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2日 星期五

101下學期 社會團體工作 期中考 jocelyn 重點整理






台中中心  社會科學系會長提供


102.04.05解釋名詞20 簡答題30 問答題50


空大書香園地



壹、解釋名詞
1.社會團體工作    ch1 p7
即在經由一套有系統的工作方法,輔以專業社會工作者的知識、技術及經驗,來增進團體
成員社會功能上的發展。
2.封閉性團體     ch1 p12
  會要求團體成員遵從團體規範,應當規律性出席團體、參與團體活動。
3.開放性團體     ch1 p12
  是指成員進入、退出團體的變動性較大,比較尊重成員個別性因素,成員如果沒有規律性
  或積極性出席 聚會活動,不會受到太多苛責。
4.支持性團體     ch1 p12
  將支持的介入策略視為最主要的目標,主要協助成員因應生活中各種危機事件,恢愎與增
  強成員的因應能力,使他們可以有效地適應和因應未來生活中的危機事件。
5.敎育性團體      ch1 p12
  其最主要目的在幫助成員學習新的資訊與技巧。
6.成長性團體      ch1 p13
  是在提供讓成員瞭解、擴大與改變他們對自己及他人思想、感覺與行為的機會。
7.治療性/矯治性團體      ch1 p13
  其針對遭逢身心困境與問題的成員,透過有目的性的治療手段,協助他們在認知、行為與
  態度上,回復到常態化。
8.自助團體              ch1 p13
  是類似困擾或特殊問題的人群所組成的,大都靠著經驗性知識來解決問題,是一種直接從
  參與中學習而來的領悟。
9.社會化團體            ch1 p14
  其是幫助成員學習社會技巧,及社會可以接受的行為模式,使他們能夠在社區中有效地發
  揮其功能
10.社會目標模型      ch1 p14
  是由相同興趣的人組成,而團體的存在與運作是為了替團體爭取重要的社會利益。
11.治療模型          ch1 p14
是透過協助團體成員改變他們的行為,使個人恢復原狀或使個人得以復健。
12.交互模型          ch1 p14
其強調團體成員與社會之間會存在一種互惠關係。
13.社會團體工作     ch1 p17
  即在經由一套有系統的工作方法,輔以專業社會工作者的知識、技術及經驗,來增進團體
  成員社會功能上的發展。
1.睦鄰會社     ch2 p27
  是透過居民的相互認識,以便討論社區中犯罪問題或環境衛生問題,促使居民的互助合作,
  一起來改善社區生活問題。
2.YMCA       ch2 p28
  其有鑑於許多青年學徒或工廠員工移入都市工作之後,社會生活適應之問題相當多,一些
  人乃結合成立青年會,透過聖經研讀團體,除了宣揚基督敎義之外,也提供許多有益身心
  的團體活動。
3. YWCA      ch2 p28
  其主要關注剛由鄉村遷移到城市的婦女,對於無法找到安全的居所,無法滿足基本需求,
  或是缺乏良好休閒活動的婦女,提供她們安全的居所和聖經研讀外,也提供這些婦女各種
  不同的課程。
1.團體氣氛    ch3 p48
  是成員們在團體中,透過多重人際交互作用所共同創造的一種氛圍與環境脈絡,不同屬性
  的團體會發展出不同氛圍的團體氣氛。
2.團體規範     ch3 p53
  意指為了協助團體維持成員行為的一致性,而預測其他成員行為的根據,以做個人在團體
  中行為表現的準則。
3.社會支持     ch3 p55
  為個人與他人互動所構成的體系,透過與他人的互動,個人的基本需求可以獲得滿足。例
  如瞭解、接納及重要他人的認可與歸屬。
4.團體學習     ch3 p56
  是一種動態互動系統,透過成員間行動與反思的互動過程,產生創新知識改善能力。
5.同儕學習     ch3 p56
  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者透過同儕間的相互學習,可增加學習的效益及互動性,提高學習
  者的學習興趣。
6.代罪羔羊現象    ch3 p61
  團體遭受壓力時,會對某人形成有形無形的壓迫,以紓解團體情緒。
7.團體社會化      ch3 p52
新成員融入既有的 之過程為「團體社會化」,其階段包含探索、社會化、維持和繼續社會
化等,這些過足以促使個人產生從眾行為,一切以團體為依據,並以團體大部分人的行為
當作參考,從眾心理油然而生。

