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日 星期三

藝術鑑賞1-9章

      藝術鑑賞1-9

Eagle 提供分享(感謝原作者辛苦整理)

空大書香園地

藝術鑑賞
1文學的要素、1(情感)2(思想)3(文字)4(聲律)
2文學的功能、1知識的汲取2情感的涵融3意志的傳達
3中國文學三大類形式、1韻文2散文3駢文
4中國南方、北方文學的代表、1中國南方文學的代表—楚辭2中國北方文學的代表—詩經
5詩之六義、1、容體裁:風(十五國風)、雅(大、小二雅)、頌(周、魯、商三頌)2、法形式:賦、比、興。
6散文(古文)可分為那兩大部分、1、史類—尚書、左傳、國語、戰國策等。2、集類—語體錄代表:論語、孟子。寓言體代表:莊子。
7《古詩十九首》五言樂府詩之代表、
() 郊廟歌辭
()燕射歌辭
()鼓吹曲辭
()橫吹曲辭
()相和曲辭
()清商曲辭
()舞曲歌辭
()琴曲歌辭
()雜曲歌辭
()近代曲辭
(十一)雜謠歌辭
(十二)新樂府辭
8駢賦、發展於六朝,趨向文字雕琢、鋪陳華麗、講究聲 韻、對偶工整。
劉宋鮑照—蕪城賦、梁江淹—別賦、北周 庾信—哀江南賦。
()經史類:范曄—後漢書、陳壽—三國志、裴松之—三國志 注、酈道元—水經注。
()文集類:顏之推—顏氏家訓、楊衒之—洛陽伽藍記。
()文學批評:曹丕—典論論文、陸機—文賦、劉勰—文心雕 龍、鍾嶸—詩品。
()山林文學:代表人物為陶淵明,並成為田園派詩人的始祖,  代表作品—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歸去來辭、閒情賦。直接影響王維、孟浩然。
()誌怪小說:干寶—搜神記、王嘉—拾遺記。影響至唐傳奇並開清蒲松齡—聊齋誌異之先河。
神話與傳說:成為文學作品中浪漫思潮的濫觴
9近體詩、分律詩、絕句,有五言及七言之分。
()初唐:初唐四傑—王勃、駱賓王、楊炯、盧照鄰。
()盛唐:
1.邊塞派—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
2.田園派—王維、孟浩然。
3.社會寫實派—李白、杜甫。
()中唐:
1.擅長山水—韋應物、柳宗元、劉長卿。
2.社會寫實—元稹、白居易。
3.怪誕派—韓愈、孟郊、賈島。
()晚唐:晚唐三大家—李商隱、溫庭筠、杜牧。
沈約「四聲八病」之說:即把字的平、上、去、入四聲用於詩的格律,並避免“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八種音律的毛病,大致是以字的平仄調和韻律,增加詩歌的音樂美。此種“永明體”就是當時的新體詩。
※ 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曾鞏、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
古文運動的最終目的、、古文運動:文學的復古與革命,強調文學「經世致用」的意義與價值。初唐陳子昂—韓愈—唐宋八大家—明歸光—清方苞、姚鼐繼之,影響無遠弗屆。
小說寫作的形式可稱為那些?傳奇小說(在宋為諸宮調、在元為雜劇、在明清為曲)。
新文體:梁啟超提倡廢棄桐城派古文寫作的義法,並參酌俚語、韻語與外國語法,以平易暢達、條理明晰的文字來寫作,另筆鋒應帶感情,才能感動讀者,開現代文學革命的先河。
10古文運動的最終目的、古文運動:文學的復古與革命,強調文學「經世致用」的意義與價值。初唐陳子昂—韓愈—唐宋八大家—明歸光—清方苞、姚鼐繼之,影響無遠弗屆。
11小說寫作的形式可稱為那些?傳奇小說(在宋為諸宮調、在元為雜劇、在明清為曲)。
12章回小說「四大奇書」、明清時際。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施耐庵—水滸傳、吳承恩—西遊記、笑笑生—金瓶梅合稱為「四大奇書」。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曹雪芹—紅樓夢;紅樓夢並冠以紅學」之稱。
新文體:梁啟超提倡廢棄桐城派古文寫作的義法,並參酌俚語、韻語與外國語法,以平易暢達、條理明晰的文字來寫作,另筆鋒應帶感情,才能感動讀者,開現代文學革命的先河。
13南曲(傳奇)北曲(雜劇)的差異與代表性作品、
14古代西洋文學最重要的作品、南曲(傳奇):以江南音韻為主,以簫笛為器樂,風格多文雅婉約。代表作品為高則誠—琵琶記。
.北曲(雜劇):以中原音韻為主,以絲弦為器樂,風格多俚俗雄壯。代表作品為王實甫—西廂記
15哥德《少年維特之煩惱》。
16陶器與磁器之差異、
() 材料:陶器—陶土;瓷器—瓷土。
() 溫度:陶器—攝氏500-600度;瓷器—攝氏1250度以上。
() 施釉否:陶器—不施釉;瓷器—施釉。
() 質地:陶器—胎土質地較粗鬆;瓷器—緻密堅硬,玻化程度好,密度較高。
() 聲音:陶器—悶如木聲;瓷器—高亢清脆。
() 滲透性:陶器—胎土質地較粗鬆,容易滲水;瓷器—胎土質地細密,又施釉,
17南青北白、唐代北方河北邢窯—白瓷;南方越窯—青瓷。
18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鉛釉二次燒製的陶器,其名稱係英國收藏家將收購而來的唐代三彩鉛釉陶器稱為「Tang-three-color ,日人將其直譯。
19宋代五大名窯、汝窯為五大名窯之首。
() 官窯:汴京官窯、內窯(修內司官窯)、郊壇官窯。
() 哥窯:器身有金絲鐵線、釉面有聚沫攢珠之特徵。
() 汝窯:五大名窯之首,有專為皇室燒造之官汝瓷器,及民間一般燒造的民汝
瓷器。官汝釉以瑪瑙屑作為原料,其胎泥精細,胎體細薄,皆非一般民汝可比。
() 定窯:成名最早,燒造歷史最久,規模最大。以白瓷聞名。
() 鈞窯:其窯變特徵及乳濁效應而產生鈞釉。
20天青色、汝窯之正色。
21金絲鐵線、釉面龜裂有網狀開片,俗稱「金絲鐵線」
22釉下彩、是在成型的胎體上用色料繪畫,上釉後以高溫一次燒成的瓷器品種。其特點是彩在釉下,永不褪脫,光滑平整。
23釉上彩、在已燒成瓷器的釉面上用彩料繪畫進行裝飾的品種。
24釉裡紅、釉裡紅、釉裏紅以氧化銅做呈色,顏料在瓷胎上繪畫紋飾之後,罩以透明釉,放在窯裏以高溫還原燄焙燒,燒成後呈紅色花紋。
25鬥彩、又稱為「填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結合的一種彩瓷工藝,在做好造型的瓷坏上用青花雙勾各種圖案的輪廓線,覆以透明釉之後入窯燒造,燒好後以釉上彩色在畫好的輪廓內填入顏色,再第二次入窯,以較低的溫度燒成
26台灣交趾陶。交趾是中國廣東民窯系統所燒造的一種用於建築或寺廟裝飾的低溫釉色陶,經粵民傳入台灣,至葉王集其大成,將其改良並發揚光大。
27以現代的觀念舞蹈的目的可區分為那三大類、1自娛2娛人3娛神
28舞蹈摩症、原始的舞蹈摩症、古希臘酒神的舞蹈摩症、17世紀歐洲宮廷的舞蹈摩症
29舞蹈的基本特徵:
1.動作、姿勢與表情
2.節奏
3.舞蹈結構(構成與構圖)
4.服飾與道具

30舞蹈的動作有那三種、1表情動作、2說明性動作、3裝飾性動作
31何為舞蹈的節奏、指的是動作、造型、姿勢、上力度的強弱、速度的快慢、時間的長短和幅度的大小
32舞蹈的運動線、1斜線(對角線)2豎線(縱線)3橫線(平行線)4圓線(弧線)5曲折線(迂迴線)
1斜線(對角線):呈現有力士的推進並有延續合縱深感、可適合表現開放性、崩騰性的情感意蘊
2豎線(縱線):直接向錢的豎線移動,具有強力的動勢,使官眾有直接逼來的緊迫感和壓力感,多用於正面前進的舞蹈
3橫線(平行線):一般給人有舒緩、穩定、合諧與平靜的情緒
4圓線(弧線): 一般給人有親和、流暢、均勻和顏綿不斷之感覺
5曲折線(迂迴線): 一般給人有活潑、跳躍、搖盪和游離不穩之感覺

33原始舞蹈、是一種與人獸共舞、天仁共樂的世界
34古典舞蹈、以和諧性為中心、特別注重舞蹈運動的線條與構圖
35現代舞蹈家鄧肯。
36電影之父、盧米埃-電影之父
37以片種的分法電影可分為那四類、
◎ 劇情片
◎ 紀錄片
◎ 教育片
◎ 美術片

38劇情片的三個基本特徵、
1)由演員扮演片中人物
2)完整的故事情節,不論內容是反映現實生活、歷史故事、科幻題材的影片,大都以完整的故事情節做為吸引觀眾的主要方法。
3) 運用蒙太奇等剪接手法對電影材料進行加

39簡述電影與文學、繪畫、戲劇等藝術的關係、電影 以具體的形式反映外在世界與人的內心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 文學 以語言、文字抽象的形式來反應外在世界和人的內心,並充分展現其發展變化的過程。
是連續不断的動態畫面,單一的靜態畫面只是整部電影的片段,本身不具完整意義。 繪畫 兩者皆為視覺藝術,畫面的構成、層次的安排、色彩的運用,都提供電影大量可用元素。
差異:繪畫是以靜態的形式存在
攝影是電影藝術的核心元素
電影是一切表現手段都統一於攝影的藝術。 戲劇 表演是戲劇的核心元素
戲劇的所有表現手段都統一於表演的藝術

40蒙太奇。
* 蒙太奇:
1)蒙太奇,是法文montage的譯音,原來的意思是建築學的裝配、構成、安裝。
2)蒙太奇引伸到電影中指的是電影創作過程之中的剪接與組合。
3)廣義的蒙太奇指的是以鏡頭畫面的組接,也指從電影製作開始到作品完成的整個過程中,電影製作者的藝術思維方式。
4)狹義的蒙太奇指的是以鏡頭畫面、聲音、色彩等諸元素為編排組合的手段,意義在於整體畫面的組合
5)敘事式的蒙太奇是電影藝術中常用的一種敘事方法,以交代情節、開展事件為主旨,按照情節發展的時間流程、因果關係來組合鏡頭、場面和段落,進而引導觀眾去理解劇情、激發聯想。
6)所謂敘事式的蒙太奇包含多種敘事技巧: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重複蒙太奇、連續蒙太奇等。
7)平行蒙太奇是以不同時間或同時異地,發生的兩條或兩條以上的情節線索,並列表現和分頭敘述而將其統一在一個完整的結構中。
8)交叉蒙太奇(又稱交替蒙太奇),是將同一時間、不同地域發生的兩條或數條情節發展與節奏迅速而頻繁的剪接在一起,各情節發展相互依存,最後匯合在一起
9)重複蒙太奇是將具有一定寓意的鏡頭在關鍵時刻反覆出現,以達到刻畫人物、深化主體的目的。
10)連續蒙太奇則是沿著單一情節線索,按照事件的邏輯順序,有節奏的進行連續方式的開展。不同的剪接手法可依照創作者不同的需要,在電影中被交替或混合使用。
11)在藝術中,蒙太奇手法是將各圖片或各圖片的一部份剪下,然後拼湊在同一表面。
12)在攝影上,蒙太奇或攝影蒙太奇,是利用暗房技術將不同影像呈現在同(13)畫面,或已底片重疊及多重曝光等方式,達到不同影像結合在一起的效果。
14)在電影方面,蒙太奇則是剪輯技巧。由不同畫面連續出現,加強敘述效果,傳達一主題,或產生幻像及情緒效果。蘇聯電影藝術家們借用這個詞,作為鏡頭、場面和段落組接的代名詞。使得蒙太奇成為電影美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專用名詞。
15)就是剪接,將一個個零碎的畫面依順序連接起來,表達出想向觀眾訴說的東西。
16)早期美國和蘇聯電影家的蒙太奇發明,對電影藝術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推動作用,從此電影就在本質上不同於活動照相了。
17)馬爾丹為蒙太奇下的定義是:「蒙太奇及影片的諸鏡頭在壹應的次序和時延的條件下的組織。」
18)法文montage的音譯,原爲建築學術語,意爲構成、裝配。電影創作的主要敍述手段和表現手段之一。電影將一系列在不同地點,從不同距離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攝的鏡頭排列組合起來,敍述情節,刻畫人物。但當不同的鏡頭組接在一起時,往往又會産生各個鏡頭單獨存在時所不具有的含義。
19)所謂蒙太奇
以視覺結構的表現手段突出描寫人物的心理狀態,傳達特定的情感和情緒,即表現出所謂作品的詩意狀態 。

41建築的三要素、堅固、適用美觀
42中國建築的四項特點、
1斗供、
2中軸對稱、
3變化多樣的裝飾、
4寫意的山水園景

43中國山水園景的意境分為那三種境界、
1治世境界
2自然境界
3神仙境界

44不見天、泉州風格之城市,在市街型態方面,每個階段都自設隘門防衛,街道上建有屋頂遮蓋,此即為(不見天)

45希臘羅馬時期列柱的形勢可分為那三種、
1、多力克式
2、愛奧尼亞式
3、科林斯式

46歌德式、強調與地面垂直力量,取代平面的安定
47包浩斯。


第一章 藝術鑑賞的意義
* 鑑賞:
「鑑」是種理性的審美活動,意味著「鑑別」是種邏輯性的認知過程。
「鑑」的意義在於藝術欣賞者對欣賞對象進行審美思維與判斷,思維其技巧與形式的運用與意義。
「鑑」的活動,常常會對所欣賞對象進行局部或從某一個角度的分析與解讀,以幫助欣賞者深入掌握審美對象的整體意義。
「賞」是種感性的審美活動,它意謂著「欣賞」,藝術欣賞者對欣賞對象進行直覺方式的認知與掌握,欣賞者直接以心靈感應作品的美,不經過邏輯性、意識性與分析性的思維。
「賞」是種欣賞者直接對作品的感受。一般而言,欣賞者純粹而直接感知對象的美,在視覺領域裡,欣賞者直接感知造型、形式、結構、色彩、動態等元素所呈現的整體美,而形成一種不可言喻的感覺。
「賞」的活動,常常是對所欣賞對象進行整體的感性掌握,而非局部的理性分析,著重於內在心靈的直接覺受,而非對欣賞對象進行意識上的邏輯思維。

* 鑑賞能力:是種經過培訓而得到的一種欣賞藝術作品和自然景物的能力
是對一種複雜的視覺或是聽覺的結構以及他們深奧的意義在整體的掌握能力
是種認識性的能力
是種通過訓練而得到的操作性能力
是通過培養訓練所獲得的智能

* 審美:
1、 是種創造活動
2、 是一個人面對生命現象的理性判斷與感性認知的整體過程
3、 奧斯本等人主張審美是種技能的學說,是種需經過合適的教育與訓練,將之啟發與提升

