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1日 星期二

101下 行政學 下 14-18章 空大  宜蘭中心  nicole整理



行政學 下10-15
(簡報作者:宜蘭中心 許道然主任)
因為檔案都是pdf & ppt簡報檔
無法一次作成網頁傳上網,
所以需要的同學再留言索取!

空大書香園地

14章至第18章重點整理

Q1.政府規模持續成長理論可歸納為那些因素?
答:政府規模持續成長是中外各國普遍現象,詮釋.理論可歸納為 : (1)價值轉變、(2)社會發展、(3)經濟混合、(4)政治過程、(5)科層習性等五類因素彼此互動,終使政府職能及規模易漲難縮.

Q2.請簡答經濟混合對政府成長的影響?
答:凱因斯主義
  經濟不景氣時期,政府要增加公共支出,以抵銷經濟衰退的影響。
  華格納法則
  經濟富裕→ 稅收增加→ 支出增加
  人口增加、都市化、依賴人口多→ 社會福利需求提高→ 支出增加
  工商投資增加→ 政府提供的資金增加→ 政府支出增加

Q3.請簡答價值轉變對政府成長的影響?
答:過去→ 政府是必要之惡、有限政府、警察國家
    現代→ 國家是積極美德、大有為政府、福利國家

Q4.請簡答價值轉變對政府成長的影響?
答:普樂現象→民眾要求政府增加支出,以提供各種給付或服務的貪婪心態
  利益團體施壓→ 要求政府有所為或有所不為
  政黨競爭→ 為求勝選,濫開支票
    政黨意識型態→左派與右派較勁

Q5.行政責任之內涵有那些?
答:史塔寧認為行政責任( administrative responsibility)內涵包括:(1)回應、(2)彈性、(3)勝任能力(職能)(4)正當程序、(5)課責、(6)廉潔等六項民眾對政府運作期盼的價值偏好.

Q6.行政人員的負責或課責議題,可細分為那二個構成問題?
答:一、行政人員向誰負責(To whom are administrators accountable) ?就民主政冶的最後答案言,當然是向人民負責,但在代議政府體制下,負責對象變得多元化:機關首長、行政首長、國會議員均是正式的對象,甚至社會(利益)團體和新聞媒體亦會成為課賦責任的機制.
    二、 行政人員負責什麼(For what are administrators accountable) ?學者羅森(Bernard Rosen, 1920~)認為至少有四項一般性要求,可為行政責任的負責內容: (1)不浪費不延緩地執行職務; (2)適當裁量; (3)因應環境研擬政策變遷; (4)增強民眾對政府管理的信心.(Rosen, 1989: 4)
Q7.民主政治取決於那二個機制?
答:a.政治權威來自於人民的主權
  b.政治權威所作的決策不能排擠或違背民眾的廣泛及一般利益。

Q8.何謂包默病症?
答:政府機關提供的公共產出幾為服務性質,多屬勞力密集行業,作業技術一般較私部門落後, 故生產力亦較低,但公務人力的薪給增加幅度並不低於私部門, 因而促使公共產出之相對價格上升,也造成了較高的政府支出.此一先天缺失因係經濟學者包默於1967年率先提出,後人遂以其姓稱之為「Baumol's Disease (Baumol, 1967), 此一公務人力特性中文稱為「包默病症」或取其義譯, 姑且稱為「勞魔惡疾」.

Q9.有關行政責任的確保途分析分為那二個構面?
答:吉伯特(Charles E. Gilbert, 1927~) 1959年在《政治期刊》(Journal of Politic)所發表的大作「行政責任分析架構(The Framework of Administrative Responsibility ),以二個構面:
(1)    正式/非正式及(2)內部/外部,構築四種達成行政責任的確保途徑,請見圖
                                     

內部
外部
正式
內部正式
確保途徑
外部正式
確保途徑
非式式
內部非正式
確保途徑
外部非正式
確保途徑

Q10.內、外部正式確保途徑及內、外部非正式確保途徑有那些?
答:內部正式確保途徑
  (1)行政控制:1.古典責任動線2.決策程序3.幕僚機關4.機關協調5.上級監督
(2)    調查委員會
(3)    大事、主計、政風之雙重隸屬監督機制
外部正式確保途徑
(1)議會控制(2)司法控制(3)行政監察員(4)選舉
內部非正式確保途徑
(1)公民參與(2)傳播媒體(3)資訊自由
外部非正式確保途徑
(1)代表性科層體制(2)專業倫理(3)弊端揭發



Q11.何謂弊揭發?
答:弊端揭發(whistle blowing原意吹口哨示警)是指公務員把機關的違法失職情事釋放消息讓外界知悉,並以媒體為常見的外露對象,其次為議會、檢調(政風)或上級機關,而做此行為的人稱作「弊端揭發人、揭弊者(whistle blower).

