協同作用亦不明。
4.已知的環境荷爾蒙之影響強度是不等的
5.可經食物鏈累積者須特別注意。
6.會干擾雌性激素和影響生殖系統之化合物,對胎兒和嬰兒影響較嚴重。

二一.處理環境荷爾蒙政府應扮演之角色。p239-240
1.採用預警措施和證據加權方案
2.鼓勵相關研究
3.推動篩選和試驗方法研發
4.減少農藥生產
5.鼓勵清潔生產
6.推動環境風險評估與風險管理制度
7.強化國際合作與資訊網路。

二二.處理環境荷爾蒙工業界應採取之措施。p240
1.對生產或排放物作有系統的節選和再試驗
2.提供消費者有關產品之危害資訊
3.採清潔生產與污染預防措施。

第十二章 環境污染與癌症
一.細胞突變。p245-叛變的兵團
二.癌症發生之必要要件。p245
1.細胞DNA受到破壞
2.突變細胞發生不正常的增生現象

三.發生-促進-發生模式。p245 & Fig. 12-2
發生-促進現象:正常細胞在發生因子作用後會產生突變現象,成為被破壞的細胞,此時必須再有一促進因子(promoter)存在才能促使此被破壞的 細胞進一步增生,進而轉變為癌細胞,此現象稱為「發生-促進-發生模式」

四.完全癌化現象。p245 & Fig. 12-1
完全癌化現象:認為,必須要有癌症的發生因子(initiator)作用才能使正常細胞的DNA發生突變,而此發生因子的作用往往是不可逆的,當此發生因子之劑量足夠時便可使此突變細胞變為癌細胞,此現象稱為完全癌化現象。

五.IARC列出判斷環境污染物質與癌症間因果相關性的五項準則。p246
1.A污染物質與癌症間所顯現的正相關性並非是由於樣本選擇或測量上的偏差所造
成,也並非是為研究設計缺失而導致染暴露與疾病發生間之時性發生倒置;
2.A污染物質與癌症間所顯現的正相關性無法由此癌症其他的危險因子所解釋;
3.A物染物質與癌症間所顯現的正相關必需具有統計上的顯著性;
4.A污染物質與癌症間必須具備強的相關性。
5.A污染物質與癌症間必須具備劑量反應的關係。
意即,暴露於污染物的量愈多,則發生此癌症的危險性就愈高。

六.IARC對可能造成人類癌症物質其致癌性科學證據強弱判定原則。Table 12-1
科學證據強弱等級 流行病學研究 動物致癌性研究
證據充分 因果關係確定 對兩種或兩種以上動物具致癌性或對一種動物兩個或兩個以上研究結果顯示致癌性
證據有限 因果關係的可能性高,但非因果關係的可能性不能被排除 僅單一研究證實具有動物致癌性,或僅具有導致良性腫瘤的效應
證據不足 研究方法有明顯缺失或缺乏一致性的發現 研究方法有明顯缺失或缺乏一致性的發現,無法有具體結論
不具致癌性 研究均一致性地顯現無致癌性 在各種曝露條件下,研究均一致性地顯現無致癌性

七.IARC可能致癌物質的分類。Table 12-2 p249

組別 所需具備的科學證據等級 範例
第一類物質(Group1) 充分的流行病學證據 酒精、石綿、苯、氡氣
第二類物質(Group2A) 流行病學證據有限或不足+動物研究證據充分 甲醛、環烷
第三類物質(Group2B) 流行病學證據有限+動物研究證據有限或不足 三氯甲烷、汽車排氣、
糖精
第四類物質(Group3) 流行病學證據不足+動物研究證據有限或不足 咖啡因、水銀
第五類物質(Group4) 流行病學及動物研究均顯示無致癌性或流行病學證據不足且動物研究均顯示無致癌性

第一類物質(Group1):證據充足
第二類物質(Group2A):很有可能
第三類物質(Group2B):可能是人類之致癌物
第四類物質(Group3):證據最不充足
第五類物質(Group4):不屬於人類之致癌物

八.單一化學物質之致癌物質:13大項。p250-257
1.丙烯睛、
2.黃麴毒素、
3.烯類氧化物、
4.烷酯與內酯、
5.鹵烷、
6.芳香族胺、
7.苯、
8.纖維及結晶體
9.甲醛、
10金屬、
11.芥子氣、
12.氮-亞硝酸基化合物、
13.多鹵芳香族及脂肪環化合物。
九.觀念:(1).吃進去的-肝臟解毒-肝出問題。
(2).吸進去的-經由呼吸道-鼻、肺、呼吸道出問題
(3).接觸的-皮膚出問題

十.黃麴毒素:由真菌產生,幾乎所有食物都會受到污染。澎湖花生?肝臟腫瘤。

十一.鹵烷:氯乙烯-PVC基礎。CCl4、CH2Cl2、CHCl3、C2Cl4、....。p252
(二溴乙烯、四氯化碳、二氯甲烷、四氯乙烯、三鹵甲烷、三溴甲烷)

十二.苯:室內來源-吸菸、二手菸、車庫。
室外來源-加油、廢氣。白血症
十三.纖維及結晶體:石綿、結晶矽。p255
十四.甲醛:尿素甲醛樹脂。鼻癌、鼻咽癌。p256
十五.金屬:砷、鉻、鎳、鎘、鉛。p256

十六.多鹵芳香族及脂肪環狀化合物:
特性-在環境中化性安定,在農工業上使用普遍。PCB。p257
十七.複合環境致癌物質。p258-262
1.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
2.煤之分解蒸餾
3.鋼鐵鑄造業
4.引擎排氣
5.石油提煉
6.皮靴製造及修理工人
7.木製家具製造工人
8.異丙醇製造
9.礦工
10.油漆業
11.橡膠製造業
12.紡織品製造業
13.電焊作業
十八.管制致癌物質在環境中流布之管制目標。p263
1.阻止或管制致癌物以有害之量進入環境中之介質
2.增進工作者及一般民眾對這些致癌物質之了解,包括:發生源、流布、途徑、貯積、可能致癌
3.加強代用品之研發及提升工業技術,控制其於環境中之流布

環境學概論1-13章 94年林高永老師整理之講義

環境學概論1-13章

94年林高永老師整理之講義

第一章 緒論

1.環境的定義(P5)
環境是泛指某項主體周圍的空間及空間中的介質,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兩方面。
在環境學當中,討論的主體是人,所研究的環境是人類的生存環境。

2.什麼是自然環境?(p6)
環繞於人類周圍的各種自然因素的總和,包括非生物因素與生物因素兩類。

3.什麼是社會環境?(p6)
人類長期以來生產活動的結果
如城市與鄉村、房舍與交通、名勝古蹟與文化休閒景點等。

4.生物圈 Biosphere (p6)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以及生物賴以生存之環境、空氣、土壤和水。
海平面以下12公里、以上10公里。(p6)
海平面以下61公尺、以上6公里。(p40)

5.『環境基本法』對環境的定義(P6)
影響人類生存與發展之各種天然資源及經過人為影響之自然因素(社會環境)總稱,包括陽光、空氣、水、土壤、陸地、礦產、森林、野生生物、景觀及遊憩、社會經濟、文化、人文史蹟、自然遺蹟及自然生態系統等。

6.人為環境問題有那些?(P7、22)
(1)環境污染
(2)生態破壞
(3)人口急劇增加
(4)資源耗竭

7.影響人口大小之因素(p14)
(1)出生率
(2)死亡率

8.影響出生率之因素(p14)
(1)替換層次生育率
一對夫婦取代他們本身之孩子數
(2)總生育率
每個女人在其可生育的年齡中(15-44歲),依其特定年齡有其特定的生育率,所估計之平均小孩存活數。

9.人口年齡結構圖(p15)
人口年齡結構圖是人口年齡的分布情形,在每一年齡層中,所佔人口男女的百分比,將全部人口分成三種齡類別,分別為
(1)育齡前期(0-14歲)
(2)育齡期(15-44歲)
(3)育齡後期(45-85+歲)

10.人口成長衝量(p16)
人口成長衝量就是人口成長的潛勢,人口成長衝量愈大代表未來人口成長的潛力愈大。
年齡結構圖上底部愈大,亦即0-14歲的人口特愈多,人口成長衝量就愈大,因為很快就可達到適合生育的年齡「育齡期」的人愈多。

11.決定環境生態衝擊之因素(p18)
(1)人口數
(2)平均每人所使用之資源數
(3)平均每單位資源所造成之環境生態衝擊量

12.都市化危機(P18)
人口和工業活動過度集中都市,造成環境生態之衝擊。

13.環境倫理 (P29)
環境倫理就是探討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在人與環境的互動過程中,如何讓自然生態系健康運作所作的人類行為規範,稱為「環境倫理」。

14.現代環境論 (P25)
又稱為「人地關係論」
(1)環境決定論
(2)可能論
(3)虛無論
(4)倒退論

15.環境決定論(P25)
(1)又稱為必然論
(2)以德國雷次兒為代表
(3)特別著重在環境影響人生的一種理論
(4)認為人類是生物的一種,受制於地球自然法則的支配
(5)人類的歷史也是生物進化史當中的一環;一定的自然條件下,對生命運動的歷程常常是一樣的

16.可能論(P26)
(1)以布拉士為代表
(2)認為環境影響人類,但人類毫無疑問的也在改變自然環境,兩者之間的交互作用不但微妙而且複雜,無法輕易加以辨別。
(3)環境因人類活動的關係,時常在變化,而環境對人類無絕對的控制力,反而人類具有改變環境之能力。

17.虛無論(P27)
(1)又稱為「生產關係決定論」
(2)強調人類的作用,認為人類對自然的征服能力是無窮無盡的,把自然界看成是一個消極的、任人擺佈的客體,而人類則是自然界的主宰,是生態系統的主體。
(3)認為生產關係可以決定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過分強調人類的作用,無疑的把人自絕於生態系統中,因此稱之為「虛無論」

18倒退論(P27)
(1)認為人類給自然界帶來的衝擊已超出了穩定態的程度,生物圈中的理化和生物參數開始變得不利於人類的生存
(2)只有放棄造成環境危機的工業化,退回自然,才是人類唯一的生路—「倒退論」。

19.泰勒環境倫理五項原則(P29)
(1)自我防衛原則:唯有環境危及人類生存時,人才能自衛以維護自身安全。
(2)合理比例原則:規範人類生存等基本需求與享樂等非基本需求的合理比例來取用自然資源。
(3)最小錯誤原則:人類發展過程中,儘可能減少對環境的衝擊。
(4)分配正義原則:人類與其他物種基本需求的滿足上,要合乎分配正義。
(5)補償正義原則:人類的各項經濟活動危及其他物種時,應予補救和改善。

20.成長典範與環境典範比較(P31)
成長典範(HEP) 環境典範(NEP)
人為萬物之靈 人為萬物之一支
人定勝天 天人合一
科技萬能 科技有所不能
成長無限 成長有限


第二章 生態系

1.生物圈(p40)
地球上提供生物生活的空間,包括大氣圈、水文圈和岩石圈等靠近地表的部分
海平面以下12公里、以上10公里。(p6)
海平面以下61公尺、以上6公里。(p40)

2.生物圈 (p40)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以及生物賴以生存之環境、空氣、土壤和水。
海平面以下12公里、以上10公里。(p6)
海平面以下61公尺、以上6公里。(p40)

3.生態圈(p40)
在生物圈中之生物可以和其他生物、來自太陽之能量、以及在大氣圈、水文圈和岩石圈中之不同的化學物質彼此交互作用。
生物圈彼此之作用,以及生物圈與整個非生命環境(能源和化學物質)間的交互作用,我們稱之為生態圈(ecosphere)

4.地球上生命生存必須依賴的兩個過程(p41)
(1)能量流動 — 維持地球上生命的能量來源是太陽
(2)物質循環 — 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營養物質從非生命環境到生物,然後再回到非生命環境)

5.生態系的型態與組成(p43)
生態系的型態
(1)陸地生態系(森林、草原、沙漠)
(2)水體生態系(海水、淡水)
生態系的組成
(1)非生物組成(物理、化學)
(2)生物組成(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6.生態學研究的五個組織層級(p43)
(1)生物體
(2)族群
(3)群落
(4)生態系
(5)生態圈

7.種(Species) (p44)
(1)在自然情況下可以彼此交配產生下一代的同類生物。
(2)估計全世界有150~3,000萬種不同的生物。(p44,68)
(3)已被描述和命名者約有160萬種(150~180萬)。 (p44,68)

8.族群(Population) (p44)
一群相同的生物生活於一個特定的區域。例如池塘的翻車魚、森林中的松樹、一個國家的人們。
集群(Aggregation) :同一種生物的不同個體,在一定的時間内生活在一起,從而保證族群的生存和正常繁殖

9.群落(Community) (p44)
當幾個不同種的族群,彼此生活在一個特定地方並交互作用,他們就稱為群落(community)。
例如所有在森林、池塘、沙漠、死屍、或養魚池所發現的動植物和分解者。

10.生態系(Ecosystem) (p44)
一個群落與非生命環境之物理化學因素所組合而成 。
地球上所有的生態系集合起來,就形成所謂的生態圈(ecosphere)。

11.生態系的型態 (p45)
(1)陸生生態系
(2)水體生態系

12.陸生生態系 (p45)
依其不同植生種類分類 (主要因為雨量及溫度之差異)
(1)森林生態系
(2)草原生態系
(3)沙漠生態系

13.雨量對植物生態的影響
(1)年雨量 1000 mm 以上 — 森林群落
(2)年雨量 250 ~500mm — 草原群落
(3)年雨量 250 mm 以下 — 沙漠群落

14.水體生態系(p47)
影響水體生態系型態和數量五個因素
(1)鹽鹼度
(2)陽光穿透深度
(3)溶氧量
(4)植物營養有效性
(5)水溫

15.水體生態系(p47)
依鹽鹼度大小,水體生態系分為兩類
(1)海水生態系— 鹽鹹度很高,包括海洋、河口、沿岸濕地與珊瑚礁。
(2)淡水生態系 — 鹽鹹度很低,包括貯水之內陸體(湖泊、水庫、池塘和內陸濕地)以及河流。

16.生態系的非生物組成(p48)
(1)物理因素
照光與遮光。
年平均溫度與溫度範圍。
年平均雨量及其分布。
風。
緯度 (與赤道之距離)。
高度 (與海平面之距離)。
土壤性質 (對陸地生態系言)。
火 (對陸地生態系言)。
水流 (對水體生態系言)。
懸浮固體含量 (對水體生態系言)。
(2)化學因素
土壤中水分和空氣之含量(陸地生態系)。
土壤水(陸地生態系)或水中(水體生態系)植物營養鹽含量。
土壤水(陸地生態系)或水中(水體生態系)毒性物質含量。
水中的鹽鹹度(水體生態系)。
水中的溶氧量(水體生態系)。

17.生態系的生物組成(p48)
生態系生物組成方面依據營養習慣可分為三大類
(1)生產者
(2)消費者
(3)分解者

18.生產者(p49)
能夠製造有機化合物供做能量和營養來源,自己養活自己的生物。
又稱為自營生物
(1)綠色植物 — 光合作用
(2)特殊細菌 — 化學合成作用

19.消費者(p49)
直接或間接食用生產者以獲取所需營養和能量之生物,稱為消費者。
又稱為異營生物
(1)草食性動物 — 初級消費者
(2)肉食性動物 — 次級消費者
(3)雜食性動物 — 能夠吃動物與植物者

20.分解者(p50)
進行腐敗或分解,使複雜的有機分子被分解成含有營養元素比較簡單的無機化合物。
(1)細菌
(2)真菌 — 黴菌、蕈菌

21.光合作用與有氧呼吸
(1)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水+太陽能 → 葡萄糖+氧
(2)有氧呼吸
葡萄糖+氧 → 二氧化碳+水+能量

22.耐受定律(p52)
一個生態系中,種的存在、繁盛和分佈,決定於一或多種物理或化學因素是否落在種耐受的上下範圍之內。

23.造成生物個體對耐受範圍差異的因素(p52)
(1)基因組成
(2)健康狀況
(3)年齡

24.門檻效應(p52)
又稱為閾值效應(threshold effect)
當環境變化超過耐受極限時,會引起有害的或致命的反應,稱為門檻效應。

25.限制因子原理 (p53)
即使是所有其他的因子對種而言,都處在或接近最適耐受範圍,如果有任何非生物因子太多或太少,都將限制或阻止生態系中族群的成長,這種限制族群在生態系中成長的單一因子稱為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

26.賴必格(Leibig,1840)最小定律
物種對環境的適應範圍有寬有窄,但都有一最適的範圍。
通常環境限制因子可能很多個。
物種的分布受限於環境因子,在此環境之生物其適應能力有最窄的範圍。

27.食物鏈 (p54)
一系列生物每一個都以前面的一個為食,這種營養關係稱之為食物鏈 (Food chain)
(1)捕食食物鏈
(2)碎食食物鏈
(3)寄生食物鏈
(4)腐生食物鏈

28.食物網 (p56)
(1)生態系中的食物鏈很少是單條、孤立出現的,它們往往交叉鏈索,形成複雜的網絡式結構,稱為食物網(food web)。
(2)食物網反映了生態系中各生物間的營養層級和相互關係。
(3)食物網愈複雜,生態系就愈穩定。

29.生態效率 (p56)
食物(能量)由一個營養層級轉送到另一個營養層級的效率稱為生態效率 (ecological efficiency)

30.能量轉換金字塔 (p56)
(1)在食物鏈上,每一個營養層級總是依賴前一個營養層級的能量。
(2)在每個層級轉換中能量逐級減少。
(3)透過各營養層級的能量流動總量,由低到高排列,成為一金字塔形,稱為能量轉換金字塔,又稱為能量錐體或生產錐體。

31.淨初級生產力 (p58)
在一個生態系中之植物生產有用的化學能或生質量之速率稱為淨初級生產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它是植物行光合作用生產化學能之速率,減去利用化學能行細胞有氧呼吸之速率。
是植物在單位時間於單位面積所生產的能量。

32.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三種類型(p59)
(1)水循環
(2)氣體型循環
(3)沈積型循環

33.水循環(p60)
(1)水循環是物質循環的核心 。
(2)生態系中所有的物質循環都是在水循環推動下完成的 。
(3)水循環過程中包括了土壤、水體及大氣層。

34.水具有的特性 (p60)
(1)水很穩定 — 解離常數 10-14
(2)水是最佳溶劑 — 溶解極性分子和離子
(3)水具有較大比熱及汽化熱 — 維持體溫恆定、調節氣候

35.水循環過程之七種作用 (p60)
(1)降水作用
(2)截流作用
(3)窪蓄作用
(4)逕流作用
(5)入滲作用
(6)植物根部吸收作用
(7)蒸發作用及蒸散作用

36.氣體型循環 (p61)
(1)氣體循環物質的主要儲存庫是大氣和海洋
(2)氣體型循環物質都具有氣體形式
(3)氣體循環速度快
(4)包括氧、二氧化碳、氮、氯、溴和氟

37.礦質化作用(mineralization)
由有機態 → 無機態

38.固定化作用(immobilization)
由無機態 → 有機態

39.礦質化作用(p63)
礦質化作用(mineralization),有時稱為銨化作用
是將有機態氮變成無機的有效態氮-銨態離子(NH4+)之過程

40.銨化作用(p63)
將有機態氮變成無機的有效態氮-銨態離子(NH4+)之過程

41.硝化作用(p63)
硝化作用是產生有效態氮-硝酸態離子(NO3-)的過程。

42.固定化作用(p63)
固定化作用是植物根部及微生物攝取無機態氮素,並使此氮素與其他有機物結合,而再變成有機態氮的過程。

43.固氮作用(p63)
固氮作用(nitrogen fixation)
藉微生物(主要是土壤的細菌與水中的藻類)的作用,以及某些大氣中如閃電之現象 ,轉變N2使成為維管植物能夠利用的型態。

44.脫氮作用(p63)
土壤中的脫氮細菌,將土壤中有效態氮轉變為N2,此過程稱為脫氮作用。

45.沉積型循環(p64)
(1)沉積型循環的主要蓄庫與岩石、土壤和水相聯繫。
(2)無氣體狀態,因此這類物質循環的全球性不如氣體型循環,循環速度比較慢,循環性能也很不完善。
(3)沉積型循環的物質有:磷、硫、鈣、鉀、鈉、鎂、錳、鐵、銅和硅等。

46.生物多樣性的定義 (p66)
根據美國技術評估局(OAT)對生物多樣性所下的定義:
生物之間的多變性與歧異性,以及生物在生態上的複雜現象

47.生物多樣性通俗的概念 (p66)
居住在同一區域內,所有不同種類生物的總和。

48.生物多樣性三個層面(p66)
(1)微觀 — 遺傳的多樣性
(2)中觀 — 物種的多樣性
(3)巨觀 — 生態的多樣性

49.遺傳的多樣性 (p66)
指的是基因的差異。
即所有物種在不同族群之間,存在著基因歧異的現象。
在某特定環境中,一段原本族群中稀少的基因,有可能在劇變的環境中變得非常重要,而得以延續存活。

50.物種的多樣性 (p66)
指的是地球生物種類的多樣變化。
物種多樣性具有兩方面的涵義:
(1)種的豐富度
(2)種的均勻度

51.生態的多樣性 (p66)
指的是生物分布上的環境差異。
亦即生物圈中生物群落、物種生境與生態過程的多樣化。
由於長期演化與適應的結果,某些生物侷限在特定的區域生長而形特殊的成族群與群落。

52.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p67)
(1)直接價值
消耗性利用價值
生產性利用價值
(2)間接價值
非消耗性利用價值
選擇價值
存在價值

53.生態系中物種的類型 (p67)
(1)本地種 — 生活在一特殊生態系者
(2)外來種 — 人為或意外引入者之物種
(3)遷移種 — 由一生態系遷徙至另一生態系之物種
(4)關鍵種 — 在生態系中能影響其他許多生物者

54.生態位(p68)
生態位 (ecological niche) 是對生態系中之種所賴以為生之所有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因子的描述。
生態位敘述生物在生態系中之角色。
生態位則是描述生物在生態系中的「位置」和「生活型態」。

55.生態位的種類(p69)
(1)特定生態位—熊貓
(2)普通生態位—蒼蠅、蟑螂、老鼠和人類等。

56.種的交互作用 (p69)
(1)競爭 — 為了有限資源,生物間產生不利或有害之影響。
(2)捕食 —捕食者以獵物 的一部分或全部為食
(3)寄生 —寄生者 靠其他寄主生物為生
(4)互利共生 — 兩物種間彼此有利的交互作用
(5)共棲 —只有對一種生物有利,對另一種生物既無幫助也無害處。

57.物種滅絕的危機等級(p72)
(1)絕滅(EX, extinct)
(2)野外絕滅(EW, extinct in the wild)
(3)極危(CR, critically endangered)
(4)瀕危(EN, endangered)
(5)易危(VU, vulnerable)
(6)低危(LR, lower risk)
(7)資料不足(DD, data deficient)
(8)未評估(NE, not evaluated)