* 審美形象:當一個人面對藝術品時,他所感覺得不是僅有感覺器官所感知道的訊息而已,而是經過大腦極其複雜的活動以及深層潛意義在議事的互作用之下所產生的美感認知。

* 一度創作:指藝術家的創作,藝術家提供一個原型、媒介或者典型
* 二度創作:欣賞者的鑑賞。欣賞者在藝術家所提供的原型或者典型之上,擴展其個人獨特經驗與想像力。

* 敘述藝術鑑賞的意義:
一、 審美能力需要經過培養與訓練:
二、 藝術審美教育的意義:
席勒主張審美是種超越感性衝動與形式衝動的活動,同時兼具兩者之特質,使人的生命存再型態時現成為感性與理性結合的統一體。
所謂審美教育或是藝術教育,就在於通過審美活動培養人的審美興趣,提升其審美素質,進一步整合心靈之中感性與理性的部份,使其自然、統一而調和。

三、 審美即是創造:

* 敘述藝術鑑賞的特質:
-再於培養人對一切生命與自身存在現象的深度思維
-人類之所以異於禽獸,在於美的創造與絕佳的審美能力
-審美能力的高低,標誌著一個人的個性、思想與生活品質
-精神境界必須憑藉著哲學的素養、宗教的信仰與藝術的陶冶來提升

* 敘述藝術鑑賞的方法:
* 藝術與科學的差別:
藝術:
-藝術是通過具體化的過程強化事實
-現實被表現為具體而有特殊意味的形象或者是意象
-藝術把物質世界情感化、意象化
-藝術的表現目的在於呈顯視界對於人的意義,探討生存的意義,一方面,使人與現象世界何而為一,一方面,使得物質世界透過人的思維與想像展現出一種特殊的意義。
科學:
-通過抽象縮減事實
-現實被表現為明確抽象的概念和公式
-科學把物質世界概念化
-科學的目的在於展現現實的客觀規律

* 藝術鑑賞的價值:
-個人審美的欣賞,具有淨化人心與提升人為素質的作用
-對於社會集體的生活做出深入的理解,可以和諧整體社會,使得人心向善,社會走向進步與發展的趨向,營造出具備人文關懷、美的氣息與優雅而高尚的社會。

* 藝術對於人生有多面向的功能與意義
◎ 是種美化與裝飾
◎ 是種階級的彰顯
◎ 是種心理的撫慰與治療
◎ 是種人文教育
◎ 展開個人與自我對話,個人與自然統一

藝術鑑賞的方法為何? 在課本中有作業題目,但課文中只提到他的意義與價值,為此我連夜趕工,將藝術鑑賞的方法為何做一個觀念上的補充說明。
藝術欣賞、鑑賞與批評的疆界 作者:陳慶坤
藝術欣賞、鑑賞與批評三者之間的關係為何?他們的意義是什麼?一般人很容易將其混淆,尤其談到「欣賞的方法」、「鑑賞的方法」、「批評的方法」是什麼?可能陷入霧失樓臺、夜迷津渡,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的窘境!

EnjoymentAppreciate在英文的解釋都有欣賞的意義,但Enjoyment有享樂式的喜歡,Appreciate則有察知、辨識的意義。
因此要是單從欣賞的層面而言,它具有狹義的欣賞與廣義的欣賞;狹義的欣賞屬於個人主觀愛好的表現,比較偏向於對一般事物好惡與否的感受,但在「藝術欣賞」的指涉中則是指廣義的欣賞,除了保有前者個人感性的層面之外,更強調括理性的部份,所以英文Appreciate譯為欣賞時,是指提高價值辨別的意義,是透過理性與感性的交融,來達到對藝術品的鑑賞目的。
這裡所謂理性與感性的交融,在鑑賞活動中包含價值判斷與知覺的能力;單有知覺的能力並不能算具有鑑賞的能力,同樣的意思,光具有理性的價值判斷也不能完美的呈現欣賞的意義。
因為鑑賞活動必須是觀賞者面對藝術品時,統合個人的感情、經驗與知覺能力,去察覺藝術品的美感價值,在此知覺過程中必須依賴個人擁有的藝術知識,包括美學原理、媒材形式及藝術史的知識,以作為辨識、分析、解釋和評價的基礎。換句話說,我們所說的藝術欣賞時,是指向廣義的欣賞,而不是狹義的藝術欣賞。
因為,狹義的欣賞主觀多於客觀,感性重於理性,含有個人主觀愛好之意,具有怡情享樂的意義存在,這種欣賞不一定能了解藝術品本身的內涵與美感價值,這也是一般人所僅止於的欣賞層次,只能算是鑑賞最初的情感活動,並不等於藝術欣賞,只是國人習慣採用,相延成習。
事實上,在國外的藝術課程中,有關審美的課程都稱為「鑑賞」(Appreciate),它表示激賞與了解,是指品味與辨識力結合而成的一種價值判斷,此種價值判斷需有理性的運作(Logical Operation),例如定義、解析、評價,這些決不是狹義的欣賞所能概括的特質,這些理性的運作過程,是導向對藝術作品深刻了解,與提升觀賞者欣賞的樂趣的途徑。
依此而言,「鑑賞」是感性的情感品味與理性的認知評價;鑑賞的情感活動(欣賞層次),目的在於美感經驗和情趣的獲得,而藝術鑑賞的認知活動,著重於美術史和美術理論的應用,是一種審美知識與技巧的學習,整個藝術鑑賞的活動是一種知性與感性的歷程。
至於所謂批評(Criticism),是指評論、吹毛求疵、判斷的意思,它與鑑賞是兩種對立的態度,雖然在實際的藝術鑑賞活動中,這兩種態度經常同時發生,但在對待同一件藝術品時,鑑賞與批評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當其中一種態度成為心中的主要意識時,它就同時排除另外一種態度。
因為鑑賞時,我們自由奔放,深信不疑的順從著我們所看到、聽到及閱讀到感受,臣服於作品的時間、空間裡,接受作品並放棄對他的任何挑剔,我們迷失在作品中,彷彿它是真實的世界。
美學家李普斯(Theodor Lipps 18511914)認為「審美對象」既是審美體驗的對象,又是審美體驗的產物。他在他的著作《論移情作用》中寫道:「審美欣賞的對象其實不是審美的客體,而是欣賞者自我。審美體驗所得的感覺,是一種存在於欣賞者自身的價值感覺。
也就是說,審美心賞時,我從審美對象所獲得的愉快,與那使我感到愉快的對象其實是一體的。」由此可見,藝術鑑賞的活動中,欣賞的對象是個人知識、經驗、想像、領悟力的綜合運用。
與此相反,批評的態度與鑑賞大異其趣,批評是透過藝術品客觀的分析與研究,掌握藝術創作的基本知識,真正了解藝術品,經由客觀的事實和主觀的判斷所產生的活動過程,從而判斷藝術品之價值。
也就是說,將批評的對象和其他相同性質的東西,以主觀的精神去觀察、比較、分析、綜合之後,所產生的評論行為與理論。
藝術的活動有三個主要層面,其流通過程是先有藝術創作、接著才有藝術鑑賞,最後是藝術批評,這三個層面的活動在實際社會實踐中息息相關,甚至往往是後者影響前者,前者又促成後者,形成相輔相成的關係,三者缺一不可。
藝術創作既來自於社會文化的顯現,又通過人們對藝術的欣賞和批評影響社會,使藝術的創作成為有意識的努力,這種努力是人類追求進步的基本精神,透過藝術批評可以正確的引導藝術創作的完美境界。但另一方面,就藝術批評的特性而言,藝術批評需要藝術鑑賞作為批評的基礎,就如上所述,藝術鑑賞是感性與理性的綜合作用,但藝術批評偏重於理性,遵從客觀的事實,而有鑑賞的基礎才能對藝術的意涵與價值有正確的理解。
因此,從藝術的欣賞、鑑賞與批評三者而言,在研究上嚴格來說,只有藝術鑑賞與藝術批評兩個範疇,藝術欣賞只是通俗的說法而已。
至於「鑑賞的方法」與「批評的方法」是什麼,應當說藝術鑑賞是一種態度,一種審美心理的過程,而不是方法。
就心理層面而言它需具備審美的直覺、知覺、聯想、想像、情感、理解;就鑑賞的態度而言,它有各種的學說,例如克羅齊(Benedtto Croce1866-1952)的「形象直覺說」,閔斯特堡(Hugo Munsterberg 18631916)「藝境孤立說」,布洛(Edward Bullough 18631934)「心理距離說」,還有上述李普斯的「移情作用說」等等。
藝術鑑賞既然是一種心理態度的過程,是一種知性與感性的歷程,那麼藝術作品從視覺可見的形式層面即需經體驗、學習方能了解的內容層面。藝術鑑賞的活動,可分為四大階段:
第一階段──審美的直覺期:是鑑賞者面對藝術品時所興起最初的直觀印象,包含情感與認知。
第二階段──審美的體驗期:由情感所發展出的感情經驗及認知所發展出的知識和評價。經驗部份,是指審美眼光與美感體認;知識部份則含蓋了各種美學理論、美術發展史;而評價部份則需有美術哲學思考的能力。
第三階段──審美的昇華期:一是快樂經驗的獲得,二是美術理論的學習,三則是能對藝術品提出正確的評價。
若勉強說藝術鑑賞的方法為何,則可引用「藝術批評的方法」策略,諸如費德曼(E.B.Feldman)四個步驟:()描述()分析()解釋()評價。
或是運用南齊謝赫於《古畫品錄》中所提「六法」之策略 ︰
()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 ()隨類賦彩 ()經營位置()傳移摹寫。
以此來作為作品相關的思想、價值觀、感情表現、事物的詮釋的訓練。
藝術家在創作時是以內容層面的素材作為養分,再以形式作為媒介產生作品。鑑賞者在進行鑑賞時程序恰好相反,是先為藝術品形式層面的視覺特徵所吸引,再深入了解其內容層面。因此,藝術鑑賞與藝術批評所交錯的疆界亦錯綜複雜,上述的論述或許在於界定它們的屬性,以便於按圖驥索,有跡可尋,然真正落實在鑑賞的實務上,兩者之間所涵蓋的知識層面互相滲透影響甚廣,尤其在當代藝術的鑑賞批評中,以個別的理論顯然已經不能完全勝任,這是不爭的事實。
期望以藝術解釋藝術將會面臨工具不足的困境,在這一個跨領域的後現代藝術知識領域裡,心理學、社會學、符號學、文化人類學、歷史學、精神分析學,已成為可以被用來互相解釋連鎖狀態,使得彼此之間的疆界亦變得模糊、重疊,而這也使得藝術創作與鑑賞變得更有意義。


第二章 書法藝術鑑賞
* 書法:
-是應用筆劃、結構、墨色等手段塑造藝術形象,表現審美情感的藝術形式
-筆畫包括用筆的急緩、頓挫、轉折、等方式地表現
-結構在於字體的結構與整體章法的佈局,包括字體的大小、寬方與扁圓、緊鬆的結構,-也包含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的寬窄及整體書法給人的節奏感與韻律感。
墨色則在於用筆的乾、濕、濃、淡的各種變化
-書法是視覺造型藝術,具有不脫離文字造型的抽象形象、時序性的節奏表現、時序性的 空間表現、具有文字內含的視覺藝術表現
* 書勢:
書法在魏晉南北朝以前稱之為「書勢」;
勢指的是一種因陰陽變化而自然生發的動態,書寫者從其中體悟出趨勢與秩序的法則,而將之具體以線條、筆墨的方式表現出來。
從技術層面來看,書法是形象的視覺藝術,勢指的是種線條的動態與秩序的排列關係的營造,描寫具體的以自行連貫而成的各種筆勢、字勢、走勢、體勢的變化。
從心理層面
書法中的勢指的是書寫者各種心理狀態、激昂、奮發、內斂、憂傷等情感的流動,經過書寫者醞釀、沉澱之後所抒發出來的表現。
-蔡邑說:「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這裡的勢是一種心靈的狀態,來去不可捉摸,只能把握瞬間機會,將之具體呈現。

Handwriting
-是一個人用筆書寫的風格或模式,一般稱為筆跡或筆法
-從解釋看意味一般的文字書寫
Calligraphy
-是用筆刷或特殊的筆所產生的優美的書寫藝術
-是具有漂亮特色和藝術性的書寫書法
-專指腹有審美意圖的書寫藝術
兩者的區別,在於裝飾與應用的意圖與純粹的意圖之分
Graphology:筆跡學
西方的學者開始重視並探討文字書寫在心理學和審美上的意義,
* 文字符號:
* 書寫的心理特質:
* 氣場:以書藝而言,書寫者培養去除我執的修養,身心自然成就寧靜與空靈的狀態「氣由靜生」
* 能量:
* 跡化:外相即是作品的表現
* 無機心:無機心的素養即是無我的人格特質,無我在於無絲毫利己之心,在於無絲毫名利慾望。
真正的藝術是無宗旨、無目的性的
* 甲骨文:是商代的文字,因刻於獸骨或龜甲上故名之。
文字是以契刀刻畫的又名「契文」「契刻」
少數為紀事外,多為當時王公問卜的記載,故又稱為「卜辭」「貞卜文字」
因於殷代古都發現,又稱為「殷虛文字」
*金文:青銅器上所刻的文字稱之

* 金石學:金石指的是古銅器、石刻的總稱
金指鐘鼎銅器之類,石指的是碑 、石刻之類
依目前實物證據顯示,鐘鼎 器文字始於殷商,石刻文字誕生於秦代,兩漢金石
並盛,漢代後金少石多,南北朝以石刻文字為主
明清金石考古之風大盛,顧炎武等各有著述謂之今石學

* 石鼓文:是中國最老的石刻文字,籀文書體的文字被刻在十個鼓狀的圓石,故稱之
學者一般認為是戰國時代的文物
石鼓文上的文字呈現複雜的均衡之美,顯現篆書成熟的典型,孕育了隸、楷、行、
草各種書體的發展契機。
* 大篆:周宣王命史官蒐集古文字加以整理,制定出新的文字系統,因負責史官名籀,因此此一文字系統稱為籀文,被秦國吸收而大力推行,秦統一六國後,以秦國文字為基礎,推行籀文為通行文字,因皺紋筆劃複雜,書寫費時,秦始皇命李斯重新整理一套系統,字型端正,採取筆畫均齊的字體,稱為秦篆或小篆,與籀文區別,在書法史上稱周代的籀文為大篆。
* 小篆:秦統一六國後,命李斯重新整理一套系統,字型端正,採取筆畫均齊的字體,稱為
秦篆或小篆
* 北碑南帖:北朝的書風以碑刻為主,南朝的書法以法帖傳佈
* 隸書:是由程邈整理大篆書體簡化而成,又稱之為古隸
程邈因得罪秦始皇進監獄10年,這段時間,刪繁就簡,成就隸書書寫系統,被隸卒
應用於文書事務上,故稱之為隸書
* 楷書:秦人王次仲於隸書的基礎上開創所謂「八分」書體
八分的筆畫將古隸的筆畫變成有動態的波磔,極具波浪式的線條美感
八分更被學者認為在後世進一步變革產生「楷書」
* 章草:西漢末年,又從「八分」的基礎上,產生寫起來更為速捷的「章草」書寫系統章草省略「八分」的點劃,而比八分的方形結構更趨圓形結構,仍殘存著隸書的波磔筆法。
章草在西漢晚期以後,逐漸通行於民間,尤其用於尺牘之類的文書寫作。
寫意與工筆,在中國繪畫中是一個相對的畫法與觀念,當然也有亦工亦寫的折中畫法。
典型的例子,如齊白石、石昌碩等即屬於寫意的畫法;宋徽宗的花鳥就屬於工筆的畫法。