Q12.有關行政責任內涵與確保途徑的論述,林鍾沂教授(1954~)所主張的內容為何?
答:(1)政治責任
      1.政治行政彼此分立.
   2.政治不但設定政策目標,且排定目標優先順序,以資做為政策執行的依據.
   3.首要責任在於忠實執行政策,並以中立、客觀、效率、科學的方法為之.
   4.行政應該設計一套嚴明的職責規範與獎懲制度,使政策得到順從和考核,達到負責(  )的目的. (又稱科層責任)
   (2)個人責任
   (3)專業責任
     關於專業責任大力鼓吹和精闢闡述,學術界當以「新公共行政(New Public Admnistration)」與「黑堡宣言(Blacksburg Manifeslo)」兩件要事,最值珍貴與反省.依據學者巴頓(Rayburn Barton)的研究,「新公共行政」至今未絕的影響力, 主要來自於其對行政人員提倡完全不同於傳統行政學或主流行政學的社會改革性角色主張.這些角色計可歸納為五種: (Barton, 1980: 463-486)
1.    社會公平促進者( social equity advocate
2.    機關變遷催生者(change agent)
3.    代表性行政人( representative bureaucrat)
4.    倡議性行政h ( advocacy administrator )
5.    非單一性行政人( non-cosolidating bureaucrat

Q13.黑保宣言宣示那四項主張?
: 1.政人員應可成為具有自我意識的公共利益受託者(conscious trustees cf the public interest)
  2.行政組織基本上是具有專業能力來提供特定社會功能,以達成公共利益的制度性寶庫
   3.公共行政應可成為憲政秩序下政府治理渦程的正當參與者.
   4.公共行政的權威實繫於政府治理過程中能夠涵蓋不同的利益,藉以促進公共利益的實現.

Q14.阻撓責任政府之障礙因素為何?
答:(1)責任動線的衝突
兩難:對誰忠誠?弊端揭發vs.倫理良知。
府會的意見不一致:公務人員成夾心餅乾。
地方財政依賴上級補助,造成獨立自主和依從的兩難。
(2)責任內涵模糊不清
  各單位權責不清,各有其「議題網絡」 → 臉孔無法辨識的政府(faceless government)
社會問題須經很多單位協調處理 → 多手問題(many-hands problem)
(3)政府腐化
     
Q15.馬里尼的觀察對新公共行政的基本主張為何?
答:1.趨向入世相關的公共行政
  2.採取後實證主義的立場
  3.適應環境的動盪不安
  4.發展新的組織型式
  5.建立受益者導向的公共組織

Q16.傅德瑞克森(H. George Freder ickson )的觀察對新公共行政的基本主張為何?
答:1.公共行政的研究焦點,從機關管理轉移至宏觀的政策議題之上。
   2.除了經濟與效率之外,社會公正( social equity )應為政策的根據。
   3.倫理、誠信、和責任再度成為公共行政強調的重點。
   4.裁撤不需要或無效率的組織或計畫乃是公共行政責無旁貸的任務。
   5.變遷而非成長,已是更重要的議題。
   6.有效率的公共行政之意義,乃是由具備主動和參與精神的公民所界定。
   7.如何貫徹決策將被視為公共行政的重要議題。
   8.理性模式的正確性和嚴密層級節制之概念受到嚴厲的批判與挑戰。
   9.多元主義不應做為公共行政實務的準則。