58.物種滅絕的原因(p72)
(1)土地利用的改變
(2)過度捕獵及生物資源過度利用
(3)化學污染
(4)全球氣候變化
(5)引進外來種低危
(6)人口增長

第三章 物質與能源

1.物質的定義(p81)
任何東西只要具有質量 (或在地球表面有重量) 並占有一定之空間者,都稱作物質(matter)

2.物質的基本組成分(p82)
(1)次原子粒子
(2)原子
(3)分子

3.物質的形態(p82)
(1)物理形態 — 固態 、液態 、氣態
(2)化學形態 — 元素、化合物、混合物

4.元素 (p82)
元素是由原子(atoms)所組成
地球上可找到自然存在之元素有92種,它們都是不同形式的物質
每一種元素可由元素符號表示

5.原子(p83)
由次原子粒子組成
(1)質子(p) 帶正電 — 原子核
(2)中子(n) 不帶電 — 原子核
(3)電子(e) 帶負電 — 核外
質子數 + 中子數 稱為質量數

6.同位素 (p83)
質子數相同,中子數不同的元素
質量數不同的同一種元素
例如12C、13C、14C
自然界的元素與其同位素,各依其重量之固定比例或百分比混合

7.離子 (p84)
某些原子或原子團能失去或得到一個或多個電子而形成離子,例如:
鈉離子(Na+)
鈣離子(Ca2+)
銨離子(NH4+)
氯離子(Cl-)
硝酸離子(NO3-)

8.化合物 (p84)
由兩個以上的元素,以原子或離子的型態,依一定的比例藉由化學鍵將它們結合在一起,可分為
(1)有機化合物
(2)無機化合物

9.混合物 (p85)
含有多種成分,可用物理方法分出許多的純物質者。
此純物質包括元素和化合物。

10.物質品質 (p86)
物質品質是根據物質之可用性和濃度來測定物質資源用途之大小
(1)高品質物質:有組織、成分高且經常出現在靠近地表的地方,它有很大的使用潛能。例如煤炭、汽油、鋁罐。
(2)低品質物質 :沒有組織、稀薄或分散而且常深藏於地下,通常用作資源的潛力較小。例如燃煤電廠排放、汽車排放、鋁礦。

11.能量 (Energy) (p87)
能量是作功或引起在不同溫度下之兩種東西間熱量傳遞之能力,它是物理的能。
我們利用能量將人們和其他物質從一個地方搬到另一個地方。
能量也可將物質從一種物理或化學形態改變成另一種形態。

12.功 (Work) (p87)
當力或能量作用於物體之上,使其產生位移時就會作功。
功的絕對單位是「爾格」(erg),它是 1達因(dyne)的力位移1公分所做的功。
1焦耳=107爾格。
功的實用單位是「仟瓦-小時」(kWH),亦即1kW引擎做了1小時的功

13.功率 (Power) (p87)
功率是單位時間所做的功。
功率的單位:瓦(watt)— 每秒作功1焦耳稱為1瓦
功率的單位:馬力(HP)— 0.745476 仟瓦

14.機械能的形式 (p88)
(1)動能
是物質本身之質量產生運動的能。
例如運動中之汽車,滾動之岩石,行進中之子彈以及流水或帶電粒子(電能)。
(2)位能
是一種潛在可利用之儲藏能。
例如握在手中的岩石,一串炸藥,水壩後面靜止的水。

15.能量的品質 (p91)
能量品質是能量有用程度的量度
(1)高品質能量 — 具組織性或濃縮性且執行工作之能力強。
(2)低品質能量 — 不具組織性或稀薄的且執行工作之能力差。

16.物質的物理化學變化 (p93)
(1)物理變化 — 物質的化學組成沒有變化,但物理狀態改變。例如將鋁箔切成小片
(2)化學變化 — 物質的化學組成會產生變化。例如 C + O2 → CO2 + 能量

17.物質不滅定律 (p94)
在製造和利用產物之中,我們可能將不同的元素和化合物從一種物理或化學的形態改變成另一種形態,但是無法憑空創造,也無法將任何可測得質量之物質破壞不見。

18.物質不滅定律 (p94)
在所有的物理和化學變化中,我們都無法創造或破壞任何的原子,我們只能重排物質的原子,使其具有不同的空間形態(物理變化)或不同的組合(化學變化)。

19.鄰避效應 Not In My Backyard, NIMBY (p94)
不要在我家後院。
沒有人願意將一座垃圾場或焚化爐蓋在他家後院附近。
居民反對垃圾場或焚化爐蓋在他們社區的現象稱之為鄰避效應。

20.核子變化的形式(p95)
(1)自然輻射能
(2)核分裂
(3)核融合

21.自然輻射能(p95)
不穩定的核以一定的速率自然地放出一些質量(通常是α或β粒子)、 能量(γ射線)或兩者。

22.放射性同位素(p95)
一個原子的同位素自然地從不穩定的核當中放出快速移動之粒子、高能量放射線或是兩者,我們稱之為放射性同位素(radioactive isotope)。

23.游離輻射線對人體傷害三步驟 (p97)
(1)穿過人類細胞
(2)將細胞內化學物質的一個或多個電子打鬆或稱游離化
(3)改變細胞正常功能所需要的一些分子

24.暴露於游離輻射線對細胞的傷害 (p97)
(1)基因的傷害-改變基因和染色體,使得DNA分子產生突變,
(2)生理的傷害-引起組織的病變危及生命,如燒傷、白內障和某些癌症。

25.改變游離輻射效應的因素 (p97)
輻射的類型和穿透力(α<β<γ)
來源-是體內還是體外,體內的傷害會比較大。
同位素的半衰期長短 。

26.核分裂(p97)
某些同位素的核有很大的質量數,當中子撞擊時可以分裂成較輕的核種,同時放出許多中子和能量。

27.核融合(p98)
輕元素之同位素的兩個核,在相當高溫下(攝氏1-10億度)被迫在一起直到兩者結合為一,形成較重的核種,並放出能量的一個過程。

28.能量依存在主體屬性區分 (p100)
(1)生命能量 — 主宰著生物的代謝功能,最根本的來源是太陽能。
(2)無生命能量 —貯藏於原子核內、礦物資源和一些廣義的太陽能資源當中。例如U-235、石油、煤炭、風力、水力。

29.生命能量之特性(p100)
(1)在生物體內做功,將太陽能轉換成化學能。
(2)表現不同的生理機能。
(3)能量變化較溫和。

30.非生命能量之特性(p100)
(1)多為人類取用時發生能量變化。
(2)能量變化迅速而激烈,而且釋放的能量很大。
(3)產生的環境問題嚴重,要注意能源效率問題。

31.能量第一定律(p101)
又稱為熱力學第一定律
又稱為能量不滅定律
又稱為能量守恆定律
能量可以由一種形式改變成另一種形式,但這些變化過程中,能量並沒有被創造或被破壞。

32.能量第二定律(p101)
又稱為熱力學第二定律
又稱為方向定律
任何能量形式之轉變過程,都經常伴隨著能量品質或有用能量之降低。
能量只能朝一個方向變化-從有用到無用,或是從井然有序到雜亂無章 。

33.能源效率
能源效率為能源消耗與產值的比值
能源效率愈高,能源的使用壽命就愈長

34.增加能源效率的方法
能量轉換設備之能源效率要高。
轉換步驟愈少,能源浪費愈少。

35.汽電共生(p107)
來自燃煤和工業鍋爐之廢熱可用於產生蒸汽轉動渦輪並生產電力,此種由同一種燃料混合產生熱或蒸氣以及電力的方式,稱作汽電共生(cogeneration)。

36.淨有用能量 (p107)
淨有用能量就是在定量能源中,所能獲得的高品質有用能量。
可以用「獲得的有用能源」與「用掉能源」之比例來表示此種關係。
比例愈高淨有用能量產值就愈大。
當比例小於1時,則整個系統就有淨能量損失。

37.資源回收應遵守四個原則(p109)
(1)高品質能量用完後不能被回收也不應該被浪費
(2)物質資源回收常需要高品質的能量,但有效率的回收所需要之高品質能量,常比新產品的製造要少很多。
(3)欲回收之物質資源,勿將其稀釋、分散或混合
(4)為了要促進物質資源回收,政府要對使用回收物質資源的製造商給與免稅和其他之獎勵方式

38.永續利用地球的社會(p110)
解決我們環境和資源問題的長期方法是從浪費資源的社會模式變成永續利用地球的社會模式,其做法有:
(1)師法生態系的物質循環
(2)減少物質的使用和浪費
(3)以科學技術降低資源使用並預防污染

第四章 永續性和可再生性能源

1.能源的分類(p117)
(1)永續和可再生性能源 — 可以快速循環或補充,而不會枯竭耗盡的而且對環境較不會造成負面衝擊的能源
(2)非再生性能源 — 循環時間長且使用後難以補充,甚至有耗盡可能,一般對環境的衝擊較大的能源

2.永續和可再生性能源種類(p118)
(1)太陽能
(2)水力能
(3)風力能
(4)地熱能
(5)生質能
(6)氫氣能

3.太陽能系統種類(p118)
(1)被動式太陽能系統 — 將太陽能直接捕捉到一個結構物當中,並將其轉變成低溫度熱能,藉著自然循環來加熱空間。
(2)主動式太陽能系統 — 利用太陽能集熱板配合管路循環,將太陽能以熱的型式收集貯藏,用來加熱空間和水。

4.太陽能加熱系統之優點(p120)
(1)免費且便宜的能源
(2)淨有用能源產率很高
(3)技術成熟安裝快速
(4)對環境衝擊小
(5)對土地污染小

5.太陽能加熱系統之缺點(p121)
(1)初期成本較高
(2)不雅觀
(3)有些系統需要人為操作
(4)陽光可能被週遭建築物遮擋

6.太陽爐動力塔 (p121)
一整排電腦控制的追日鏡,鎖定太陽的軌跡,透過追日鏡將太陽光集中在高塔頂中心拋物鏡的熱收集點上,這就是太陽爐(solar furnace)的動力塔(power tower)

7.太陽能電池 (p122)
太陽能電池(光電池)含有數層矽元素,並加入少量的其他物質(如砷化鎵或硫化鎘),如此可以放出電子產生半導作用,當太陽光照射時,就能產生電流。

8.太陽能電池的優點 (p125)
(1)太陽能電池可靠且肅靜,沒有移動性的零組件
(2)太陽能電池是耐用的
(3)安裝容易,適當地點多
(4)不需要特別維修
(5)具有擴充性與移動性
(6)矽元素來源充裕
(7)對環境衝擊小-不產生CO2
(8)淨有用能源產率相當高

9.太陽能電池的缺點 (p126)
(1)目前太陽能電池系統的價格昂貴
(2)有礙觀瞻
(3)鎵或鎘量不足
(4)半導體製造過程會污染水體

10.水力發電的種類 (p127)
按水源性質區分 —
(1)常規水力發電 — 利用天然河流、湖泊之水頭落差,就能將水的位能轉變成動能發電。
(2)抽蓄水力發電 — 當晚上離峰用電時,利用電廠多餘的電力,將下水庫水抽往位置較高的上水庫,俟尖峰用電時,可從上面的水庫將水釋放下來,經過渦輪而產生電力。

11.水力發電的種類 (p128)
按開發手段區分 —
(1)壩式水力發電。
(2)引水式水力發電。
(3)混合式水力發電。

12.水力發電的種類 (p128)
按水頭大小區分 —
(1)高水頭水力發電-水頭>70米。
(2)中水頭水力發電-水頭介於15-70米之間。
(3)低水頭水力發電-水頭<15米。

13.水力發電的種類 (p128)
按裝置容量區分 —
(1)大型水力發電 — 裝置容量>10萬kW
(2)中型水力發電 — 裝置容量介於5,000至10萬kW
(3)小型水力發電 —裝置容量<5,000 kW

14.水力發電之優點 (p131)
(1)淨有用能源產率為中至高等程度。
(2)操作和維護成本低。
(3)水力發電廠極少需要停機。
(4)運轉時不會排放二氧化碳或其他空氣污染物
(5)水庫壽命是燃煤火力和核能電廠的2-10倍。
(6)大型水霸可減少水災,提供下游穩定的灌溉用水。

15.水力發電之缺點 (p131)
(1)新的大型水庫成本高,且找不到適當的地點。
(2)大型水庫淹沒大片土地,破壞野生物棲所,趕走居民,降低下游農業地之天然肥力以及下游的漁獲量。
(3)不適當的土地利用會增加土壤沖刷,造成大型水庫的淤積和污染,降低水庫的有效使用壽命。
(4)水力發電計畫會減少水流,威脅休閒活動和水生生物,破壞風景宜人的河流,以及破壞溼地,且乾涸期產生的電力少。

16.潮汐發電 (p131)
利用潮汐位能轉換而獲得電能,潮汐進出海灣落差夠大時,經過渦輪機水堰就會產生電力。

17.潮汐發電應具備的條件 (p131)
(1)潮汐進出海灣的落差要夠大。
(2)海岸線具有巨大的海灣,而且建造適當的水壩是可行的。

18.潮汐發電之優點(p131)
(1)能源免費。
(2)操作成本低。
(3)淨有用能源產率中等。
(4)無二氧化碳釋出,空氣污染低
(5)對土地干擾少。

19.潮汐發電之缺點(p131)
(1)潮汐發電只佔全球電力供應的一小部分
(2)適當位置少而造價高。
(3)隨潮汐變化電力輸出不穩定。
(4)水堰和電廠易被強風破壞,金屬也易腐蝕。
(5)破壞正常潮汐可能會影響河口的水生生物。

20.波浪發電之原理 (p133)
波浪主要是因為風而具有動能,將波浪之動能轉換成電能,稱為波浪發電。

21.海洋熱能轉換 (p134)
海水貯藏大量的太陽熱能,特別是在熱帶地區,熱帶海洋中深冷的海水和表面溫暖的海水之間溫差可達17℃,利用溫差進行熱能轉換發電,稱為海洋熱能轉換。

22.海洋溫差發電
發電方式是藉由表面熱海水與深海冷海水,經由氨的汽化和液化過程進行熱交換,透過發電機發電。

23.太陽池(p135)
太陽池是太陽能收集器,至少有0.5公頃的管線連結,裡面裝滿海水或淡水,並密封在一個個黑色塑膠袋中。
太陽池依鹽類濃度之高低可以區分成
(1)鹽水太陽池
(2)淡水太陽池

24.風力發電的原理 (p137)
利用風力帶動風車葉片旋轉,再透過增速機將旋轉的速度提升,來促使發電機發電
依據目前的風車技術,大約3公尺/秒的微風速度,便可以開始發電。
風力機豎立高度愈高風就愈大,所產生的電力也就愈大。
直徑70公尺的風力機,最經濟的豎立高度是50公尺高,可出力2000 kW。

25.風力發電的優點 (p138)
(1)適當位置風力是無限能源。
(2)建風力場很快速。
(3)淨有用能源產率中至高等。
(4)不會放出二氧化碳或其他空氣污染物。
(5)操作不需用水冷卻。
(6)風力場土地可用來放牧或作其他用途。
(7)風力比核能成本低,競爭上有極大的優勢

26.風力發電的缺點 (p139)
(1)風力受限於地形。
(2)在無風的情形下,需有支援電力設備的備用系統。
(3)引起視覺上的污染。
(4)大型風力機會產生噪音和干擾當地電視接收。
(5)大型風力場會對生態造成威脅。

27.地熱能的形成(p139)
地熱能來自地球深處的岩漿和放射性物質的衰變,為重要的可再生性熱能
地下水在地殼內循環,或深處的岩漿侵入到地殼後,會把熱量從地下深處帶至近表層;如果這些地熱庫足夠接近地表,就可掘井抽出地熱能源。

28.地熱能源的種類(p140)
(1)乾蒸氣庫
(2)溼蒸氣庫
(3)熱水庫
(4)地壓帶
(5)近地表的熔岩
(6)乾岩帶
(7)暖岩庫

29.地熱能之優點 (p142)
(1)蘊藏量豐富。
(2)淨能源產率中等。
(3)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很低。
(4)地熱發電成本低,是新燃煤電廠的1/2,是新核電廠的1/4。

30.地熱能之缺點 (p142)
(1)容易取用的地熱庫很少 。
(2)地熱庫也需妥為管理,否則幾十年後也會消耗殆盡 。
(3)地熱開發會因H2S、NH3和放射物質而造成中至高程度的空氣污染。 。
(4)地熱能開發會有溶解的鹽類和有毒物質,隨著逕流而引起水污染 。

31.溫泉的定義 (p143)
92年7月通過的溫泉法定義 —
溫泉是符合溫泉基準之溫水、冷水、氣體或地熱(蒸氣)。
自然湧出或人為抽取之溫水、冷水及水蒸氣,在地表量測之溫度高於或等於30℃者。
溫度低於30℃之泉水,其水質符合溫泉水質成分標準者,亦視為溫泉。

32.溫泉形成的原因 (p143)
地殼內部的岩漿作用所形成,經火山噴發所伴隨產生,多為硫酸鹽泉。
受地表水滲入地下,在深處加熱之後,再循環上昇至地面所形成,多為碳酸鹽泉。

33.溫泉三要素 (p143)
(1)熱源 — 分火山性及非火山性兩類
(2)溫泉通路 — 主要為岩性與破裂面發達的岩層地質構造
(3)溫泉水源

34.台灣三大火山系統(p144)
(1)大屯火山系(基隆火山、龜山島) — 占台灣溫泉80%以上
(2)東部海岸山脈
(3)澎湖群島區

35.台灣溫泉之種類 (p146)
按化學性質分類 —
(1)碳酸鹽泉:主要分布於變質岩區。
(2)硫酸鹽泉:主要分布於火成岩區。
(3)氯化物泉:主要分布於沉積岩區或海底溫泉地區。
(4)混合型溫泉:上述三者的混合泉,主要分布於沉積岩區。

36.台灣溫泉之種類 (p146)
按溫度分類 —
(1)低溫溫泉 — 35-49℃,多分布在沉積岩區
(2)中溫溫泉 — 50-74℃,多分布於變質岩區
(3)高溫溫泉 — 75-96℃,火成岩區及變質岩較多,沉積岩區只有關仔嶺一處。
(4)沸騰溫泉 — ≧97℃,泉水沸騰且伴有蒸汽,全省約有7處沸泉,分布於變質岩區及火成岩區 。

37.台灣溫泉之種類 (p146)
按開發利用程度分類 —
(1)高度開發使用溫泉區 — 溫泉水資源之利用,已大量被引用於旅館澡堂(20處,16%)。
(2)中度開發使用溫泉區 — 溫泉水業已被利用,但限於溫泉水量、土地權屬,及交通便利性等條件,屬中度開發(17處,13%)。
(3)低度開發使用溫泉區 — 溫泉仍保有自然風貌,只限於當地人民利用或尚未利用者(72處, 56%)。
(4)資料不全不易找尋者 —在文獻上曾有記載,但目前資料不全,或位於深山河床之溫泉露頭,常為洪水泥沙所掩覆,不易找尋者(19處, 15%)。

38.溫泉的永續利用原則 (p148)
(1)溫泉屬於國家的天然資源
(2)溫泉應落實使用者付費原則
(3)溫泉露頭為珍貴地質景觀應予保護
(4)溫泉區之開發,應有合理完整的規劃
(5)以「總量管制」進行管理調配
(6)溫泉使用者須申請水權登記

39.生質量(p148)
生質量是植物利用太陽能行光合作用所產生的有機質。
包括木材、農業廢棄物和垃圾。

40.生質燃料的優點 (p149)
(1)可以固、液和氣態方式,使用於空間加熱、燒水、發電和推動汽車。
(2)只要收穫速度≦回植速度,生質量便是可再生性的能源。
(3)只要砍伐和燃燒速度≦有機質補充速度,大氣的CO2量就不會增加。
(4)每單位生質量燃料的燃燒,所排放的SOx和NOx,遠低於未控制的燒煤。

41.生質燃料的缺點 (p149)
(1)需要一大片土地來生產此一燃料,要有良好有效的土地管理和再栽種計畫
(2)不當的土地利用,當大規模伐木時,則降低土壤肥力,引起土壤沖蝕、水污染、水災以及野生物棲地的破壞。
(3)生質含水分高(15-95﹪),會降低其淨有用能源,增加收集生質燃料成本

42.固態生質轉變成氣液態燃料 (p151)
植物、有機廢棄物、污泥和其他型式的固態生質,經由細菌和不同的化學過程,將其轉變成氣態的沼氣(60%甲烷和40%二氧化碳)或液態甲醇、乙醇。

43.汽醇 (p152)
汽油中亦可混入10-23﹪的乙醇,變成汽醇 ,可在傳統的汽油引擎當中燃燒,被當作超無鉛汽油或富乙醇汽油。

44.以甲醇為燃料的優點(p155)
(1)85%甲醇+ 15%無鉛汽油,可減少臭氧排放量20-50%
(2)100%純甲醇為燃料,可減少臭氧排放量85-95%,減少CO排放量30-90%。

45.以甲醇為燃料的缺點(p155)
(1)純甲醇的汽車釋出致癌性甲醛的量,比燒汽油的汽車要多出2-5倍
(2)公升甲醇的能量比汽油少

46.氫氣產生的方式(p155)
(1)將煤碳或天然氣經由裂解產生
(2)將淡水或海水經由電解產生
(3)改變藻類生理模式來產生

47.氫氣的優點 (p156)
(1)在純氧中燃燒很乾淨,只會產生水蒸氣。
(2)相同重量,氫氣能量是汽油的2.5倍。
(3)可利用現存的天然氣管線來輸送。
(4)氫氣可和金屬形成氫化物,需要時加熱可釋出氫氣。
(5)氫氣以固體的金屬氫化物當燃料使用,比汽油安全。

48.氫氣的缺點 (p156)
(1)氫氣在自然界含量少,需要利用高溫熱或電力將水分解。
(2)相同能量下,氫氣的成本比汽油貴。
(3)製造氫氣所花的能量都比燃燒它所釋出的能量要多。亦即其淨有用能源產率永遠是負的。
(4)如果利用煤碳或其他石化燃料的電廠所產生的電力或高溫熱來分解水產生氫氣,會增加大氣CO2含量。

49.燃料電池(p157)
利用氫與氧反應產生水,將這種化學反應所產生的化學能源,直接轉變成電力的發電裝置。


第五章 非再生性能源與礦物資源

1.非再生性能源(p163)
能源本身有一定的蘊藏量,使用後會日漸消耗減少,用完後就不能再恢復的能源。

2.非再生性能源種類(p163)
(1)石油
(2)天然氣
(3)煤礦
(4)核能

3.石油之起源 (p163)
(1)石油是由地層中的動、植物殘骸等有機物,經過長時間的高溫高壓過程,一點一滴生成而浮在地層當中。
(2)通常植物殘骸轉化為石油,須100萬年以上,並得深埋於地底1-7公里之深度
(3)超過7公里深高溫將使石油分解成甲烷和石油焦。