亂影書:王壯為在五十多歲時,有感於「寫字就是畫畫」的想法,對書法作了許多的創新實驗。 他以淡濃不同的墨汁重疊五遍,造成有如書影的效果稱為「亂影書」。

文字符號:中國文字來自於象形,本身即具有符號的意義。從符號學而言,人類創造、累積的文化皆是一種符號,包括見面握手也可以視為一種善意的符號,而文字即是一種溝通的符號。

書寫的心理特質:換句話說就是「書如其人」。

現代書法:傳統書法受到當代藝術思潮與視覺藝術的影響,企圖擺脫傳統書寫的窠臼,創作屬於當代的書法藝術,例如董陽孜的書法等等。

書法藝術與心理的關係:簡單的說,書法藝術對於人格精神與氣質的一種內化作用。詳細可參考課本第二章第三節。

* 現代書法:
-台灣標榜現代書法創作的書法團體以「黑潮會最為突出」成立於1976年,是個將傳統與現代兼容並蓄的書法研究創作組織,確立以現代書法為藝術創作主軸。
* 寫經體:由於佛教的傳入與興盛,自魏晉南北朝到唐代也盛行抄寫佛經以便於傳佈教義的風氣,由書藝精湛的僧侶抄寫佛經,所展現出的書法成果稱之。
* 顏筋柳骨:晚唐時期,楷書方面,柳公權繼承顏真卿剛健正直的書風,在書法史上並稱顏柳。號稱顏筋柳骨。
.氣場能量:所謂氣場依據課本的意思是指生物的電磁場,作者以物理學電磁場研究觀念,企圖解釋書法藝術在書寫過程中所釋放出有如電磁場般的能量。

2.北碑南帖:是歷代書法學者將魏晉南北朝時期,分為南北兩派;南派疏放妍妙,是江南文人書家酬酢書信往返的書寫方式,故以南帖稱之,如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
北碑是北方中原政權將書法刻於石碑上的銘文,藉以歌功頌德,如『墓誌銘』等。
3.亂影書:
4.造境書法:傳統書法受到現代西方美學的影響,逐漸將書法的書寫方式帶入繪畫意境的美學觀念,形成具有實驗性的現代書法

* 造境書法:董陽孜大氣魄造型的「造境書法」
* 亂影書:王壯為在五十多歲時,有感於「寫字就是畫畫」的想法,對書法作了許多的創新實驗。 他以淡濃不同的墨汁重疊五遍,造成有如書影的效果稱為「亂影書」。

* 造型篆書:指傅佑武類似圖按字的書法
* 宋代四大書家:蘇東坡、黃庭堅、米市、蔡襄
※ 原始狀態:
※ 書法的特質:
※ -不脫離文字造型的抽象形象
書法以漢字型體作為表現審美的媒介
以點與線的組合,表現種擬情狀物的觀念,富有文字的意義,不脫離文字的形體
有些藝術家雖強調純粹以線條點劃為媒介,不必顧慮文字造型上的局限,但書法藝術的表現仍離不開文字的基本結構與意義。
-時序性的節奏表現
書法藝術在欣賞過程中具有突出的時間性格,更具有強烈的節奏性
書法的筆畫形式如同音樂的音符,書法在筆畫與行氣的曲直、剛柔、急緩、遲滯、緊張等,就如同樂曲裡抑揚頓挫、高潮起伏的節奏
-時序性的空間表現
書法形象有形、形、勢兩種表現
形-在於靜態的空間性展示;勢-在於動態的時間性表現
-具有文字內含的視覺藝術表現
書法離不開文字的書寫,而文字有形、音、義三個要素
文字的造型是書法的表現重點,意義也是不可或缺的部份。
文字意義會對書法的造型、筆畫、形式等表現,都會對視覺與心理上產生一定的影響對欣賞者而言,這是一種整體的審美效應,文字內容給予書法欣賞一些線索與情感方向,欣賞者可以憑藉文辭、字義去發揮自己的想像力,把握作品的審美內容

書法的功能:
-傳情達意的俯號書寫
-含有美化與裝飾意圖的書寫
-調和身心靈的手段(讓氣場和諧的運轉)也就是與內在精神(小宇宙)與外界時空(大宇宙)溝通的儀式。

※ 書法藝術與心理的關係:
-書法中的勢指的是書寫者各種心理狀態、激昂、奮發、內斂、憂傷等情感的流動,經過書寫者醞釀、沉澱之後所抒發出來的表現。
-蔡邑說:「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這裡的勢是一種心靈的狀態,來去不可捉摸,只能把握瞬間機會,將之具體呈現。
-根據西方的研究,「一個人的書寫方式,正如他揮笑、微笑、走路和一些無意識的動作,可以告訴你,比他單獨使用語言告訴你更多訊息…..
一個人的書寫方式,是一個人心靈運作的組合圖像,顯示出他的思維如何影響他的情緒」
-再1622年巴洛格納大學著名教授指出:「所有人寫字的特殊的方式,和在私人信函中的個人化字形表現,明顯的是無法被其他人完全模仿」的主張。
-西方學者羅斯瑪麗、薩森也在其著作中主張:「書寫方式是一個人當下心理狀態的指標,它是一個人手寫動作可見的跡軌,是直接從身心所留下永恆紀錄的產物」
-書寫的最高境界在於無機心,無我的,若書寫者固執的為了完美而寫,那麼便會陷入人工與自限的泥淖中,以「我」為主體書寫的結果,所展現的可能是精熟的技巧與均衡的外相,卻失去了生命活潑的韻味與生機。
-書寫者若能達到禪宗所說「遍佈於一切的覺知」道家所說「與天地萬物合而為一」的心境,則便可進入生命的深處,與萬事萬物共鳴,可與花共感,挟雲而騰飛,甚至與風雨期嘯,書寫者的心靈開放,顯示書寫者進入「無我」的境界。

※ 中國書法在唐代發展的狀況
* 再魏晉南北朝時:
-因貴族南遷,以江南富裕的物資和經濟,展開多彩的文化,書藝於此興盛起來,使得楷、行、草書等書寫字體達到了成熟而完整的境地。
-在貴族與文士的生活中,互相酬詩唱和,行、草成為完美藝術形式,以王氏家族的王羲之與王獻之最負盛名。
-開啟書法藝術理論的研究
-北方以北魏為主的地區出現了雄強的書法,史稱「魏碑」

* 唐朝書法:
-唐朝書法藝術的繁榮與帝王的提倡相關,唐歷代君王中如太宗、高宗、中宗、武則天等皆雅好書藝。
-唐太宗本身亦為精湛書法家,因此在唐代錄用官吏的制度裡,加入了書法科目錄用有才能的書法家。如虞世南、歐陽詢
-盛唐時期的書法出現了反抗傳統創造出具備新意的作品,李邕(李北海),以行書著名,張旭以草書聞名,楷書以顏真卿為代表,篆書以李陽冰最有名氣。
-晚唐時期,楷書方面,柳公權繼承顏真卿剛健正直的書風,在書法史上並稱顏柳。號稱顏筋柳骨。草書以懷素繼承張旭的狂草風格。
-由於佛教的傳入與興盛,自魏晉南北朝到唐代也盛行抄寫佛經以便於傳佈教義的風氣,由書藝精湛的僧侶抄寫佛經,所展現出的書法成果稱之。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亂世,各地軍閥割據各成勢力,書法家輩出突破唐朝以楷書為主的局面,而以行書為尚,最負盛名者為,楊凝式。君主中以南唐中主李璟和後主李煜,提倡書藝不餘遺力。
並命吏部尚書將收藏之墨跡編撰克於石板上印行 『鼎元帖』傳世,並將唐朝賀知章臨摹王羲之十七帖印行於世稱之為『澄心堂帖』
-宋代以文立國,書法各家各自發展出獨特的風格。
-元代是蒙古人統治中原的時代,漢人地位低下,文人受冷落,書法主張復古為主,以趙孟頫為首,以遒勁優美為主,追求晉唐的古代書風。另以蘇于樞、虞集、楊維真、張雨等人具代表性。
-明代是漢族社會復興期,朱元璋建國,進行中原傳統文化的復興,書法風格仍帶有濃厚的復古主義,以優雅為風尚。明代中期的書法,開始摸索出屬於自己的韻味,代表性的書法家有文徵明、祝允明、唐寅等人。
明代後期,書壇潮流以革新為尚,書法家紛紛走出自己風格,以董其昌在書畫理論與創作實踐的主張為中心,張瑞圖、倪元璐、王鐸、等書法家開創出不拘字型、自由奔放的風格。
-清代是女貞以異族統治的時期,行懷柔政策,文化上尊重並保護漢族文化,但也不容批評清朝的政治,箝制文人的思想和言論,知識份子的心力轉向考證學,由考證學中的金石學追溯到南北潮留下的碑板石刻,重新注重北派的碑版書法,阮元為代表 ,論點在於南朝與北朝為不同系統北朝的書風以碑刻為主,南朝的書法以法帖傳佈。鄧石如以北碑為宗創作出雄渾的篆隸體。
清代晚期是書法的黃金時期。
※書法書寫與能量關係的連結,重點在於書寫者哪一方面的展現。
書法的意義並非只再彰顯一位書寫者外在的形式、佈局、組織等技術能力的表現有更深的意義與功能,與美息息相關。
書法外在形勢只是表面的現象,是書法的物質顯現,連結外相,也就是表象之後的模糊地帶,是無形無相的精神實質的存在,是書法所謂的原始狀態。

書藝的過程,包括有向與無相,可見與不可見,都應視為有機的整體。
書法的誕生應被視為創作與被創作的整合,也就是書寫者本身是創作者,同時也是被創作者,是主體的呈現也是客體的表現。書藝所呈現的內神與外相的聯繫,才是書法藝術的整體。

※ 大陸現代書藝的發展情形:
中國大陸現代書法藝術新潮產生的主要動因之ㄧ,乃是源自於「文化大革命」(1966~1976)之後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倒至思想自由與文化復興的意識形態。
二則是中國書法自身發展的藝術規律和時代的需求。
80年代西方現代藝術思潮引進大陸,與書法最緊密的為抽象繪畫
(一) 草創時期『現代書法』(1985~1989
書法貴在當代;藝術貴在創新;繁榮需要爭鳴等為主要信念,激發書法觀念和技法的探索
(二) 現代轉型時期的「現代書法」(1989~1992
書法家王凕南提出:
1、現代書法就是非書法或者反書法或者破壞書法
2、倡導主體的實驗,並創造人類情感的種種符號形式
3、現代書法式種醒悟,行為和過程及生機勃勃的生命象徵
4、是現代人的價值在這藝術形式中的自由實現
(三)多元探索時期「現代書法」(1992迄今)
1、接受現代書法是種現代藝術的觀念
2、擺脫草創時期對日本現代書法和西方現代藝術的盲目崇拜和依賴情結
3、自覺的將現代書法作為一種回歸人的本性,回歸和唐氣魄和民族精神的本土化現代藝術形式來實踐。


第三章 繪畫藝術鑑賞
* 春蠶吐絲:顧愷之的女史箴圖,畫幅是絹本淡設色,人物造型線調勻稱,面容端莊,全幅最大特色是衣紋皺摺的結構呈現的線條,被形容為「春蠶吐絲」,有中纖細又連綿不断的韻律感。
* 謝赫六法:即
「氣韻生動」:指的是畫中的形象應具有生動的精神
「骨筆用法」:指的是講究線條的運用要傳達出對象的人格
「應物象形」:意謂著畫家必須講究輪廓的正確
「隨類賦彩」:則指出了色彩的運用要表現物象的本質
「經營位置」:則強調構圖是決定畫作好壞的條件之ㄧ
「傳移摹寫」:則強調了臨摹與寫實技術在繪畫藝術的重要性
* 曹衣出水:曹仲達的筆法稠疊而衣服緊窄,有如穿著醫身羅綺從水中出來,滿身稠疊的衣紋貼在身上一樣。
* 吳帶當風:吳道子的妙處再於追求形象傳神的技法上能超越一般畫家細膩繁雜的表現法,而以強勁有力的線條、簡化的造型,表現出人物充滿生氣蓬勃發展的氣概。
(曹衣出水和吳帶當風兩種風格分別適合於表現梵像的靈動氣勢和莊重肅穆)
* 白描:吳道子的人物畫往往只是筆畫線條的構成,而不加以色彩的敷設,稱之
* 寫意:
* 工筆:
* 外師造型:就是以大自然的各種實際現象為師法的根源
* 中得心源:是畫家能將自己的人格思想透過繪畫思想表現出來
* 雨點皴:
* 捲雲皴:
* 黃家富貴:黃指黃荃,特色則是描繪珍禽異獸和奇花異石,善於表現富貴人家的絢麗風格
* 徐家野逸:徐指徐熙,其特色是描繪田野間、江湖上的花木、草蟲、禽魚、蔬果,畫法則以瀟灑的筆趣墨味為主,再略加色彩,以淡雅為尚
* 文人畫:指士大夫位追求個人性靈的抒放所表現的繪畫
* 馬一角:馬遠繪畫以自然景物的一角為取材
夏半邊:馬遠與夏圭兩二人的山水畫構圖,常取風景的局部,如山的一角,水的半邊,因而有「馬一角」、「夏半邊」之稱。