1.團體動力     ch4 p72
  主要關注團體的現象與團體成員在團體中的行為,以對團體的發展與成員間的行為有更好
  的瞭解,進而提出如何強化團體的建議。
2.場地論     ch4 p73
強調個人的行為,是個人內在特質與外在環境交互影響下的結果,團體成員的行為就會受
到該場域中的力量或變項所影響。
3.互動過程分析論   ch4 p73- p74
  主張每一個團體都必須關注和解決成員的兩大問題,任務工作導向問題及社會情緒性導向
  問題,而團體要能持續穩定的運作,就是要協助成員在這兩大問題上取得平衡。
4. H ill互動矩陣    ch4 p74
  主要對團體過程中成員之間的口語互動行為,提出評估方法,該理論主張可以將口語互動
  區分成內容型態與工作型態兩大類別。
5.系統理論        ch4 p74
  其主張從動作、情感、互動、規範性行為、應變性行等五面向,對團體行為進行測量,並
  將這些面向系統性的整理提出團體行為模式。
6.親疏關係論      ch4 p74
  主張透過社交關係來分析團體成員間的關係,或藉由社交關係來分析團體的結特徵。
7.社交關係測量      ch4 p74
  主要在測量每個成員在團體中受到歡迎接受的程度,透過每個成員間的親疏遠近的關係,
  探討團體所具有的關係結構特性。
8.因素分析論      ch4 p75
  認為應該用統計中因素分析的方式,來分析處理個人和團體的行為,此理論是將統計學的
  方法帶入團體動力學領域之中,透過統計方法的協助,對團體動力有更清楚的呈現。
9.團體文化       ch4 p79
  是指團體成員所共同具有或分享的價值、信念、習慣與傳統。
10.領導權         ch4 p79
   是指由團體中的某位或某些特定成員具有的權力,藉由團體技巧的運用,以協助團體運作,
   增進團體成員的參與,並可達成團體目標。
11.團體迷思       ch4 p83
   是指團體出現集體一致性的思考模式,在這樣的思考模式下,成員不會出現其他的意見,
   也不會對團體的決策有批判或評價,因此會使得團體效能及問題處理的能力,大幅降低。
12.團體偏移 (又稱為團體極化)  ch4 p84
   團體做出的決策與成員各自做出的決定,有很大的落差。為當團體經過过論後,所有成員
   都分享意見、各自的思想被強化,同時責任也被分散,所以成員與團體的決定,會分別移
   不同的兩個極端。
13.做決定   ch4 p83
   是指團體經過兩位以上成員共同討論後,為達成團體目標、滿足團體需求或解決團體問題,
   所獲得全成員共識的過程。
14.凝聚力   ch4 p84
   其可以被視為個體期待與他人有關係,且被他人所接受之一種心理需要,其是促使團體成
   員會持續參與團體的重要力量,一個具有凝聚力的團體,會滿足成員的需求。
15.社會統整   ch4 p86
   其反映出成員如何融入團體及被團體所接受,團體透過社會統整而建立團體的目的與目
   標,其也會促使成員願意去達成目標,成員的行為也能被加以預測。
16.團體衝突   ch4 p87
   是指在團體成員藉由阻礙性行為,對其他成員或團體的進行抵制,使得其他成員或團體在
   達成目標或增進團體利益上,遭受挫折,同時這樣的阻礙性行為是有被其他成員或團體所
   覺察。
17.社會助長   ch4 p89
   是指個人與其他多數人在一起工作時,由於其他多數人的在場,而無形中增加了個人的工
   作動機,提升個人的工作效率。
18.社會閒散   ch4 p89
   個人認為在團體中的努力和工作成果是不容易被辦識的,所以會出現對工作的冷淡、較低
   的責任感與較少的利他行為,因此對團體的工作效率及目標達成必定會造成不良的影響。
1.協同領導者    ch5 p105
  係指由二個人或二個人以上,共同組成的一個治療小組。團體領導們必須全然的參與團體,
  開啟團體前、團體進行過程期間,都須在團體前後針對團體現象、動力的過程、成員及領
導者本身進行充份的討論,主動的從對方身上獲得學習,促進團體功效的帶領。
2.個別晤談     ch5 p107
  是由領導者對於欲參加團體的報名成員,進行一對一的會談,透過彼此的互動溝通。
1.社會性防衛   Ch6 p124
  是指成員對社會互動的刻板印象,其主要在免於社交的焦慮和不確定感。
2.兩極情感     Ch6 p125
  是一種趨避的心態,一方面成員希望在參加團體後,能夠獲得他人的接納與支持,但又會
  擔心自己的表現和反應,會遭到他人排擠。
3.交換關係     Ch6 p131
  是指人們會根據在過去接受過的特定獲益之經驗,或對於末來可得到的特定獲益之期待形
  成互惠關係。
4.共有關係     Ch6 p131
  是指在需求或表現出關切彼此的褔址中形成互惠關係。
5.團體僵局     Ch6 p133
  團體帶領者在團體動過程中所遭遇到的卡住、不知所措的經驗,它使得團體工作變得困難、
  複雜、甚至難以進展。
1.團體結構     Ch8 p166
是團體動力靜態面的分析,可以瞭解當時的 發展的概況,而有助團體工作者掌握團體動力
的未來發展,也是幫助團體工作者決定是否要對團體進行干預的資訊基礎。
2.溝通結構     Ch8 p167
  是指團體中成員彼此傳達訊息的方向。
3.權力結構     Ch8 p167
  是指團體中誰具備影響他人行的一種能力。
4.角色結構     Ch8 p168
  是指針對某些特定的功能或團體想達成的任務來定義個體的行。
5.團體文化     Ch8 p170
  是指成員們共同信仰應有的行為、思想和感覺。
6.團體界限     Ch8 p170
  是指誰在團之中或團體之外。
7.團體氣氛     Ch8 p170
  是指團體成員在團體中的情緒狀態,有快樂、興奮、精力充沛、憂鬱、冷淡,敵視或溫暖
  的種種情緒。
8.團體過程     Ch8 p171
  是指團體成員持續的溝通互動、操作,或者是一連串的改變。

貳、問答題

一、團體特質如下:   ch1 p6
()團體的互動性:團體成員間彼此要有互動的行為,在溝通分享的歷程中,讓個人和團體
   得以成長。 
()團體的相互依賴性:團體是一個完整的集合體,成員之間,如同是一生命的共同體,相
   互依存,彼此信賴,但團體互賴性必須透過一段時間的發展才會逐步形成。    
()團體的目標性:團體存在的價值和理由,是成員間具有共同目標的信念。團體目標會因
   團體性質不同而有所差異,但只有在成員最大共識下所形成的目標,才能使團體運作較為
   明確與順暢。    
()團體的凝聚力:團體成員彼此感知對方的存在,發展出團體的凝聚力,以完成團體的目
   標,並滿足個人的動機與需求。凝聚力愈高成員對團體的認同度與參與度就會越好
()團體的變異性:在互動過程中,為因應內外在環境的影響,會持續不斷的發展和改變。

二、社工專業採用團體工作的原因可以歸納為:   ch1 p8
()成員的一致性:團體可以讓那些具有共同興趣的成員,或是對於想要參與團體目標的成
   員,獲得分享經驗的機會,這種分享過程對於每位成員是有幫助的    
()團體具備創造力和問題解決的能力:團體提供成員一個可以交換想法、經驗、面對問題、
   朝向新經驗的場域。在團體活動參與中,成員可學習到新的技巧態度與問題解決的方法。
()小團體的力量:團體中的團體動力讓成員在想法感覺以及行動上相互影響,其的力量
   促使成員相互幫助與照顧,互相鼓勵往目標邁進,創造增強權能與落實行動的團體氣氛。
()便利性:由於成員的問題相似,團體工作在訊息的流通、刺激成員發問、提供支持以及
   發展解決方法上是最具生產力的 

三、社會團體工作的工作目標  ch1 p9 – p10
()處理情緒性問題:社會環境的複雜性與刺激,對於某些適應能力較為不足者來說,可能
   會難以掌握自己的情緒表達,而在一些場合中出現不適當的情緒反應。
()經驗與資訊交流:團體本身是一個資訊交流站,透過領導者與成員的互動交流機會,個
   人可以將自己的生活經歷特殊經驗分享出來。 
()學習社交性技巧:個人在社會生活中,隨時隨地都會與他人有不型態的互動與關聯,溝
   通能力與表達方式,往往會對於互動關係品質有所影響。 
()調整價值與態度:團體是社會整體的縮影,  工作也擔負某種社會化功能特別是社會
   工作的核心理念,是期望能夠協助參與團體的成員,能夠適切融入社會生活,並建立自信
   心,實踐自我理想。 
()修正不當的行為:成員在參與團體過程中,必須遵從團體規範,倘若出現非預期行為,
   且可能造成他人傷害,團體領導者會主動介入干涉,。 