4.儲油層因地質結構的不同有三種類型 (p163)
(1)背斜型圈閉 — 天然氣、石油和水均儲存在儲油岩內,儲油岩被一層非滲透性岩所覆蓋,可防止天然氣和石油之逸離
(2)斷層型圈閉 — 因為不滲透性岩發生斷層而阻止石油和天然氣之逃逸。
(3)可變滲透性型圈閉 — 儲油岩之滲透性發生變化而導致石油無法逸離儲油岩。

5.石油形成步驟 (p164)
(1)有機物與砂混合形成沉積層,在不斷地堆積過程中會產生高溫高壓,最後沉積層變成沉積岩,稱為源岩
(2)源岩中的有機物轉變成碳氫化合物(石油)。

6.石油數量之評估步驟 (p165)
(1)實施震測 — 確定圈閉位置。
(2)決定岩層結構與體積 — 決定圈閉底下可能含有石油之岩層結構與體積。
(3)地質探勘 — 確定儲油層之深度、厚度、化學成分與儲油層狀況。

7.石油鑽探分級 (p165)
(1)一級石油鑽探 — 將沈積在油井底部的流動原油抽出。
(2)二級石油鑽探 — 流動性的原油被取出之後,再將水灌注到臨近的井中,以迫使部份厚重的原油進入中央井,將其推至表面。
(3)三級石油鑽探 — 通常一口油井一級和二級石油鑽探只能抽取其中三分之一的原油。當油價上漲,就將其中留存的三分之二重油提出約10%可能有助於經濟發展,此謂三級石油鑽探 。。

8.石油之煉製 (p166)
原油抽出送往提煉廠加熱和蒸餾,並可在分餾塔中,依照沸點的不同,將其區分成汽油、燃料油、柴油、瀝青和其他成份。

9.石油的供應(p166)
原油蘊藏量最多的五個國家: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伊朗、伊拉克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占2/3。
石油輸出國家組織佔有67%之貯藏量,其中沙烏地阿拉伯有25﹪。
最大的煉油國是獨立國協,其次是美國。
依據目前的消耗速率,世界原油貯藏量在35年內將會顯著的減少。

10.石油的優點 (p167)
(1)目前便宜
(2)容易運輸
(3)淨有用能源產率很高
(4)是一種燃料,提供動力、高溫熱和電力

11.石油的缺點 (p167)
(1)燃燒釋放CO2,及空氣污染物。
(2)石油和污泥滲漏,鹽水灌注油井,會造成水污染。
(3)供應量有限,40-80年可能耗盡。

12.天然氣(p168)
天然氣含50-90﹪的甲烷氣,及少量的丙烷和丁烷所混合而成的,有時亦含有些許的氮或雜質(如硫化氫),碳原子與氫原子之比例平均是1:4。

13.利用舊有油氣田儲存天然氣的優點 (p169)
(1)地下結構存在數千萬年,結構堅固耐震
(2)地底下為無氧環境,可完全避免失火、爆炸等危險產生。
(3)儲存天然氣可調節市場供應平衡。
(4)避免地面容納設施滿載時,燃燒多餘天然氣造成浪費。

14.天然氣的供應 (p169)
儲量約為一百多萬億立方公尺
獨立國協占最多,約占40%
伊朗(14%)、美國(6%)、卡達(4%)、阿爾及利亞(4%)、沙烏地阿拉伯(3%)和尼日(3%)
以目前的使用速率約可供應至2045年

15.煤的形成 (p171)
煤是古代植物深埋地下,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之下,經過漫長歲月的化學變化所形成的有機物。
(1)植物殘骸經過細菌分解,轉變成泥煤。
(2)泥煤長期沉積加上地球造山運動,使泥煤層更加深埋地底。
(3)泥煤經過地熱和化學反應,轉變成各等級的煤。

16煤依含碳量分為四種型態 (p171)
(1)泥煤 — 尚具植物殘體之雛形,嚴格說來不是煤。
(2)褐煤 — 第一階段經過溫壓作用所形成的煤,熱量很低,通常是在較低溫度和壓力下所形成的。
(3)煙煤 — 在較高溫度和壓力下所形成的,依含硫量高低可以判定品質的好壞,
(4)無煙煤 — 含有高熱量和低硫分,它是在相當高的溫度和壓力下所形成的。

17.煤蘊藏量最多的地方 (p172)
(1)獨立國協(43.5%)
(2)美國
(3)中國大陸

18.合成燃料 (p173)
將固態煤轉變成氣態或液態形式的燃料,即為成合成燃料
(1)煤碳氣化,是將固態煤轉變成合成的天然氣(SNG)。
(2)煤碳液化,是將固態煤轉變成液態的甲醇或合成汽油。

19.合成燃料的優點 (p173)
(1)比固態煤更有用,除可產生高溫熱和電力外,也可推動汽車。
(2)比固態煤乾淨,較不會產生空氣污染。
(3)可經管線輸送。

20.合成燃料的缺點 (p173)
(1)工廠建造成本高
(2)淨有用能源產率低
(3)加速煤礦消耗與土地破壞

21.核能的種類 (p174)
(1)核分裂 — 重元素如鈾、鈽等被中子撞擊後,分裂成質量約略相等的兩種物質所釋出的能量
(2)核融合 — 兩種輕元素如氫、氘、氚等結合成重元素(氦)所釋出的能量

22.核電廠最多的國家(p174)
(1)美國(113座)
(2)法國(56座)
(3)獨立國協(56座)
(4)日本(43座)

23.停止運轉的核電廠和核武工廠的處理方式 (p179)
(1)立即拆除
(2)暫停作業
(3)埋入地下

24.地球內部結構 (p183)
(1)地殼 — 最外層很薄的一層,包括大陸地殼與海洋地殼,多由岩石和礦物所組成
(2)地函 — 地球內部最大的層帶,多為固態岩石,富含矽、氧、鎂、鐵,可結合成矽酸鐵和矽酸鎂。地函中流動的融岩稱為軟流圈
(3)地函 — 位於地函下方2,900公里處固態的內層,多由鐵和鎳所組成,外面被融岩包圍著

25.岩石圈(p184)
岩石圈(lithosphere)包括大陸地殼、海洋地殼和位於軟流圈上相當堅硬的地函部分。

26.板塊構造學(p184)
描述岩石圈的形成和消失,以及大陸的移動,此種理論稱為板塊構造學(plate tectonics)。
岩石圈大約由10個大板塊和許多小板塊構成,經過數百萬年來熱傳導和對流之影響,板塊間彼此會產生移動、摩擦和碰撞。

27.移動板塊之間存在著三類界線 (p184)
(1)分離板塊界線 — 是融岩在兩板塊間推擠、冷卻、固化,形成新的海底將兩板塊分開,常形成山脊。
(2)聚合板塊界線 — 是兩板塊發生碰撞,其中之一就滑入另一板塊下面,並回降到地函中融掉,而產生火山爆發和地震,通常會形成深海溝,稱此地區為隱沒帶。
(3)平行板塊界線 — 是發生於板塊間彼此的滑動。

28.岩石循環根據其成因可三類(p185)
(1)火成岩 — 岩漿從上層地函噴出,經過冷卻、固化所形成的。在岩石中占最多,也是礦物的主要來源,如花崗岩和玄武岩 。
(2)沈積岩 — 裸露的火成岩,經風化和運積作用並逐漸與生物殘骸混合,經過擠壓而形成沈積岩。例如砂岩、頁岩和石灰岩。
(3)變質岩 — 火成岩和沉積岩,會因高溫高壓及化學反應,轉變成變質岩。

29.總資源量(p188)
總資源量是指地球上特定物質的總量,用來估計礦物的實際量和蘊藏量,可區分為
(1)已確認的 : 一種礦物,其礦區位置、數量和品質都已經知道,或是由地質的證據和測量已經可以估計出來的量。
(2)未開發的 :特定礦物的蘊藏量,雖然礦區位置、數量和品質都不知道,但根據地質知識和理論都認為存在。

30.總資源量(p188)
總資源也可區分為
(1)準備量 :以目前開礦技術和價格,可開採的已確認資源。
(2)資源量 :以目前開礦技術和價格,不可能開採的已確認資源和未開發資源。

第六章 空氣資源利用與污染防治

1.大氣層可分成四個水平層 (p203)
(1)對流層
(2)平流層
(3)中氣層
(4)增溫層

2.對流層(p205)
(1)大氣的最低層
(2)平均厚度約為12公里
(3)夏季常較冬季為厚
(4)溫度隨著高度增加而遞減 ,每升高1公里溫度下降 6.5℃
(5)95%的空氣質量集中於對流層

3.平流層(p206)
(1)在對流層的上方為平流層,距地表約17-48公里
(2)空氣乾燥且穩定,主要呈水平運動
(3)距離地面高度25~30公里之處會產生臭氧的聚集,形成了臭氧層
(4)臭氧層可濾除有害的紫外線

4.中氣層(p207)
(1)離地面48~80公里
(2)因缺少吸收輻射的物種,溫度隨著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3)頂層溫度可降至-80℃以下

5.增溫層(p207)
(1)離地面80公里以上的地方
(2)空氣極為稀薄
(3)溫度隨著高度增加而升高

6.空氣資源的功能(p208)
(1)維持生命
(2)提供適當溫度與濕度
(3)提供燃燒
(4)風力的使用

7.氣象(p209)
在對流層中,溫度、大氣壓力、溼度、降雨、陽光 (太陽輻射)、雲層、風向和風速,及一些其它的條件隨時在變化。這種對流層中特性的短暫變化,我們稱之為氣象(Weather) 。

8.氣候(p209)
(1)區域的平均氣象則是氣候(Climate)
(2)即一地區在一段長時間(至少三十年)內,大氣或氣象條件、季節變化和極端氣象的一般模式。

9.決定一地區氣候的因素(p209)
(1)隨季節的氣溫變化
(2)每年降雨的多寡和分佈

10.造成室內空氣污染的原因 (p212)
(1)室外不良的空氣品質造成了室內空氣污染
(2)室內污染源所造成的室內空氣污染

11.主要的室內空氣污染物(p212)
(1)香煙
(2)甲醛
(3)石綿
(4)放射性氡-222
(5)一氧化碳
(6)含氯碳化物
(7)環境衛生用藥

12.空氣污染的分類 (p216)
依照污染物產生的情況分類
(1)一次污染:空氣污染物質直接排放至大氣之中而維持其原來排放形態者。又稱為原生污染,這些空氣污染物質則稱為一次污染物或原生污染物。
(2)二次污染:一種或一種以上之一次污染物在大氣中經過一連串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反應產生了其他的污染物質之過程,又稱為次生污染。

13.空氣污染的分類 (p216)
依照污染物分布的情況分類
(1)點源污染:例如工廠的煙囪。
(2)線源污染:例如高速公路沿線的空氣污染。
(3)面源污染:例如工業區、城市住宅。

14.空氣污染的分類 (p216)
依照污染物移動的情況分類
(1)固定污染源:不因本身動力而改變位置之污染源。
(2)移動污染源:固定污染以外之污染源,也就是俗稱的交通工具,包括汽車、火車、船舶、航空器等。

15.空氣污染物的種類 (p217)
(1)氣狀污染物
(2)粒狀污染物
(3)衍生性污染物
(4)毒性污染物
(5)惡臭污染物

16.空氣中氣狀污染物種類 (p217)
(1)硫氧化物
(2)一氧化碳
(3)氮氧化物
(4)碳氫化合物
(5)氯化氫
(6)二硫化碳
(7)鹵化烴類
(8)全鹵化烷類
(9)揮發性有機物

17.衍生性污染物種類 (p217)
(1)光化學霧:經光化學反應所產生之微粒狀物質而懸浮於空氣中能造成視程障礙者。
(2)光化學性高氧化物:經光化學反應所產生之強氧化性物質,如臭氧、過氧乙醯基硝酸鹽(PAN)等。
光化學煙霧

18.光化學煙霧
光化學煙霧是由汽車和工廠排放出之氮氧化物和碳氫化合物,經過太陽照射後,產生一種毒性大之淡藍色煙霧。
主要成分為臭氧、醛類、過氧化氫、氫氧自由基、過氧乙醯基硝酸鹽PAN,其中臭氧佔90%。

19.臭氧的產生
(1) NO2 + 紫外線 → NO + O
(2) O + O2 + M → O3 + M
(3) O3 + NO → NO2 + O2


20.過氧醯基硝酸鹽
RCO - OONO2
(1)PAN: CH3CO - OONO2
(過氧乙醯基硝酸鹽)
(2)PPN: C2H5CO - OONO2
(過氧丙醯基硝酸鹽)
(3)PBN: C3H7CO - OONO2
(過氧丁醯基硝酸鹽)

21.過氧醯基硝酸鹽之產生
(1)NO2 + 紫外線 → NO + O
(2)O + O2 + RCH=CH2 → RCHOO + CH2O
(3)RCHOO + O → RCO-OO
(4)RCO-OO + NO2 → RCO-OO NO2

22.空氣污染指標(p222)
(1)空氣污染指標(Pollutant Standards Index,簡稱PSI)
(2)是為使一般民眾易於掌握空氣品質狀況,並瞭解其對健康之影響程度,用以評估空氣品質優劣之指標

23.空氣污染指標評估的方式 (p223)
將當日空氣中五項污染物濃度值,以其對人體健康之影響程度,換算出各污染物之副指標值,再以當日各副指標值之最大值做為該測站當日之空氣污染指標值。

24.PSI之五項指標污染物(p223)
(1)懸浮微粒(PM10)
(2)二氧化硫(SO2)
(3)二氧化氮(NO2)
(4)一氧化碳(CO)
(5)臭氧(O3)

25.例題
某天測得各項污染物濃度為
(1)24小時 PM10 120g/m3
(2)24小時SO2 0.10 ppm
(3)8小時CO 9 ppm
(4)1小時O3 0.18 ppm
(5)1小時NO2 0.3 ppm

臭氧的副指標最大
依內插法算出臭氧的副指標
臭氧的副指標
= 100 + (180-120)/(200-120) ×(200-100)
=175
所以PSI = 175

26.空氣品質監測之目的 (p224)
(1)瞭解空氣品質是否符合國家空氣品質標準
(2)瞭解空氣品質現況及背景濃度的建立
(3)做為空氣污染防制政策成效的評估
(4)評估長程傳送之影響

27.空氣品質監測站種類 (p224)
(1)一般空氣品質監測站58站
(2)工業空氣品質監測站3站
(3)交通空氣品質監測站5站
(4)國家公園空氣品質監測2站
(5)背景空氣品質監測站4站

28.環保署最新公告空氣品質監測站
(1)一般空氣品質監測站58站
(2)工業空氣品質監測站4站
(3)交通空氣品質監測站5站
(4)國家公園空氣品質監測2站
(5)背景空氣品質監測站4站
(6)超級測站2站
(7)光化學測站8站
(8)光達測站1站
(9)逆溫測站3站

29.空氣污染的危害(p228)
(1)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2)對植物的危害
(3)對水生生物的危害
(4)對材料的危害

30.空氣品質防制區 (p231)
(1)一級防制區:國家公園及自然保護(育)區等依法劃定之區域
(2)二級防制區:一級防制區外,符合空氣品質標準區域
(3)三級防制區:一級防制區外,未符合空氣品質標準區域



31.空氣品質區劃設目的(p234)
為進行空氣品質趨勢探討,並解析污染傳輸情形及研訂合理控制對策,乃依各地污染特性、地形及氣象條件等,將台灣地區劃分成7個空氣品質區。

32.台灣七個空氣品質區(p234)
(1)北部空氣品質區:包括基隆市、台北市、縣及桃園縣
(2)竹苗空氣品質區:包括新竹市縣及苗栗縣
(3)中部空氣品質區:包括台中市縣、彰化縣及南投縣
(4)雲嘉南空氣品質區:包括雲林縣、嘉義市縣及台南市縣
(5)高屏空氣品質區:包括高雄市、縣及屏東縣
(6)宜蘭空氣品質區:僅含宜蘭縣
(7)花東空氣品質區:包括花蓮縣及台東縣

33.空氣品質改善策略 (p234)
(1)經濟誘因改善策略
(2)總量管制策略
(3)固定污染源管制
(4)移動污染源改善策略

第七章 水資源利用與污染防治

1. 地球上水資源分配的估計乾淨的水有兩個來源 (p244)
(1)地面水:當降雨沒有滲入地下或被蒸發回大氣者,即稱為地面水。這些地面水存在於地表面的河川、湖泊、溼地及水庫
(2)地下水:降雨能滲入地層,填滿土壤孔隙。這些在孔隙中的水即稱為地下水。

2. 名詞解釋(p244)
(1)孔隙率:岩石中的孔洞或是岩石體積不被岩石本身所佔據的百分率。
(2)滲透率:地下岩石孔洞彼此間互相連結的程度,是測量水能自由的自一洞流至另一洞的程度。
(3)地下水位:飽和含水區的上層表面即稱為地下水位。
(4)更新地區:大多數約含水層,能經由降雨作用,自動的更新與補充。能讓水流過到含水層的區域,稱之為更新地區
(5)曳降區:如果自含水層流出水率較自然補充的速率大時,地下水位便會減低,產生一無水區域,稱之為曳降區

3. 水循環的作用(p245)
(1)降水作用
(2)截流作用
(3)漥蓄作用
(4)逕流作用
(5)入滲作用
(6)植物根部吸收作用
(7)蒸發作用及蒸散作用

4.水資源開發(p247)
利用工程及非工程上的各種措施,對自然界的水加以治理、調節、控制、保護和管理,使得在某一特定的時間和地點,水的供應能達到質與量的需求,以為人類所利用。

5. 可供開發的水資源(p248)
(1)地表水
(2)地下水
(3)其他的水資源

6. 在槽水庫(p248)
在河川主流興建大壩,阻絕河流本槽建成水庫者,稱為在槽水庫,例如翡翠、石門及曾文等水庫。
優點:具備有集水、蓄水及取水功能,為河川水資源調節上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缺點 :土砂流入量大,易造成淤積、水質污染,集水區較大,洪水對於水庫的威脅相對提高。

7. 離槽水庫(p248)
水壩不建設在河川的主槽,而選擇於離主槽不遠的小支流上。例如烏山頭、日月潭、蘭潭及鳳山水庫等。
優點:河流流入及引水時挾帶的泥砂量較少,水庫壽命較長,對河川環境的衝擊較小,水庫蓄水容量的利用效率較高。
缺點:受限於引水路的容量,水源不能充分地利用;除水庫外,尚需興建引水之有關設施,營運管理比較複雜。

8. 地下水資源的開發方式(p249)
(1)鑿井抽水
(2)地下水庫

9. 安全出水量(p249)
每年由地下水取出而不致造成不良影響之水量,也就是地下含水層於正常情形下可流出的水量。

10. 地下水庫的優點(p249)
水質、水量均較地面水庫穩定,而且較沒有淤積、蒸發的問題,對於生態環境的衝擊也較小

11. 其他水資源的開發(p250)
(1)海水淡化
(2)循環再利用
(3)雨水利用

12. 海水淡化優缺點(p250)
優點:地球上最多的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缺點:海水淡化的成本過高,在實質利用上並未十分普及,一般以供應飲水為主。

13.循環再利用(p250)
生活污水:中水再利用,作為如廁沖洗、地板清洗等用途。
工業廢水:經過處理之後提供工廠作為冷卻、洗滌及消防…之用水。預計八十八年度至九十七年度間,將逐年提昇工業用水回收率,以回收六五%以上為目標。

14. 中水(p250)
城市污水或生活污水經處理後達到一定的水質標準,可在一定範圍內重復使用,這些經處理設施凈化處理後的水統稱「中水」

15. 水資源開發計畫三原則(p251)

(1)節流與開源並重
(2)生態保育與開發利用兼顧
(3)取水者付費,受限者得償與破壞者得罰

16. 未來水資源開發主要政策(p251)
(1)積極推動節約用水
(2)加強水資源運用,改善水資源利用效率
(3)適度開發水源

17. 水資源保育工作三大基本原則 (p253)
(1)減少用水
(2)提高用水效率
(3)加強水資源的保護與保存

18. 水資源的保育方法 (p253)
(1)污染防治
(2)造林育林
(3)強化水利建設

19. 水污染的定義(p254)
水污染是指由於人為的因素,直接或間接介入污染物質於水中,引起水質物理、化學或生物特性的改變,以致影響水的正常用途或危害國民健康或生活環境。

20. 水污染的主要類型 (p254)
(1)耗氧物質
(2)沉澱物和懸浮物
(3)無機植物營養鹽
(4)微生物
(5)水溶性無機物
(6)有機化合物
(7)熱
(8)放射性物質

21. 水污染依來源分類(p255)
(1)點源污染:污染物的排放由一特定位置(如管線、渠道、或者下水道),進入表面水體。排放單位如工廠、污水處理廠、油坑等等。
(2)非點源污染:排放污染物的地方多屬有廣大土地面積,包括由大氣中沉降污染物至表面水中或表面水逕流作用滲入地下水中…等。

22. 水污染依產生方式分類(p255)
(1)天然的污染源
(2)人為的污染源

23. 水污染的來源(p256)
(1)降雨逕流
(2)市鎮污水
(3)畜牧廢水
(4)工業廢水
(5)農業污染
(6)礦業污染
(7)垃圾滲出水
(8)其他

24. 降雨逕流(p256)
當雨水降至地面除了截留及入滲的部分以外,其他則在地表產生逕流。
地面水的逕流會沖刷地面、街道、山坡及溝渠,並將地表上的污染物及有機物帶入水體中河川、湖泊中,造成了水源的污染。

25. 市鎮污水(p256)
市鎮污水包括了家庭污水、商業、機關團體、學校及廢水量大於30 CMD (m3/day)之事業廢水。
市鎮污水含有油脂、廚餘及浴廁用水,內含有大量病源菌及有機物,最容易影響環境衛生。
家庭常用的清潔劑、洗衣劑、殺蟲劑…等也是市鎮污水重要的來源。

26. 畜牧廢水(p256)
畜牧廢水是國內主要的水污染源之一,其中以養豬廢水為重要的污染源。
每頭豬平均每日排放50公升廢水及100克BOD5,相當於3~5個人所排放的糞尿量。
如此龐大的畜牧廢水若未經處理,不僅影響環境衛生,而且易導致河川、溝渠濁黑發生臭味。
若在集水區上游更會形成水庫及湖泊優養化,污染飲用水。


27. 工業廢水(p256)
工廠運作時所產生之廢水若未經污水處理直接排入鄰近水體,即會產生水源污染
廢水處理場所產生的廢液及污泥若無妥善處理,亦可能被不法業者傾棄於河床,嚴重污染河川,造成二次污染