* 以書入畫:趙孟頫首先提倡「以書入畫」強調筆墨趣味,使文人畫走向全面成熟。書法冠絕一時,行書潤澤圓勁,世稱「趙體」。
繪畫則開創元代簡率尚意,以書入畫的新畫
* 龍脈:王蒙透過高山的蜿蜒疊嶂來安排山石的佈局,再以特殊的筆法呈現出騷動的氣勢,後代將其構圖視為山水畫之先聲。
*一河兩岸:倪瓚的作品幾乎已走向「符號化」,甚至可以不要畫題,只標註「作品一號」、「作品二號」。他的山水畫,有一致的風格,筆墨極為簡潔,很少著色,構圖多是近處為岸石坡渚,上面有幾株雜樹,偶爾配上一座草亭;中間是一片空白,表示江水;遠處是平平的一兩層石山。這種「一河兩岸」的三段式構圖,成為固有符號。
* 明四大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
* 浙派:明代學習馬遠、夏珪水墨蒼勁風格的畫家崛起,稱之。如戴進即繼承馬夏風格,常用於描繪敘述性的故事、如歷史典故、寫實性的平民漁家生活。
* 吳派:吳狹義指
* 院派:
* 變形主義:
* 南北分宗:
* 清初六家:
* 清四王:王時敏、王鑒、王翬、王原祁
* 揚州八怪:
「揚州八怪」是指清代乾隆年間,活躍在江蘇揚州畫壇一群革新派的畫家,他們被當時保守派視為反傳統的「怪物」,於是有「怪以八名」之說,其實人數應不止八人,且人名各家說法不一。如以前後曾被提及者應有十三人,包括高翔、高鳳翰、李鱔(魚字旁加單)、李方膺、黃慎、汪士慎、鄭燮、華嵒、邊壽民、金農、閔貞、羅聘、陳撰。
「揚州八怪」的藝術特色如下:
一、 另闢蹊徑,走自己的路:當時是「清四王」山水畫的天下,所以他們大多不畫山水,而以梅、竹、蘭、菊為題材,甚至破牆、破盆、乞丐、鬼趣、魚蝦、蜘蛛、螻蟻、葱蒜為題材,表示對世俗的反抗與反諷。
二、 追求文人畫「四絕」的藝術手法:即是在畫中達到詩、書、畫、印創新的表現方法,展現自我的個性與風格。
三、 講究繪畫的文人修養與人品:「揚州八怪」的畫家都以布衣的身份,賣畫自給自足,過著窮困的生活,但他們重視人品、學問、才情、思想等基本條件對繪畫創作的影響。
-乾隆年間,一群活躍揚州的畫家,以自由而且獨特的筆墨技法在花鳥畫和人物畫上大放異彩
-八怪之所以為怪事因他們作畫不墨守成規,獨創新意,加上特立獨行,孤傲清高,行為狂放
-如金農獨創一奇特隸書字體,自謂漆書;
羅聘喜以鬼怪、鍾馗等題材作畫,化有許多鬼趣圖
鄭燮又稱鄭板橋,有詩、書、畫三絕之稱;書法以隸、楷、行三體相參,自號「六分半書」

* 海上畫派:
-鴉片戰爭後,各地畫家集中到上海,此地區的畫家被視為「海上畫派」
* 渡海三家:張大千、 心畬、君璧
* 文藝復興:
-源自拉丁文Renasci,意思是再生,復興。文藝復興的本意系指希臘、羅馬時期古典價值的再生。
-及對中世紀美術樣式化表現的反動。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風格具備理性、秩序和諧的古典氣質和古典主意的特色
-此期的藝術家一方面努力發掘流失於中世紀的卓越古典技法,一方面是探索並實驗新的創作方式和技巧
* 人文主義:指擺脫宗教的觀點,對於人文關懷、理性思維與科學的重視與研究
* 個人主義:指人的自信、自我判斷和對所有權威質疑的態度
* 文藝復興三傑: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
* 暈圖法:應用朦朧的輪廓和柔軟豐美的色彩,將肖像畫中重要的眼角和嘴角之輪廓刻意模糊,消融於柔和的陰影中,讓畫中人物的表情神秘而鮮活。
* 巴洛克:
-一詞的原意是指「一顆體積雖大,但形狀歪曲的珍珠」
-原是對17 世紀繁複華麗的藝術風格嘲諷之語
-在藝術史上是對17世紀時以羅馬為主要發源地的美術風格其畫面表現充斥了旺盛的活力、戲劇性的光線、動勢和色彩,與文藝復興的莊重、穩定和優美的風格大異其趣,盛行的地區包括有義大利、西班牙、法國、荷蘭等地
-是為了彰顯君王與教廷的權威
-卡拉瓦喬是義大利具代表性畫家,他認為現實世界中的真理才是最值得表現的題材,畫面中的真理即使是醜陋鄙俗無所謂,在他筆下,基督與尋常百姓無異
-委拉斯蓋茲是17世紀西班牙最具代表性的畫家,以客觀寫實的手法表現對象,代表作(宮女),描繪畫家站在畫面左邊的畫架前面,正為國王夫婦進行肖像畫的繪製,國王夫婦雖未出現在畫中,卻可在畫面後方牆壁上的鏡子裡看見了兩人映像,這是非常有趣的一個安排,使觀賞者被置身於畫中人物與國王、王后的中間,無形中使觀賞者參與並進入了畫面的空間。
-樸桑是法國的代表畫家,他作畫的理想是揉合主題與輪廓、結合風景與人物,讓畫面呈現統一的明暗、色彩,進而營造莊嚴的氣氛。
-魯本斯是北歐地區的代表,其畫作設色華麗明亮,構圖宏偉,畫面往往有著強烈的動勢和戲劇性,洋溢著歡樂與力量。
-林布蘭特是荷蘭的畫家。
1.文藝復興(Renaissance)是指從中世紀中葉起,大約自十四世紀持續到十六世紀,以義大利為中心,所掀起的歐洲新文化、思想運動。「Renaissance」這一字的意思指的是「再生」(Rebirth)—也就是自由精神與人文主義的再生,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重現,同時也代表了中世紀時代結束,新時代來臨的生機再現。
簡要地說,文藝復興時代的特色,是重新認識中世紀不太被重視的現實世界之價值。因此,對於人類和個人的生存意義重新評估,並試著用自己的眼睛來看現實的世界,再加以判斷。而這種自覺便在古希臘和羅馬找到榜樣,因而對其熱心的研究,文藝復興就是這種求進步的熱心所結的果實。
鼎盛時期羅馬重要畫家如下 :
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Buonarroti 1475~1564
拉斐爾﹝Raphael l483~1520

2.藝術史家以「巴洛克」(Baroque)來稱呼西元 1600 年到 1750 年之間的歐洲藝術;「巴洛克」也是指在十六世紀矯飾主義時期以後與十八世紀洛可可時期以前,這一段時間的歐洲文化。而「巴洛克」原指的是一種形狀不圓的珍珠,後來卻成為藝術上的用詞。
巴洛克藝術的風格是承襲自文藝復興末期的矯飾主義,著重在強烈感情的表現,而不像鼎盛期文藝復興以前那樣的嚴肅、含蓄。此時強調流動感、戲劇性、誇張性等特點,常採用富於動態感的造型要素,如曲線、斜線等。其風格趨向,多少也反映了當時歐洲的動盪局勢、不安而豐裕的現實景象。
當時各國重要畫家包括:
義大利 — 卡拉瓦喬﹝Caravaggio 1571~1610
法國 — 拉突爾﹝La Tour 1593~1652
   — 普桑﹝Poussin 1594~1665
西班牙 — 維拉斯奎茲﹝Velazquez 1599~1660
法蘭德斯 — 魯本斯﹝Rubens 1577~1640
     — 范戴克﹝Van Dyck 1599~1641
荷蘭 — 林布蘭﹝Rembrandt 1606~69
   — 哈爾斯﹝Hals l581~1666
   — 維梅爾﹝Vermeer 1632~75﹞等
* 洛可可:
18世紀,法國國王路易十五推動了另一項藝術風格
-原意是指「以貝殼及小石頭來進行裝飾」,意指那個時代所崇尚精巧而複雜的花卉、扇貝和漩渦圖案。
-在19世紀這個術語曾經被些微的貶抑,意指「沒有品味的華麗」,或是「過度裝飾的佈置」
-洛可可的藝術風格輕巧、精緻仍是讓人愉悅的,有時甚至會出現令人驚豔的深刻內涵
-關心現實生活的奢華與享樂
-華鐸是路易十五的御用畫家
-布雪與福拉哥納爾是法國代表
-夏丹的繪畫風格,與他人不同,常以靜物和日常生活場景做為題材,其風格和充滿詩意,並且以率直的觀察力與層層後塗的技法來繪製靜物畫和風俗畫。
-霍加斯是洛可可風格的英國本土畫家,其作品常洋溢的生命力,繪製許多率真生動的肖像作品。

* 新古典主義:
-在18世紀中期誕生,他推翻奢糜瑣碎的洛可可風格,並且是藝術的古典傳統最後一次的復興
-這個運動極富教育性,因為他的愛好者相信精緻藝術能夠傳播知識,並富有啟蒙大眾的責任
18世紀新古典主意的復興是受到考古學發現的刺激,龐貝城、古波斯、埃及等古老世界的重新發現,也喚醒了人們對古典文化與藝術的濃厚興趣。

* 浪漫主義:
-本質上是文學與哲學的運動
-盛行於十八世紀晚期與十九世紀早期,被視為是對新古典主義的反動
-認為要提高情緒與直覺的地位,注重超過理性心靈的人類經驗,並強調個體主觀的重要性
-強調藝術家有權利不接受規範的束縛,應當自由的表現內心澎湃的感情
-浪漫主義的畫家喜愛表現激情與感性,取材可以是社會事件、心靈深處的情感、自然景象
-傑利訶是法國浪漫主義的代表,著名(美杜莎之筏)是取採自當時著名的社會事件
-德拉克洛瓦,使多愁善感且富有想像力的畫家,喜描繪具有異國與東方情調的題材,畫面豐富而流暢,善用補色觀念,在畫面構圖上營造動勢
-哥雅,其畫作常隱含對皇室人物的微諷。


* 寫實主義:
-工業革命後,大量農民湧入城市成為工廠的勞工,衍生許多社會問題,與上流社會的繁榮富庶形成強烈對比,藝術家轉而擁護寫實主義。
-寫實主義被認為應該是表現具體有形的東西,農人與勞工成為描繪的對象。
-庫爾培,出生於鄉村對社會主義有相當程度的信仰與熱情,認為畫家的首要任務是呈現日常生活,不添加附會或作多餘的修飾,著名畫作(採石工人)
-杜米埃是為位傑出的諷刺漫畫家,是為優秀素描及石版畫家,其取採常涉及政治,代表作(三等車廂),將低下階級的神情及暮氣沉沉的氣氛,以簡潔流暢的筆法描繪的深刻動人,坐滿車廂的群眾距離雖近,實際上卻極為疏離。
* 自然主義:
-在184050年代,有一群理念相似的化傢俱及再法國北部的小村落巴比松的楓丹白露森林,以自然為師,進行與世無爭的創作,致力追求自然山水與田園的清新美感
-米勒喜以純樸自然的農民生活作為描繪題材,常將主角安排在溫暖和煦的光線中,彷彿籠罩在神的光芒中,且歌頌農民的樸實單純與辛勤工作的特質代表作(晚鐘),將農民在夕陽餘暉中虔誠祈禱的模樣描寫的真切感人。
*印象派:一、印象派的名稱是如何產生的?
(一)、莫內以及興寫生的手法,透過博物觀望的阿佛爾港黎明初起、旭日東昇的景象。

(二)、為了迅速捕捉戶外瞬間的微妙光線變化,在創作上必須爭取時間,莫內只好捨棄對象的永恆和固定之外形與輪廓,改採用更快筆觸的「速寫式」寫生,線條自由奔放,但不勾勒對象輪廓,表現出景物的整體感和氛圍,捕捉變化瞬間的視覺印象。

(三)、畫面前景依稀可見三艘小船在海面行走,海浪僅有簡單幾條筆觸表示,所有的細節都被簡化,但色彩的多樣化賦予了水面無限的光輝,彷彿還能嗅出早晨清新的空氣和水氣。散碎的筆法只留下日出的瞬間印象。

(四)、此一作品於1974年的「落選展」中展出時,評論家勒魯瓦對這幅(印象.日出)表示「印象深刻」進而大肆嘲諷貶抑,譴責其隨意與輕率,甚至指責它不如糊牆壁的壁紙來的美,更戲稱這是「一群印象派畫家的展覽」。
(五)、後來莫內和雷諾瓦等畫家,乾脆從1877年的第三屆印象派畫展起,正式採用此一「印象派」的名稱,「印象派」一詞也恰巧表達出印象畫派的重要理念,及時的掌握瞬間印象。於是印象派正式誕生。

-馬奈,的畫是對三度空間的思考,試圖讓畫畫重新回到二度空間的質感,其作風與傳統印象派不盡相同,印象派講究色彩、光線的交融與體驗,這些在馬奈的作品中皆很薄弱,他只以自己的理念,從事對繪畫本質的追求和探討。
-雷諾瓦,是印象派畫家中,對於女性形象有著獨特描繪的畫家。

* 後印象派:
-塞尚的作品充滿厚重的塊狀體積、強烈的結構佈局、厚塗的筆法深沉的畫面接非印象派的風格。
靜物畫是其最主要的主題之ㄧ。其繪畫一方面表現二度平面,一方面表現立體雕刻的質感,融合現代與古典的繪畫觀念,讓不同的風格元素同時表現在一件作品上。
-後印象派的代表大師為梵谷和高更
-梵谷的風格特色為善用補色色系來表現物象,並用強烈的筆觸表現出內在的情緒與感情,他的創作「向日葵」已明朗、鮮麗色彩和筆觸,表現生機盎然。「自畫像」讓人感受到他的鬥志和堅毅的性格與歷經人世冷暖的喂嘆。
-高更其大溪地系列作品色彩單純明快,有濃厚的異國情調。
* 現代繪畫之父:塞尚
* 現代美術:
20世紀後,西方美術出現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流派之多畫家之多,這一百年的美術發展,藝術史家稱之為「現代美術」

* 野獸派:
-源於1905年的秋天,在巴黎獨立沙龍的繪畫展覽,記者再展覽會場看到一件類似文藝復興時期多那太羅的雕塑作品,被四周張牙五爪且色彩鮮豔的油畫所包圍於是報導稱「多那太羅被野獸包圍」
-受非洲及大洋洲的藝術所影響,尤其受到新印象派西涅克的理論激厲,試圖去分析色彩,同時有一個共同的特色,就是使用鮮豔的原色及補色,用筆觸以及扭曲的形體來表達情緒,他們用簡化形體的方式描繪,但不強調立體感,作品較為平面化
-馬諦斯是代表畫家,早期的作品受到那比派和波那爾的影響
-晚年改以大幅的色紙剪創作

*立體派:
-立體派的字首「Cube」在法文中是指立方體
-立體派的特色是同時將物體的前後左右的狀態,表現在同一個畫面上,也就是將觀察ㄧ個兀体之後地印象,像是拼圖一樣去重新的做排列與組合,造成空間自由的移動、連結。
-畫家將自然形象分解為幾何圖形,用單純的平面和立體組成實體,在瓦解物體的構成要素後,重新組合畫面。

-立體派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期受塞尚理論影響的「塞尚式的立體派」屬於較具象的塊面分割
◎第二期是「分析式的立體派」,是屬於比較理性思維的、半抽象、半具象的塊面分割
◎第三期是「綜合式的立體派」,綜合運用各種材料並加入拼貼的手法
-畢卡索是其代表,畫作(亞維農姑娘)(土耳其浴女)(格爾尼卡)

* 達達主義:
-是再1916年瑞士蘇黎世所興起的一個繪畫、雕刻與文學上的前衛藝術運動
dada字典上的意思是小木馬或癖好。
1918達達主義有了第一次的宣言其目的在「反戰與反美學」
-最大特徵,是採用拼貼的技法、自動性書寫技法以及現成物的觀念,提供另類、逆向的省思
-杜象是代表人物,也是最早利用現成物創作觀念的藝術家,利用垂手可得的物體和廢棄物,重新改變原來的功能,做遊戲式的聯想與變化

* 拼貼:
-是以畢卡索為代表的立體主義(1907年)所發展出的一種獨特技法,即是在畫面中黏貼各種「現成物品」,如報紙、布片、火柴盒等等。這種拼貼的表現方式影響極為深遠,是後現代藝術表現的主要方式之ㄧ。