四、團體的類型      ch1 p11
()依團體規模區分為:小團體/大團體 
 (1)小團體:人數為多為2-15人。   (2)大團體:人數為多為20-50人。 
()依成員參程度區分:封閉性團體/開放性團體   
 (1)封閉性團體:會要求團體成員遵從團體規範,應當規律性出席團體、參與團體活動。
 (2)開放性團體:是指成員進入、退出團體的變動性較大,比較尊重成員成員個別性因素,
   成員如果沒有規律性或積極性出席 聚會活動,不會受到太多苛責。
()依團體運作特質區分
 (1)支持性團體:將支持的介入策略視為最主要的目標,主要協助成員因應生活中各種危機
 事件,恢愎與增強成員的因應能力,使他們可有效地適應和因應未來生活中的危機事件。
 (2)敎育性團體:其最主要目的在幫助成員學習新的資訊與技巧。
 (3)成長性團體:提供讓成員瞭解、擴大與改變他們對自己及他人思想、感覺與行為的機會。
 (4)治療性/矯治性團體:其針對遭逢身心困境與問題的成員,透過有目的性的治療手段,協
 助他們在認知、行為與態度上,回復到常態化。
 (5)自助團體:是類似困擾或特殊問題的人群所組成的,大都靠著經驗性知識來解決問題,
 是一種直接從參與中學習而來的領悟。
 (6)社會化團體:其是幫助成員學習社會技巧,及社會可以接受的行為模式,使他們能夠在
 社區中有效地發揮其功能。
()團體工作的模型
 (1)社會目標模型:是由相同興趣的人組成,而團體的存在與運作是為了替團體爭取重要的
   社會利益。
 (2)治療模型:是透過協助團體成員改變他們的行為,使個人恢復原狀或使個人得以復健。
 (3)交互模型:其強調團體成員與社會之間會存在一種互惠關係。

五、個人層面的團體工作功能   ch1 p17- p18
()灌注希望:透過團體成員間的互助,會給彼此帶來新希望,新的生活動力。在生活歷程
   難免會遭逢不如意事件,當自我無法紓解壓力時,如果能夠參與團體,藉由夥伴支持,往
   往能夠產生積極的生活動力。
()普遍性:在團體中,成員們發現彼此間都有類似的問題或困擾,因而心理並不覺得孤單;
   亦都能彼此「同病」而不「相憐」。也就是在困境相似性下,可以降低個人不幸感的程度。
()宣洩:在安全、被團體支持的氣氛下,成員能夠表露心中的懼怕、悲傷的感受。同時透
   過團體領導者的適當澄清,幫助成員辦識出真實與虛假的情感狀態。
()人際之間的學習:成員間訊息的傳遞及情感的溝通,促使成員有所學習,特別是可以學
   習到他人因應困境的策略、技巧或想法。
()利他性:團體中的成員發覺自己不再是一無是處或是沒有價值的,自己一樣能貢獻自己、
   幫助他人。進而強化自我的自信心與認同感,也同步達成互助性與支持性功效。
六、團體工作的生態環境   ch1 p15- p16
()在社區中的團體:社區是社會生活環境最核心單位,從社會工作專業角度審視社區,多
   半將社區視為一個資源系統,鑑於社區是由人際互動緊密的場域所組成,必然對於社區成
   員的需會有較多關注。
()在機構中的團體:在實務上,社會褔利機構醫療保健機構和敎育機構,比較容易在機
   構內採用團體工作法來服務社會成員,而機構屬性往往決定它的服務型態與對象。社會褔
   利機構主要針對社會弱勢成員,期待他們的身心功能恢復、自我能力的提升。
()團體工作的設備與場域:無論是何種組織或機構要運用團體工作,在推動之前,應該先
   自我檢視是否具備足夠的條件與配備。由於團體工作最大特徵是藉由成員的交流互動,促
   進身心功能的開展,因此,尋找具安全又舒適的活動場地空間是第一步驟。

七、整體性的社會團體功能:克萊恩觀點   ch1 p18- p19
()復健:即對個人原有之能力的復原,並就心理、情緒、行為、態度或價值等方面進行復
   健工作,目標在增進個人的健康褔祉。
()開展:培養個人發展面對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即在使個人學習如何處理困境的能力。
   團體本身就是一個能力提升的平台,成員在團體中可經由觀察、模仿來強化自我知能。
()矯治:協助有偏差行為的成員,去除不當的行為與態度,解決該行為對個人與社會造成
   的困擾及問題。
()社會化:幫助成員學習社會所期待目標或價值,包括適應社會生活、調適與他人的相處
   關係,以及對特殊人士進行再社會化的工作。
()預防:即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可能發生的社會問題,提供社會成員有利的環境,以滿足
   個人的需求,增進個人危機處理的能力。
()社會行動:協助人們如何以團體行動來改變外在環境,增加對社會變遷的適應能力。
()解決問題:整合社會成員的集體力量,共同面對待解決之問題,建立共識以作成決策,
   進而採取行動來改善問題。
()社會價值:協助成員發展適應環境的社會價值體係。

八、當社工人員採取團體工作的方法,其應用在對病人及家屬的功能上如下:ch1 p19- p20
 ()敎育性功能透過團體活動,可以將攸關病人健康褔址、疾病型態、治療方式、營養保
    健等正確知識,有組織有系統的傳達給成員,讓他們自己或對家人可以做出正確的照護
    計畫。另方面,也可以學習到正確面對疾病的認知態度,展現合宜的行為。
()支持性功能:團體最大功能就是可以改善個人的孤寂感,透過情境相同、問題相同的成
   員滙聚,彼此可以獲得支持力量,同時,在社工人員及醫護成員的投入下,團體成員也得以獲得支持力量,以增進他們的自信心與安全感。
()關懷性功能:社工人員在採取團體工作時,務必塑造出安全的團體環境,讓成員可以自
   由、開放地表達他們的感受、情緒與問題,社工人員並在穿針引線的引導下,讓成員間可
   形成一種互相關懷氣氛。聚會就是一種力量,要讓彼此都能經歷到被關愛、照護與理解。
九、當社工人員採取團體工作的方法,其應用在對醫療團隊的功能如下:ch1 p20- p21
()衛敎的功能醫療團隊成員可以配合團體活動的實施,安排各種衛敎課程,宣導成員正
   確的醫療知識與觀念,瞭解醫療的能力與限制,同時也可以讓不同專業人員透過團體達
   成專業知識交流機會,以共同提升照護品質。
()互信的功能團體是一個開放與安全空間,當醫療護人員參與期間時,藉由與病人家屬
   的交流機會,可以拉近彼此距離,醫護人員有機會可以聽到病人與家屬更多元的感受與
   問題,病友家屬也可以在醫護人員良好的說明與關懷下,雙方建立更佳的信任關係。
()輔助的功能團體也可以成為醫師在治療病人時的輔助資源。對一些特殊疾病、初診斷
   的病人或需要接受特殊治療的病人來說,往往會因為陌生、擔憂、害怕而在醫療決定有出
   現猶疑態度,醫師便可以藉由轉介病友團體,讓病人有群體支持機會,以同病互助來強化
   病人的治療意願與能力。
 