28. 農業污染(p256)
農業普遍使用化學肥料施用於土壤若未完全被作物所吸收而流失進入排水系中,最後流入河川湖泊將導致這些水體養分太多形成優養化,造成水源的污染。
農業常用的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等會使地面或地下水源受到污染,部分農藥對魚類或其他水生生物具有很強的毒性。

29. 礦業污染(p257)
採礦之選礦沖洗水含有大量泥沙,有時亦會含有溶解的有毒重金屬污染物,例如銅、鋅、鉛、鎘等。
礦物中的硫化物使洗礦廢水酸性很強,一旦流入河川湖泊將會使水體酸化,會導致生態平衡遭受破壞。

30. 垃圾滲出水(p257)
一般衛生掩埋場的底層鋪有不透水布並將垃圾滲出水收集處理。
若垃圾掩埋場沒有不透水層設施,則垃圾滲出水會滲入地下水層,污染地下水,甚至流入河川湖泊中。
垃圾掩埋場所滲出的垃圾滲出水通常具有很高濃度的有機質,會造成水體的優養化。

31. 其他(p257)
水體上的運輸工具亦會污染水源,例如輪船漏油或所載貨物外洩。
空氣污染亦會引起水源污染,例如空氣中的NOx、SOx所造成的酸雨,會造成河川湖泊的酸化。

32.湖泊及水庫優養化(p260)
所謂優養化(Eutrophication) 原意是營養好,在生態學上,則特指受污染的水體「瀕死」或邁向「死亡」的現象
由於過量的營養物質進入水體,造成藻類大量的繁殖、死亡,並因其腐敗分解的大量耗氧,導致水中溶氧耗盡

33. 水庫優養化評估方法
卡爾森水體優養等級指數
Carlson trophic state index (CTSI)
CTSI=〔TSI(Chl-a) + TSI(SD) + TSI(TP)〕/ 3
根據水體中葉綠素a含量、透明度及總磷,分析其間關係,分別加權處理,由公式計算出優養指數值(TSI)
(1) TSI(Chl-a)=9.81ln(Chl-a)+30.6
(2) TSI(SD)=60-14.41ln(SD)
(3) TSI(TP)=14.42ln(TP)+4.15
TP:為總磷濃度(μg/L)。
SD:為透明度(m)。
Chl-a:為葉綠素-a濃度(μg/L)
CTSI<40 為貧養狀態。
40≦CTSI≦50 為中養狀態。
CTSI>50 為優養狀態。


34. 地下水污染的來源(p261)
(1)農藥與肥料
(2)工業污水與家庭廢水
(3)掩埋場
(4)地下儲槽的破漏
(5)不合格的鑿井

35. 赤潮(p263)
赤潮即是某海域突然間發生大量的浮游生物,以致造成海水的變色。
赤潮會影響魚類發育與成長,甚至造成死亡,其原因有二
(1)窒息死亡
(2)中毒死亡

36. 水污染的影響 (p265)
(1)對自來水的影響
(2)對農業的影響
(3)對養殖漁業的損害
(4)對環境品質的影響

37. 水污染的防治策略與措施(p266)
(1)加強污染源管制及排放削減
(2)推動排放許可制度
(3)推動經濟誘因之管制策略
(4)對部分河段或流域實施總量管制
(5)以流域整體性整治為目標,規劃水資源之永續利用
(6)達成水體水質目標,保障飲用水水質安全
(7)維護水體環境永續發展
(8)健全地下水保護制度、加強地下水水質監測及整治改善
(9)提升自來水普及率及處理效率,確保飲水安全
(10)加強海域污染防治工作

第八章 土壤資源利用與污染防治

1. 土壤的定義(p277)
「土壤」是一種自然體的集合名詞,為覆蓋於地球表面的物質,由礦物質、有機質、土壤水分及土壤空氣所組成,這些地面上的土壤物質經過充分的時間接受自然力的作用之後形成了具有剖面層次的「土壤」。因此土壤是具有三度空間的、獨立的、變動的自然體

2. 風化作用(p277)
岩石暴露於大氣之下,長期接受環境中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自然力之作用,會產生形態上或組成分上的改變,這種現象稱之為「風化作用」(Weathering)

3. 成土作用(p277)
受風化作用之產生的岩屑物質,由於定積或運積作用而堆積,再經過化育過程才成為真正的土壤,此一化育過程即為「成土作用」 (Soil formation)

4. 岩石風化作用(p277)
(1)物理風化作用
(2)化學風化作用

5. 物理風化作用(p278)
物理風化作用亦稱為崩解作用,此為岩石受到機械性作用而產生的崩解現象
例如風及水的撞擊、磨擦,使岩石產生剝落而由大變小,只有形態上發生變化,成分與原來母質岩相同

6. 化學風化作用(p278)
化學風化作用亦即分解作用,不僅改變了岩石的形狀,而且也改變了岩石的本質,亦即其成分發生了變化。
礦物成分經化學風化作用之後會產生了新的礦物組成,原生礦物分解成為次生礦物
自然界中常見化學風作用有氧化作用、還原作用、 水解作用等。

7. 成土作用(p278)
岩石經風化作用而產生的這些無機的岩屑物質與有機物質充分混合,並進一步風化成更小的顆粒,然後此混合之深厚土層經過自然力的作用,將土層分為不同成分的層次,此一化育過程即為成土作用

8. 土層分化作用(p278)
由於水在土壤中流動,使無機鹽類或細小的風化岩屑物質或有機質隨水移動,把堆積的土壤物質分為性質、顏色、成分不同的土層,經年累月逐漸影響整個土壤體上層與下層之化學成分,使土壤之化學性質、機械成分、物理性狀等均各層不同,因而產生土壤層次,稱為土層分化作用。

9. 成土五大因子(p279)
土壤在自然環境中生成與發育受到氣候、生物、母質、地形及時間五大因素綜合作用所影響,此五大因素稱為「成土五大因子」。

10. 氣候因子對土壤生成的影響(p279)
氣候因子對土壤生成的影響最重要的是降水量與溫度
(1)粘粒含量
(2)土壤有機質
(3)土壤中鹽基物質含量
(4)土壤酸鹼度

11. 生物因子對土壤生成的影響(p280)
(1)植物之影響 :覆蓋 、增加土壤有機質
(2)動物之影響:混合礦物質與有機質,翻鬆土壤,協助有機物的分解
(3)微生物之影響:協助岩石的風化、分解土壤中的有機物質。

12. 母質因子對土壤生成的影響(p280)
(1)化學成分
(2)質地
(3)組織
(4)透水性

13. 地形因子對土壤生成的影響(p281)
(1)水分
(2)溫度
(3)植生種類

14. 土壤之生成或化育五大因子函數(p282)
S = f (C,T,P,O,t)
C:氣候 (Climate)
T:地形 (Topography)
P:母質 (Parent material)
O:生物 (Living organisms)
t :時間 (Time)。

15. 土壤質地(p282)
土壤質地(Soil texture)是指土壤粗細的程度或土壤中大小土粒之分布
分為粘粒、坋粒、砂粒三部分。



16. 土壤剖面(p284)
成熟的土壤可分為一系列的土層(Soil horizon),隨著土壤形態的不同,每個土層有其清楚的構造和組成,土壤土層的垂直截面稱之土壤剖面(Soil profile)

17. 土壤剖面的層次(p284)
O層:為土壤最上面的一層,主要組成為新鮮的落葉及部分分解的葉片、樹枝、動物排泄物、真菌和其它有機物,通常為棕色到黑色
A層:由半分解的有機物(腐植質)、生命體和土壤無機物質混合而成的多孔層,此層的特徵與O層不同之處為除了有機物之外,混入了土壤無機礦物部分,土壤的顏色深且疏鬆。
B層:經由風化、淋洗等化育作用之下,土壤中的有機質、鹽類、粘粒、鐵、鋁、錳等物質由上層往下移動至下層沉積而生成之化育土層。
C層:母質層

18. 台灣土地資源的分布劃分為三個地理區(p286)
(1)平原盆地區:高在100公尺以下,且坡度在5%以下的地區,主要分布在北部與西部,是台灣主要人口集中的都會區與農業地帶
(2)淺山丘陵區:標高1,000公尺以下及坡度在5%以上之地區,一半以上之宜農牧地,已開發成農地、建地及道路用地
(3)高山林地區:標高在1,000公尺以上地區,多屬國有林班地、保安林地、試驗林地及山地保留地

19. 台灣土地資源的利用區分(p286)
(1)農業用地
(2)森林地
(3)河川地
(4)都市及工業用地
(5)邊際土地
(6)交通用地
(7)其他用地

20. 土壤污染產生的原因(p290)
人類各種經濟與社會活動所產生的污染物由於未加以適當之處理而以各種方式進入土壤中,超過土壤特有的緩衝能力與自淨作用,逐漸累積而造成。

21. 土壤緩衝能力(p290)
土壤緩衝能力是土壤具有吸附污染物質之能力,在土壤吸附能力未達飽和時,可暫時不受污染物質之危害

22. 土壤自淨作用(p290)
土壤自淨作用是土壤中之微生物可將污染物分解或礦化成為無毒的簡單無機物如二氧化碳、水、氮氣等,使污染物消失於無形 。

23. 土壤污染物的類型 (p290、291)
由污染物化學組成可分為
(1)有機污染物
(2)無機污染物

依照對生態環境影響之特性可分為
(1)可導致生物、家畜及人類發生疾病或死亡者,如化學藥品、農藥、毒性物質、病原菌等
(2)在自然環境中易被微生物分解或物理化學作用破壞者,如有機肥料、動植物體、農產品加工廢棄物、家畜排泄物等
(3)在自然環境中不易被微生物分解或物理化學作用破壞者,如某些毒性化合物、或塑膠製品等

24. 土壤污染的來源 (p292)
(1)工業的化學品及廢棄物 (包括工業生產過程中之污染 、使用中之污染 、使用後廢棄之污染 )
(2)農業的化學品及廢棄物 (包括農藥、肥料、家畜禽廢棄物 )
(3)都市生活與家庭使用的化學品及廢棄物(包括一般家庭之廚房、廁所所排出之洗滌用水及學校、研究機構、餐廳、旅館、醫院及公共浴室等服務業之廢水)

25. 有機污染物之特性(p294)
(1)可經由土壤微生物分解與礦化
(2)成為二氧化碳與水等無毒物質
(3)其污染可逐漸消失於無形

26.無機污染物之特性(p294)
(1)不易分解
(2)進入土壤極難以排除
(3)理化性質隨環境而改變

27. 化學動力作用(p295)
土壤污染物在環境中之分解、移動及其最後的歸處,必須經由長時間且在自然生態系之大環境中進行,整個過程稱為「化學動力作用」(Chemodynamics)。

28. 污染物在環境中之轉變途徑及移動方式(p295)
(1)植物的吸收與解毒
(2)光化學分解
(3)揮發作用
(4)逕流移動
(5)土壤吸附
(6)雨水淋洗
(7)土壤微生物分解
(8)化學分解等。

29. 影響污染物在環境行為的因子 (p296)
(1)污染物之水中溶解度
(2)污染物在水與有機溶劑之間的分配作用常數
(3)污染物之土壤吸附作用
(4)污染物之蒸發作用
(5)污染物之光化學安定性
(6)污染物之微生物降解作用

30. 分配作用常數 (p296)
分配作用常數(Kow)是指一物質在正辛醇及水中存在的比率。
Kow = 溶於正辛醇中之濃度/溶於水中之濃度
Kow值大者表示該污染物不易溶於水而較易溶於油脂中 ,環境中則較易被土壤吸附而較不易隨水移動。

31. 礦化作用(p298)
有機污染物經土壤微生物一步一步之分解(即降解作用),最後生成二氧化碳、水及一些簡單之無機化合物,是為礦化作用(Mineralization)

32. 影響微生物活性的因子(p298)
(1)土壤有機物含量
(2)土壤溫度
(3)土壤酸鹼度
(4)水分含量

33. 重金屬污染土壤的復育方法 (p299)
(1)反轉耕
(2)客土與排土客土
(3)土壤洗淨去除法
(4)生物去除法

34. 反轉耕 (p299)
將表層污染物質濃度高的部分與下層污染物濃度稀薄的土壤予以深耕反轉,稀釋耕土中的濃度。

35. 客土 (p299)
將未受污染的土壤置於受污染土壤之上,而被污染的耕土向適當的深度排入

36. 排土客土(p299)
將受污染的土壤部分予以移出而以新的非污染土壤客土,亦即以非污染土壤更換耕土之方法。
37. 客土或排土客土應注意事項(p299)
(1)客土材料的選定
(2)排土客土的厚度
(3)客土後的土壤改良

38. 排土客土法的限制(p301)
(1)不易取得適當的排土客土材料
(2)排去的污染土壤的處理(棄土場會造成二次污染)

39. 土壤洗淨去除法 (p300)
以稀酸、EDTA等的鰲合劑和大量的水洗淨土壤,除去重金屬

40. 生物去除法 (p300)
依據植物的種類,有的對土壤中的特定元素有特異的吸收濃縮的作用

41. 生物去除法所面臨的問題(p300)
(1)污染耕土中重金屬含量與植物吸收量之間的關係如何。
(2)究竟多少年才可去除達可接受程度。
(3)栽培此類植物技術上的問題。
(4)收穫後這類植物的處理。

42. 有機物污染土壤的復育方法 (p301)
(1)利用堆肥法處理特殊有機污染物
(2)利用就地之氣提技術
(3)利用熱提技術
(4)生物復育

43. 生物復育的優點 (p303)
(1)可就地處理廢棄物。
(2)最低的現場破壞力。
(3)永久的分解廢棄物。
(4)比氣提處理或碳吸附處理的速度更快
(5)成本比其他方法低。
(6)生物處理可與其他方法整合運用


第九章 全球氣候變遷

1. 全球變遷的議題 (p309)
(1)地球溫暖化及氣候的波動
(2)平流層臭氧稀薄化及導致的紫外線照射增強的問題
(3)陸地及海洋的生態變遷如沙漠化、酸雨污染等

2. 溫室效應 (p314)
當太陽輻射進入大氣層,然後地表吸收這些太陽能的大部分,將其轉為紅外線或熱能使地表溫度升高。這些熱部分逸散至外太空,部分則被溫室效應氣體所吸收而輻射回地球表面。這種使地球表面變得溫暖的現象稱為溫室效應。

3. 溫室效應氣體(p314)
(1)水蒸氣
(2)二氧化碳
(3)甲烷
(4)氧化亞氮
(5)臭氧 (間接溫室效氣體)
(6)氟氯碳化物


4. 石化燃料碳強度 (p317)
每一種石化燃料燃燒所釋出碳的量均不同,因此對環境的衝擊也不同
每產生單位能量而釋出來的碳量,稱為碳強度

5. 溫室效應的影響
(1)冰山融化,海水上升。
(2)極端氣候發生頻率增加。
(3)疾病、蟲害增加。
(4)植物相分布改變。
(5)微生物代謝速率增快,釋放更多二氧化碳。

6. 京都議定書
於1997年,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在日本京都召開第三次締約國大會時,所擬定的管制協議
2005年二月十六日正式生效
一百三十個國家批准了溫室氣體減量的國際條約
條約採取「全球總量抑制,國家個別目標」策略

7. 京都議定書協定管制氣體
(1)二氧化碳
(2)甲烷
(3)氧化亞氮
(4)氟化烴
(5)全氟化碳
(6)六氟化硫

8. 京都議定書減量目標
(1)2008至2012年之期限間,這6種溫室氣體排放量,平均應削減到比1990年排放量低5.2%的水平
(2)歐盟減量目標為八% ,其中德國減量目標不但達成且大幅減少了十九%
(3)日本減量目標為六%,可達成減量四%,不足的二%正考慮向有餘額的國家購買抵減。

9. 京都議定書締約國家分為三類
(1)已開發國家必須減量並提供經濟援助及技術轉移
(2)東歐經濟轉型國家必須減量
(3)發展中國家於第一承諾期間(2008至2012)並無減量義務

10. 認識臭氧
臭氧的結構是由三個氧原子所構成,通常在我們空氣中所存在的氧氣是由二個氧原子所構成的氧分子,若由三個氧原子所構成的分子,則稱為臭氧。
臭氧是淡藍色氣體,具有特殊的氣味,利用空氣通過高壓放電可以產生臭氧。
臭氧在平流層中吸收紫外線的

11. 作用機制(p321)
臭氧O3吸收紫外線的能量,分解為氧分子O2及氧原子O
紫外線
O3 ——→ O2 + O
不穩定的氧原子O和氧分子O2結合再形成臭氧O3,並釋出能量
O2 + O ——→ O3 + 能量

CFC造成臭氧破洞之機制
CF2Cl2 + 紫外線 → CF2Cl + Cl
• Cl + O3 → ClO + O2
O3+ 紫外線 → O2 + O
• ClO + O → Cl + O2

12. 酸雨的定義(p325)
(1)未受污染的正常雨水,本身是微酸性的,因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會溶解於雨水中,形成酸性的碳酸,pH值約為5.6,如果雨水pH值小於5.6,就稱為「酸雨」或「酸沉降」。
(2)有些報告認為在考慮自然條件之下,以5.0為酸雨的臨界值,低於此值才稱為「酸雨」。
(3)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統一將雨水酸鹼值達5.0以下稱為『酸雨』。

13. 酸雨的成因
(1)NOx:主要來源為汽機車排放
(2)SOx:主要來源為燃煤火力發電廠

14. 酸雨造成的影響(p327)
(1)對生物之影響
(2)對建材的影響
(3)對人類的影響

15. 酸雨對生物之影響(p327)
(1)酸雨會殺死湖泊和河川中的魚類、水生植物及微生物。
(2)由於土壤中的鈣、鉀及其它的營養素被酸雨溶解流失,使植物營分缺乏,造成生長受阻、抗病力降低。
(3)將土壤或底泥中的鋁、鉛、汞及鎘等離子溶解出來,造成有害重金屬的活性增加,也危害了植物根部生長

16. 酸雨對人類的影響(p328)
(1)酸雨會直接影響人類呼吸系、造成呼吸系統的疾病,甚致造成死亡。
(2)酸雨會引起人類眼睛、皮膚之疼痛。
(3)酸雨會使土壤中及水中有害重金屬的活性增加,透過食物鏈間接進入人體,累積在人體中對人類造成危害。

第十章 糧食資源利用與保育

1.目前世界上主要的農業型態(p335)
(1)產業化農業:大量生產特定一種作物或家畜來內銷或外銷,並且須大量使用石化能源,來補充太陽能的不足。
(2)自給自足式農業:傳統式的農業,生產只足以供應農夫一家生計的作物或家畜,若是豐收年還可剩餘一些供販售或儲備用。這種農業都以人力或獸力補充太陽能的不足。
2. 增加作物產量的方法(p336)
(1)擴大耕作土地面積
(2)增高單位耕地產量

3. 綠色革命 (p336)
1940年起,世界糧食每公頃農產量,開始大幅增加,稱之為「綠色革命」
綠色革命是以科學的方法育種,並使用大量無機肥料、灌溉水和農藥

4. 自給自足式農業的種植方式(p337)
(1)多品種栽植法:在一塊地上栽種同一種作物的各類品種。
(2)間植法:在一塊地上,同時種植兩種以上不同的作物 。
(3)農林法:間植法的變化,把作物跟樹木種在一起。
(4)複植法:將大量成熱期不同的作物,同時種在一起。

5.世界糧食問題 (p338)
(1)生產問題
(2)質與量的問題
(3)分配的問題

6.增加世界糧食產量的方法 (p340)
(1)增加單位面積農作物的產量
(2)增加可耕種土地面積
(3)克服地域、土壤和害蟲等的限制因素
(4)種植非傳統性食物和長年生作物

7. 農藥的定義(p344)
農藥是用來保護農作物生長的化學品
用於防除農林作物或其產物之病蟲鼠害、雜草者
用於調節農林作物生長或影響其生理作用者
用於調節有益昆蟲生長者

8. 農藥的種類 (p344)
依據農藥的作用目標生物分類
(1)殺蟲劑
(2)除草劑
(3)殺菌劑
(4)殺蟎劑
(5)殺鼠劑
(6)除螺劑
(7)殺線蟲劑
(8)植物生長調節劑

9. 農藥的種類 (p344)
依據農藥的化學成分分類
(1)氯化烴類
(2)有機磷類
(3)氨基甲酸鹽類
(4)除蟲菊精類

10. 理想農藥的特性 (p345)
(1)只能殺死目標害蟲。
(2)對於非目標生物(包括人類),沒有短期或長期的健康影響。
(3)在短時間內,會被破壞為不具毒性的化學物質。
(4)能使目標生物不發生基因突變。
(5)比起不施農藥,所獲得的利潤為高


11. 使用農藥的好處 (p348)
(1)殺蟲劑拯救了生命
(2)增加食物供給和降低食物花費
(3)增加了農夫的利潤
(4)它們的效果比其它取代物,能更快速、更好達到目的
(5)更安全、更有效的農藥能連續地被開發出來

12. 使用農藥的不利之處 (p348)
(1)基因突變的發展
(2)永無止盡的黑洞
(3)農藥的永久移動性及生物擴張能力
(4)農藥的使用及製造對人類造成健康上的威脅

13. 生物防治法的種類(p351)
(1)改良耕作的步驟
(2)育種、變種(異種交配)及遺傳工程
(3)生物控制
(4)不孕昆蟲法
(5)昆蟲的性誘引劑
(6)昆蟲荷爾蒙
(7)食物輻照處理
(8)整體害蟲管理

14. 生物控制(p352)
生物控制是利用各式各樣的天敵、寄生蟲和病毒,去調整特定害蟲的數量,例如蘇力菌、線蟲。

15. 不孕昆蟲法(p354)
培養雄性的害蟲於實驗室中,利用輻射線或化學方法,使其成為不孕性雄蟲。然後再釋放至害蟲群居的地區,使其與能生育的野生雌性害蟲交配 。

16. 昆蟲的性誘引劑 (p354)
許多的害蟲,當雌蟲準備好交配時,它會釋放出微量的特殊化學性誘引劑稱之為性費洛蒙。
利用微量的性費洛蒙,吸引害蟲進入含有毒性的捕捉器,或吸引它的天敵進入有害蟲的田中。

17. 昆蟲荷爾蒙 (p355)
昆蟲生命週期的每一環節,是由幼年激素和蛻化激素定期的分泌所控制。
把它們應用在昆蟲生命週期中的一定階段,使荷爾蒙製造異常,而致使昆蟲在達到成熟和生殖前死亡。

18. 食物輻照處理(p355)
食物輻照處理是將食物暴露在各種不同的輻射中,用來殺死害蟲的方法。
輻照處理能防止昆蟲在收穫的食物上繁衍,減緩食物的衰敗,並殺死寄生蟲和細菌。