* 自體性技法:
-源自於超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之一,後來為抽象表現主義者加以引用,結合後現代藝術思潮「行動藝術」的繪畫觀念,將顏料直接潑灑在畫面上,並隨著畫家身體行動任意滴灑,形成一幅不分上下左右的抽象繪畫藝術,其代表性藝術家為美國畫家波洛克(Jackson Pollock 19121956 )。

* 現成物:
自杜象以尿盆(小便斗)的現成物拋出展覽會場(1912年),作為藝術創作的表現手法之後,歷經普普藝術的肯定,藝術家將日常生活用品的現成物轉換為藝術創作的形式,成為後現代主義藝術家哲學思潮與美學觀念展現的表現手法。

* 超現實主義:
-是對達達主義的虛無與破壞性特色的反動。
-受佛洛伊德的影響甚深,對人類潛意識的解析與見解,被許多畫家運用做創作的依據和靈感
-達立即直接表達對佛洛伊德的服膺與崇拜(聖安東尼的誘惑),充滿眩目的視覺效果,空垠的曠野,挑起了無盡的幻想,帶領觀眾進入深層的想像,,曠野上變形的馬、象車隊,載著性感嫵媚的女人,聖安東尼在畫面左下方,拿著十字架,在情慾與道德之間徘徊爭札。

* 包浩斯:
-是德國建築家格羅庇斯於1919年,在德國威瑪所創設的一所綜合造型、設計及建築學院的名稱。包浩斯的教育方法以探討工業計術與藝術的結合為最主要目標。

* 普普藝術:
-普普藝術(pop art)原創於英國,是由藝術家阿洛威所創
-目的是形容50年代英國一個藝術小團體的創作理念,試圖讓藝術更接近普通人。普普藝術的作品建立在社會的認同上,從大眾文化、消費產品等現代社會事物來汲取靈感。
-美國的普普藝術發展於60年代,被認為是對抽象表現主義的反動。
-普普藝術家重返回具象世界,題材取自於城市生活,尤其是量產的、平凡的、 通俗的產物,如連環漫畫、廣告與明星照片等。
-位塞爾曼是利用拼貼和繪畫混合表達的手法,將愈是裸女出浴的風光,曝露在每個人眼前,滿足一些人的偷窺欲,且將馬桶、浴缸、置物櫃等美國是日常生活用品,呈現在觀眾眼前。
-李奇登斯坦,不完全採用手繪,許多是採用版畫及印刷的技法來創作,藉由機械取代筆繪的功夫,採用大眾文化中的漫畫卡通形象而令人印象深刻。
-安迪沃荷則是最具聲名的普普藝術家,他利用康寶濃湯罐頭、美元鈔票、可口可樂瓶子、肥皂箱、明星照片等事物為主題。
* 歐普藝術:何謂歐普藝術?舉出兩位代表性畫家

-是興起於60年代的另一個藝術流派。包含在機動藝術中的一種視覺藝術,其代表藝術家與前述的包浩斯學院也有關係,命名的由來則是源自於1965年感應演團體在紐約現代美術館展出,而由當時的時代雜誌主編命名為「歐普藝術」。
-他們主要表現方式是在二度空間的平面上,以黑白對比或強烈色彩的幾何造型,刺激觀賞者的視覺,使之產生顫動、錯視或變形的幻覺。
-目的不在於情感或思想的表達,而是單純地探討人類視覺效應的藝術。
-約瑟夫.亞伯斯是奠定理念基礎的先鋒,他定義了早期歐普藝術的理念,擅長利用寒色系和暖色系的交錯產生膨脹、收縮、及前後遠近的錯視之視覺效果。
-匈裔法藉的瓦沙雷利則被視為機動藝術與歐普藝術的創始人,運用透視學原理,讓幾何圖形具立體感的變形放大或收縮。
60年代的美國、法國義大利及各地,都有由歐普藝術家所組成的團體,各種創作表現如建築、室內設計、裝置藝術,甚至90年代的服裝設計都受不同程度的影響。

※ 試述中國繪畫的特質:
即是文人畫的特質,可參閱課本55頁。

※ 宋代的繪畫精神為何?宋徽宗在宋代畫壇起什麼重要的作用?
-宋代的繪畫精神是追求「神似」,不求「工筆」寫實,所以蘇東坡說:「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這種文人畫的內涵,逐漸成為中國繪畫的特質,在元代獲得更進一步的實踐,影響到明、清的繪畫創作形式。
-宋徽宗趙吉研習南唐、西蜀的宮廷畫院制度,加以發展,使宋代的畫家因受帝王力量的支持鼓勵,及良好的教育制度之啟迪與教導,成就非凡,人才輩出。

※ 西方古典主義繪畫的特色為何?
※ 何謂新古典主義?其誕生與發展的經過為何
-古典主義:它起始於希臘羅馬,復出於十五世紀的文藝復興,再現於十八世紀的新古典時期。古典主義的特質、美學觀及其執行方法在希臘羅馬時期便已奠定了穩固的視覺基礎,而文藝復興時期更將此傳統,以多元化的方式結構為理智的規範,使其持續統一的型式、嚴密的結構及規律的秩序,追求完美的觀念。至新古典主義更將這一理念結合當時的政治情勢(拿破崙帝國的興起),創造出具有理性、莊重、單純等特質的古典主義。
-新古典主義:是18世紀歐洲流行的藝術思潮,他們對為貴族服務的奢華菲靡的洛可可藝術不滿,向古典希臘、羅馬的藝術中尋求新題材。在美術的表現,典型的代表是法國畫家雅克•路易•大衛,大衛開創了新的畫風,適應了當時法國大革命的思潮,畫風嚴謹、莊重,講究構圖的合諧、平衡,色彩溫和、優雅,達到古典主義完美的藝術形式。

※ 印象派的畫風有何特色?所謂後期印象派有哪些畫家?
何謂後印象派:印象派可分文早期印象派,中期的新印象主義(亦稱點描派),與後期印象派。後期印象派泛指塞尚、高更、梵谷等畫家的藝術風格而言。具有下列特色:不刻意表現光線,強調藝術家的主觀感情,畫面色彩對比強烈,採用平塗或厚塗的筆觸來描繪,富於裝飾性,影響西方現代藝術發展甚巨。


第四章 音樂藝術鑑賞
* 音樂:
-是運用旋律、節奏、力度、速度、調性、音色、和聲、曲式等元素,透過各種手段塑造獨特動人的藝術效果,來表達審美情感的藝術形式。
-是種非空間具備造型性的動態聽覺藝術,具有時間性、聽覺性抽象式的情感內蘊等特性。
-具備了精確的格律性組織與數學性的結構。
-是時間延續的藝術。
-樂音本身就體現了時間的延續

*音樂的審美
-音樂的審美是以音樂的感知、情感體驗與審美評價為基本環節的活動。
-音樂的審美體驗,首先是對審美知覺對象,也就是音樂的感知與理解。
-音樂是以聲音為主要元素的形式與組織。
-好的作曲家所寫的音樂,與其人格特質與人生經驗息息相關,而演奏家與指揮家經過長時間的體會,將之融會,忠實的表達出來。
-作曲家所塑造的是個完整的音樂組織體,透過演奏家或指揮家的體悟與技巧,將之具體表達出來,就是所謂的「詮釋」
-如以中國的鋼琴詩人聞名的鋼琴家傅聰,由擅長彈「鋼琴詩人」的波蘭音樂家蕭邦的樂曲,
透過其演奏,蕭邦的樂曲被詮釋成蘊含朦朧詩意而帶有濃濃中國風韻的鋼琴曲。
* 音樂三要素:旋律、節奏、和聲

* 旋律:
-又稱曲調,是建立在一定的調式和節拍之基礎上,依照一定的音高、時間和音量所構成具有一定邏輯關係而互相連續的單音進行,它是音樂組成不可或缺的要素。
-可用於單聲部或多聲部的結構中,一部樂曲的審美評價,往往是對旋律的動聽開始。

* 節奏:
-是音樂時值的有機序列,是時值的要素-節拍、重音、休止符等相互關係的組合。
-強弱、快慢、鬆緊是節奏的表現方式
-作用再於漿月因組織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以忠實的傳達樂曲的意涵
-節拍是節奏的組成元素之ㄧ,節拍相同的樂曲會因不同的內容或表達方式,而有不同節奏。

* 力度:
-指的是樂曲演唱或是演奏時音量的強弱程度。
-用文字或符號來加註於樂譜之上,開始於十六世紀,在D馬佐基的<牧歌集>裡,以f代表強度,p 代表弱度。其後的作家又加上了漸強、漸弱的提示符號。

* 速度:
-指的是音樂進行時節拍的相對快慢程度,一般標示在樂譜的左上方,給演奏者提示之用。
-速度用與或是節拍標記,是作曲家根據所要表現的內容而決定的。
-是演奏者表演音樂作品的主要依據之ㄧ。

* 調式:
-是若干高低不同的樂音,圍繞著一個有穩定感的中心音,按一定的音程關係所組成的一個有機的聲音體式。
-是人類長期實踐之中,透過實驗等所創立的樂音組織形式

不同的地區或民族所使用的調式不盡相同,可分為三類:
1、大小調體系
-是歐洲地區各個時期最常用的調式體系,廣泛應用於巴洛克時期、古典樂派和浪漫樂派的創作中。

2、中古調式
-是十七世紀以前的歐洲音樂界所流行的調式,源自於民間,為教堂音樂所採用,後又廣泛應用於俗民音樂中

3、五聲調式
-可分為兩大系統
-不帶半音的五聲調式,如中國的宮、商、角、徵、羽;日本的民謠調式與律調式
-帶半音的五聲調式,盛行於晚期古希臘和近代的日本音樂中

* 調性:
-指的是主因所在的音律,可用音名或律名來指稱,比調式更具體,指出調式的類別和調式主因的位置。如C大調所指的就是以C音為主因的大調形式。

* 旋律調性:
-調式中只有一個音是相對穩定的,作曲家通常將穩定因用於曲調的結束,使曲調中結石具有圓滿終止的感覺,這一穩定音稱之為「主音」,在古代中國稱之為「調頭」,這個調式的中心音,也就是一系列因接在具體運用之時的中心,這種以單聲不行時所表現出來的調性,稱之為「旋律調性」
-是世紀後的歐洲地區,多聲部音樂開始發展,調性由單聲發展到多聲,調式的中心音進一步演變成一個穩定的中心和弦,稱為「主和弦」。

* 音色:
-又稱「音質」
-一般稱有規律、週期性振動所產生的聲音稱為「樂音」;缺規則、非週期性振動所產生的聲音屬於「噪音」
-「樂音」具四種性質,像是高低、長短、強弱、音色等的表現

* 配器學:
-在於作曲家應用多種樂器或是人聲的技術與知識的一門學問
-是作曲家應用多種樂器或人聲組織為一首樂曲的一種學問。例如,交響樂團的演奏是作曲家將各種樂器加以組成特殊的音色,表現出強大而豐富的音樂效果。這在19世紀時,由於音樂內容與音色表現的需要,交響樂團的編制逐步擴充,形成管樂器與弦樂器搭配產生極為複雜的音色組合,而這種組合的過程即是配器學所研究的知識。

* 和聲:
-是按一定的音程關係疊置起來的三個以上的不同聲音,同時或先後發出的音響
-「和聲學」是專門研究和聲配置的學問

* 曲式:
-是音樂作品的形式,是具備一定邏輯的樂音結構。
-依樂曲的結構來分析,樂段是構成曲式的最小單位,是形行更龐大曲式的基礎,典型的樂段是由兩句或四句構成的。

* 樂段:
-一首音樂作品,可能以兩段音樂寫成,稱之為「兩段式音樂」,更可組合成更為複雜的多段式音樂。歷代作曲家在「樂段」,發展出各種不同的曲式,所謂奏鳴曲、變奏曲、迴旋曲等一定的樂曲格式。

* 天體音樂:
-由柏拉圖所提出的天體音樂的觀念,他認為音樂是宇宙之間天體轉動的聲音,宇宙本身就蘊藏無盡的音樂系統。

* 中世紀以後音樂發展可分為那七個時期?
-中世紀音樂(1000-1049
◎中世紀的音樂主要以宗教音樂為主。
含單聲聖歌、葛雷格聖歌、宗教彌撒、宗教戲劇、經文歌,是西方最早的記譜音樂。

-文藝復興時期(1049-1620
◎ 經過黑暗時代,歐洲進入文藝復興時期,文藝復興運動開始於義大利的佛羅倫斯,即當時的翡冷翠,法文所謂Renaissance,即「新生」的意思
◎ 音樂記譜法在此期成熟
-巴洛克時期(1620-1760
◎ 巴洛克原是裝飾繁雜、精緻、華麗的建築藝術的代名詞
◎ 宗教音樂與世俗音樂的界線開始模糊,交響樂團的編制開始形成,樂曲的形式多元發展
◎ 巴哈、維瓦第、韓德爾等為此期的代表
◎ 這一時期的音樂以複音音樂為主,不同聲部不同旋律同時交織進行,作曲家應用對位法作曲達高峰
◎ 巴哈的「賦格曲」為代表,樂曲旋律平和穩重,樂句連綿不斷,裝飾音應用廣泛,給人華麗而高貴的氣氛。
-洛可可時期(1720-1775
◎ 洛可可出自法文Rocaille,指的是有精緻細膩雕刻的石雕藝術
◎ 音樂特色是輕快、矯意、華麗與巴洛克時期龐大和誇張的曲風形成對比
◎ 在管絃樂團的編劇、樂器表達技巧與曲目都有進展
◎ 著名作曲家有柯普蘭、泰里曼、史卡拉第
-古典音樂時期(1760-1830
◎ 以神為中心轉變為以人為中心
◎ 貴族取代教會勢力成為音樂的主要支持者
◎ 受科學發展影響,此期作曲家追求客觀與理智,感情含蓄,形式清晰,結構精緻,著重隊稱與秩序感。
◎ 樂曲旋律優美,以主音音樂為主,即一個主旋律搭配伴奏的配置
◎ 奏鳴曲與交響曲發展形勢成熟
◎ 以海頓、莫札特、貝多芬為代表,稱為「古典音樂時期三大巨匠」
-浪漫音樂時期(1830-1900
◎ 因工業革命影響,音樂家不在被宮廷束縛,中產階級抬頭導引浪漫樂派的風潮,帶濃厚的社會革命味道
◎ 新樂器被創造,「配器」藝術為此時期作曲家專注的課題
◎ 浪漫時期也被稱為藝術歌曲和小型鋼琴曲的興盛時期
◎ 作曲家如舒伯特(藝術歌曲之王)、白遼士、孟德爾頌、舒曼、蕭邦
◎ 後期,音樂中的民族主義成為重要力量,處於這一思潮的作曲家們稱之為「民族樂派」
◎ 在19世紀,民間音樂受到愈來愈多人喜愛,左曲家於其作品中吸收了異國情調的歌曲或民謠,如李斯特和蕭邦在他們的作品中使用了匈牙利和波蘭的曲調
◎ 史邁塔納被視為捷克樂派的創始人,與德沃夏克致力於運用新的作曲技巧與波希米亞的民間音樂結合
◎ 芬蘭作曲家西貝流士,對芬蘭民族學有很深的研究,特別是民族史詩<卡萊瓦拉>,從中選擇歌詞創作歌曲,也從中汲取靈感創作交響詩,<芬蘭頌>為代表作
◎ 俄國出現民族樂派的作曲家,所謂「俄國五人團」成員為巴拉基列夫、林姆斯基、穆索爾斯基、鮑羅定、庫宜
◎ 柴可夫斯基作品也具濃厚俄國風格
◎ 徳布西進一步發展出簡易合弦放在特殊位置上的音樂,使用全音音階,擴展調性,創作出一系列稱為「音畫」的作品,像是「海」「牧神的午後」這類作品和當時印象派繪畫應用色彩營造出朦朧的色調相似,被稱為「印象派音樂」
20世紀音樂(現代樂派時期)
◎ 俄國音樂家史特拉汶斯基在「春之祭」將巴松管的高音域發揮到極致
20世紀現代音樂的特性為下列三點
1、和聲的不和諧性
2、調中心的模糊性
3、節奏上的複雜性