一、請說明英美團體工作的歷史發展有何意涵?   Ch2 p27- p34
()1930年以前-睦鄰會社的休閒娛樂與公民敎育功能
    社會團體工作的發展可推溯至十九世紀末到廿世紀初期,睦鄰會社成立主要作用之一是透過居民的相互認識,以便討論社區中犯罪問題或環境衛生問題,促使居民的互助合作,一起來改善社區生活問題。   
()1940-1960-心理衛生場域的治療與復健功能
    團體工作的第二階段來自1930年代末期,美國發生經濟大蕭條。到了 1940年代,越來
    越多的心理衛生機構與醫院,開始運用團體工作方法,治療有重適應困難的兒童,使團
    體工作方案成為許多心理衛生機構與醫院必須運用的方法之一。1953年,團體工作甚至
    運用在各種治療性住院院民。
 ()1960-1980-多元團體工作模式
    到了1980年代社會工作逐漸發展出統合的模式,認為各種工作方法之間應有其共通性,
    尤其在直接提供給案主服務上,不應有過多方法的區分,而將案主的需求切割。因此,
    團體工作開始從強調模式之間的差異性轉而重視模式之間是否有共通性的存在,發展出主流模式。
()1980-社會工作方法之整合與團體工作方法再發展
   團體工作越來越不受重視的原因有下列幾個原因:除了團體工作就不被認為是社會工作發
   展歷史中的重部分之外,有一些研究已經證明團體工作在社會工作中是有效能的,團體工
   作比較鼓勵社會關係與集體增強的行為,雖然符合社會工作的價值與倫理,但團體工作被
   視為是社會機構組織生命的一種獨特面向,不利於個人開業。
二、請說明台灣社會團體工作的發展有何意涵? Ch2 p34- p39
()1970-草創期
()1970-1990-發展期
()1960-1980-擴展期

一、當團體領導者在帶領團體活動中,會運用一些活動技巧來促成,常見的方式如下:
 ch3 p50- p51
(1)熱椅:邀請某位成員坐在熱椅上當主角,讓其他成員中表達對他的看法,讓這成員直接面
  對自己,無所逃避,且增加他的參與感與責任感。
(2)角色反轉:對過分壓抑或膽怯的人,讓其扮演與平時不一樣角色,引發另一對立的自我,
  發現不同層面的自我,體驗完整的情緒經驗。
(3)繞圈子:當團體中某位成員對團體成員有不同意見時,可以要這位成員輪流對著每一位團
  體成員說話,使成員專注於現在的經驗,且能洞察自己的情感。

二、影響個人行為的團體順從傾向,有以下原因?    Ch3 p52- p53
(1)觀眾焦慮:指個體單獨私底下的行為表現和大眾面前表現不盡相同,係在眾人面前感到不
自在的怯場現象,是一種社會顧慮行為,又稱為「社會害羞」現象。
(2)團體社會化:新成員融入既有的 之過程為「團體社會化」,其階段包含探索、社會化、維
持和繼續社會化等,這些過足以促使個人產生從眾行為,一切以團體為依據,並以團體大
部分人的行為當作參考,從眾心理油然而生。
(3)社會助長:指個人與其他多數人在一起時,由於其他人都在場比較不害怕,無形中增加個
人的動機,致使個人提高效率,增加產量,又稱「共事效應」。
(4)社會標準化:就是一種社會控制力,不符合標準化行為就是一種偏差行為或行為異端,不
為他人所接受的行為會承受相當程度的團體壓力或指責,或是產生團體對個人的懲罰。
(5)團體從眾:其表現會因一些外在因素和團體內部因素的影響,而使得團體從眾程度有別,
而從眾程度因人而異,因情境而異,原則上會壓抑自己的想法和行為。
(6)社會學習:其認為順從係經由學習而來,順從為規範的一部份,個人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獲
得這順從行為,接受順從行為時會獲得他人的接納,順從行為自然會表現在個人行為上,
包括模仿與社會比較。
(7)成本效益分析:其是一種交易行為,個人之所以會順從是因為順從的本低、效益高的緣故,
成本效益分析代表著人們的行為不僅想要去確保奬賞大於懲罰。

三、團體學習的歷程從實務面向有以下的團體學習要項    ch3 p57- p58
()促發成員學習動機:每位成員參加團體目的不同,為讓成員願意繼續留在團體內,領導
   者在活動前適宜的介紹、導引或示範,可以達到促發學習動機效果。
()以活動為學習媒介:主要目標是讓成員可以透過群體性經驗,來滿足身心需求。
()規劃多元性學習內容:團體學習應該是多元而廣泛,學習內容要讓成員有充分參與機會。
()討論與省思學習成果:個別的經驗如果能夠進一步的討論、省思與統整,可以讓成員更
   有組織性、結構性的覺察到自己的學習狀態與收穫。
四、團體學習的限制,以下區分二點說明    ch3 p58- p59
()習慣性防衛:擔心他人指責或批判
   理想的團體關係是接納、包容與良性互動,但有時會受限於個別成員的個性因素,或團
   體氣氛所呈現的壓抑型態,影響個人在團體願意「自我揭露」與「學習分享」的程度。
()限制性發言:分享與表達機會的不足
   團體每次的聚會時間大多不會超過二小時,團體活動的真正進行時間可能極為有限,如果
   成員人數較多,領導者可能會為了力求讓每位成員都有發言機會,而限制發言次數。

五、代罪羔羊現象會在團體什麼狀態下出現?    Ch3 p61
()尋找代罪羔羊以控制衝突結果:企圖以「尋找代罪羔羊」的方式來控制衝突的結果,以
   平衡團體的緊張,因而導致非理性的妥協,影響了團體的情緒。
()團體角色出現偏見:偏見包含價值、規範的歧異,偏見使得尋找「代罪羔羊」往往固定
   發生在某些不利地位者的身上。
()團體與外在社區衝突時:由於團體本身無法社會所完全接納,團體無能在外團體尋找「代
   罪羔羊」,只好以團體內的代罪羔羊作為維持內部與外部均衡的手段。
()成員與領導者的衝突:成員不敢對領導者表示憤怒的,只好找代罪羔羊作為洩恨的工具。
()團體凝聚力不高時:如果團體不能處理內在衝突,則會尋找一個罪魁禍首來作為引起不
   協調感受的代罪者。
()當團體目標不能達成時:當團體目標無法達成,找代罪羔羊來作為無法完成目標的藉口。

六、有關團體工作領導者的類型區分,羅文等人可分為三種形式:   ch3 p63
(1)獨裁式領導:其為權威與決策的集中者,不允許其他成員參與決策。
(2)民主式領導:決策分權與權威分散,所有政策與決策都經過討論才決定。
(3)放任式領導:並不積極介入團體決策,只被動的回答一些問題及給予部分協助。