19. 整體害蟲管理 (p356)
(1)害蟲控制主要是生態問題,而不是化學問題。
(2)最佳控制害蟲的方法是細心地規劃一整體害蟲管理計劃。
(3)整體害蟲管理的主要目的,不在於將害蟲趕盡殺絕,而是在維持害蟲數量在危害經濟效益以下。

20. 農藥被廣泛應用的原因 (p357)
(1)許多人相信只有將昆蟲全部殺死才是好的防制方法。
(2)多數消費者堅持買完美、清潔的水果和蔬菜。
(3)多數人接受農藥製造者的論點,認為如果沒有這些化學藥品,則食物將不夠吃且價格會猛漲。

第十一章 野生生物資源利用與保育

1. 野生動植物的重要性 (p361)
(1)經濟和醫藥的重要性
(2)觀光娛樂的重要性
(3)生態學上的重要性
(4)倫理學上的重要性

2. 野生生物滅絕的原因 (p363)
(1)自然繁殖地的喪失與動亂
(2)商業性的打獵與盜捕
(3)掠奪與有害動物之控制
(4)寵物與觀賞用植物
(5)環境污染與氣候改變
(6)外來生物的輸入

3. 自然保護區五大類型(p367)
(1)國家公園 (6處)
(2)自然保留區 (19處)
(3)野生動物保護區 (16處)
(4)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30處)
(5)國有林自然保護區 (9處)

4. 國家公園(p367)
依「國家公園法」劃定
國家公園法61年公布。
國家公園法施行細則72年公布。
目前共有六處,322,572公頃

5. 國家公園依土地利用型態及資源特性劃分五種區域(p367)
(1)一般管制區
(2)遊憩區
(3)史蹟保存區
(4)特別景觀區
(5)生態保護區

6. 自然保留區(p367)
(1)農委會於75年6月27日起,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先後指定公告了 19 處,面積共 64477 公頃
(2)目的:維護及管理台灣具有代表性的生態體系,或具有獨特地形地質意義,或具有基因保存永久觀察、教育研究價值之區域。

7.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六章 自然文化景觀
第四十九條
自然文化景觀由經濟部會同內政部、教育部與交通部審查指定之,並依其特性區分為生態保育區、自然保留區及珍貴稀有動植物三種。

8. 文化資產保存法
 第五十二條  
生態保育區與自然保留區,禁止改變或破壞其原有自然狀態。
因此,自然保留區已受到政府單位嚴格的保護,以保存其原有自然狀態,並提供學術研究及教育宣導方面的功能與價值。

9. 野生動物保護區(p368)
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劃定(78年6月)
第八條: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之類別及範圍,由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 。
第十條: 地方主管機關得就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有特別保護必要者,劃定為野生動物保護區,擬訂保育計畫並執行之。

10. 國有林自然保護區(p368)
依「臺灣森林經營管理方案」劃設
原農委會劃定35處,多處已改屬其他保護區。

11. 臺灣的保育類植物(p373)
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加以保護的「珍貴稀有植物」共有11種
臺灣穗花杉、臺灣油杉、紅星杜鵑、烏來杜鵑、南湖柳葉菜、臺灣水韭、臺東蘇鐵、臺灣水青岡(台灣山毛櫸)、蘭嶼羅漢松、清水圓柏、鐘萼木

12. 臺灣的保育類動物(p375)
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分為三類
(1)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
(2)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
(3)其他應予保育的野生動物

13. 野生動物保育法第四條
野生動物區分為下列二類:
(1)保育類:指瀕臨絕種、珍貴稀有及其他應予保育之野生動物。
(2)一般類:指保育類以外之野生動物。前項第一款保育類野生動物,由野生動物保育諮詢委員會評估分類,中央主管機關指定公告,並製作名錄。

14. 野生動物保育法用辭定義
(1)瀕臨絕種野生動物:係指族群量降至危險標準,其生存已面臨危機之野生動物。
(2)珍貴稀有野生動物:係指各地特有或族群量稀少之野生動物。
(3)其他應予保育之野生動物:係指族群量雖未達稀有程度,但其生存已面臨危機之野生動物。


14. 台灣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
(1)哺乳類 — 四種(臺灣狐蝠、臺灣黑熊、雲豹、水獺)
(2)鳥類 — 九種(赫氏角鷹、林鵰、藍腹鷳、帝雉、朱鸝、灰林鴞、褐林鴞、蘭嶼角鴞、黃魚鴞)
(3)爬蟲類 — 五種(綠蠵龜、玳瑁、赤蠵龜、革龜、百步蛇)
(4)魚類 — 二種(高身鏟頷魚、櫻花鉤吻鮭)
(5)昆蟲 — 三種(寬尾鳳蝶、珠光鳳蝶、大紫蛺蝶)

第十二章 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

1. 台灣經濟發展後的環境負荷 (p389)
(1)人口大幅成長,土地負荷增加。
(2)工廠林立,污染量增加。
(3)能源消耗量大,污染也大。
(4)用水量大,超抽地下水。
(5)交通頻繁,環境負荷大。
(6)農牧生產增加,加重環境之負荷。
(7)營建工程帶來的環境問題。
(8)工商發達,改變土地利用方式。

2. 人口大幅成長,土地負荷增加 (p389)
92年台灣人口密度625/平方公里
密度高居世界1,000萬人口以上國家的第2位
台北市每平方公里9,737人為最多,高雄市9,704人居次。

3. 工廠林立,污染量增加 (p389)
89年底計有98,833家,每平方公里2.74家(60年底為 2.15家)
工業製程所排放之工業廢氣當中,SOx、NOx及其他污染物(如PM10、總碳氫化合物、鉛、CO等),分別占該污染物全年總排放量的九成、六成及二成以上
工業廢水占所有污(廢)水總量的三成以上

4. 能源消耗量大,污染也大 (p390)
國內能源消費(不含非能源消費)91年為10,010千公秉油當量,較50年之4,29萬公秉油當量,成長23倍。
自50年代後期開始,能源消費即以「石油產品」及「電力」為主。

5. 用水量大,超抽地下水 (p390)
水資源之需求大幅成長,60年為150.72億立方公尺,88年為168.71億立方公尺,增加11.84﹪,
生活用水較60年增加26.16億立方公尺,成長約5倍以上
工業用水增加8.86億立方公尺,約成長1倍
農業用水則減少16.85億立方公尺減減少12.27﹪。
地面水之供水量88年為111.45億立方公尺,較60年減少12.19億立方公尺,不足之水量以抽取地下水補充 。

6. 交通頻繁,環境負荷大 (p390)
台灣地區道路長度50年底為1.63萬公里,92年底為3.59萬公里 ,增加1倍以上
92年底機動車輛1,852萬輛,平均每平方公里511輛,較45年成長約千倍。
民航飛機之起降架次45年為6,213架次,至89年57萬架次 ,成長近百倍 。

7. 農牧生產增加,加重環境之負荷 (p391)
70年農藥使用量為33,667公噸,91年增為42,123公噸
化學肥料由40年之34萬公噸增至85年之139萬公噸,增加4倍餘
89年底台灣地區在養豬隻頭數達1,070萬頭,較40年底之226萬頭,成長2.31倍

8. 營建工程帶來的環境問題 (p391)
營建業也因人口成長、工商業繁榮,對住宅、辦公室、工廠等之需求殷切而開展,然受不景氣之影響,有逐漸緩步回升之趨勢。

9. 工商發達,改變土地利用方式 (p392)
市鎮邊緣地區之耕地、林地被增闢為建地或交通用地。
89年底建築用地18.9萬公頃,較60年底增加92.86﹪
交通水利用地為10.7萬公頃,較60年底增加1倍
耕地面積則減為85.1萬公頃,減少5.76﹪
林地面積減為210.2萬公頃,減少5.49﹪

10. 經濟發展產生的後果 (p392)
(1)空氣污染
(2)水污染
(3)噪音
(4)惡臭
(5)土壤污染
(6)地層下陷
(7)振動
(8)廢棄物

11. 三生產業(p395)
所謂的三生產業,指的就是生活、生產與生態兼顧的產業,將生產活動變成富含環境哲理的生活藝術;也就是要把生產活動和環境保護,完全體現在生活之中。

12. 與經濟發展有關的環境保護措施 (p396)
(1)積極制條環境保護法規
(2)推展各項業務

13. 與經濟發展有關的環境保護法規 (p396)
(1)環保基本法
(2)環境影響評估法
(3)公害糾紛處理法
(4)振動管制法
(5)環境檢驗所組織條例
(6)環保人員訓練組織條例
(7)廢棄物處理法
(8)空氣污染防制法
(9)水污染防治法
(10)毒性化學物質管理法
(11)噪音管制法

14. 社會運動之起因(p399)
通常社會運動其產生原因,是現行的制度結構,無法解決或改變問題,因此須採取制度以外的集體行動來達成。

15. 台灣的環境保護與社會運動時期(p403)
(1)民國40-60年:台灣幾乎沒有發生什麼社會運動,只斷斷續續地發生因勞資糾紛。
(2)民國60-70年:主要在經濟發展,而忽略環境保護,臺灣的生存環境遭到極大的破壞,民間遂強烈要求環保。
(3)民國70-80年:是臺灣社會運動發展的黃金年代,總共有三波的社會運動。

16. 第一波社會運動(p403)
民國69-75年,也就是在解嚴之前。
有七種較為蓬勃發展的社會運動
(1)消費者運動
(2)反污染自力救濟運動
(3)自然生態保育運動
(4)婦女運動
(5)原住民人權運動
(6)學生運動
(7)新約教會抗議運動

17. 第二波社會運動(p404)
民國76-80年間解嚴後,共有五種社會運動
(1)臺灣人返鄉運動
(2)客家人運動
(3)反核能電廠運動
(4)無殼蝸牛無住屋者運動
(5)司法改革運動。

18. 第三波社會運動(p404)
時間為民國80年代以後,,它的訴求更多元更容易動員。

19. 我國環境保護運動真正開始(p404)
時間是民國75年
(1)高雄永安鄉,中油液化天然氣專用接收站工程擋路風波。
(2)彰化鹿港,反對杜邦設廠事件。

20. 我國環境保護政策目標(p406)
(1)維護國民健康
(2)確保生態與生活環境的永續發展
(3)促進人類福祉

21. 人類環境宣言(p407)
1972年聯合國於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並發表「人類環境宣言」,明白宣示「享有良好生態環境」是人類重要的生存權;各國政府必須共同採取保護生態環境的行動。

22.我國的環境保護策略 (p407)
(1)追求永續發展
(2)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兼籌並顧,惟對環境重大影響者,以環境為優先
(3)落實推動國家環境保護計畫
(4)加強與產業及企業協商,鼓勵企業肩負更多改善環保責任
(5)積極參與國際環保事務,加強環保外交
(6)促進全民參與環保工作,養成國人守法之習性
(7)強化環境保護組織

23. 國家環境保護計畫三(總)目標 (p408、412)
(1)防治公害,增進國民健康,營造寧適有內涵之環境,提升生活環境品質。
(2)保育環境資源,追求永續發展。
(3)積極參與全球環境保護事務並配合執行

24. 國家環境保護計畫各期程目標 (p413)
(1)近程 — 建立安全與健康之生活環境。
(2)中程 — 建立寧適、和諧、有內涵之環境
(3)長程 — 建立高品質、安和樂利之環境。

25. 國家環境保護計畫目標的層次 (p413)
(1)環境品質分項目標
(2)環境污染改善(削減)目標
(3)環境管理分項目標

26. 國家環境保護計畫内容(p412)
(1)計畫性質
(2)計畫整體架構
(3)計畫規劃理念
(4)計畫目標

27. 國家環境保護計畫整體架構(p412)
共分五篇
(1)第一篇計畫背景
(2)第二篇規劃理念與目標
(3)第三篇推動策略
(4)第四篇執行及參與機制
(5)第五篇計畫實施

28. 布氏指數(p415)
調查家戶之容器,每百家之容器發現孑孓之容器數,指數小於5對疾病的傳播並無影響。

29. 國家環境保護計畫推動策略 (p416)
(1)維護自然生態策略 — (追求資源之永續利用、環境敏感地之保護、互利共生之確保以、生物多樣性之維護)
(2)推動公害防治策略 — (空氣品質維護、水質保護、土壤保護、廢棄物回收處理與在利用、噪音振動管制、毒性化學物質管理以、環境衛生)

30. 國家環境保護計畫執行工具 (p416)
(1)命令管制工具
(2)經濟誘因工具
(3)社會性工具

31. 國家環境保護計畫命令管制手段 (p418)
(1)訂定環境品質標準與排放標準
(2)發行排放許可證
(3)偵測污染源遵守規定之情況
(4)對違規污染源採取適當之懲處行動


第十三章 永續環境

1. 永續發展之緣起(p426)
1972年,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發表「人類宣言」,勾劃出人類具有健康與生產力環境的「權利」範圍
1983年,聯合國成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制定「全球變遷議程」
永續發展之緣起(p426)
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發布「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強調人類永續發展的概念:人類有能力使開發持續下去,也能保證使之滿足當前的需要,而不致危及到下一代滿足其需要的能力。

2. 永續發展之緣起(p426)
1992年,巴西里約召開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UNCED)(又稱地球高峰會議),會議中通過三項決議,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21世紀議程」及「里約宣言」(亦稱地球憲章) 。
1993年成立「永續發展委員會」,該委員會現階段是以確保各國能夠落實「21世紀議程」所需之各種相關工作為任務重點。

3. 永續發展名詞的起源(p427)
「永續發展」一語最早是1980年由「國際自然和自然資源保護聯盟」(IUCN)、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及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WF)三個國際保育組織在所出版的「世界自然保育方案」報告中提出。當時並未引起全球的回響,直到1987年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後,世界各國才掀起永續發展的浪潮

4. 永續發展從五種角度來定義(p428)
(1)從自然生態來定義
(2)從社會性來定義
(3)從經濟性來定義
(4)從科技性來定義
(5)從廣泛性來定義

5. 從自然生態來定義 (p428)
永續發展是:「保護和加強環境系統的生產及再生能力」,亦即「尋求一種最佳的生態系統,以支持生態的完整性和人力願望的實現,使人類的生存環境得以持續。」

6. 從社會性來定義 (p428)
(1)永續發展是:「在不超出維生生態系統涵容能力下生存,並改善人類的生活品質。」
(2)強調人類生產與生活要考慮地球承載能力,以及注意生物多樣性保護。

7. 從經濟性來定義 (p428)
(1)永續發展是:「在確保自然資源的品質及其所提供服務的前提下,使經濟發展的淨利益增加到最大的限度。」
(2)「今天的資源使用,不應減少未來的實際收入。」
(3)「不降低環境品質與不破壞世界自然資源基礎的經濟發展」。

8. 從科技性來定義 (p428)
永續發展就是轉向更清潔、更有效的技術,儘可能使用達到「零排放」或「密閉式」的製程方法,儘可能減少能源和其他資源的消耗。

9. 從廣泛性來定義 (p428)
(1)永續發展要著重在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個層面上。
(2)永續發展的概念是:「人類有能力使開發持續下去,也能保證使之滿足當前的需要,而不致危及到下一代滿足其需要的能力。」

10. 永續發展的內涵必須把握三個原則 (p428)
(1)公平性(Fairness)
(2)永續性(Sustainability)
(3)共同性(Commonality)。

11. 承載力的定義 (p429)
承載力為特定區域範圍內,可提供人類利用以滿足社會、經濟活動發展需求之自然資源之質與量,以及環境品質可涵容污染負荷的能力。

12. 綠色國民所得 (p430)
(1)國民所得淨額(NNP),是由國民所得毛額(GNP),扣除由人力資本(機器、建築物、總量等)的備抵折舊(DHC)而得。
(2)雖然這個式子被廣泛使用,但是並沒能說明生產和消費的活動,也就是無法反映自然環境價值的折舊成本。
(3)為了反映自然環境價值的折舊成本,必須將國民生產淨額扣除這一部分,就可稱為綠色國民所得。

13. 環境成本分為兩大類 (p431)
(1)第一類包括自然資產(森林、空氣和水質、漁業等)直接用於目前生產和消費活動之折舊和開採的貨幣成本。
(2)第二類是防禦支出。防禦支出是為了防止生產和消費活動的副作用,導致的環境損害成本。如空氣污染防制設備等。

14. 清潔生產 (p434)
清潔生產是永續的生產方式之一,它考慮到使用可再生性、無毒害之物質,同時能源的使用也講求效率;其生產系統是循環式的,使用最少的物質、水和能源。強調防患污染的方法與過程,同時著重廢棄物減量、能源節約以及更好的效率。

15. 清潔生產四要素 (p435)
(1)預警性的機制
(2)預防性的機制
(3)民主的控管機制
(4)整合性和全盤性

16. 廢棄物的處理方法有兩種 (p436)
(1)高廢物法 — 將廢棄物就地掩埋或燒掉,用拋棄的方式,包括掩埋、焚燒
(2)低廢物法 — 增加回收、再利用以及實施廢棄物減量,用保育的方式,包括
(a)堆肥製作
(b)資源回收
(c)飲料罐押瓶費
(d)可重覆使用的產品
(e)廢棄物減量

17. 工業生態學 (p436)
工業生產若師法自然生態系,將廢棄物作為原料的做法,可說是保育低廢物法的一種,現在稱之為工業生態學

18. 資源回收(p438)
來自都市固體廢棄物中之可用金屬、紙張、塑膠、和玻璃,將它們賣給製造工業回收或再利用,稱為資源回收(resource recovery)

19. 4R (p441)
(1)減量(reduce)
(2)重覆使用(reuse)
(3)回收循環(recycle)
(4)再生(regeneration)

20. 工業生態學(p441)
工業生態學(industrial ecology,簡稱IE)這個名詞最早出現於1960年代末期,其概念是將工業系統與其周圍環境視為一體,亦即將工業系統與自然界的生態系統概念做結合,使工業系統仿效生態系統,將能量與物質做網狀循環,層層利用,以達到物盡其用、能量循環的目的,使工業系統更有效率。

21. 工業生態學要遵守六大原則 (p442)
(1)培養不同工業間的合作關係,讓廢棄物可成為原料
(2)讓工業輸入與輸出平衡,避免干擾自然環境。
(3)降低工業生產所使用的物質與能源。
(4)改進工業製程效率,重新設計生產流程與型態,以符最大資源保育效果。
(5)發展使用可更新能源之工業生產。
(6)整合經濟和環境帳,將其融入在政策中,採用新的經濟發展策略。

22. 二十一世紀議程中環境面臨的六大問題 (p443)
(1)人類生活品質有待提升
(2)環境資源利用沒有效率
(3)環境資源保護及管理有待加強
(4)居住環境之管理
(5)化學品及廢棄物管理有待加強
(6)永續經濟成長面臨挑戰

2008年9月12日 星期五

科技管理概論 VIckyvicky提供的重點整理

科技管理概論


VIckyvicky 2006-09-14 11:37:35

學長提供的重點整理

bbs站舊版課本更改的期中期末考試重點--
因本次課本章節有作了一些更動,已大致將順序更正如下,請參考:


科技管理

第一章 緒論
忽略研發管理的主要原因:
企業高級主管的科技背景與訓練不夠
高級主管沒有一個正確的架構來面對科技的變化
科技的改變無法與企業的現金流量觀念相互配合
技術策略規劃較需部門之間緊密之溝通
正規企管教育的忽略。

第一代的研發管理:高階主管很少涉入,由技術主管負責。
第二代的研發管理:各自為政的現象較少,但無專業組合。
組織方面可分為集權式、分權式與矩陣式組織。
管理階層以現值法、內部報酬率法、回收年限法評估專案成果。
第三代的研發管理:強調合夥精神。

R&D管理人員的主要使命:
找尋與規劃市場未來主流產品之核心技術
隨時評估與改進產品、製造與資訊技術
對於前述兩項使命的達成,同時致力於成本的降低
維持與提昇企業內部技術開發能力。

第二章 技術創新與發展型態
影響產業競爭的五力分析:產業內現有廠商的競爭(進入障礙)
新進入者的威脅
顧客的議價能力
供應商的談判力
替代品或服務的威脅。

技術規劃的工作應該在產品/市場規劃之前。

S曲線的技術生命週期現象:萌芽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
Q分類法得出技術衡量的四個構面:影響、接近性、關連性、發展現況。

創新的過程:係經由認知→創意的形成→問題的解決→產品的測試與量產。
創新的類型:依創新的程度分為躍進式創新:以重大發明為基礎、創造新產業。
漸進式創新:在現有科技下,改善績效、降低成本。
系統創新:將現有科技重新組合。
依創新的標的分為產品創新、製程創新。

技術推動創新:是經由研究發展、生產、銷售等功能進入市場,未考慮是否
滿足使用者需要。
市場拉動創新:是由研究發展部門開發以符合特定市場的需要。

技術創新的錯覺:
第一種錯覺:以『最好』的可能來決定技術的選擇。
正確作法是以『夠好』作為選擇的基礎。
第二種錯覺:技術的選擇來自理性的分析。
正確的技術選擇應受到傳統與過去實務的強烈影響。
第三種錯覺:技術的創新終究會被採用。
實際情況:大部分的技術升級並不成功。
第四種錯覺:技術創新的過程中最大的障礙在最早的創意或發現,在下游的開
發工作只需部份努力。
實際情況:早期的發現常是不佳的,需更多創意來克服。
第五種錯覺:技術的提昇具有實質的價值。
技術的價值由顧客決定。
第六種錯覺:新技術所發揮的能力是成功的決定因素。
實際情況:基磐措施才是支持技術創新的決定因素。
第七種錯覺:技術的進步主要來自連續的改進性能。
實際情況:技術的進步需要建立標準,定出限制條件,
並變成例行工作。
第八種錯覺:新技術能與現有的企業相銜接、融合。
實際情況:新技術與企業的融合必須在開發初期即一併考量。

第三章 技術預測
技術預測:是指對技術創新、技術改良以及可能的技術發明等所作的描述與預測。

技術預測與一般銷售預測之區別:技術預測涵蓋時間(3-25年)大於銷售預測(幾個月-5年)。
技術預測不確定性較高。

技術預測系統包括投入:資料、洞察力、假設。
處理(用來做預測的方法):規範性、探索性的方法。
產出(元素):定性的資料、數量的資料、時間、機率。

預測的技術與方法:主觀判斷法(專家意見法):預言家
民意測驗
德菲法(最常用)。

客觀判斷法:探索性的預測模式:成長曲線
先驅者趨勢線
技術進步的包絡線
替代曲線與替代模式
情境分析法。
規範性的預測模式:相關樹分析法
交叉影響矩陣法。


第四章 技術策略
企業的技術策略:企業在進行策略規劃時,必須隨著技術的改變, 而調整其方向
亦即要接受技術具有較廣泛或具策略性的角色。
研發組合:公司的研發資源有其稀少性,在有限的研發經費限制下如何將其全部之
研發資源,投資於多項不同產品、不同技術之研發,所形成的組合型態。