* 聖歌:
-羅馬時代後期,著重於物質的享受,演奏者大多是由奴隸擔任,因此,音樂風格與詩歌的關係逐漸疏遠。又因為基督教的興起,音樂以聖歌為主。

* 宗教音樂:
-中世紀的音樂主要以宗教音樂為主。
-含單聲聖歌、葛雷格聖歌、宗教彌撒、宗教戲劇、經文歌,是西方最早的記譜音樂。

* 世俗音樂:
-單音音樂大量運用於教堂音樂,後因戰爭與疾病流行,教會的勢力動搖,世俗音樂漸流行於民間

* 複音音樂:
作曲家再單音旋律上加上另一旋律,使之成為複音音樂,啟發了後來的文藝復興時期和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創作。
* 古典音樂三大巨匠:海頓、莫札特、貝多芬
* 民族楽派:
* 印象派音樂:
* 中國音樂:
* 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特色
.何謂交響曲?說明其誕生發展的經過。
.二十世紀音樂的三個特性。
.中國音樂的特質。

* 八音:
-金:如鐘、鐓
-石:磬
-土:
-革:鼓
-絲:琴、瑟
-木:
-匏:笙、竽
-竹:管、蕭
* 巫舞:商代以祭祀為主的舞蹈
* 優舞:周代擴大為以提供舞樂給人欣賞稱之
* 樂府:擔負民間音樂的蒐集工作
* 鼓吹:秦漢時期所發展的音樂,主要在於以吹管樂器和打擊樂器為主,兼有歌唱的樂器合奏形式,稱之。

* 相和歌:以一人唱,三人和,的合唱方式為之,且加入了樂器伴奏,它的發展在漢魏時期形成所謂「相和大曲」(大型歌舞套曲),並進一步演變成魏晉時期的「清商樂」

* 清商樂:是吸收當時民間音樂發展而成的俗樂之總稱
* 歌舞戲:興起於南北朝末年,是一種有故事情節、角色與化妝表演、載歌載舞、或同時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戲曲雛形。

* 教坊:
-隋代創立了「教坊」機構,繼承了魏晉南北朝以來的音樂文化成果,建立起「七部樂」「九部樂」的宮廷音樂體制,將音樂文化建立在多民族音樂的基礎之上。
-唐代承襲隋代至度而更加發展,西涼、龜茲、天竺、高麗、中亞及國內各民族的音樂薈萃於長安,統治者對於宮廷燕樂(宴樂指的是宴飲之樂)的提倡,形成舉國上下喜愛音樂的風氣,宮廷燕樂與民間俗樂是唐代音樂兩大主流。
-民間俗樂的發展,主要在於「曲子」與變文的盛行,促進了歌唱藝術的發展與說唱形式的興起。

* 曲子:
-民間俗樂的發展,主要在於曲子和變文的盛行,促進了歌唱藝術的發展與說唱形式的興起。
-是民間樂供利用流傳下來的許多現成曲調,加以填詞傳唱,而形成新興的長短句歌曲
-「變文」是種散文,是唐代佛教寺院用於宗教教義宣傳的說唱形式,將深奧的佛理通俗化,以說唱方式傳唱於民間。
-曲子是再民間發展起來的一種藝術歌曲,音樂部分稱之為「曲子」,歌詞部分稱為「曲子詞」,簡稱「詞」
-曲子萌芽於隋,歷經唐代與五代,大盛於宋代
-因北代皇帝多通曉音律,擅長曲子,由於皇帝的喜愛與提倡,達官顯貴與平民都把作曲、填詞、唱曲當做一種雅興。
-晏殊、歐陽修、范仲淹、王安石、蘇東坡、周邦彥等都是著名詞家
-宮廷音樂機構「大晟府」與「教坊」也均以創作曲子與演唱曲子為重要任務

* 明清的音樂:
-傳統音樂的說唱、民歌、戲曲、歌舞音樂、器樂等五大類自成體系
-民歌反映間社會生活
-器樂方面,有古琴、琵琶、三弦等獨奏樂器的發展
-民間鼓吹樂、絲竹樂遍佈全國

* 十番鑼鼓:
-簡稱「十番」或「鑼鼓」,流行於江南長江下游地區,特別是無錫、揚州、宜興一帶
-依據演奏型式可分為笛吹鑼鼓、笙吹鑼鼓、粗細絲竹鑼鼓、清鑼鼓
-管絃樂器稱為「絲竹」
-演奏時管絃樂與打擊樂交替重複進行

* 南管:
-福建南音,又稱南音或是南管
-流行閩南泉州、廈門、台灣和東南亞地區
-其所使用樂器,與唐宋音樂關係密切

* 西安鼓樂:
-演奏型式分為坐樂、行樂
-坐樂在室內演奏,有嚴格固定的曲式結構,演奏風格熱烈、曲調生動活潑
-行樂在街上行進或在廟會等群眾聚集的地方演奏,節奏平穩、徐緩,風格典雅

* 智化寺音樂:
-以明代智化寺為中心的僧人,歷代相傳的音樂形式

* 山西八大套:
-俗稱八大套,流行於山西五台、定襄兩縣的民間器樂
-清中葉於民間流行,被五臺山清廟宗教吸收,僧人於佛事上演奏
-保留民間的演奏型式和內容,風格簡樸清雅

* 遼南鼓吹:
-是盛行於遼寧省海城、牛庄、南台、鞍山和瀋陽等地區的民間鼓吹樂。
-明清時已經流傳。曲調元餘元明以來的南北曲、民間器樂曲牌和民歌。
-演奏風格大多熱烈、聲音高亢,也有部份是哀怨淒涼的器樂曲。

* 新音樂:
※ 請試述中國音樂的特質

中國音樂的特質如下:
一、早熟而完備
商代已有銅鼓、鐃、編鐃。周代禮樂制度燦然大備。
二、富人文主義精神
  1.禮樂思想的人文本質。
  2.「天人合一」的人文內涵。
三、重聲樂,輕器樂
中國古代各時期的音樂幾乎都以聲樂為主,即使有一些器樂形式,它們也往往是從聲樂形式發展而來的。
四、典型的標題音樂
中國傳統器樂絕大多數是標題音樂,此與美善合一的審美
觀念有關。如: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平湖秋月、牧笛、
漁舟唱晚、陽明春曉等。
五、與文學關係密切
  與詩、詞、曲、民間文學的關係

六、有雅俗之分
1. 雅樂:祭祀燕饗朝會音樂。如:《詩經》。使用樂器:
八音:鐘(金)、磬(石)、瑟(絲)、簫(竹)、竽 (匏)、塤(土)、鼓(革)、柷(木)等等。風格:簡 單、肅穆、莊嚴、舒緩。
2. 俗樂:民間音樂。使用樂器種類繁多,風格複雜多變。

※ 旋律、節奏和和聲,是音樂三要素,試述其間各自之特質與重要性
※ 何謂交響曲?請說明誕生與發展經過
※ 何謂曲子詞?請說明誕生與發展經過,並試述他對中國音樂發展的影響
※ 王羲之的《蘭亭序》體現了何種個人內涵與人文精神?
何謂「交響曲」?其發展經過為何?請鑑賞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命運交響曲》。
有關王羲之的《蘭亭序》一題在課本27頁有參考資料,你可以就這些論述加以組織《蘭亭序》所體現的人文精神與內涵。
另外一題答覆如下,僅供參考,貝多芬《命運交響曲》還有很多面向可加以鑑賞,甚至提出自己的看法!

貝多芬《命運交響曲》
一、交響曲(Symphony)的發展:
交響曲這個名詞來自希臘,意指協合。文藝復興時期就有了交響曲這個說法,1617世紀,交響曲用來稱呼歌劇和清唱劇中的序曲和間奏曲,這時聲樂已經排除在交響曲的概念以外,「交響曲」從此成為了純粹的器樂曲。
18世紀初,序曲和間奏曲開始脫離歌劇開始在音樂會上單獨演奏。這對交響曲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義大利那不勒斯的作曲家斯卡拉蒂在自己的作品中為序曲奠定了「快板-慢板-快板(舞曲風格)」的三段體式,給後來的交響曲的樂章格式建立了最基本的結構格式。
18世紀下半葉,德國的曼海姆樂派在序曲的創作中開創了主調音樂的手法,提高了樂器的表現能力和音樂的戲劇性,併在三段式序曲的基礎上增加了快板的終曲,就形成了四樂章器樂交響套曲的雛形。
後來的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三位音樂大師把古典交響曲發展到了最成熟的階段,使得交響曲進入了自己的黃金時期。貝多芬更是把交響曲的內涵和思想性發展到了一個新的境界,現代意義上的交響曲概念就在這個時期形成了。

二、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命運》
c小調 第五號交響曲 《命運》 此曲完成於1807年末至1808年初,是貝多芬最為著名的作品之一。貝多芬當時49歲完全失去聽覺。這對一位音樂家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打擊。他曾閃現過自殺的念頭,寫下了著名的《海利根遺囑》,但發自藝術家責任感的呼喚使他醒悟:「不能什麼都沒有創作就離開這個世界。」他決心向厄運挑戰,「要扼住命運的咽喉」。
於是,他以堅強意志力,在耳聾條件下,全憑記憶和樂感作曲和演奏,寫成了《第五交響曲》、《第九交響曲》等一批不朽名作,攀登上音樂的光輝高峰。《第五交響曲》聲望之高,演出次數之多,可謂交響曲之冠。整部作品精煉、簡潔,結構完整統一。

《命運》交響曲結構與經典的交響曲結構一樣,同學可依這四個樂章家以賞析:
1.第一樂章:奏鳴曲式,快板
2.第二樂章:復三部曲式或變奏曲,慢板
3.第三樂章:小步舞曲或者諧謔曲,中、快板
4.第四樂章:奏鳴曲或迴旋曲式,快板
貝多芬在交響曲第一樂章的開頭以三短一長的節奏動機而聞名,並寫下一句引人深思的警語:「命運在敲門」,從而被引用為本交響曲具有吸引力的標題──《命運》。所以《命運交響曲》就成了第五號交響曲的別名,更成了家喻戶曉,最著名且、最響亮的古典樂曲。作品的這一主題貫穿全曲,使人感受到一種無可言喻的感動與震撼,體現了作者一生與命運搏鬥的思想,是一首英雄意志戰勝宿命論、光明戰勝黑暗的壯麗凱歌。

其實,我們在面對人生的各種遭遇時,常常就像聆聽《命運交響曲》的過程一般。充滿信心的凡事要「向前走」,因為「要拼才會贏」。事實上,人生應有更多的思考與反省,才能在歷盡滄桑的痛苦中,回首前塵、思慮將來從新出發,凝鍊生命更高尚的層次。
貝多芬在命運最低潮,生命打擊最衝動的時候,他靜下來了,以一段柔和、抒情又感性的音符來思慮如命運敲門般的動機。這一段美的旋律,才是「化危機為轉機」的最重要因素,也是綻放他生命才情的時候。
不論任何人在摒氣凝神下,初聞如急雷乍響的低弦,都不免被動人心魄的震憾力所懾服。純陽剛性的怒吼,在C小調壓抑的和弦下,顯得緊張,並想突破重重的障礙,與貝多芬不向命運低頭的個性如出一轍。並隨著一個個樂章的進行,主題在第四樂章突破小調的藩籬,由銅管奏出響亮且開朗的勝利旋律,這代表貝多芬的人生觀及其音樂永遠朝向光明的一面,終於以最輝煌燦爛的和弦結束這偉大的樂章,是我們聆聽此交響曲所應有的感受。

藝術鑑賞期中考題型是:填充題55% 解釋名詞30% 簡答題15%。從這一出題型式來看,出現以藝術作品鑑賞為論述的賞析題目可能性不大,反而趨向以藝術史相關知識的記憶性題目為大宗。因此,對於課本每一章關鍵詞彙的重要性就大為提高,熟悉它的意義與相關知識應是得分的關鍵。例如「鑑賞」的意義,不只僅止於表面的文字解釋,更應融會貫通那些層面是「鑑」,那些層面是「賞」,以備填充的題型。以下就藝術鑑賞期中考摘錄第一章至第四章的重點:

第一章
鑑賞、審美形象、一度創作、二度創作、心理深度。
1.藝術鑑賞的意義。
2.為何審美即是創造?
3.席勒(F.Schiller)審美的主張?
4.審美是一種技能。

第二章
書法與書勢、CalligraphyHandwriting、金石學、石鼓文、北碑南帖、顏筋柳骨、寫經體、庖丁解牛、籀文(大篆)、秦篆(小篆)、宋代四大書家、跡化、造境書法、現代書法。
1.書法藝術表現的特質。
2.中國書法體現何種內在心理與人文精神?
3.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之意義為何?
4.書法的面貌與功能:1.書法是傳情達意的符號書寫 2.書法是美化與裝飾意圖的書寫 3.書法是調和身心與宇宙溝通的儀式。
5.書法創作「心跡六合」之過程。

第三章
春蠶吐絲、謝赫六法、凹凸花、曹衣出水、吳帶當風、白描、外師造化、黃家富貴、徐家野逸、文人畫、馬一角、夏半邊、以書入畫、一河兩岸、變形主義、揚州八怪、渡海三家、野獸派、立體派、達達主義、拼貼、自動性技法、超現實主義、普普藝術
1.中國繪畫的特質。
2.董其昌的「南北分宗」說。
3.何為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盛期的文藝復興三傑。
4.何謂新古典主義?
5.印象派風格的特色與後期印象派的代表畫家。
6.西洋現代繪畫之父?

第四章
《樂記》、音樂三要素、調式、調性、力度、速度、音色、曲式、天體音樂、複音音樂、詮釋、八音、樂府、清商樂、曲子詞、南管。
1.原始音樂的基本特質。
2.調式一般可分為那三種類型。
3.中世紀以後音樂發展可分為那七個時期?
4.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特色?
5.何謂交響曲?說明其誕生發展的經過。
6.二十世紀音樂的三個特性。
7.中國音樂的特質。
8.中國的五聲調式有那五種?
9.明清時期民間的重要樂種?