七、有關促發個人改變的工作技巧,在專業技巧較為常見的方式  ch3 p64- p65
(1)支持:適用於再整合與增強成員的團體能力,支持可透過語言或非語言的方式來表達。
(2)澄清:為溝通的訊息能清楚及成員能自我瞭解,透過澄清的步驟,激發成員對問題的認知。
(3)示範:是由領導者本身行為的表現來鼓舞成員達到同樣的行為產生。
(4)認知重建:是在改變成員對問題的理解與情緒轉變,以影響成員能夠觀察自己的行為。
(5)角色扮演:讓成員扮演特定角色,使其達到瞭解自我角色或他人角色,也可藉此來表達
  出自己的想法、感受與行為。
(6)自我揭露:針對團體的過程與內容表達個人的經驗,以顯現出對他人的瞭解。
(8)面質:為領導者去挑戰成員或團體,以確認那些無作用的重複行為,及言行不一的地方。
(9)探索:是透過這詞與引導問題,來澄清與界定問題的範圍,以及刺激成員與溝通及加入互
  動的頻率,多以開放式的問話呈現。
(10)部分化:是使問題被打散成比較容易解決的部分。
一、團體動力的理論    ch4 p73 - p75
()場地論強調個人的行為,是個人內在特質與外在環境交互影響下的結果,團體成員的
   行為就會受到該場域中的力量或變項所影響。
()互動過程分析論:主張每一個團體都必須關注和解決成員的兩大問題,任務工作導向問
   題及社會情緒性導向問題,而團體要能持續穩定的運作,就是要協助成員在這兩大問題上
   取得平衡。
()Hill互動矩陣主要對團體過程中成員間的口語互動行為,提出評估方法,該理論主張可以
   將口語互動區分成內容型態與工作型態兩大類別。
()系統理論:其主張從動作、情感、互動、規範性行為、應變性行等五面向,對團體行為
   進行測量,並將這些面向系統性的整理提出團體行為模式。
()親疏關係論:主要在測量每個成員在團體中受到歡迎接受的程度,透過每個成員間的親
   疏遠近的關係,探討團體所具有的關係結構特性。
()因素分析論:認為應該用統中因素分析的方式,來分析處理個人和團體的行為,此理論
   是將統計學的方法帶入團體動力學領域之中,透過統計方法的協助,對團體動力有更清楚
   的呈現。

二、團體發展可分成哪五個階段?並請針對各階段的動力現象進行說明(25%)   ch4 p75- p77
()形成期在此階段中,工作者應該要很清楚的將團體的目標、運作方法、程序等告知成
   員與成員討論,協助營造成員之間的互動,並促使成員建立自己在團體中的個人目標,減
   少成員的焦慮與防衛,並讓成員可以有方向的在團體中發展。
()規範期此階段的重點在於協助成員遵循在形成期所決定的目標、運作方法與程序,開
   始共同參與團體。因為團體中,仍存有成員對彼此的陌生與對團體程序的不熟稔。其重點
   要去建立團體的規範,不過,請注意每個團體的團體規範不會都是一模一樣的,因為每個
   團體其成員不同、工作目標不一樣,所以在團體規範上就存在有些許的差異。
()工作期經過規範之後,團體就開始有機會邁入工作期,在這個階段,成員間彼此逐漸
   熟稔,也對團體運作程序有更好的掌握,清楚自己的目標如何在團體中逐漸實現,因此就
   逐漸變成是成員的,而不再只是工作者的,成員可以擔任責任、關心彼此,互相提供協助。
()磨合期就是成員跟團體之間的角力,成員發覺團體遠比自己想像中更難掌控團體,成
   員會出現試圖抗拒融入團體之中,不願意承認團體對自己會有影響,也不願意去執行團體
   對自己的要求,因此,這個階段很重要的特徵就是會有衝突。
()結束期如同生命總會有結束的一天,團體也是有結束的一刻,如果成員間的凝聚力越
   強、彼此的情感聯繫越穩固,當團體需要面對結束之時,成員就越有可能會有不愉快的感
   覺、甚至會抗拒團體的結束。

三、團體結構的組成    ch4 p78
(1)團體組成:是指團體中的成員是否具有較為一致性或類似的條件或特徵,例如人格特質、
  性別、年齡,敎育程度、職業、文化背景等。
(2)團體大小:是指團體中具有多少成員。小團體人數8-12人。
(3)團體文化:是指團體成員所共同具有或分享的價值、信念、習慣與傳統,經由成員彼此不
  斷溝通與互動下所產生。

四、領導權具有以下幾種重要功能    ch4 p79
(1)確定團體目標:規劃團體的目標,並提出可達成目標的計畫。
(2)活化與穩定團體運作:建立團體的結構及運作方式,並適時排除團體中的衝突,增進和諧。
(3)激發成員能力:肯定與鼓勵成員的表現,促使成員願意繼續參與團體,並協助成員在團體
  中發揮影響力,使團體成長。

五、團體中具有四種權力    ch4 p80
(1)知識權力:成員自身具備特殊能力或專業知識,在團體中獲得成員的信服,並被賦予權力。  
(2)資源權力:視其個人所擁有的資源多寡,而相對在團體中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力。  
(3)決策權力:具有決定團體決策的能力,擁有決策權者,往往就是在團體擁有權力者。 
(4)聯結權力:成員若能藉由協助團體向外獲取資訊或資源,以幫助團體達成目標。

六、對於領導與權力,在團體實務上的操作有以下建議    ch4 p80- p81
(1)必須瞭解團體的動態:領導者需瞭解團體內成員的溝通網絡和溝通關係,以及成員在團體
  裡所扮演的角色,以利掌握與運作。
(2)要能有效運用次團體:瞭解在團體中各次團體的現況和關係,加強與各次團體的溝通與聯
  繫,以便適時運用次團體,增進團體成員的溝通。  
(3)保持團體內成員間的適度競爭:增進團體工作效率,保持團體成員的適度競爭,有助於提
  高成員的工作績效。
(4)發揮團體精神:設定合理團體目標,透過分工合作,促使成員為達成目標而努力。  
(5)要能維持團體間的合作與和諧:團體中的競爭與衝突,在所難免,不過應重視維繫團體間
  的和諧,因團體中的合作關係共有在團體具有和諧關係的前提才會發生。

七、在團體中,幾個常出的互動模式,包括    ch4 p82
(1)集中式:工作者居於團體中央位置,團體中的溝通都是由領導者對成員,或成員對領導者。 
(2)循環式:成員依照順,輪流發言。
(3)演練椅:由兩位成員或一位成員與領導者,兩兩進行演練,其他成員則擔任觀察者的角色。
(4)獨立式:每位成員都對團體中所討論的特定議題,進行有意義的溝通。 
八、對於領導與權力,在團體實務上的操作有以下建議    ch4 p82
(1)成員在團體中,永遠都是在進行溝通:必須關注溝通過程,幫助成員能進行有效溝通。
(2)溝通模式是會改變的:透過對團體中溝通模式的辦識,和對溝通模式的應用,領導者可以
  增進或降低團體成員間的情感連結。
(3)成員間的溝通是具有目的性:應藉由團體中的討論,幫助成員去清楚瞭解其他成員的意圖。
(4)所有的溝通都有意義:應幫助成員瞭解與辦識每個溝通所具有的意涵。
(5)成員對訊息的接受往往是有選擇性的:應幫助成員專注和瞭解每一次的溝通。
(6)訊息在傳遞過程中,可能會被錯誤解釋:應幫助成員清楚有效的辦識不清楚的訊息。
(7)對其他成員的溝通給予回饋及澄清有助於準確的瞭解訊息

在團體實務中,仍有幾種不同形式的團體做決定方式    ch4 p83
(1)少數人決定:在團體中呈現他們的決定,並希望其他成員都能接受他們的決定。  
(2)多數人決定:決定往往是藉由投票或民意調查的方式,來呈現所有成員的意見。
(3)全數人同意:團體決定只會在獲得全部團體成員的支持下,才會形成。 
(4)權威者決定:決定是由團體中具有較高權力者行使,例如領導者、主席、專業人員等
(5)混沌的決定:形成的決定是有就好,是誰提出的意見及內容是如何並不重要。