技術的取得方式:內部自行研發、併購技術公司、合資研發、委託研究
技術授權、購買技術、聘用技術顧問、非契約方式。

技術的應用:將此技術應用於產品之製造生產
運用此技術委託別人製造
與別人合資合作運用此技術生產產品
將技術授權出去。

靜態取向分析研發組合的分析構面:以風險等級為分析構面
以研發專案的未來預期報酬值為分析構面
以資源投入程度、時間長短為分析構面
以技術、市場之競爭性定位為分析構面。

技術風險:指產品開發失敗而未能順利上市之風險。
市場風險:指產品上市後銷售不理想,未對公司帶來利潤之風險。
大部分公司之研發組合選擇方式為5%高風險,10%低風險,85%中風險之研發組合。


技術風險的等級:既有產品、修正產品、稀有產品、概念性稀有產品。
市場風險的等級:自己熟識之市場、競爭者市場、未知之潛在市場。

技術策略的類型:首入市場者
跟隨者
購買技術或授權製造
應用工程。

第五章 技術的評估與選擇
技術的分析評估構面:技術的成熟度高低與公司可接受之風險程度
技術專屬性程度
技術生命週期
研發技術與公司現有技術相容之程度
技術的競爭程度
研發產品的原材料成本比例。

高槓桿特性的產品:相對於其他產品而言,投入同樣一單位的研發經費於該
項產品之研發,能產生相對其他產品較多單位的利益。
投入相同之研發經費,卻有不同效果,是因該產品的技術特性所致,影響研
發效益的產品特性因素,稱之為『技術槓桿特性因素』。

新產品技術的評估可分三階段:工程雛型發展
製程設計
產品商品化。
對於各階段評估『工程』、『財務』、『行銷』、『製造』強弱給分。


簡易多屬性評等技術(SMART)的定義:是假設決策者在選擇方案時,必須考慮
多種不同定量與定性的屬性,依屬性在決策者心中的價值,評
定屬性的價值函數與相對權重,得到決策者偏好的尺度,評估
不同方案。

第六章 研究發展策略聯盟
一、廠商參與聯盟的動機有哪五類?(p367)
  1.降低交易成本
  2.策略因應行為
  3.組織學習動機
  4.資源依賴理論
  5.其他:政府獎勵與補助

二、研發聯盟分為哪四種?(p362-364)
  1.科技產品研發聯盟
  2.關鍵零組件研發聯盟
  3.前瞻技術研發聯盟
  4.傳統產品研發聯盟
  (5.周邊元組件)


第七章 技術移轉

一、從參與者的對象來區分,技術移轉分哪四種?(p299-300)
  1.國際技術移轉
  2.由政府、財團法人研究機構、大學移轉至企業界
  3.企業之間的技術移轉
  4.企業內部的技術移轉

二、AMR互動模式是指哪三方面?(p302)
  1.可及性
  2.流通性
  3.接納力

三、技術移轉分成哪五個步驟?(p303-316)
  1.步驟一:欲移轉技術的確認
  2.步驟二:技術移轉買賣雙方的確認(即市場確認)
  3.步驟三:技術價值的認定
  4.步驟四:技術的銷售(或行銷)
  5.步驟五:技術移轉的執行

四、技術移轉有哪四種模式?(p317)
   模式      主要活動
  1.代理人    一對一的協助
  2.撮合者    撮合技術所有人和使用者
  3.傳播者    技術資訊的檢索及分配
  4.授權者    智慧財產權的合法移轉或買賣

第八章 智慧財產權

一、智慧財產權保護對市場經濟有哪四方面影響?(p398-399)
  1.交易趨於複雜性、多樣性
  2.形成某特定期間的獨佔行為(或寡佔行為)
  3.促進產業間的合縱連橫
  4.中小企業生存不易

二、智慧財產權的交易型式有哪五種?(p409-411)
  1.出售或轉讓
  2.授權
  3.技術轉移
  4.技術合作
  5.相互授權

三、保護智慧財產權的國際組織有哪些?(p396-397)
  1.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簡稱
   WIPO)
  2.「國際貿易組織」(簡稱WTO)「貿易相關之智慧財產權」(Trade 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簡稱TRIPs)
  3.美國綜合貿易法特別三○一條款的壓力所達成的智慧財產權保護


第九章 研究發展規劃
策略性技術領域(STA)係一種作為技術與管理部門之間的溝通語言,
其規劃過程步驟:技術與業務共同語言的建立
STA的確認
用STA/業務矩陣來管理技術
技術策略與業務策略的結合。

研發資源的定義:公司進行研究發展活動,有助於研發成果所需之各項資源投入要素。

依資源基礎理論,研發資源分為資產類及能力類。前者為投入能力、後者為轉換能力。

研發資源有二種意義:一為公司『可用』之研發資源
一為公司『實際投入』之研發資源。

技術能力的適用層次:國家層次的技術能力
產業層次的技術能力
企業層次的技術能力。

決定公司年度研發預算的方法有:依公司營業額的固定比率
以公司營業淨利的固定比率
依過去年度之水準
同業競爭比較法
依核准之計畫成本法。


第十章 新產品創新的組織
創新度是指該公司上市三年內的新產品營業額,佔該公司當年度營業額的比例。

市場與技術環境的變動性
對創新的需求水準
組織結構的類型:型I 組織─集權式組織 (不需要創新) ┬ 靜態
型II 組織─分權式組織 ┬─ (漸進式創新) ┘
型III組織─矩陣式組織 ┘ ┬ 動態
型IV 組織─內部創業式組織。 (突破式創新) ┘

組織氣候的特質:任務指派的不確定性與衝突
角色的彈性
開放與信任
管理者的支持
溝通。

影響專案的組織氣候是否適合創新:技術能力
人際關係的能力
管理者對於未來發展方向的明確性與果斷性
制定決策的方式。

第十一章 研發組織的用人與領導
雙梯制:是指互相平行的兩個階梯,一為管理階梯,一為技術階梯,讓專業技術
人員可以一直在其專業技術領域中鑽研,而仍有優厚的誘因報酬。

雙梯制管理的要領:明確的定義技術階梯升遷的架構
塑造組織內對管理階梯與技術階梯共同重視的企業文化
以同僚評估委員會來評估技術人員之研發績效
配合其他非現金形式之獎勵。

創新組織所需的五種角色:創意的產生
創業精神
專案領導
守門
贊助/輔導。

研發專案溝通型態的權變模式:研發專案在進行過程中,會產生一些資訊的
傳送與處理問題,需建立一套溝通網路來執行。
一、有三項來源會形成研發專案的不確定性,使其對資訊處理的需求不同。
專案任務的特性:依任務特性為例行性或複雜性,可分為研究型專案
發展型專案
技術服務型專案。
專案任務環境的特性
專案任務之相互依賴程度。
二、有三種不同的溝通網路,分別處理不同的資訊。
專案內溝通
專案外組織內溝通
公司外溝通
三、影響專案溝通型態之因素:任務環境的動盪性
任務相互依賴程度。


第十二章 研發與行銷之界面管理

一、研發與行銷部門最重要的三個互動領域?(p241)
  1.評估新產品發展的可行性
  2.設定發展目標和優先順序
  3.建立發展日程計畫

二、研發與行銷人員輕度不協調的三個原因?嚴重不協調的二個原因?(p242-247)
  (一)輕度的不協調狀態
    1.缺乏互動
    2.缺乏溝通
    3.彼此是太好的朋友
  (二)嚴重的不協調
    1.缺乏欣賞
    2.不信任對方

三、研發與行銷人員要採用哪些方式克服彼此的衝突?(p251-254)
  1.將大專案細分成許多小專案
2.採取主動積極的態度來解決兩造界面間的問題
3.在輕度不協調的問題演變為嚴重不協調的問題之前消除之
4.塑造開放溝通的風氣,讓每個人都有責任向他人說清楚
5.促成並保持相輔相成(兩面一體)的關係
  6.利用任務編組或產品委員會促進彼此的訊息交流
  7.早日加入對方的活動
8.澄清決策的權限

四、要整合研發與行銷部門的衝突有哪四項前提?(p266)
1.建立整合任務的規則
由高階管理者界定雙方合作的範疇,以及必須與對方溝通聯繫的範疇。
2.不順從的制裁
對於不遵守整合規則者,必須有制裁的方式使雙方遵從規則。
3.樹立共同的敵人
藉著樹立兩造共同的敵人,使得雙方合作的動機加強。
4.風險的管理與吸收
高階管理者必須擔負整合可能帶來的風險,使得兩造在整合的過程
中能無後顧之憂。在任務整合的過程中,NIG法對於研發與行銷部
門的整合應該有幫助。

??第十三章 研發/製造互動的重要性

一、製造功能的策略角色演變分哪四各階段?(p276-277)
  1.第一階段:生產/作業的負面衝擊最小:「內部中立」
  2.第二階段:與競爭者同步:「外部中立」
  3.第三階段:提供企業整體策略的有力支持:「內部支援」
  4.第四階段:追求一生產/作業──基礎的競爭優勢:「外部支援」

二、研發/製造部門的互動領域有哪四項?(p278)
  1.評估新產品生產之可行性
  2.評估生產線現有設備製造新產品之能力與限制
  3.進行線上量試
  4.檢討並解決量試樣品時所發現的問題

三、設計易製化的基本概念有哪二項?(p287-288)
  1.簡單容易之設計原則
  2.早期設計階段即考慮製造問題

四、同步工程乃基於哪四個理由應運而生?(p290)
  1.產品生命週期縮短
  2.時間因素在競爭中的重要性與日俱增
  3.彈性因素在競爭中的重要性與日俱增
  4.設計必須有易製造性之考慮,且需一次作好

五、何謂同步工程的4C特性?(p291)
  1.同步性:時間構面上,同步進行產品設計與生產準備。
  2.限制性:將製造的限制條件,納入產品設計階段的考慮。
  3.協調性:調合產品與製程的要求,以使未來產品成本、品質、交期為最適狀況。
  4.共識性:團隊參與產品與製程發展決策,以建立共識。


第十四章 專案管理
一、專案形成的四個最佳時機?(p333-334)
  1.大型的、複雜性的工作
  2.傳統的功能或組織無法完成時
  3.非例行性的工作
  4.對於組織存亡有重大關係的工作

二、常用於控制專案進度的五種工具?(p344-347)
  1.PERT/CPM
  2.甘特圖
  3.專案管理會議
  4.資源平準技巧
  5.時城壓縮

三、專案經理的條件?(p347-348)
  1.專業知識背景
  2.成熟的人際能力
  3.成本效益觀念
  4.較佳之人格特質


第十五章 研發的績效評估
一、研發績效評估常犯的錯誤與困難點?(p423-424)
  1.太強調於內部作業過程之衡量,而忽略了結果的衡量
  2.太注重於行為面效率之考量,而忽略了效果之問題
  3.太注重數量化的結果,而忽略了實質之意義
  4.衡量系統太過複雜化
  5.衡量系統太過主觀

二、有效的研發績效評估有哪些要點?(p425-426)
  1.應偏重在「外部成果之衡量」,非「內部製程之衡量」
  2.應偏重在「產出及成果之觀點」,而非「行為面之觀點」
  3.應僅衡量有價值之產出及成果
  4.應使衡量系統簡單化
  5.應使衡量系統客觀化
  6.應將「研究(R)」與「開發(D)」之評估分開

三、 選取績效評估方法的原則?(p427-429)
  1.隨著研發單位之不同,評估準則之選取亦不同
  2.隨著企業主持人對研發長短期時間任務之不同,而對評估準則之選取亦不同
  3.隨著研發管理模式不同之世代,其績效評估方式即不同

第十六章 我國政府部門的科技政策與體制
一、常用的科技發展「投入性指標」和「產出性指標」有哪些?(p458-465)
  1.投入指標方面
   (1)全國研發總經費佔GNP之比例
   (2)民間與政府研發經費之比例
   (3)企業研發經費佔營業額之比例
   (4)每萬人口中研究發展人力
  2.產出指標方面
   (1)論文在科學索引指標(SCI)之世界排名
   (2)論文在工程指標(EI)之世界排名
   (3)專利申請與核准數及專利在美國之排名
   (4)技術密集產品佔製造業之百分比
   (5)技術能力與技術開發能力

二、政府介入科技發展活動的理由?(p465-466)
  1.科技發展活動之效果有其外溢性(spill-over effects)
  2.科技發展活動有其風險性
  3.政府擔任整合規劃的角色
  4.基於國防安全的考慮

三、政府在科技發展的供給面、需求面、環境面有哪些政策性工具?(p468-473)
  (一)供給面(supply)政策
    1.財務支援的政策工具
     (1)補助
     (2)融資
     (3)風險性資金
    2.人力支援的政策工具
     (1)教育
     (2)訓練
    3.技術支援的政策工具
  (二)需求面(Demand)政策
    1.創造需求的政策工具
    2.干預市場的政策工具
  (三)環境面(Environmental)政策
    1.建立科技研發所需的基礎結構環境
    2.激勵創新意願的政策工具:租稅優惠,專利權保護
    3.導引創新的規則性政策



第八章 智慧財產權管理 2005/05/01

壹、 自我評量

1.請說明智慧財產權的意義?包括那些項目?
答:智慧財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或稱智財權,簡稱IPR,但習慣上都只稱IP,指的是一切出自人類心智的發明、創作或積累,以法律賦予財產權加以保護的權利,例如科學或產業的發明或文學、藝術的創作均是。
智慧財產權的主要類型有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營業秘密、積體電路的電路佈局等等。P242

2.保護智慧財產權之國際組織有那些?並比較其保護標準與執行成果。
答:(一)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
1883年在巴黎簽署成立的保護工業財產權的國際組織,及1886年在瑞士簽署了伯恩公約,成立一個保護著作權的國際組織,這兩個組織原本各自獨立運作,直到1970年才合併成為WIPO,1974年,此組織更進一步成為聯合國的附屬機構。WIPO主要是規定對智慧財產權的最低保護標準,簽約國必須透過國內力法的方式提供規定標準以上的保護。P244
(二)貿易相關之智慧財產權(TRIPs):
1986年,世界各國在GATT(WTO的前身)談判中,美、日、歐等工業團體要求將「貿易相關之智慧財產權」(TRIPs)列入會議議題,透過烏拉圭會議的談判,工業先進國家大致上均能遂其所願。TRIPs的規定由於美、日、歐的工業團體所主導,其規定較WIPO嚴格許多,對智慧財產權提供更高的保護,成為現行國際上智慧財產權保護的主流。P244、245
(三)「美國綜合貿易法特別三0一條款」的壓力所達成的智慧財產權保護:
特別三0一條款是以貿易報復為手段,迫使貿易對手國改善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包括立法與執行,由於其報復對象多數是對美國貿易十分依賴的開發中國家,因此絕大多數情況美國均可獲得對手國的讓步與妥協,真正予以報復的情形極少。透過特別三0一條款的壓力,使每國的貿易利益得以確保,尤其是其對智慧財產權保護的標準比TRIPs的規定還高,由於懼怕報復的壓力,其執行結果也最有效率。P245

3.請說明智慧財產保護對經濟發展與產業競爭結構的影響?
答:(一)透過智財權的保護,易形成獨佔或寡佔的產業競爭結構。
(二)促進產業間的合縱連橫,中小企業生存不易。P247、248

4.以「智慧財產權的保護」當做一個國家的「政策工具」,那麼這個政策工具與該國的經濟發展有何相關?對一個國家而言,如何制訂與執行該國智慧財產權保護的寬嚴程度?對於不同的產業(例:資訊電子或紡織業),其寬嚴程度是否不同?
答:

5.企業如何選擇採取那一種智財權策略?攻擊性或防禦性?
答:攻擊性智財權策略:較適合於創新技術型企業,其作法是:企業有一批監理警察,主動出擊瞭解市場上有無其他廠商侵佔到該企業的權利,屬於一種主動抓賊的策略,進一步利用企業擁有的智財權來實施市場獨佔。攻擊性策略所做的攻擊性活動是一種主動性、為了公司利潤與收益的創造。P252
防禦性智財權策略:較適合於模仿技術型企業,其做法是:充分利用競爭對手所出版的技術公報或專利公報等公開資訊,藉以合法篩檢出一些技術資訊,可供企業來提出防禦性的專利申請,並藉此迴避一些可能來自競爭者的告發。防禦性策略所做的防禦性活動則是一種被動性、防止競爭者的攻擊。專利的取得與擁有使得其他人不得使用本項技術,這是防禦性目的。P253

6.智財權的價值階層有那五種?各有何意義?
答:如關鍵詞彙:1.防衛性層級、2.成本控制性層級、3.利潤中心層級、4.整合性層級、5.遠景性層級。

7. 對一個企業或機構而言,如何管理該企業或機構的智慧財產權?如何培養該企業機構的智慧財產權專業人才?
答:智慧財產權管理部門組織的功能如下:
1.智財權資訊之蒐集與分析。
2.配合研發部門做專利開發之規劃,及可能侵害他人專利權之分析研判。
3.有關智財權取得之事務。
4.秩序財產權之執行與糾紛處理。P266
一個理想的智慧財產權專業人才,應具備:
1.相關的科技知識。
2.相關的法律知識。
3.具備相關國際法律事務經驗。
4.是一個良好的談判人才。P268
8.討論以下智慧財產權如何歸屬(1)共同合作研發的智慧財產權;(2)職務上與非職務上的智慧財產權;(3)技術移轉的智慧財產權。
答:
9.智慧財產權的交易型式有那些?試扼要說明之。
答:智財權本身即可成為交易標的,其交易型式,大約有下列數種:
1.出售或轉讓:智財權可以直接計價出售,一般單獨的出售智慧財產權的情形較少見。
2.授權:智財權的授權若只是把使用權利授予他人,所有權並沒有改變。
3.技術移轉:技術移轉當中就包含智慧財產權的授權。
4.技術合作:若技術移轉的約定,是以智財權入股的方式,則常稱為技術合作。
5.相互授權:企業透過相互授權的方式以取得所需的智慧財產權,可以減少取得的成本,並造成較綿密的智慧財產權使用權利,相當程度的降低侵權行為發生。P264、265
10.企業被指控有侵害智慧財產權的侵權行為時,應如何處理?
答:

貳、 關鍵詞彙
※智慧財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或稱智財權,簡稱IPR,但習慣上都只稱IP,指的是一切出自人類心智的發明、創作或積累,以法律賦予財產權加以保護的權利,例如科學或產業的發明或文學、藝術的創作均是。P242

※專利權(patents):指的是當發明或創作出一種新的物品或方法,而這種物品或方法是可以重複實施生產或製造,也就是可以提供產業上利用時,為了保護正當權益,而向政府提出申請,經過審查認為符合專利的規定,因而給予申請人在一定的期間享有排除他人未經其同意而使用該方法及使用、販賣或上述目的而進口該方法直接製成物品之權利稱之。專利的構成要件有三:一是新潁性;二是在產業上的利用性(可實施性);三是一種進步性(非顯而易知的)。國內的專利申請類別包括:發明、新型、新式等三種,其中,發明的專利期限為二十年,新型與新式樣的專利期限都是十二年。P242

※商標權(trademarks):是一種表彰商品或服務來源及品質的標識,它是跟隨著公司、產品、概念,以及符號、圖片、聲音等等。商標的構成要件有二:一是標識須具有識別性或特別顯著性;二是確有使用的意思。商標權利的存續期間是十年,得以不限次數的展延。P243

※著作權(copyrights):包括建築物的設計、電腦軟體、圖形藝術、動作圖片、聲音音樂等等。著作權的構成要件有三:一是要有原創性;二是要有客觀文化的表達;三是文學、科學、藝術或其他學術範圍。著作權係於著作完成時自動取得,其權利的存續期間,自然人為死後五十年,法人為公開發表後五十年。P243

※營業秘密(trade secrets & know-how):也稱為專門技術,指的是一種方法、技術、製程、配方、程式、設計或其他可用於生產、銷售或經營之資訊。營業秘密的構成要件有三:一是要有秘密性,二是要有經濟價值;三是要有合理的保護措施。P243

※世界智慧財產組織(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 WIPO):1883年在巴黎簽署成立的保護工業財產權的國際組織,及1886年在瑞士簽署了伯恩公約,成立一個保護著作權的國際組織,這兩個組織原本各自獨立運作,直到1970年才合併成為WIPO,1974年,此組織更進一步成為聯合國的附屬機構。WIPO主要是規定對智慧財產權的最低保護標準,簽約國必須透過國內力法的方式提供規定標準以上的保護。P244

※貿易相關之智慧財產權(Trade 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 TRIPs):1986年,世界各國在GATT(WTO的前身)談判中,美、日、歐等工業團體要求將「貿易相關之智慧財產權」(TRIPs)列入會議議題,透過烏拉圭會議的談判,工業先進國家大致上均能遂其所願。TRIPs的規定由於美、日、歐的工業團體所主導,其規定較WIPO嚴格許多,對智慧財產權提供更高的保護,成為現行國際上智慧財產權保護的主流。P244、245

※美國綜合貿易法特別三0一條款:特別三0一條款是以貿易報復為手段,迫使貿易對手國改善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包括立法與執行,由於其報復對象多數是對美國貿易十分依賴的開發中國家,因此絕大多數情況美國均可獲得對手國的讓步與妥協,真正予以報復的情形極少。透過特別三0一條款的壓力,使每國的貿易利益得以確保,尤其是其對智慧財產權保護的標準比TRIPs的規定還高,由於懼怕報復的壓力,其執行結果也最有效率。P245

※攻擊性智財權策略:較適合於創新技術型企業,其作法是:企業有一批監理警察,主動出擊瞭解市場上有無其他廠商侵佔到該企業的權利,屬於一種主動抓賊的策略,進一步利用企業擁有的智財權來實施市場獨佔。攻擊性策略所做的攻擊性活動是一種 主動性、為了公司利潤與收益的創造。P252

※防禦性智財權策略:較適合於模仿技術型企業,其做法是:充分利用競爭對手所出版的技術公報或專利公報等公開資訊,藉以合法篩檢出一些技術資訊,可供企業來提出防禦性的專利申請,並藉此迴避一些可能來自競爭者的告發。防禦性策略所做的防禦性活動則是一種被動性、防止競爭者的攻擊。專利的取得與擁有使得其他人不得使用本項技術,這是防禦性目的。P253

※防衛性層級(defensive level):公司擁有該項智慧財產權(IP)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止競爭者使用此項智慧財產,為公司提供一項智慧財產的保護屏障,以防止被競爭者所抄襲,如果競爭者要使用此項智財權,可以透過雙方的協商談判給予交叉授權。在此階層的公司基本上是把智慧財產當做是公司的一項「法律財產」。企業在此階層,智財管理要做的階段性工作包括:
1.為公司申請並核准足夠數目的專利以形成公司的IP組合。
2.要確保公司的核心業務是被適當保障的。
3.規劃設定公司的智財管理制度流程,使其有利於公司專利的申請、維護與執行。
4.確保公司的研發技術人員有高度的作業彈性及研發創新的自由度。P254、255