【第五章】文學藝術鑑賞
一、文學的要素—情(情感)、義(思想)、言(文字)、聲(聲律)

二、文學的功能:
()知識的汲取
()情感的涵融
()意志的傳達

三、中國文學三大類形式:
()韻文
()散文
()駢文

四、中國南方文學的代表—楚辭
五、中國北方文學的代表—詩經

六、詩之六義—
()內容體裁:風(十五國風)、雅(大、小二雅)、頌(周、魯、商  三頌)
()作法形式:賦、比、興。

七、先秦時期的散文(古文):
()經史類—尚書、左傳、國語、戰國策等。
()文集類—語體錄代表:論語、孟子。寓言體代表:莊子。

八、清 金聖嘆:六大才子書—莊子(六大才子書之首)、離騷、史記、杜詩、水滸傳、西廂記。
九、樂府:原為官名,是是古代帝王掌理音樂的機構。至春秋戰國中斷,到漢武帝時重新設置。
  
十、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內容:
()郊廟歌辭
()燕射歌辭
()鼓吹曲辭
()橫吹曲辭
()相和曲辭
()清商曲辭
()舞曲歌辭
()琴曲歌辭
()雜曲歌辭
()近代曲辭
(十一)雜謠歌辭
(十二)新樂府辭

十一、樂府詩(五言)的代表:《古詩十九首》

十二、史記—司馬遷所著,是紀傳體之祖。上起黃帝,下至西漢武帝,體例—本紀、世家、列傳、書、表。

十三、漢賦:由楚辭發展轉向而來。
    ()西漢初期:賈誼—弔屈原賦、鵩鳥賦。
()漢武帝時期: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大人賦、美人賦、長門賦。
    ()東漢時期:班固—兩都賦。
()建安時期:王粲—登樓賦、曹植—洛神賦。

十四、駢賦:發展於六朝,趨向文字雕琢、鋪陳華麗、講究聲 韻、對偶工整。劉宋鮑照—蕪城賦、梁江淹—別賦、北周 庾信—哀江南賦。

十五、律賦:唐因應科舉而產生,強調對偶工整、音韻鏗鏘。

十六、文賦:在古文的思潮下,以流暢樸實的散文取代駢文華麗工整的風格,其特色是句型參差,用韻靈活。如歐陽修—   秋聲賦、蘇軾—赤壁賦。

十七、六朝文學:
()駢文
()經史類:范曄—後漢書、陳壽—三國志、裴松之—三國志 注、酈道元—水經注。
()文集類:顏之推—顏氏家訓、楊衒之—洛陽伽藍記。
()文學批評:曹丕—典論論文、陸機—文賦、劉勰—文心雕 龍、鍾嶸—詩品。
()山林文學:代表人物為陶淵明,並成為田園派詩人的始祖,  代表作品—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歸去來辭、閒情賦。直接影響王維、孟浩然。
()誌怪小說:干寶—搜神記、王嘉—拾遺記。影響至唐傳奇並開清蒲松齡—聊齋誌異之先河。

十八、神話與傳說:成為文學作品中浪漫思潮的濫觴。
十九、唐詩(近體詩):分律詩、絕句,有五言及七言之分。

()初唐:初唐四傑—王勃、駱賓王、楊炯、盧照鄰。
()盛唐:
1.邊塞派—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
2.田園派—王維、孟浩然。
3.社會寫實派—李白、杜甫。
()中唐:
1.擅長山水—韋應物、柳宗元、劉長卿。
2.社會寫實—元稹、白居易。
3.怪誕派—韓愈、孟郊、賈島。
()晚唐:晚唐三大家—李商隱、溫庭筠、杜牧。

二十、沈約「四聲八病」之說:即把字的平、上、去、入四聲用於詩的格律,並避免“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八種音律的毛病,大致是以字的平仄調和韻律,增加詩歌的音樂美。此種“永明體”就是當時的新體詩。

二一、古文運動:文學的復古與革命,強調文學「經世致用」的意義與價值。初唐陳子昂—韓愈—唐宋八大家—明歸光—清方苞、姚鼐繼之,影響無遠弗屆。

二二、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曾鞏、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
二三、傳奇小說(在宋為諸宮調、在元為雜劇、在明清為曲)。

二四、宋詞(詩餘、長短句):
()小令:58字內,又稱令。
()中調:59-90字,又稱近或引。
()長調:90字以上,又稱慢。

二五、兩宋詞的風格:
()婉約派—其特色為詞句清新,意味雋永;代表詞人為晏殊、歐陽修、張先、柳永、李清照等。
()豪放派—其特色為意境豪邁,文氣闊達;代表詞人為蘇軾、秦觀、周邦彥、辛棄疾、陸游、姜夔等。

二六、元曲(詞餘):
()散曲:形制較為短小,無情節,只唱而不演,內容多為抒 情。分:
1.小令
2.散套
()劇曲:有科(動作)、白(二人對話曰賓、一人獨與曰白)、演唱,內容則以人物故事為情節。分:
1.南曲(傳奇):以江南音韻為主,以簫笛為器樂,風格多文雅婉約。代表作品為高則誠—琵琶記。
2.北曲(雜劇):以中原音韻為主,以絲弦為器樂,風格多俚俗雄壯。代表作品為王實甫—西廂記。

二七、元曲四大家:關漢卿—竇娥冤、馬致遠—漢宮秋、鄭光祖—倩女離魂、白樸—梧桐雨。加上王實甫—西廂記、喬吉—揚州夢為六大家。

二八、四大傳奇:朱權(柯丹丘)—荊釵記、劉知遠—白兔記、施惠—拜月亭、徐畛—殺狗記。加上高則誠—琵琶記為五大傳奇。

二九、湯顯祖代表作《玉茗堂四夢》:還魂記(牡丹亭)、紫釵記、南柯夢、邯鄲夢。其中以還魂記(牡丹亭)最為動人,乃不朽鉅作。

三十、章回小說:明清時際。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施耐庵—水滸傳、吳承恩—西遊記、笑笑生—金瓶梅合稱為「四大奇書」。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曹雪芹—紅樓夢;紅樓夢並冠以紅學」之稱。

三一、新文體:梁啟超提倡廢棄桐城派古文寫作的義法,並參酌俚語、韻語與外國語法,以平易暢達、條理明晰的文字來   寫作,另筆鋒應帶感情,才能感動讀者,開現代文學革命的先河。

三二、西洋文學的源頭:
()希臘神話
()荷馬史詩—伊里亞德、奧德賽。

三三、中世紀最偉大的文學作品:但丁《神曲》—地獄、煉獄、天堂。
三四、人本主義的「文藝復興」:塞萬提斯—唐吉珂德、莎士比亞—莎士比亞作品。
三五、莎士比亞重要的戲劇作品:羅密歐與茱麗葉、哈姆雷特、李爾王。
三六、啟蒙運動的文學代表:萊辛—拉奧孔‧論詩與畫的界限、歌德—少年維特的煩惱、浮士德。

三七、浪漫主義的文學代表:盧梭—懺悔錄、愛彌兒。

三八、批判主義的文學:
()()史丹達爾—紅與黑。
    巴爾扎克—人間喜劇、高老頭。
    福樓拜爾—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
    莫泊桑。
    波特萊爾—為開啟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代表作—惡之華。
()()狄更斯—大衛‧考伯菲爾、雙城記。
    王爾德—唯美主義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少奶奶的扇子、無足輕重的女人、莎樂美、理想丈夫。
()()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
()()易卜生—被讚譽為「現代戲劇之父」。
()()馬克吐溫—鍍金時代、湯姆‧索亞歷險記、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

三九、精神分析及存在主義:
()羅曼‧羅蘭—約翰‧克利斯多夫。
  沙特—是存在主義代表作家,重要作品:論著—存在與虛無、唯物主義與革命、方法問題。小說—牆、噁心。戲劇—  蒼蠅、死無葬身之地、骯髒的手。

四十、現實主義的文學:
()()蕭伯納—鰥夫的房產、華倫夫人的職業、傷心之家日內瓦。
()()海明威—戰地鐘聲、戰地春夢、老人與海。
    艾略特—荒原、大教堂兇殺案、雞尾酒會。

四一、象徵主義和意識流:
()(愛爾蘭)喬伊斯—都柏林人、青年藝術家的畫像、尤里西斯、流亡者、芬尼根守靈夜,其中尤里西斯是奠定其文壇地位的作品。
()()福克納—1949年諾貝爾文學獎及19551963年普立茲獎得主。重要作品—喧囂與騷動、當我彌留之際、八月之光、村子、小鎮、大宅。


【第六章】 工藝美術鑑賞提要
一、工藝美術鑑賞首先起於實用,次為材料製作技術、另次為了解當時生活型態。
二、陶器與瓷器的分別:
() 材料:陶器—陶土;瓷器—瓷土。
() 溫度:陶器—攝氏500-600度;瓷器—攝氏1250度以上。
() 施釉否:陶器—不施釉;瓷器—施釉。
() 質地:陶器—胎土質地較粗鬆;瓷器—緻密堅硬,玻化程度好,密度較高。
() 聲音:陶器—悶如木聲;瓷器—高亢清脆。
() 滲透性:陶器—胎土質地較粗鬆,容易滲水;瓷器—胎土質地細密,又施釉,
不易滲水。
三、彩陶(文化):在新石器時代繪有紋樣的泥質紅褐色或是棕黃色陶器,紋樣多以紅色、褐色、黑色與白色繪寫,此一時期的文化總稱。
四、灰陶:這種陶色之變表示了燒成技術的進步。灰陶一般是在弱還原性氣氛中燒成,而且要控制在燒成的最後階段。
五、黑陶:燒成前先經過打磨,在燒成中有意讓炭黑滲入胎體,所以通體烏黑發亮,又稱蛋殼陶。它是山東龍山文化的代表性產品,體現了當時高超的製陶工藝。
六、泥條圈築法:用泥條以螺旋狀盤築成器。
七、泥條盤築法:先以陶土做一圓形底盤,然後將陶土搓成泥條,再以泥漿
塗布圓形底盤邊緣,把泥條依底盤邊緣圈繞而上,邊上繞邊將內外部搓平,最後再予以修飾送入窯中燒製。
八、仰韶文化:在黃河中上游的河南、河北、山西、陜西、甘肅、青海等彩陶分佈的地區。以河南澠池仰韶村最早發現。
九、人面魚紋:半坡彩陶文化最具特色的紋飾,大多繪寫在盆的內壁,人面與魚紋繪寫在一起,代表半坡文化與魚信仰或魚圖騰的關係。
十、半坡文化:彩陶文化的遺址之一。
十一、廟底溝文化:彩陶文化的遺址之一。

十二、馬家窯的紋樣特色:
() 紋飾豐滿而繁複
() 紋樣大多繪寫在器物內部,也有內外都加上紋樣的表現手法。
() 紋樣風格以點與螺旋紋形式的黑彩加以組合,形成具有旋動、流暢的整體感覺。

十三、彩陶的紋飾:
()彩繪:以礦物顏料在陶胎上加彩。
()印紋:以指甲、繩子、編織物等在未乾的陶坯上印製花紋。
()劃紋:用工具在陶坯上刻劃紋樣。
()堆飾:以泥團塑飾成簡單的動物或是人頭,再接在陶器器身之上。

十四、彩陶紋樣以幾何紋出現的四種原因:
() 編織物的模擬
() 自然秩序與勞動的節奏感
() 圖騰的符號表現
() 自然物的抽象化

十五、黑陶文化的四個特點:黑、薄、光、紐。
十六、龍山文化:在黃河下游和東部沿海地區,興起了以「黑陶」為主的文化,最早發現於山東省的龍山鎮。
十七、原始瓷器:在長期製陶中,逐步發現使用瓷土為原料,並開始於陶器器表施釉,開創出中國最早的原始瓷器。
十八、秦兵馬俑:秦始皇帝陵中之取代殉葬活人和動物的陶俑。
十九、陶俑:殉葬用之陶製人偶或動物。
二十、秀骨清像:北魏陶俑造型誇張、變形,文官俑或仕女俑則面帶微笑,身形清瞿,美術史家稱之「秀骨清像」。
二一、南青北白:唐代北方河北邢窯—白瓷;南方越窯—青瓷。
二二、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鉛釉二次燒製的陶器,其名稱係英國收藏家將收購而來的唐代三彩鉛釉陶器稱為「Tang-three-color ,日人將其直譯。
二三、明器(冥器):殉葬品。
二四、出筋:用泥條堆塑出立體花紋。
二五、剔花:將圖案以木刀刻製成立體的淺浮雕。

二六、宋代五大名窯:汝窯為五大名窯之首。
() 官窯:汴京官窯、內窯(修內司官窯)、郊壇官窯。
() 哥窯:器身有金絲鐵線、釉面有聚沫攢珠之特徵。
() 汝窯:五大名窯之首,有專為皇室燒造之官汝瓷器,及民間一般燒造的民汝瓷器。官汝釉以瑪瑙屑作為原料,其胎泥精細,胎體細薄,皆非一般民汝可比。
() 定窯:成名最早,燒造歷史最久,規模最大。以白瓷聞名。
() 鈞窯:其窯變特徵及乳濁效應而產生鈞釉。

二七、天青色:汝窯之正色。
二八、金絲鐵線:釉面龜裂有網狀開片,俗稱「金絲鐵線」。
二九、聚沫攢珠:釉層厚,有的與胎的厚度相等。釉中有緻密的氣泡,好像「聚沫攢珠」。
三十、瓷土二元配方法:宋代的瓷工又掌握了用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來替代過去的一元配方,從而提高了瓷胎的質量。
三一、釉下彩:是在成型的胎體上用色料繪畫,上釉後以高溫一次燒成的瓷器品種。其特點是彩在釉下,永不褪脫,光滑平整。
三二、釉上彩:在已燒成瓷器的釉面上用彩料繪畫進行裝飾的品種。
三三、釉裡紅:釉裏紅以氧化銅做呈色,顏料在瓷胎上繪畫紋飾之後,罩以透明釉,放在窯裏以高溫還原燄焙燒,燒成後呈紅色花紋。

三四、鬥彩:又稱為「填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結合的一種彩瓷工藝,在做好造型的瓷坏上用青花雙勾各種圖案的輪廓線,覆以透明釉之後入窯燒造,燒好後以釉上彩色在畫好的輪廓內填入顏色,再第二次入窯,以較低的溫度燒成,十分費時費工。

三五、五彩:嘉靖、萬曆時期的另外一種彩瓷是釉上五彩,也就是單純在釉上以多種色彩彩繪,做為裝飾的產品。顏色以紅、綠、黃三種為主。
三六、景泰藍:明代景泰年間,所製作銅胎琺瑯器稱之。

三七、掐絲琺瑯器:掐絲琺瑯的圖案是以薄銅片銲在器盒上作成的。銅片銲接成的圖案填滿琺瑯彩釉,而打磨平整的銅線像花紋的鉤勒線條。琺瑯屬低溫釉,用銅絲形成的圖案填釉可防止溶化的琺瑯彩料流過界。