十、社會統整具有三種重要內涵  ch4 p86 - p87
(1)規範:是一種被所有成員共同分享及認同的信念。
(2)角色:是指每個成員在團體中被期待所應具有的功能。
(3)地位:在團體中是反映出個別成員相對其他成員的位階。

十、團體衝突的來源,可以分成:  ch4 p87 - p88
(1)擁有對手:衝突的本體都是來自於人,所以沒有其他成員存在時,衝突是不會發生的。 
(2)競爭:競爭不同於衝突,競爭是不同立場的個人,並在遵守相同的規範下求取勝利。
(3)人際互動行為:成員間的互動也是衝突的來源之一。
(4)目標或利益:成員間會有不同的目標或利益,當這些目標不一致,衝突會由此產生。
(5)情感衝突:成員間的感受或情緒不相容時,就會形成衝突的起源。
(6)認知衝突:當成員間的思維價值觀或認知有所差異時,可能會由此產生衝突。

十一、團體衝突的類型,可以分為四大類  ch4 p88
(1)人際衝突:源自於人際互動而來的衝突,是團體成員間常見的衝突類型。
(2)權力衝突:有關團體中的權力地位或角色間的衝突。
(3)個人自我衝突:個人因參與團體之故,對目標或認知出現落差,而引發個人自我的衝突。
(4)反抗型衝突:單一或少數團體成員,因對團體的不滿,而與團體其他成員發生衝突。
十二、對於團體表現,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觀察  ch4 p89p90
(1)社會助長或社會閒散:個人的工作效率往往較自己獨立工作時為佳是社會助長不過,不
  是所有社會助長都會帶來正向效果。
(2)個別的團體的表現:在某些研究中,團體成員在參與團體過後,無論是個人的工作效率或
  團體的目標達成上都有很好的表現。
(3)成員間的關係:在團體中,常出現的人際關係有三種1.順從型;2.侵略型;3.分離型。
(4)團體中的競爭與合作:若出現較多的彼此競爭行為,則團體成員會出現較多利己行為,對
  達成目標也有較不利的影響。

一、團體工作在規劃時,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取向   ch5 p100- p101
()治療與矯治取向:即著重對成員不當行為與認知的調整或修正,例如針對家庭暴力施暴
   者、藥物濫用者、自殺未遂個案等。
()敎育與成長取向:即透過團體工作讓成員獲得身心成長與學習新知技能。
()人際社交關係取向:即強調透過團體工作的社交性活動,來增進人際網絡、資源與經歷
   共享。例如社區關懷團體、獨居老人的社交團體、病人互助團體等。

二、團體領導者在進行團體的時間長短,基本上可概分為  ch5 p101
()短期性團體取向:傾向以達成團體任務目標為導向,進行的團體次數大約六至八次,頻
   率約為一至二週乙次。 
()長期性團體取向:偏屬於半開放式或開放式團體,成員的流動性與變動性較大,團體聚
   會的頻率較長,可以是一個月一季甚至半年聚會乙次。

三、依據雅倫的觀點,團體帶領者在準備階段的任務,應致力達到以下要項:   ch5 p103- p104
()創造並維繫團體:從團體之籌備、組成、訂定聚會時間,到保護成員,維持出席率,讓
   成員彼此由陌生到熟稔,建立互信互助,消除團體潛在之衝突,激發成員潛能。
()塑造獨特團體文化:每個團體成員都各有其特色,在團體互動下會引發出獨特的團體氣
   氛,領導者在規劃階段,應該先行思考要如何去發展團體特色。
()規劃適當的成長機會:促使成員學會尊重他人價值觀,接納他人行為,以更宽廣的心態
   面對自己與他人,來協助成員成長。

四、一個適宜的團體領導者,應該自我檢視以下的個人內涵  ch5 p105
()個人特質:一個團體領導者,其最終的目標是要促進團體中成員的成長與改變,而本身
   的示範作用是很重要的,其所散發出來的個人特質將會使成員對領導者產生認同的感覺。 
()領導風格:領導行為可分關係取向及工作取向;團體領導者,除覺察自己所採用的領導
   取向之外,還可以根據團體發展成員需求與團體動力,將這兩種領導風格交替運用。
五、團體成員的篩選方式如下:  ch5 p106p109
()篩選標準:納入標準與除外標準
 (1)納入標準:意指有參加團體意願的人員,只要他個人符合特定的條件,就具備參加團體
   的資格,這些特定條件基本上會與團體性質、團體目標有高度關懷性。  
 (2)除外標準:意指成員如果有特殊的行為或條件,將不被允許參加團體,通常設定的除外
   標準是成員表現不能有干擾或傷害團運作之慮。
()個別晤談與評估
   是由領導者對於欲參加團體的報名成員,進行一對一的會談,透過彼此的互動溝通,一方
   面讓成員認識團體的性質與運作方式,成員也藉由提出問題、與帶領者接觸、團體的介紹
   而自我評估到底適不適合加入團體
()篩選成員的困境
 (1)時間與經費的壓力:當團體規劃的時程太過緊迫,從方案完成到公告招募,其間如果過
   於短暫,會因為資訊傳播廣度不足,而使得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有這樣的團體。
 (2)對團體方案的不當認知:相關人士對團體性質、內容與活動認識不足,增加帶領的難度。
 (3)非自願性個案的消極參與:本身意願低落,動機消極,對於團體的認識、規範的遵籨度
   可能較為薄弱,容易造成團體進行的衝突。
 (4)招募人口策略失當:有些團體所要招募的成員要求較為特殊化,如果在招募過程中,沒
   有採取適當方式顧及其隱私性與安全性,可能會招募不易。
()改善篩選困境之因應策略
 (1)寛設時間與拓展資源:招募期必須考量足夠的傳播時間,在時間的配置上應包含,宣導
   招募期、審查評核期、通知確認期、與後勤作業期
 (2)有效簡介團體特色:領導者應該主動向轉介者說明團體的目標與期待,以使被轉介成員
   目標與團體目標較一致。
 (3)鼓勵與奬勵非自願性個案:面對非自願性個案,在團體規劃階段,應納入奬玏或激勵手
   段,在尊重成員前提下,告知團體內容與益處儘可能轉化非自願成員的心態與行為。
 (4)避免團體標籤化與抉擇合宜招募管道:成員不願參加團體是怕被標籤化,特別是非自願
   性個案或特殊個案。