※成本控制性層級(cost control level):公司管理智慧財產的著眼點,在於如何降低減少申請及維持智慧財產組合的成本費用,公司如果能善於管理智慧財產權組合,可以降低這方面很多的成本,在此階層的公司仍把智慧財產當做公司的一項「法律財產」。企業在此階層,工作要項如下:
1.檢視公司的專利組合與公司的策略相關性如何?
2.由各部門組成跨功能的智慧財產管理委員會。
3.建立一個篩選專利的過程標準,以檢討公司的智慧財產管理流程。
4.設定專利申請與更新的工作手冊。
5.定期檢視公司專利組合中,一些不合時宜的專利不宜再更新,如果該專利確實已不再有用,就不需要再花錢去更新維護。P255、256

※利潤中心層級(profit center level):在此階層的公司對於智慧財產的管理將趨向積極的目的,希望智慧財產能為公司帶來商業利益。智慧財產在公司獨立的部門,智慧財產的主管在智慧財產部門內有絕對的權威,智慧財產不止是公司的一項「法律財產」,而是一項「商業財產」。企業在此階層,智財管理要做的階段性工作包括:
1.從公司的智慧財產組合中,在不必花費過多的費用,來萃取出公司專利的價值,找出有那些專利值得去進一步運用。
2.專注於一些非核心、非策略性,但有戰術性價值的智慧財產,希望透過公司的專利授權、專利捐贈、授權權利金的稽核、、、等等,以創造公司專利的價值。P256

※整合性層級(integrated level):在此階層的公司,智慧財產的管理功能不止於在自己的部門內,而是遠及於公司其他功能性部門。智慧財產的管理已與公司其他日常作業流程融合在一起,公司的策略決策過程也都會將智慧財產的因素考慮進去。在此階層時,智慧型財產扮演的角色已不止於防禦性、成本中心、利潤中心,而是可以為公司做市場的定位及各種戰術性、戰略性的策略規劃。智慧財產也可以當做競爭者的一項競爭武器,在此階段,智慧型財產是公司的一項「策略性資產」。企業在此階層,智財管理要做的階段性工作包括:
1.連結智財權策略與企業策略在一起。
2.透過跨功能領域管理智慧財產,智慧財產的管理已不再只是IP部門人員的職責。
3.對市場的所有競爭者的智慧財產進行整體的評估。
4.將公司的智慧財產知識予於編碼化,以利於與其他部門單位共同分享。
5.特別專注於專利的策略價值萃取,希望專利能為公司帶來價值,P257

※遠景性層級(visionary level):在此階層是要將智慧財產管理的眼光願景擴及到公司以外的世界,考慮到未來的環境趨勢、技術預測、消費者的偏好等等,融合了公司的長期規劃,尋找公司智慧財產的未來發展方向。在此階層,公司仍視智慧財產為一項策略性資產,把智慧財產當做可以創造未來的一項工具,將智財權的觀念與管理融入了公司的企業文化,並做一個智財權管理整合性的績效評估與報告系統。P257、258

※專利檢索:是利用一些專利資料庫,查詢有關專利的資訊,例如:查詢某類技術領域(化學合成技術)已公布之專利,可以依發明人,專利所有者、國家別等等查詢專利資訊。P261

※迴避設計(design around):根據專利侵害鑑定的過程與內容為基礎,藉其間之差異,使欲設計或利用之技術不落入已存在之權利範圍中。P262

※專利地圖(patent map):把專利文件中,所包含的資料加以整理、應用各種圖形來表現出技術與競爭的情報,也就是將各別的專利文獻做專業性的整合,按圖索驥般地發掘出技術發展趨勢,競爭者的技術動向、技術分析範圍,及規劃研發項目。P262


參、 筆記重點
*智財權的交易事務包括:出售或轉讓、授權、技術移轉、技術合作與相互授權等五種。P240

*智財權保護對經濟發展的影響:1.可以創造一個有利於科技研發創新的環境;2.各國對智慧財產權立法及執行的寬嚴尺度不一;3.已開發與開發中國家之間的經濟發展落差愈形擴大。P245~246

*智財權對整體經濟及產業結構之影響,企業應該有以下的體認:
(一)將智財權的規劃與管理納入企業的經營策略:
(二)建立智財權的觀念,智財權是一種資產:
(三)智慧財產權管理是一種常態性的工作:
(四)對企業本身所具有的智財權積極的經營管理:
1.利用智財權獲取獨佔或寡佔的經濟利益。
2.利用智財權以提升企業競爭力:
(1)透過相互授權的方式取得必要的技術。
(2)透過授權予別的企業以獲取利益。
(3)經由對侵權行為的訴訟,以防止競爭
(五)掌握相關產業智財權的現況:
1.加強有關產業智財權資訊的收集與分析。
2.透過對智財權現況的分析研判,制定出有效率的研發策略。
3.對企業發展所必需的智財權需儘早規劃。P249~252

*設計自由度的意義是,公司在研發設計過程中、可以不必有觸犯到第三者的專利權的威脅,免於法律訴訟的免疫力。P253

*形成一個專利組合的目的有三:1.可排除其他公司來使用這些專利;2.希望透過這些專利所產製的產品服務來創造利潤;3.可從這些專利組合中去萃取一些價值,再將這些專利價值轉換成現金與利潤。P260

*專利檢索的目的是,瞭解技術領域的趨勢、取得最新專利技術資料、避免研發的重複投資、監視競爭對手、進行迴避設計,並藉由專利資料庫之資訊,以進行專利地圖之統計分析。P262

第九章 研究發展規劃 2005/05/16
壹、 自我評量
1.何謂「策略性技術領域(STA)」?如何進行策略性計技術領域之規劃步驟?請以一個實例說明之。
答:在結合「技術」與「管理」(或業務)兩種角色於企業策略之制定過程中,必須發展一套共同的語言來做為「技術」與「管理」雙方共同協調溝通之工具,此套溝通協調的工具即為「策略性的技術領域(STA)」。其規劃過程步驟如下:
步驟一:技術與業務共同語言的建立:STA的構成要素有以下四個:(1)技巧或學理;(2)可應用在那裏;(3)某一特定產品或服務;(4)可專注於某一特定市場。
步驟二:STA的確認。
步驟三:用STA/業務矩陣來管理技術:其透過垂直分析與水平分析來做為技術與管理的橋樑;
1.垂直分析:就公司某一條產品線事業而言(例如:車床或沖床),分析公司該事業的重要技術能力與競爭者之競爭地位比較,究係領先?相同?或落後?
2.水平分析:主要的目的,係針對公司縣有的每一項策略性技術,進行該技術在未來市場上可能機會的技術預測,預測的方式可採主觀的專家意見法、德非法等,或客觀的迴歸分析、時間數列法等。
步驟四:技術策略與業務策略的配合:企業所欲達成的整體市場策略來描述,包括防守固有市場、擴充、開發新市場等三種不同策略。在技術策略方面,公司可選擇的方式有三大類:
1.漸進式研發。
2.用競爭者技術。
3.創新技術。P281~285
2.何謂「研發資源」?「可用研發資源」與「投入研發資源」之間有何區別?
答:研發資源定義為「公司進行研究發展活動,有助於研發成果產出所需之各項投入要素」,包括各種軟硬體設備等等。P287
在策略決定前之既有資源基礎,可稱之為「可用研發資源」為一種「事前」之概念。
而在策略決定後所新投入以及新增增加之資源,則稱之為「投入研發資源」,為一種「事後」之概念。
3.如何衡量一家公司的研發資源高低?
答:如何衡量一個公司的可用研發資源多或寡?其決定因素包括公司財務資源與過去投入之沉沒性研發資源:
(一)公司財務資源:公司資源中,最攸關可用研發資源的為財務資源,因為財務資源正是支持公司做研發投資之後盾,財務資源中足以來支持研發投資的有三項:1.公司資本額大小;2.公司營業額大小;3.公司獲利額大小。
(二)沉沒性研發資源:包括有形資產的實質資本支出,以及無形累積形成的研發能力,或稱之為技術能力。其中,有形實質的資本性支出包括:
1.每年所投入研發專案之總經費預算。
2.投入研發之人力資源。
3.投入研發之儀器設備資源。
4.研發場所所佔用之空間平面大小。P290、291
4.如何衡量一家公司的技術能力高低?
答:其對技術能力的衡量由以下六的構面所組成:
1.經驗能力。
2.經費能力。
3.設備能力。
4.產出能力。
5.資訊能力。
6.管理能力。P293、294
5.以你所知道的公司為例,該公司如何決定年度之研發經費總預算?決定了年度之研發經費總預算後,又如何將總預算在研發部門內分配?

答:研發經費預算方式,常用的方法如下:
(一)以公司營業額的固定比率。
(二)以公司營業淨利的固定比率。
(三)依過去年度之水準。
(四)同業競爭比較法:即參考比較本公司之同業競爭廠商的研發預算,來做為公司研發支出預算之依據。
(五)依核准之計劃成本法:依研發部門本年度內將執行多少個專案計畫,每個專案計畫各需多少費用,再把所有專案計畫的預算加總起來,即形成公司年度之研發費用預算,此為零基預算法的概念。P299、300

6.何謂研發槓桿程度法?如何利用此方法來進行多產品研發專案間之資源分配?
答:「研發槓桿程度DRL」的定義為,每多增加投入單位的研發經費於該項 新產品之研發,能對公司多增加多少單位的稅後每股盈餘稱之。P303

貳、 關鍵詞彙
※策略性技術領域(STA):如自我評量1題。
※可用研發資源:如自我評量2題。
※投入研發資源:如自我評量2題。
※技術能力:如自我評量4題。
※同業競爭比較法:即參考比較本公司之同業競爭廠商的研發預算,來做為公司研發支出預算之依據。P300
※利潤差距分析:為達成公司利潤目標水準,就現有產品項目加以分析,由於現有產品各處產品生命週期不同階段,其對公司的利潤貢獻亦不同,而加總了現有產品對公司未來利潤的貢獻,與公司未來的利潤目標仍有一段差距,而此利潤差距,即有賴公司公司研發新產品予以補足。P301
※研發槓桿程度法:如自我評量6題。

參、 筆記重點
*在資源理論中,將公司資源劃分為財務資源、人力資源、組織資源與技術資源等等,此種分法略以企業功能別來劃分。P287

*資源基礎理論將公司資源分成兩類:分為「資產」類與「能力」類
1.資產類:著重於進行研發活動所須投入之要素,例如:投入設備、金錢、人力等等。
2.能力類:著重於進行研發活動,過程中所須之轉換能力,能將投入之資源做最有效率、最佳之轉換,而有好的產出。P287、288

*技術能力的適用層次有三個,第一為國家層次技術的技術能力;第二為產業層次的技術能力;第三為企業層次的技術能力。P292

*學者對組織中的技術能力的來源,多認為係經由一種學習、吸收、累積與演化的過程逐漸培養建立出來。 所謂組織學習,係指一種連續的過程,當組織與環境互動時,會遭遇許多問題並採行處理問題之行動,其中涉及人與人之互動,或個人與組織之互動,而組織藉由觀察先前行動之結果,來增加對真相的了解,繼而再採取適當的行動,如此不斷累積即產生了學習。 而吸收累積則由組織本身有個吸收機制,可以將外在的技術資訊加以吸收轉化成組織内部的技術能力。P295、296

第十章 新產品創新組織 2005/05/26
壹、 自我評量

1.創新的門檻有那些?針對這些創新門檻組織應具備有那些特質才能跨越此門檻? P315
答:
創新的門檻 組織的特質
1.分裂性:會造成較高的社會行為成本。 1.有接受改變、行為轉變的意願。
2.要投入較高的研究、發展和商品化的成本。 2.對技術的長期投入。
3.從創意的產生到成熟需要相當的時間。 3.有清楚的專案選擇制度。
4.具高風險與不確定性。 4.有面對不確定性及接受風險的意願。
5.適時性。 5.能敏銳地察覺環境的機會與威脅,並及時反應。
6.需結合公司內、外不同的技術。 6.開放內部與跨部門間的溝通。
7.需要具技術整合專業知識的人才。 7.能塑造激發不同想法,解決部門間衝突的組織文化。


2.試說明比較古典組織原理與創新組織原理內涵。P320
答:如關鍵詞彙
古典組織 創新組織
1.工作界定較狹隘,劃分成固定且細小的單位 1.透過組織成員的互動來調整任務。
2.賦予個人工作較狹隘的職權。 2.責任感取代職權,員工對組織的承諾超過其工作角色的範圍。
3.層級較多;控制層級及職權規定較嚴格;依老闆命令行事。 3.層級較少;較輕鬆的職權與控制;經由達成共識來完成事情。
4.以主管指示部屬的垂直溝通為主。 4.鼓勵各種方向,不同職位間的溝通,類似諮詢而非命令。
5.存在許多的規矩與政策;主管要求部屬的忠誠度。 5.非常重視員工對任務達成與促進公司發展之承諾。
6.以經濟與效率為目標。 6.以創新和成長為目標。
7.管理模式為由上而下,權威中心的管理 7.管理模式為水平式的專家中心影響的管理模式;常用團隊合作、任務編制與專案管理方法。


3.請說明組織原理與新產品研發績效的關係?
答:有部份古典組織原理,與新產品創新的績效之間存有顯著的負相關,這些原理包括:
1.工作過度被細分。
2.個人職權過於狹隘。
3.資訊與溝通管道由上而下,而缺乏由下而上。
4.只能對上級忠誠及服從命令,而無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
5.組織過於強調政策、規則及層級的結構化。
反之,與這些原理背道而馳的創新組織原理,則與新產品研發績效存在顯著的正相關。P322

4.請說明組織目標與新產品研發績效的關係?
答:當組織目標為經濟效率(成本極小化與製程效率極大化)、利潤極大化,及投資報酬率極大化等等,愈強調這三個目標的組織,創新度愈低;反之,當組織目標為銷售成長率、市場佔有率,及創新度等等,愈強調這三個目標的組織,創新度愈高。P323

5.組織結構可分為那幾種類型?各有何特色?
答:共可分為四種結構:
一、型Ⅰ組織-集權式組織:這個組織擅長處理例行性的問題與明確的技術問題。在環境很穩定、產品改良率低及市場的界定很清潔時,是一個很適合的組織結構。在此組織中,決策傾向中央集權,溝通的管道很有限,溝通的內容也較狹隘,部門之間劃分得很清楚。
優點:
1.研究設備可集中使用,符合經濟原則。
2.沒有地域的限制,不同學科、領域等研究人才可共聚一起,互相切磋,有助於研究成果。
3.可將公司其他部門(如製造、行銷等)的人力、物力加以整合,有助於公司目標達成。
缺點:
1.可能阻礙實驗室內創意的流通
2.容易過份強調基礎研究。
二、型Ⅱ組織-分權式組織:僅對類似的產品或相似的環境具有彈性,基本上,它沒有能力因應環境的變化兒處理突破式、躍進式創新的問題;只能處理漸進式創新。所以型Ⅱ組織並不適合突破式的創新。
優點:
1.可增進創意的流通。
2.研究發展人員對於公司較有歸屬感,可增進工作績效。
3.可適應於地區性的運作,如此可提高低層人員的責任感。
4.可將個別事業單位的規劃與作業小組整合在一起。
5.可及時解決技術問題。
缺點:
1.由於較多的設備、服務、人員,會增加成本。
2.若事業部的規模太小、資源太少,會影響研究發展的績效。
3.容易造成追求短期利潤的現象,而忽略了長期有利的研究發展計畫。
4.研究人員需要更多的管理發展。
5.各事業單位或分公司的研究活動不易互相支援、照應。
6.研究發展人員對總公司的影響較小,容易造成士氣低落。
7.由於其視野有限,容易趨於救火式的技術服務。
三、型Ⅲ組織-矩陣式組織:強調部門之間的互動、開放的溝通與合作關係。因此,研究發展部門、專案小組,以及專案經理的工作,都有重疊的情形,而突破式的創新往往就是從這樣的機制下產生的。
優點:
1.由專案經理一人負責相關計畫的一切事務。
2.可抽調原有部門的有關專家,而不需要另外從外面再增聘人員。
3.專案的工作人員具有高度使命感與成就感。
4.組織很有彈性,容易適應外來的變化。
5.專案小組與各部門之間可充分溝通,以求成本、時間與績效方面的適度平衡。
缺點:
1.專案小組易造成「唯我獨尊」的心態,有損團隊合作。
2.專案小組成員歸回原來單位後,可能造成不和諧現象。
四、型Ⅳ組織-內部創業式的組織:在專案開發完成後,由該小組繼續負責該產品的生產、行銷、財務等事務,成立新事業部門,而總公司方面則提供財務、行銷、製造技術等各方面的協助。


就內部創業而言,可依母公司介入的程度分成以下幾種:
1.創業投資 母公司介入程度最低






 




 
母公司介入程度最高
2.創業培養
3.獨立創業
4.新型聯合創業
5.創業合併與結合
6.內部創業








P326~339


貳、 關鍵詞彙
※創新度:意指該公司上市三年內的新產品營業額,佔該公司當年度營業額的比例,此比例愈高,表示公司的創新度愈高,新產品研發績效愈好。P315
※創新門檻:如自我評量1題。
※創新組織原理:是避免上下層級的規則與政策組織成員間強調水平的、像同學一樣的平行關係,與古典組織「老闆-員工」這樣的垂直關係成對比。管理的目的在於協助和諧的變革,以調整組織符合市場需求,職權是分散的,且強調人員的參與,所以組織內部權力與影響力的來源很多。P319
※古典組織原理:注重僵固的專業分工行為,以及理性的經濟決策模式,特別強調尋求最好的方式,用例行性的作業方式來從事重複的任務,以達成成本極小或效率極大。P318
※漸進式創新:
※突破式創新:
※型Ⅰ組織-集權式組織:如自我評量5題。
※型Ⅱ組織-分權式組織:如自我評量5題。
※型Ⅲ組織-矩陣式組織:如自我評量5題。
※型Ⅳ組織-內部創業式組織:如自我評量5題。
※專案小組:
※新事業部門:

參、 筆記重點
*可加入的組織改革方式:
(一)任務小組:
基本要件:
1.針對短期特定議題;
2.問題牽涉數個部門的溝通;
3.跨部門小組。
實例:銷售小組。
(二)委員會:
基本要件:
1.針對重大議題,邀約不同單位、學有專精的相關部門人員;
2.針對於問題研究、方案研擬、重大決策而組成;
3.跨功能會議;
4.合議制方式。
實例:知識管理委員會、研發聯盟委員會。
(三)專案:
基本要件:
1.為達特殊目標、非例行事件;
2.由不同專長的人員組成;
3.跨功能團對;
4.針對中、長期的特定議題;
5專案完成,人員便回到原崗位。
實例:心產品發展專案、新市場開發專案、新技術研發專案。
(四)專任整合者:
基本要件:
1.獨立個體;
2.擔負起創新與改革的水平聯繫、整合橋樑;
3.屬長期的全職的專任高階職員。
實例:負責全球的產品經理。
(五)團隊:
基本要件:
1.最強的水平聯繫;
2.極長期的團對、或永久性的;
3.知識式水平流動、分享的、
4.團隊內每個成員具有自己獨特專屬的知識。
實例:類似目前的扁平式組織。P320~322

*創新組織研發計畫失敗的原因:
1.開發產品與市場不能互相配合。
2.反覆不定的研發計畫。
3.外行領導內行。
4.資源分配的衝突。
5.技術能力不足。
6.研發團隊的衝突。
7.研發程序倒置。
8.超時工作問題。P323~325

*研發部門的內部分工型態:
1.依產品或產品群的分工型態。
2.依人員專業別的分工型態。
3.研究性之研究/發展方案。P340、341


第十一章 研發組織的用人與領導 2005/06/11
壹、 自我評量

1.研發人員有何特性?研發工作有何特性?請自我評估,你是否適合擔任研發工作?
答:研發人員之特性:
(一)自主性強,不喜歡太多規則的控制。
(二)有高度的成就感需求。
(三)有江郎才盡的焦慮。
(四)專業/公司認同的衝突。
(五)求知學習慾強,對事有自己的看法。
研發工作之特性:
(一)工作重複性少,技能多樣性高。
(二)工作不確定性高,成果難預期。
(三)跨功能部門領域多,需部門間協調與互動。
(四)需靠研發團隊來達成任務。P350~353

2.領導方式有很多種,研發部門應以那種領導方式最適宜?
答:Farris認為研發組織中的領導,是一種領導者與部屬間相互影響的過程,有四種不同的領導風格:
1.合作型:
2.授權型:
3.主導型:
4.放棄型:
在四種領導方式中,合作型所達成的研發創新績效最佳,放棄型最差。P355、356

3.就你所知,國內有那些公民營事業機構實施雙梯制?實施過程碰到那些問題?實施的成功要件為何?
答:實施雙梯制管理提供技術人員一個專屬的升遷管道,但實施以來,亦有以下之問題:
1.對技術人員世界觀之假設有爭議。
2.技術階梯可能是一種懲罰,而非機會,也非獎勵。
3.管理階梯之社會地位,可能比技術階梯高。
4.技術階梯易被孤立在組織外。
5.技術階梯的地位較無保障。
6.技術階梯之升遷,為對過去工作績效表現的獎勵,而不是給技術人員未來潛能發展的機會。
7.技術階梯在組織中模糊不清楚。
雙梯制管理的成功要件:
1.明確的定義技術階梯升遷的架構。
2.塑造組織內對管理階梯與技術階梯共同重視的企業文化。
3.以同僚評估委員會來評估技術人員之研發績效。
4.配合其他非現金形式之獎勵。P362~364

4.創新的研發部門組織,必須有那五種角色組合?其在組織中之活動特性為何?
答:其五種不同的角色如下:
1.創意的產生:此角色負責分析、整合有關市場、技術等資訊,從各種資訊中產生一些改進現有產品、研發新技術的新創意,扮演此角色的人稱為創意產生者,是組織中腦筋動得最快、最有創意的人。
2.創業精神:此角色負責將創意產生者所提出的創意予以認知,確認該創意有進一步在組織內發展的可能性,因此將此創意透過組織內的管道提出、推動、展示,設法來說服組織內的人,並取得公司主管的正式認可,讓此創意在組織繼續發展下去,扮演此角色的人稱為創業家。
3.專案領導:此角色負責將創業家所推動並獲得組織核可的創意活動,進行專案的推動與執行,扮演此角色的人稱為專案主管,專案主管負責整個創意專案的規劃、協調與執行,此為典型的管理角色。
4.守門:此角色負責做蒐集、吸收、消化組織內外環境有關市場與製造的資訊,並將各種資訊予以整理傳遞給需要此資訊之各單位,扮演此角色的人稱為守門員,個性的特點是積極、活潑、敏銳、外向。
5.贊助/輔導:此角色在輔導組織中一些新進及較無經驗的員工,傳授組織的一些文化、傳統、制度與歷史故事,讓他們儘快進入情況,扮演此角色的人稱為輔導員或教練,此角色多由組織內一些老成持重的人物扮演。
五種不同的創新角色扮演有以下之特性:
1.某些角色之間具有高度相關。
2.某些角色需要多人同時扮演
3.某些人可扮演多重角色。
4.角色扮演可隨時間改變。P368、369