三八、台灣交趾陶:交趾是中國廣東民窯系統所燒造的一種用於建築或寺廟裝飾的低溫釉色陶,經粵民傳入台灣,至葉王集其大成,將其改良並發揚光大。
三九、青銅器:是指銅加錫的合金,因顏色灰青,故稱之為「青銅」。
四十、陶範法:製土模(原型)→翻範(外範)→製內範→合範→澆注→取物→打磨。
四一、蠟模法:製蠟模(原型)→製泥模(外範)→焙燒(失蠟)→澆注→取物→打磨。
四二、獰厲之美:青銅器忠實地反映出商周時代奴隸社會的嚴謹、殘酷與權勢的文化內涵,以及對於自然崇拜所顯示出來的敬天,尚鬼神的巫術趣味。
四三、青銅器的造型分類:烹飪器、食器、酒器、水器、雜器、兵器、樂器、工具與貨幣。

四四、青銅器的紋飾:
() 動物紋:
幻想式動物:饕餮紋、夔龍紋、龍鳳紋。
自然界動物:犀牛、熊、鳥、龜‧‧‧。
() 幾何紋:回紋(較多見)、方格紋、連珠紋、乳丁紋及弦紋。

四五、玉器工藝在中國文化上的意義:
() 階級象徵:六瑞。
() 符節器:虎符或玉印。
() 德行高節的象徵
() 祭器:六器。
() 長生不老的象徵:葬玉。
() 辟邪用器:螭龍、獾(相見歡)、馬與猴(馬上封侯)、童子持蓮(連生貴子)、剛卯(守護神)
四六、摩氏硬度表:摩氏硬度表是德國礦物學家摩氏(Frederich Mohs)1812年所設計的尺度,用來表示已確定一種礦物的摩氏硬度是看其表面是否被一種硬度已知或已規定的物質所刻劃。

四七、六瑞:鎮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
四八、六器:蒼璧禮天,黃琮禮地,青圭禮東方,赤璋禮南方,白琥禮西方,玄璜禮北方。
四九、金縷玉衣:保護死者不朽的喪葬用玉器,以千片的玉片所編綴的玉衣。



第七章摘要

1.舞稻起源的兩個重要因素:
2.互滲律
3.舞蹈摩症:原始的舞蹈摩症、古希臘酒神的舞蹈摩症、17世紀歐洲宮廷的舞蹈摩症
4.舞蹈藝術的特性:
6.舞蹈的基本特徵
7.舞蹈的動作包括那些?
8.活的雕塑、動的繪畫所指的藝術
9.中國古典舞蹈講究:圓潤、曲線、造型、運動
10.舞蹈的特長在於抒情表現,一方面來自於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動作、肢體語言的表現,另一方面來自於身體力量和精神特質的概括與提煉。
11.音樂是舞蹈的聲音,舞蹈則是音樂的形體
12.舞蹈作為一綜合性的藝術還包過舞台、道具、燈光、服飾
13.舞蹈的基本表現手法
14.舞蹈的節奏
15.舞蹈的空間運動
16.女樂
17.奇偉之戲
18.北里之舞
19.周代的祭祀舞
20.儺祭
21.劍器、建舞、胡旋舞、公孫娘舞劍器
22.舞隊
23.原始舞蹈、古典舞蹈
24.芭蕾舞的特質
25.義大利舞蹈家塔利奧尼
26.現代舞
27.美國現代舞蹈家鄧肯


第八章的重點,
* 暴力美學:
* 對應手法:

第八章電影藝術
* 電影:
-電影的誕生,是科技與藝術的結合
18951228為電影誕生的日子,法國人路易.盧米埃在巴黎用自製的電影放映機公開播放了自己攝製影片。
-盧米埃-電影之父
-電影的種類一般稱為片種

-片種可分為四類
◎ 劇情片
◎ 紀錄片
◎ 教育片
◎ 美術片
-劇情片為四片之首,具有三個特徵
◎ 由演員扮演片中人物
◎ 完整的故事情節,不論內容是反映現實生活、歷史故事、科幻題材的影片,大都以完整的故事情節做為吸引觀眾的主要方法。
◎ 運用蒙太奇等剪接手法對電影材料進行加工、整理,從而塑造出其完整可信的意象。
-劇情片的樣式有:
◎ 喜劇片-講究總體上欣穎和巧妙的喜劇性構思,運用精彩、俏皮、幽默的對白或是誤會巧合、誇張、諷刺等藝術手法來達到令人歡笑的目的,如摩登時代
◎ 驚悚片-注重懸疑的設置與情節的曲折緊張,將主角與邪惡反覆較量的境遇中,在驚險的氛圍中企圖帶領觀眾一起經歷劇中人物的驚險、恐懼、無助等心理變化、帶給觀眾一種超常的審美快感,如七夜怪譚
◎ 歷史傳記片-表現重要人物生平或重大歷史事件的故事片,如辛德勒名單
◎ 動作片-以大量武打、槍戰等場面作為角色動作、劇情鋪陳需要特殊的表演記憶和製作技藝的影片,以此增強影片的觀賞性和娛樂性,如精武門
◎ 紀錄片-是對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體育和生活實況等方面做出紀錄與報導的影片,此類影片遵守真實性的原則,不允許弄虛作假和無中生有,包含-時事報導(新聞記錄片)、文獻紀錄片、傳記紀錄片、風光旅遊片、戰爭紀錄片和戲曲片
◎ 教育片-旨在傳播知識、教育民眾、推廣先進技術,在社會生活中產生重要的作用
◎ 美術片-以動畫、剪紙、木偶、摺紙等美術工藝做為製作手法的電影總稱,美術片一包含卡通。如神隱少女

* 黃梅調:
-黃梅調電影運用語言以標準的國語為主,演員以自然寫實方式說對白,古裝服飾與身段也以簡單的古典動作為本,並兼以戲曲做表演的基本動作以及民族舞蹈的簡單姿態,整合以上種種,再襯以黃梅舊調、紹興戲、平劇、崑曲、山歌等民間戲曲音樂,透過中西合璧的編曲與樂隊編制進行配樂。
* 類似手法:
* 中國古代四大傳說: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傳、孟姜女、牛郎與織女
* 羅生門:1950年日本導演黑澤明所拍攝,今三字成為「各說各話、難解的謎」的代名詞

* 電影藝術的基本特性及表現手法:
-電影藝術的特性:
(一) 綜合性的藝術
-電影是門綜合性的藝術,電影藝術的綜合性首先的體現為藝術與科技的結合
-電影是綜合文學、繪畫、戲劇、光學、音樂電子學等技術,把光影、形象、聲音、色彩留取在軟片上,成唯一連串的畫面,在用同速度的轉動放映,撥出連續的具有活動影像、聲響的傳播媒體
-電影與文學、繪畫、戲劇的區別
電影 以具體的形式反映外在世界與人的內心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 文學 以語言、文字抽象的形式來反應外在世界和人的內心,並充分展現其發展變化的過程。
是連續不断的動態畫面,單一的靜態畫面只是整部電影的片段,本身不具完整意義。 繪畫 兩者皆為視覺藝術,畫面的構成、層次的安排、色彩的運用,都提供電影大量可用元素。

差異:繪畫是以靜態的形式存在
攝影是電影藝術的核心元素
電影是一切表現手段都統一於攝影的藝術。 戲劇 表演是戲劇的核心元素
戲劇的所有表現手段都統一於表演的藝術。

-電影再其他藝術進行借鏡和綜合時,是採用「直接性」的綜合手法 
(二) 美學原則的運用
1、 功能-電影裡任一元素的出現,是創作者獨具匠心的結果

2、 類似和重複
-重複和類似可建立並滿足我們對形勢和秩序感的期待,因此構成了電影形式的重要原則。
-重複-提供瞭解所有電影的基本方法
-電影裡任何有意義的重複的元素為「母題」,在整部片子進行中重複出現,以增加觀眾印象,或強調某一種人、事、物的性格或特質。
-類似手法的運用,觀眾會被吸引,甚至期待某人物或場景出現時,則戲的高潮就一定會出現。

3、 差異和變化性
-差異使得電影元素之間形成衝突,不只是人物、場景、劇情和其他元素,都可因差異性爾產生對立或矛盾,此種差異性可增加電影的張力,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4、 發展
-電影表現手法
(一) 場面調度
-所謂場面調度,是導演為攝影某事件的場景而進行勘景、佈置與協調的工作,以曆電影拍攝的進程。
-場面調度為戲劇之術語。
1、 場景
2、 燈光
3、 服裝-廣義的服裝包含服飾、配件、髮式、化妝及其他造形元素。服裝的作用如場景中的道具可輔助劇情的發展
4、 表演-包含角色表情、肢體動作(視覺)與聲音(聽覺),多半指演技

5、 空間
-空間的變化可引導觀眾視線的挪移,透過燈光的明暗效果可為畫面上的空間構圖,方法如:
-「色彩對比」,改變我們對銀幕空間的感受,如黑暗背景中的明亮色塊易吸引觀眾注意。
-「構圖平衡」,指銀幕空間的塊狀分配及視覺重點的平均分配,常見者為「左右平衡」,人物在銀幕中間,並簡化其他可能會分散注意力的元素
-空間深度的處裡
◎ 「濃淡遠近法」-是讓離鏡頭較遠的物向失焦,製造層次感
◎ 「比例縮減」-是使離我們較遠的人物或物件在畫面比例上變小,越小顯得越遠,造成警務之間有相當距離的視覺效果。

6、 時間
運用時間元素可調整電影的節奏感。電影節奏涉及節拍、速度、強弱改變等元素

(二) 鏡頭
-電影攝影字面上意義為「以攝影機之運動寫作」
-電影攝影的特質包括:
1、 每個鏡頭的攝影特性
2、 每個鏡頭的畫面構圖
3、 每個鏡頭拍攝的時間長度

-反差:指的是明暗對比
◎ 高反差的影像就是畫面上白的區位很亮、暗的區位很黑,中間只有小部分的灰色地帶
◎ 低反差即畫面上有明顯多層次的灰色調,較少全白或全黑的區位。
◎ 反差也可以用來引導觀眾注意力的工具

-鏡頭分為五種景別:
◎ 「遠景」用於展示環境、表現與環境有關的劇情內容,遠景中若無人物則可稱之為「空鏡頭」
◎ 「全景」指的是能夠拍攝人向全身的鏡頭,此時觀眾既可看清人物又可看見周圍的環境
◎ 「中景」指拍攝人物超過半身的鏡頭。
◎ 「近景」指的是拍攝人物半身的鏡頭,在近景內觀眾可看清人物的表情、肢體語言,電影中人物對話多採此法
◎ 「特寫」指以近距離拍攝人物的臉部,或人物、物向某些局部鏡頭

(三) 聲音與配樂
-電影聲音可分為音效、音樂和語言
-音效的功用在於營造氣氛,音效的聲調、音量、節奏能強烈的影響觀眾的反應高音調的聲音通常使聽者產生張力是用懸疑及高潮場面 低因調較厚重
用來強調莊嚴肅穆的場景音量大會產生緊張、爆裂、威脅感 音量小會使聽眾產生細緻、幽雅、遲疑、衰弱的共鳴。

-電影的語言分為「對白」和「獨白」
◎ 「對白」可以很寫實,像日常生活的對話般,可兩人對話也多人穿插對話
◎ 「獨白」多用在紀錄片中的旁白技巧,作為畫面的說明,也可運用在劇情片中,作為濃縮事件與時間或內心獨白時,是很有效的工具

(四) 剪接
-蒙太奇是最為人所熟之的剪接方法

* 蒙太奇:
-蒙太奇,是法文montage的譯音,原來的意思是建築學的裝配、構成、安裝。
-蒙太奇引伸到電影中指的是電影創作過程之中的剪接與組合。
-廣義的蒙太奇指的是以鏡頭畫面的組接,也指從電影製作開始到作品完成的整個過程中,電影製作者的藝術思維方式。
-狹義的蒙太奇指的是以鏡頭畫面、聲音、色彩等諸元素為編排組合的手段,意義在於整體畫面的組合
-敘事式的蒙太奇是電影藝術中常用的一種敘事方法,以交代情節、開展事件為主旨,按照情節發展的時間流程、因果關係來組合鏡頭、場面和段落,進而引導觀眾去理解劇情、激發聯想。
-所謂敘事式的蒙太奇包含多種敘事技巧: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重複蒙太奇、連續蒙太奇等。
-平行蒙太奇是以不同時間或同時異地,發生的兩條或兩條以上的情節線索,並列表現和分頭敘述而將其統一在一個完整的結構中。
-交叉蒙太奇(又稱交替蒙太奇),是將同一時間、不同地域發生的兩條或數條情節發展與節奏迅速而頻繁的剪接在一起,各情節發展相互依存,最後匯合在一起
-重複蒙太奇是將具有一定寓意的鏡頭在關鍵時刻反覆出現,以達到刻畫人物、深化主體的目的。
-連續蒙太奇則是沿著單一情節線索,按照事件的邏輯順序,有節奏的進行連續方式的開展。不同的剪接手法可依照創作者不同的需要,在電影中被交替或混合使用。
-在藝術中,蒙太奇手法是將各圖片或各圖片的一部份剪下,然後拼湊在同一表面。
-在攝影上,蒙太奇或攝影蒙太奇,是利用暗房技術將不同影像呈現在同一畫面,或已底片重疊及多重曝光等方式,達到不同影像結合在一起的效果。
-在電影方面,蒙太奇則是剪輯技巧。由不同畫面連續出現,加強敘述效果,傳達一主題,或產生幻像及情緒效果。蘇聯電影藝術家們借用這個詞,作為鏡頭、場面和段落組接的代名詞。使得蒙太奇成為電影美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專用名詞。
-就是剪接,將一個個零碎的畫面依順序連接起來,表達出想向觀眾訴說的東西。
-早期美國和蘇聯電影家的蒙太奇發明,對電影藝術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推動作用,從此電影就在本質上不同於活動照相了。
-馬爾丹為蒙太奇下的定義是:「蒙太奇及影片的諸鏡頭在壹應的次序和時延的條件下的組織。」
-法文montage的音譯,原爲建築學術語,意爲構成、裝配。電影創作的主要敍述手段和表現手段之一。電影將一系列在不同地點,從不同距離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攝的鏡頭排列組合起來,敍述情節,刻畫人物。但當不同的鏡頭組接在一起時,往往又會産生各個鏡頭單獨存在時所不具有的含義。
-所謂蒙太奇
以視覺結構的表現手段突出描寫人物的心理狀態,傳達特定的情感和情緒,即表現出所謂作品的詩意狀態 。


第九章摘要如下:

1.《建築十書》的作者維特魯威:建築的三要素?
2. 維特魯威認為建築是由模式、佈置、比例、均衡、適合、經營所構成。
3. 中國古典建築的優點在於能夠經受各種天氣的考驗與地震侵襲,缺點是易毀於火災與自然的腐蝕。
4.中國建築的四項特點:
5.中國山水園景的意境分為那三種境界:
6.影響形成中國建築的三項要素:儒家思想、統一多民族的建築風格、外來建築技術。
7.台灣建築史的分期:
8.不見天
9.金字塔
10.希臘羅馬時期列柱的形勢可分為那三種?
11.古羅馬建築最大的發明 ── 十字交叉的拱頂(以萬神廟為代表)
12.羅馬式(仿古羅碼式)、歌德式
13.文藝復興建築的經典之作:聖母百花大教堂、聖彼得大教堂
14.巴洛克建築──法國路易十四時期的凡爾賽宮
15.洛可可建築──楓丹白露宮
16.包浩斯
17.國際樣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