六、團體的宣傳策略與資源連結如下:   ch5 p109- p111
()特定人際宣傳管道:社工專業所規劃的團體工作,大多是以弱勢個案或特殊需求為對象。
()陳年個案或流失個案的邀請:招募對象可針對組織或機構,過去已結案或流失的個案再
   度進行邀約,這些潛在成員有可能會因為時間、成熟或新需求,而能夠符合參與資格。
()機構或單位內部海報宣傳:海報與單張宣傳,這也是常被用到的傳統宣傳方式。
()媒體及網絡宣傳:由於科技的發展,現今社會所運用的溝通方式相當多元、快速,團體
   規劃人員應靈活地將團訊息,透過新興科技媒介,傳送至有需求的潛在成員。
()募集團體資源:社會工作的專長就在於展現資源連結能力從資源開拓連結到輸送,
   目的是希望能擴大資源供給管道,尋求資源供給的穩定性,成為一個資源服務中心。
七、從團體需求角度而言募集團體可優先聚焦在以下三項:   ch5 p111
()場地安排:除了組織或機構內部擁有良好的場地設施外,對於需要向外尋求活動場地者
   來說,應致力尋找可以合作的單位,以符合便利、安全、舒適等條件為目標
()組織協調:為維護團體工作方案運作,充沛的資金是重要的關鍵因素,籌畫單位可以向
   政府部門或民間組織申請合作計畫,或費用補助,。
()物資連結:為了讓團體內容更為富,團體進行期間可能需要運用設施設備,讓參與成員
   可以藉由練習模擬來提升知能或技術,團體規劃者可發揮資源連結專長來取得。

一、團體開始階段可能呈現的動力現象:   ch6 p124- p125
()防衛性的互動反應:社會互動的刻板印象,其主要在免於社交的焦慮和不確定感。
()試探性的社交表現:探索是成員在此階段不斷反應的心態,直到找到最適當的位子。
()兩極情感的趨避反應:是一種趨避的心態,一方面成員希望在參加團體後,能夠獲得他
   人的接納與支持,又會擔心自己的表現和反應,是否會遭受他人的排擠和輕視。
()尋求背景相似同伴:為了消初入團體的孤寂感,並建立新的人際關係,成員會試圖去找
   尋和自己背景相似的成員,作為主要互動對象。

二、Tuckman將整個團體生命週期的發展分成四個階段:   ch6 p126
(1)形成階段(又稱定向階段):此階段是團體成立的開始,成員互不熟識,不熟悉感會給成員
  帶來不舒適和緊張的感覺。
(2)風暴階段(又稱衝突階段):想要達成團體目標,團體必須有所進展,然而成員就得表露深
  層的內在自我,真實傳達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甚至須改變自己開始時的角色。
(3)規範階段(又稱凝聚階段):經歷過了風暴期,成員開始學習聆聽、尊重別人的意見,從每
  個人不同的價值觀中,找到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平衡點。
(4)結束階段:最重要的目的是將所學內容應用到日常生活中,成員可將零星的經驗整合,檢
  視團體對自己的改變及影響,並藉由領導者的引導,讓成員思考有哪些尚未完成的目標。

三、團體開始階段成員的可能反應分點說明:   ch6 p129- p131
()害怕自我揭露:在團體初期領導者有二項重要的任務,即促進成員之間形成良好的溝通
   品質與人際關係發展,以創造出團體溝通的安全感與信任感。
()以表面行為尋找團體位置:經過初次的有限互動,成員逐漸注意他人興趣,來找尋位置。
()以團體規範引導成員投入:會對成員提出保密規範,要求共同保證與遵從。
()出現沉默或退化表現:有些團體成員會經驗到面對其他成員的焦慮,他們會試圖保持靜
   默或不願意參與團體,甚至出現退化表現。
()形塑的人際關係:有凝聚力的團體,成員之間確實會發展出具親密感關係,也是友誼關
   係的特徵,也讓成員對於團體有歸屬的感覺。
四、團體領導者的職責任務與下列要素有關:   ch6 p131- p134
()領導風格會影響團體氣氛:團體帶領者會透過領導風格影響團體氣氛,進而影響每位成
   員的團體經驗每位領導都有自己的風格,有些是自由開放取向或是偏向結構式風格。
()領導者的角色功能:團體開始階段領導者大多為團體的中心人物根據角色任務類型
   區分為,情感性功能與任務性功能。
()催化成員互動與表達:團體初期,領導者較需主動地引導與催化成員的互動與分享,及
   早打破陌生及不安全感,讓成員在傾聽與分享中增進情感的釋放與表達。
()處理團體僵局:如成員是非自願性參與者,對團體的認同度偏低,在團體活動開始時,
   會採取消極參與、抵制的手段,如果領導者沒有立即介入或澄清,進展會受到阻礙
()陳述團體內容:清楚明確的內容可以提高成員的信任感與目標性,預防不當的錯誤期待,
   但內容也需讓成員知道有彈性調整的機會。

五、領導者在帶領團體時,領導技術有三項核心原則:   ch6 p135
()此時此地原則:團體在討論時,焦點應放在成員所關心的議題,避免討論不相干的議題。
()互動原則:領導者職責在引發促進及鼓勵成員間的互動,歸納相似訊息,形成一致性。
()非指導性但積極參與原則:每個成員的投入程度必然有所差異,對於積極參與者,領導
   者要給予肯定性的回應,而對參與程度較為消極者,也要鼓勵他們參與團體活動。

六、團體開始階段帶領技術,可以掌握以下工作技巧:   ch6 p136- p137
()鼓舞激勵:使用同理的技巧,用溫暖關受的態度對得團體的成員。
()給予建言:儘量給予團體正向的建言或信念,避免互相攻繫不斷上演,領導者應將團體
   帶領至正向的發展之路。
()促成溝通:為了達到充分的團隊默契,良好的團隊溝通可以促成團隊成員相互瞭解,進
   而維持合作與同心協力的關係,因此有效的團隊溝通必須基於用心的傾聽。
()調和澄清:澄清不同觀念的因果關係,同時嘗試將這些觀念或建議整合起來,或是協調
   團體成員不同的意見,使團體能繼續進行。
()擔任守門人:要掌握好團體運作的時間規劃,儘可能在每次團體時間內,讓所有的成員
   都能發言,並分配每個人的發言時間,讓成員可以均享團體資源與機會。
()範訂標準:訂定與說明團體規範,讓成員可在安心與安全的團體場域中,改變或成長。
()檢測與定向:在團體進行過程中,領導者要保持敏銳的覺察能力,檢核團體現狀,成員
   表現與需求,彼此間的互動關係狀態隨時檢核是否依據團體的目標進行。
()消除緊張:有些成員會出現不適應緊張或衝突現象,領導者應努力減少成員的負向情
   緒,引導成員將注意力由不愉快感受轉移到愉快的事件上,以促成團體凝聚力的提升。
()摘要與回饋:可適時對於成員所表現結果陳述意見,做出要點摘述。

七、在每次團體聚會時期掌握以下的的實務運作技術要點:   ch6 p137- p138
()回應要即時性:團體中對成員的經驗分享具體、即時的回饋,可有效的提供自尊、參與
   感,有助成員建立信心,提升自我價值。
()調節成員機會:團體中若要拉回離題者或獨占發言者,帶領者可先約略摘要此成員分享
   的經驗,藉此將發言權轉給沉默者,注意使成員參與機會均等,可促進團體進行。
()掌控時間節奏:要掌握每次團體各階段之重要任務,例如前5分鐘是暖身,促進互動頻
   率並回顧前次主題第二階段5-10分鐘引入主題,協助成員聚焦中段20分鐘進入主題
   討論分享,最後10分鐘則是回饋及總結。
()關懷怯志成員:領導者應針對團體中表現低自尊之成員,可引導團體中其他成員給予正
   向回與支持優點轟炸,使低自尊者可立即接收而轉換心情,發現自己的優點。
()延展成員關係:引導成員可以適時將團體中,所建立起的良性互動關係,延伸至團體外。