5.試說明「研發專案溝通型態的權變模式」。
答:1.有三項來源會形成研發專案的不確定性,而使其對資訊處理的需求不同。
2.有三種不同的溝通網路,分別處理不同的資訊。
3.影響專案溝通型態之因素。
4.當「溝通網路型態」與專案任務的「資訊處理需求」相配合時,研發專案會有最好之績效。P374~378
6.當一家公司的研發部門,分別進行「現有產品之改良」與「對公司全新之新產品開發」兩項專案,其專案內、專案外公司內、公司外之溝通型態有何不同?
答:如關鍵詞彙。

貳、 關鍵詞彙
※世界觀:
※雙梯制:指的是互相平行的兩個階梯,一為一般人所熟悉的管理階梯,是依循著組織的正常層次,愈上層所代表的權力、職權,及所管轄的員工人數愈多;而另一階梯稱之為技術階梯,雖沒有對人的行政管理權,但仍與前述之管理持有著平行的地位,愈上層代表愈高的頭銜、薪水、社經地位,以及在公司內更多的職責及更彈性自由的資源支配與自主權。P360
※技術階梯:如上
※管理階梯:如上
※創意的產生:如自我評量4題。
※創業精神:如自我評量4題。
※專案領導:如自我評量4題。
※守門:如自我評量4題。
※贊助/輔導:如自我評量4題。
※專案任務的特性:依專案任務特性為例行性或複雜性,可將專案區分為研究行專案(複雜度最高)、發展型專案、技術服務型專案(複雜度最低)。P374、375
※專案任務環境的特性:指專案所面對的外部環境包括客戶供應商等之變動劇烈情況P375
※專案任務之相互依賴程度:代表研發專案進行過程中需要與其他部門相互配合、協調、支援、依賴的程度。P375
※專案內之溝通:專案團隊內成員之間的溝通。P375
※專案外公司內之溝通:專案團隊人員與公司的生產、行銷、財務等部門之溝通。P375
※公司外之溝通:專案團隊人員與供應商、顧客、政府研究單位等等之溝通。P376
※領域拓展者:為組織中擔任對外之資訊吸收處理與傳遞之角色,他專門負責對外之吸取新知,並加以過濾,轉化為有用之資訊,而轉送到組織中各相關之部門,其功能類似守門者之角色。P376

參、 筆記重點
*有關領導的理論,大體上可以分成三大類,第一類為「領導者特質理論」;第二類為「行為模式理論」;第三類為「情境理論」。P354

*高績效的研發領導者需要具備五項條件:
1.扮演教練的角色。
2.處理組織內的干擾。
3.編織描繪專業技術人員的生涯發展。
4.透過工作團隊提升研發創新績效。
5.促進成員自我管理。P356

*如何實施進行研發人員的生涯規劃呢?其基本程序可分為五步驟:
1.首先由技術階梯各層級研發主管,進行各層級之職務分析,其內容包括:
(1)職務內容。
(2)擔任該職務所必要的能力、知識。
(3)為獲得必要之能力、知識,而必須做的職務異動或在職進修。
(4)設定各職務所必要的其他職務之經驗。
2.由各研發主管與研發人員針對下列兩點進行面談:
(1)研發人員每個人的優點與弱點分析。
(2)每個研發人員之業務執行能力及今後的發展方向。
3.作成個別研發人才卡。
4.必要時,依個別研發人員作成生涯路徑規劃。
5.依部門別作成每個部門之人才庫,從質與量兩方面來加以掌握,依必要的情況提出因應方案,並付之實施。P359、360

*雙梯式管理,其診斷步驟如下:
1.列出雙梯制度的目標。
2.確定雙梯制的結構。
3.檢查雙梯制度的設計與運作。
4.調查員工對雙梯式制度的評價。P365、366

第十二章 研發與行銷之界面管理 2005/06/13
壹、 自我評量
1.試說明研發部門與行銷部門不協調的類型與內涵。
答:如關鍵詞彙的輕度及嚴重不協調。

2.何謂平等合夥型的協調?何謂主宰合夥型的協調?
答:平等合夥型的協調:雙方都對對方有很正面的評價,例如覺得不能沒有對方一起工作。每一方都瞭解自己的部門與對方的部門都是組織的一部份,在新產品發展過程中,無論就政治權力、組織地位、技術方面或者決策的影響力,雙方都有一定的地位。因此研發部門與行銷部門往往一起開會,藉著會議互相提供與獲取事實資料、意見與分享彼此的感覺。P394、395
主宰合夥型的協調:此類型最大的特徵是有一方會追隨另一方,例如:研發人員不瞭解顧客需求,因而完全依賴行銷部門所給的意見與支援而從事研發活動,反之,行銷部門也可能由研發部門主導產品的研究發展,而聽從研發部門的意見進行產品的推廣與銷售工作,因為行銷部門的人員相信研發部門知道怎樣的產品是較好的。P395

3.如何解決研發與行銷部門衝突?
答:(一)將大專案細分成許多小專案。
(二)採取主動積極的態度來解決兩造界面間的問題。
(三)在輕度不協調的問題演變為嚴重不協調的問題之前消除之。
(四)塑造開放溝通的風氣,讓每個人都有責任向他人說清楚。
(五)促成並保持相輔相成(兩面一體)的關係。
(六)利用任務編組或產品委員會促進彼此的訊息交流。
(七)早日加入對方的活動。
(八)澄清決策的權限。P398~401

4.有那些機制有助於行銷與研發界面?
答:以下七種機制有助於行銷與研發介面的整合:
1.改變位置與實體場所設計。
2.人員移動。
3.非正式社會系統。
4.組織結構。
5.激勵和獎酬。
6.正式化的整合性管理程序。
7.資訊與溝通技術。P405~407

5.何謂名目互動群體(NIG)法?
答:NIG是一個工作程序,這個程序的目的在使得參與的人員意見趨於一致,因此有助於研發部門與行銷部門之間的協調,這個程序使得參與的人員能交換彼此的知覺,進而增進彼此的瞭解與相互欣賞。 名目互動群體法,乃要求研發與行銷部門的人員在一起工作,組成類似「決策團隊」以執行某些任務。P402

貳、 關鍵詞彙
※研發與行銷部門之界面:

※輕度不協調:研發與行銷之間造成輕度的不協調狀態,其原因有三:缺乏互動、缺乏溝通,及彼此是太好的朋友等等。P388

※嚴重不協調:是指雙方對對方都有很深的成見,而有對立的態度,這樣的態度已經破壞雙方合作的方式。其原因有二:1.缺乏欣賞,2.是不信任對方。P392

※平等合夥型協調:如自我評量2題。

※主宰合夥型協調:如自我評量2題。

※名目互動群體(NIG)法:同自我評量5。

第十三章 研發與製造之界面管理 2005/06/14
壹、 自我評量
1.在新產品開發過程中,會有那些研發與製造之界面管理問題?
答:
2.為了改善研發與製造之界面管理,可有那些做法?
答:(一)加強研發專案的管理能力。
(二)其他功能的早期參與投入。
(三)實施研發與製造部門相互輪調的機會。
(四)資料的整合與分享。
(五)善用管理工具。
(六)選擇適當的協調機制。
(七)使用有效率之溝通方式。
(八)將增進製造效率的觀念,應用到設計方面。
(九)打破各部門的藩籬。
(十)高階管理者的支持。P426~430

3.請讀者自行以一個新產品開發案例(如:新型小轎車、新的化穴製品、、、等),回答上述兩項問題。
答:略。
4.請問研發部門何製造部門間,最需要界面互動的在NPD的那些階段?
答:一項NPD計畫,約略可劃分為:(1)市場機會分析;(2)規劃、(3)開發;(4)預試;(5)成型等五階段。P419

5.試說明決定研發與製造界面整合或分離的主要組織設計因素有那些?
答:在新產品由研發部門交至製造部門手中時,會產生一些互動問題,這種問題包括三方面:1.技術面;2.非技術面(或行為面);3.組織及組織氣候面。P424~426

6.何謂設計易製化,其概念為何?
答:所謂「設計易製化,DFM」是對產品設計的一種數量化的評估技術,在產品設計初期,研發工程設計人員即應用此項技術來評估並改善產品的易製性,其設計原則儘量朝向愈簡單、愈容易愈好。
其概念如下:
1.簡單容易之設計原則。
2.早期設計階段即考慮製造問題。P433

7. 設計易製化之設計原則有那些?
答:1.零件極少化。
2.使用標準零組件。
3.採用模組化設計。
4.避免生產線重新換線。
5.考慮機器產能之潛在問題。
6.儘量使用輔助軟體,以幫助生產線之順利運作。
7.新產品若有零組件裝配時,應避免用緊合件,可自行定位,同時,裝配方向愈少愈好。P434

8.同步工程之概念為何?
答:所謂同步工程,係指使用多功能團隊的技術,加速新產品的研發、製造、行銷,以達到高品質、低成本的產品,使客戶高度滿意的一連串活動。P435
同步工程的方式,基於以下四項原因乃應運而生:
1.產品生命週期縮短。
2.時間因在競爭中的重要性與日俱增。
3.彈性因素在競爭中的重要性與日俱增。
4.設計必須有易製造性之考慮,且需一次作好。P436
其重要的概念為:
1.產品開發完成時,就是新產品上市之時間。
2.同步工程有4C的特性-同步性、限制性、協調性、共識性。
3.組成跨功能團隊。
4.同步工程有微觀層次與宏觀層次。P437~439

貳、 關鍵詞彙
※新產品發展(NPD):一項NPD計畫,約略可劃分為:(1)市場機會分析;(2)規劃、(3)開發;(4)預試;(5)成型等五階段。P419
※產品開發週期:
※價值活動重疊:
※研發與製造界面管理:
※同步工程:同自我評量8題。
※設計易製化:同自我評量6題。

參、 筆記重點
*研發與製造界面的整合將具有下列四項優點:
(1)促進水平的溝通連結;
(2)透過研發與製造兩部門的溝通互動,可增加NPD的效率;
(3)頻繁的溝通與兩部門間不同觀點的意見交換,可激盪出新的創意與知識;
(4)增加新產品發展成功的機會。P417

*研發與製造兩功能界面之互動領域:
(一)評估新產品生產之可行性。
(二)評估生產線現有設備製造新產品之能力與限制。
(三)進行線上量試。
(四)檢討並解決量試樣品時所發現的問題。P421、422

*影響研發與製造兩部門之間的互動頻率的主要因素包括如下:
(一)兩部門人格特質上的差異所形成。
(二)正式組織的障礙。
(三)文化的障礙。
(四)技術性之障礙。
(五)其他因素。P422、423

*所謂循序工程是傳統的研究發展管理程序,在研發部門將產品設計藍圖移交給製造部門時,先完成所有設計與開發工作。 從產品構想→市場研究→產品風格→產品設計→產品工程→原型製作→製造工程→製造等每一階段工作,逐步進行產品開發的工作。 其缺點:1.新產品的資訊流失;2.設計產品缺乏易製性。P435


第十四章 專案管理 2005/06/15

壹、 自我評量
1.何謂專案?其與一般作業有何不同之特性?
答:所謂「專案」係指一個具特定目標、有限期間、需協調整合某些相關活動以產生明確成果的一種獨特、非例行性或重複性的任務,專案的活動有別於一般性的作業活動。
專案的特性如下:
1.專案係為「特定目標」而成立。
2.專案有一定的「存續期間」。
3.專案為「非例行性、獨特性」之工作。
4.專案的工作為「跨功能別」之任務編組性工作。
5.組織內之專案有「不同的層次」之別。P447、448

2.專案一經成立後,如何選用專案人員?
答:1.從現有組織編制各部門內找人來執行該項專案。
2.另外從組織外來找專案的執行人員。P455、456

3.專案終止的方式有那三種,試舉例說明之。
答:1.消失;2.涵蓋;3整合。P457

專案類型 技術層次 典 型
專案例子 *開發工作
※設計何時定案
◎風險程度 *管理類型
※計畫變更程度
◎所須溝通類型
A型低技術 •完全不需用新技術 •工程建設
•設施裝置
•重組一個產品
•造橋、電話裝設 *不需開發
※專案開始前,規格已定
◎事前即使沒規劃,風險也很小 *固定管理型式
※使用原始計畫,少有變更
◎定期舉行正式溝通協調會議
B型中技術 •需要一些新技術 •額外商業模型
•產品的改良
•改良汽車、電視 *需要一些開發與測試
※專案初期,設計規格才定案
◎需用一些新技術,而有部份風險 *中度固定的管理型式
※接受局部的計畫變更
◎需要例外性溝通及非正式之協調
C型高技術 •需整合現有的新技術 •新軍事系統
•新商業商品
•F-16戰機
•VCR發明
•麥金塔電腦 *需相當程度的開發、整合與測試
※到專案晚期,設計規格才定案
◎需整合新技術及可能錯誤的決策而有風險發生 *中度彈性的管理型式
※會有很多的計畫變更
◎需多管道、高頻率之溝通及頻繁的非正式協調
D型超高技術 •所需關鍵技術目前世界上上不存在 •新系統觀念
•響尾蛇飛彈
•太空梭計畫 *需最高程度的開發工作
※一直到專案結束前設計規格才會定案
◎採用整合世界新技術,而有高度的風險存在 *高度彈性的管理型式
※持續不斷的解決問題,變更設計
◎需最高頻率、多管道、正式與非正式的溝通管道
4.專案進行中,可用的管理工具有那些?
答:一、專案分工結構分析。
二、依存度、網路分析及要徑分析。
三、專案進度控制使用之工具(1.PERT/CPM、2.甘特圖、3.專案管理會議)。
四、資源平準技巧(1.加班趕工、2.聘僱臨時人員、3.委託外包、4.存貨調節)。
五、時程壓縮。P460~465

5.一個稱職的專案經理應具備那些條件?你適合擔任專案經理嗎?
答:1.專業知識背景;2.成熟的人際能力;3.成本效益觀念、4.專案經理人需具備人格特性。P465、466

6.專案依其使用技術層次之不同,區分為那四種不同類型?其管理溝通方式有何不同?
答:

貳、 關鍵詞彙
※組織的專案:
※部門的專案:
※專案分工:
※結構分析:
※PERT/CPM:計畫評核術(PERT)為專案計畫與管制常用的一種科學方法,其技術本身以要徑方法(CPM)為基礎,運用網狀理論予以有順序排列,顯示整體專案工作項目的系統,並告訴我們如何以科學方法做規劃、安排作業時間,追查控制工作進度,使整個工作能達成預期的目標,和最適當的時間完成。P462

※依存度網路分析:評估並分析決定各種任務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稱之為專案依存度分析。做此分析,一定要用專案最小單位(任務)為分析對象,做完了專案任務間之依存度分析之後可將其轉化為網路圖。P461

※專案管理會議:專案因為是由不同功能領域的人員所組成的任務團隊,其工作也細分為不同的任務活動,因此,不同功能領域任務活動之間,必須有緊密頻繁的協調配合活動,協調溝通的工具很多,包括電話、備忘錄、非正式聚會等等,但所列協調方式都是片面性、局部性的,而專案管理會議則為最正式。P463

※甘特圖:從甘特圖上可以看出各個專案分工元素的工作進度情形,以做為專案進度之控制。從甘特圖可以很清楚地指出:
1.任務何時開始、何時結束。
2.要徑是由那些任務所組成。
3.那些任務具有任務緩衝,以及它們可以被應用在那些地方。
4.任務之間彼此的依存性。P462

※時程壓縮:
※資源平準技巧:常用的資源平準技巧為:1.加班趕工、2.聘僱臨時人員、3.委託外包、4.存貨調節P464

※專案經理:為執行專案的負責人,他必須為專案做事前詳盡的計畫與事後的追蹤,以確定專案能遵循計畫進行。P465

※專案終止:
※A型專案:如自我評量6題。
※B型專案:如自我評量6題。
※C型專案:如自我評量6題。
※D型專案:如自我評量6題。

參、 筆記重點
*專案形成的時機:
1.大型的、複雜性的工作。
2.傳統的功能或組織無法完成時。
3.非例行性的工作。
4.對於組織存亡有重大關係的工作。P449、450

*專案管理的四項要素為:時間、金錢、資源以及成果。P450

*專案規劃工作所將涉及之標準元素說明如下:1.專案綜觀、2.專案目標、3.專案政策、4.專案步驟、5.專案資源、6.專案預算、7.專案績效衡量、8.專案組織、9.潛在問題、10成本/效益分析、11風險分析。P451、452

*專案組織管理方式,說明如下:
(一)由上而下的組織方式
1.商業直線經理。
2.技術直線經理。
(二)新專案結構的組織方式
3.新產品部門。
4.新創業部門。
(三)專案管理方法(類似矩陣組織)的組織方式
5.商業專案經理。
6.技術專案經理。
(四)任務小組與團隊的組織方式
7.新產品委員會。
8.最佳拍檔。
(五)個人秀的組織方式
9.商業上的個人秀。
10.技術上的個人秀。P453、454

*專案結案報告需包括以下五項:
1.專案的績效。
2.管理的績效。
3.組織結構。
4.專案管理團對。
5.專案管理的工具。P459

*專案的類型,依分類的不同構面而有不同的類型:
1.依專案工作的特性。
2.依專案在組織中的層級。
3.依專案的預算金額多寡。
4.依專案延續的時間長短
5.以專案所應用之技術水準高低層次(區分為低技術(A型)、中技術(B型)、高技術(C型)、超高技術(D型)專案)。P468、469


第十五章 R&D的績效評估 2005/06/16

壹、 自我評量
1.研發績效評估有何特性?其與一般績效評估有何不同?
答:研發工作之績效評估有以下之特性,而使得績效評估工作困難:
1.研發過程充滿高度之不確定性。
2.由研發所產生之效益有些是無形的。
3.投入與產出之因果關係,不容易決定。
4.在不同研發單位之間的績效比較相當不易。
研發績效評估,與一般管理工作之績效評估,有如下之不同:
區分 研發績效 一般績效
時間的特性 遞延性
長期性
評估期間不定 即時性
短期性
固定時段
平衡特性 有形、無形並重
不易衡量
多部門活動 以有形為主
易於衡量
單一部門
影響特性 擴散效果
創新價值 小集團改善
改善價值
P482、483

2.研發績效評估時,一般常犯的錯誤有那些?如何克服避免?
答:一般常犯的錯誤如下:
(一)太強調於內部作業過程之衡量,而忽略了結果的衡量。
(二)注重行為面效率之考量,而忽略了效果之問題。
(三)太注重於數量化的結果,而忽略了實質之意義。
(四)衡量系統太過複雜化。
(五)衡量系統太過主觀。
要克服以上的錯誤之處,應注意以下幾項:
1.應偏重在「外部成果之衡量」,而非「內部製程之衡量」。
2.應偏重在「產出及成果之觀點」,而非「行為面之觀點」。
3.應僅衡量有價值之產出及成果。
4.應使衡量系統簡單化。
5.應使衡量系統客觀化。
6.應將「研究R」與「開發D」之評估分開。

3.研發績效評估準則中,試各列舉五個你認為最有意義的定性與定量準則。
答:(一)定性之準則:1.技術能力之提升;2.組織內員工之士氣;3.新產品構想之品質及有用性;4.產品之品質;5.提供諮詢服務的品質;6.研發單位的形象;7.對競爭情報的收集;8.是否培養創新的氣氛;9.與其他單位之配合、互動情形;10.由R&D產生一些有用的資訊;11.技術的突破、專利的獲得;12.顧客滿意程度的提高。
(二)定量之準則:1.單位研發成本所達成之銷售額增加數;2.達成目標的程度;3.成本超支的次數;4.專利和版權的數目;5.技術報告的數目;6.專案得到的獎勵或榮譽數目;7.專案完成的百分比;8.取得的研究合同;9.新產品上市之數目。P487、488

4.在研發績效的系統評估法中,如何去辨別區分研發部門與業務部門的貢獻?
答:「系統的投入與產出法」把整個系統績效衡量分成以下6部份:
1.研發的投入系統方面。
2.研發轉換系統方面。
3.產出系統。
4.接受系統。
5.成果系統。
6.回饋系統。
而研發部門則以前3個為主,後3個則以業務部門為主。P495、496

5.請為你所服務的公司,設計一套「研發部門」以及「研發人員」的績效評估方法。
答:略。
6.研發經費在研發槓桿程度的意義,與利息費用在財務槓桿程度的意義,有何同異處?
答:
7. 何謂「研發槓桿程度衡量法」?有那兩種公式?意義有何不同?
答:

貳、 關鍵詞彙
※定性準則:很難以一個數字說出來研發成果,通常由決策者以主觀的態度認定之。P487
※定量準則:可以用具體的數字說出研發投資努力的成果。P488
※計畫進行中評估:係指計畫執行時所應作的追蹤,以檢討計畫執行的結果,與以前的預期結果是否一致;若否,則必須採取某些矯正行動,以確保目標的達成。P491
※計畫完成後評估:指R&D計畫執行完畢後,將其成果與目標比較,以考核其績效;若計畫沒達成預期目標,必須檢討失敗原因,以為下一計畫之參考。P493
※R&D報酬率:
※系統評估法:如自我評量4題。
※吉米史迪瓦測試:是一種假設某一人、事、物若在這世界中消失後,會有什麼後果?來顯示該人、事、物對這世界之重要性。P497
※研發槓桿程度衡量法:
※比率法:

參、 筆記重點
*績效評估方法選擇原則:
1.隨著研發單位之不同,評估準則之選取亦不同。
2.隨著企業主持人對研發長短期時間任務之不同,而對評估準則之選取亦不同。
3.隨著研發管理模式不同之世代,其績效評估方式即不同。P488

*定量評估法有1.比率法;2.R&D報酬率法。P494

*槓桿即是所謂「四兩撥千金」,「事半功倍」的意思。P501

*「營業槓桿」,其意為「當公司投資較多之固定資產使總成本結構中,固定成本比例上升,則每增加一單位的銷售量,公司的息前稅前盈餘增加了更多單位」。P501

*「財務槓桿」,則指「公司採用較多的負債與特別股等固定收益証劵來融資,而使得公司的息前稅前盈餘每增加一單位,對每股稅後盈餘增加了更多單位」。P501

*「研發槓桿」可指「公司投資較多的研發費用,每多增加投入一單位的研發費用,能為公司增加更多單位的利益」。P501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