Q17.新公共行政對傳統行政理論的反思為何?
答:一、質疑(素樸的)政治與行政分離論之觀點
    公共行政無法脫離政治的系絡,政治因素本就是公共行政的一環。
    公共行政應該扮演一個關懷社會公正與促成公共利益之實現等政治議題的積極角 色。 
    公共行政在政治衝突過程中,可扮演折衝協調角色發揮安定功能。
    公共官僚體制須具備政治回應的功能。
  二、反對管理主義未能分辨公、私部門的差異性
    公共行政的範圍並非僅侷限於政府組織的管理而已,其最主要的活動乃是治理。
    公共行政與企業管理在本質上的差異:
    共行政影響之範圍涉及全體民眾。企業行動僅影響特定人。
    公共行政人員握有特權,故需加以「課責」,及訴諸「個人責任」。
  三、批判工具主義的行政思維缺乏實質理性的反省
    公共行政人員不僅是實現政策的工具,更應具備反省政策目標的能力。
    公共行政不僅要追求手段的效率性,更應以實現實質理性(即公共利益)為終極目  標。
  四、不滿非人化論與原子論的人性觀
    非人化人性觀:
         指組織目標凌駕個體需求之上,忽略個人在組織中的地位以及自主性。
     行政人員在組織當中猶如機器的附件,受制於外在環境,而缺乏創造力。
    原子論人性觀:
     認為個體與社會互動無關,導致缺乏社群意識。
    公共行政只是一些交易、權力、和法律過程,無關倫理道德,致使公共性喪失殆盡。
    規範與制度被物化,甚至成為掌權者的宰制工具。
   五、挑戰實證主義的行政論述
    公共行政的實證主義
       方法論的一元論: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可以全盤地適用於公共行政之研究。
       致力追求全稱法則:追求管理行政組織的通則。
        排拒價值判斷與規範性陳述:否定價值在知識中的地位。即使有價值方面的堅持,也是工具理性的價值,即可量化的效率。
       新公共行政強調行政研究應採後實證主義的立場 ,亦即行政的研究應包容各種方法,並正視人和社會在本質上與物和自然有極大的不同。

Q18.黑堡宣言與新公共行政的關係為何?
答:(1)黑堡宣言在理念上與新公共行政志同道合
  (2)黑堡宣言以制度為根基的論述彌補新公共行政之不足

Q19.請說明黑保宣言對公共行政的界定。
答:(1)我們應該將公共行政視為一種制度,而不應局限於官僚體制的組織形式.
    (2)公共對話(public dialogue)的範圍和內涵應該有所變革,其一方面應重視擴
    (3)我們不應該將「好的政府乙與「好的管理」兩個概念一分為二.當代的公共行政一廂情願地致力於科學化,而試圖將「好的政府」與「好的管理」區分開來.
    (4)我們必須將焦點從質疑「政府」在公共對話中的性質和角色,轉移至質疑!「公共行政」在其中是否已經扮演了其應扮演的性質和角色.易言之,從質疑公共行政是否應該扮演重要的角色,轉變成為思考公共行政應該扮演何種的角色.

Q20.公共治理與企業管理的差異。
答:公共行政不僅是純粹的管理,因為它是在「政治系絡」之中,進行「公共」事務的管理。之所以與企業管理有差異,其原因如下:
  1.公共行政包含管理和政治雙重面向。
  2.公共行政是唯一能正當運用強制力,以促成社會目的(獎懲、分配與重分配、管制)的一種制度。
  3.公共行政是處於政治系絡之中的一種治理,因此公共行政人員(須認知到):
      (1)不必汲汲於市場和利潤,但須為管轄權、治理正當性以及各種資源在政治和政府的 運作過程中奮鬥。
     (2)互動對象(消費者、公民、利益團體)對公共行政有不同的認知與期望。
     (3)所需技能、關注焦點及任務特質均與私部門經理人不同。
   (4)行政人員的角色之所以特殊和重要,是因為他們擁有「對公共利益進行最廣泛的理解」以及「捍衛合乎憲政原理的治理過程」的能力。

Q21.公共行政何以是「第四部門」?
答:三權分立指行政、立法、司法。但黑堡學者以「行政首長」(chief executive)取代「行政權 」而「公共行政」則是一種制度,獨立於三權之外,非憲法中的行政部門。
    公共行政人員可以在紛爭的各造(指行政首長、國會、法院)之間扮演折衝的角色成為一個超然於三權之外的第四部門(或第四權)。
   公共行政之所以可以扮演折衝角色,是因為:憲法授與公共行政模糊的彈性和裁量權,使之能夠維繫憲政程序避免憲政僵局對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損失。
民意不僅存在於民選的職位之中,公共行政的角色並不亞於立法機關或是行政首長(總統及其他民選首長)。公共行政和行政  、立法、司法等三權都是治理過程的共同參與者,均享有平等的地位。