一、團體內提供個別成員處遇服務需要考量因素:   ch7 p146- p148
()可不可以在團體協助處理個人的問題:
   這跟團體工作屬性有關,如果是有意和計畫團體成員參改變,團體中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
   焦點,可能團體花較多時間在個人身上。
()提供協助是否會帶來傷害性經驗:
   例如有一位成員提出希望協助他處理有關性幻想的焦慮,但有可能引起其他成員的焦慮,
   因此,團體工作者可在團體外與這位成員談這一件事。
()可以用多少時間在個人身上:
   如果團體成員關心的議題相似時,比較不會產生不耐煩,否則需考慮其他成員是否會感到
   無趣,不要用太久時間,除非成員有相似目標及問題。
()團體規模:
   要考量團體的大小,團體的規模影響團體能分配給每一位成員多少時間,也影響成員互動
   的重要因素,團體聚會時間大約是22.5小時之間較為恰當。

二、團體工作者可運用幫助個人改變之方式:   ch7 p150- p151
()提供增強:團體工作者可以運用奬賞方式,幫助成員達到他想要的行為例如,口頭稱
   肢體上碰一下手臂,或給一些可換有價值東西的物資。
()提供模範:團體工作者可以藉由提供成員一個模範,示範適當的行為表現,以幫助成員
   學習他們被期待的行為,例如成員情緒失控,工作者可以用溫和說話方式來作為示範。
()提供資訊:認知內容的增加,可以促使個人評價原來態度的認知基礎,以促使個人改變
   工作者可以透過資訊,以幫助成員修正阻礙他達到目標的態度。
()指派角色:在團體中團體工作者可運用其他工具來影響成員,單用一對一的溝通方式是
   不容易達到的角色有其應盡之權利義務和行為規則。
三、由團體來協助個別成員的改變,有以下幾種可以改變之面向:   ch7 p152- p158
()改變個人內在認知與態度:
 (1)增進自我覺知:個人接受外界資訊並非具有高度效率,反而受到個人內在的動機和習慣,
   呈現個人知覺具有選擇性和恆定性一般說來,個人的思考與認知主要與個人知覺外在刺
   激有關聯。
 (2)改變想法和信念:個人有時無法區別個人的想法感受跟行為之間的密切關聯性,團體
   可以藉由成員之間的回饋,讓成員區別感受與想法。 
 (3)改變成員情感的表達: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如何適當表達情感是影響關係建立和維持的
   重因素團體成員可以透過要求個別成員提供口語和非口語訊息給他人,以便  成員能夠
   幫助個人能意識到自己的情緒。
()修正成員不當的行為與期望: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許多人因為內在心理需求,無法對他
   人有適當期望,或表現不當行為而缺乏社會適應能力
()增強個人解決問題之能力:團體可以透過其他成員去理解個別成員所遭遇的問題,通常
   可以幫助個人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提供個人學習角色的行為:團體分享無法幫助個人學習新的行為,因為他人分享的過程
   中,個人的注意力不足,知覺和解釋他人所分享的內容,有可能會導致誤解。

一、團體有效運作因素的評估   Ch8 p166- p172
()團體結構:是團體動力靜態面的分析,可以瞭解當時的 發展的概況,而有助團體工作者
   掌握團體動力的未來發展,也是幫助團體工作者決定是否要對團體進行干預的資訊基礎。
 (1)溝通結構:是指團體中成員彼此傳達訊息的方向。團體成員進行討論時,其可以看出成
   員之間的熟悉度、彼此的興趣、對團體的參與程度,以及成員在團體中需要協助的課題。
 (2)人際親疏結構:團體工作者藉由觀察誰和誰在團體中互動次數較多、誰和誰一起到達和
   離開團體聚會,以及成員間相互關懷及情感的表達,看出團體中的人際關係與次 
 (3)權力結構:是指團體中誰具備影響他人行的一種能力。當團體中有不當的權力存在而影
   響團體正向互動時,團體工作者要去改變它。
 (4)角色結構:是指針對某些特定的功能或團體想達成的任務來定義個體的行為。除善用團
   體的正式角色之外,也必須要辦識團體成員的非正式角色,以及對團體過程所帶來的影響。
()價值與規範:其強烈影響個人行為表現和目標選擇,可提供成員對他人行為及反應能夠
   加以預期,也可指引到為達成目的所需要的團體互動。
()團體文化:是指成員們共同信仰應有的行為、思想和感覺。
()團體界限:是指誰在團之中或團體之外。
()團體氣氛:是指團體成員在團體中的情緒狀態,有快樂、興奮、精力充沛、憂鬱、冷淡,
   敵視或溫暖的種種情緒。
()團體過程:是指團體成員持續的溝通互動、操作,或者是一連串的改變。
二、改變團體運作情況的技巧   Ch8 p173- p175
()經由改變個人,以改變團體情況:
   團體工作者可以運用全力,安排誰在團體中擔任何種角色,並且給予訓練或是回饋、支
   ,使成員能有效影響團體情況,達到團體目的當個別的成員表現達成團體的任務或表
   現批判團體的功能時,成員就可以影響團體情況
()干預次級團體來修正團體情況:
   任何團體可能都不容易避免次團體的出現,次團體有時會催化整個團體的發展,但次團體
   成員們大都待能影響團體的進行方向,因此,次團體常是整個團體的一種破壞,會阻礙團
   體發展的過程。
()經由與整個團體互動來改變團體情況:
   團體工作者可以和整個團體互動,以協助團體成員共同努力改變團體情況,以利達成個人
   和團體之目標,協助成員檢視整個團體情況也可讓團體成員意識到目前團體存在的情況。
 (1)修正成員的行為表現:可利用增強或限制成員表達的方式,改變團體成員在團體參與過
   程中的行為例如,講話少的成員在團體中說話時給予奬賞,以便鼓勵成員表達。
 (2)選用任務和活動:團體工作者在使用活動時,可以不拘泥活動的形式,而以創造的方式
   修改活動,以配合當時的團體情境,,。
 (3)改變團體規範:要注意團體發展出來的規範可能有礙團體目標的達成,團體工作者要注
   意團體規範會影響團體成員的互動例如,成員覺得說話必須要大家都帶點東西到團體分
   享,有時團體認為要經過大多數人同意才是重要的,因此要不斷的去說服他人的接納。
 (4)改變團體氣氛:影響 成員的互動行為表現,也會影響團體對成員的吸引力,如果長期團
   體的氣氛是負面的,將使團體成員感到焦慮、緊張、悲傷,或對團體有壓力的感受,成員
   將會逃避團體的參與。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