Q22.對公共行政人員之專業主義的看法。
答:1.公共行政人員是宣誓效忠憲法的一群官員 ,其專業主義見諸於公共行政人員就職時的誓詞中。因此如需行使裁量權時,必須以憲政價值為依歸。
2.對於公共行政人員而言,以專業的態度行事就是運用專業能力達成捍衛憲政的目的。
3.身為受託人,公共行政人員必須掙脫政治壓力的羈絆。而以追求公共利益為職志、維繫 民主的治理過程、恪遵法治以及有限政府的憲政傳統。
4.公共行政人員的職責在於,藉由激發公共利益的理性論辯以及促進公民涉入治理過程的機會,致力將深謀遠慮之少數轉變為多數。
5.公共行政人員必須採取負責任的作為,回應憲法和法律秩序,即維護憲政秩序和民主治理。公共行政人員必須在憲政秩序中扮演平衡機制,運用法定權力與專業能力,提供參與者(總統、國會、法院或利益團體)所要求的協助。
6.過度注重公共行政人員的專業技能,忽視前述之使命,導致公共行政應具備的願景流失。並且落入科學與技術的泥淖,使公共行政人員矮化成為專業團體或利益團體之一。
7.扮演教育者,提供詳實的政策資訊,以及告知民眾政策選擇的風險與代價。
8.公共行政人員應該致力於:躬身實踐(praxis),即批判性的意識行動或目標的追求。自我反思,即對於自己所採取的行動予以深思熟慮和批判性的評估,俾從經驗中學習。 

Q23.黑堡宣言對公共行政理念的啟發為何?
答:1.重建公共行政在治理過程中的正當地位
    2.正視治理當中政治與行政二者的複雜關係
    3.重新界定專業主義以詮釋公共行政人員的角色內涵
    4.以制度為根基所建構的行政論述兼顧7規範性與實用性
    5.理想一過程取向的公共利益界定途徑兼顧了集體與個體

Q24.新公共管理及其政府再造實務的背景因素為何?
答:一、市場取向的論述對政府的觀念從大有為轉向小而美
  二、政府再造運動試圖使公共管理擺脫傳統官僚體制的桎梏
   (1)對於傳統行政理論所採行之政治控制行政的模式有所質疑
   (2)不滿官僚體制的組織設計不符民主的要求與缺乏效率



Q25.新公共管理的核心觀念為何?
答:1顧客導向2.公共組織內部市場化3.企業型政府

Q26.政府再造的重要作為為何?
答:1.全面品質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2.標竿學習( Benchmarki ng)
  3.流程再造( Process Eng ineeri ng )
  4.以績效為基礎的組織(Performance-based Organizatlon)
    5.民營化(Privatization)

Q27.有關奧斯本及蓋伯樂的觀察為何?
答:

Q28民營化為何?可分類為那些?
答:民營化意指將公共服務移轉由民間提供或將公營事業之所有權或經營權移轉給拒民間的過程.
    1.撤資
    2委託
    3.替代 (1)功能不足之替代 (2)退離之替代

Q29.請簡答行政革新的理由?
答:1.因應國內外環境急速變遷
  2.提升政府績效以及滿足人民期望
  3.有效實踐現代政府的角合
     (1)回應性( responsiveness)(2)代表性(representation)(3)責任性(responsibility).
     (4)可靠性(reliability)(5)務實性(realism) -
  4.改善國家的國際形象以及提升國家競爭力
Q30.公共組織革新遭遇阻力的各種原因為何?
答:1.因革新威脅傳統規範與價值的改變
  2.因革新由外界壓力所造成
  3.因革新威脅群體關係的改變
  4.因革新威脅個人經濟利益
  5.因革新導致工作技術與方法改變
  6.因革新威脅既有權力結構的改變
  7.因革新產生不方便感覺
  8.因革新所需資源難以充分配合
  9.因革新目的、內涵及作法遭致誤解

Q31.行政革新有那些作法?
答:1.革新行政設備
    2.革新行政制度
    3.革新行政運作
    4.革新行政觀念
    5.革新行政研究

 Q32.傳統治理模式的內涵為何?
答:1.政治與行政分離論
     公共行政與政治本質上有所差異
     公共行政是政策執行的工具
     行政人員應該扮演管理者的角色
     行政人員對政治老闆效忠就是尊重民意的表現
    2.公共組織以官僚體制(bureaucracy)為基本形式
     以合法權威為基礎
     組織結構強調縱向分化的層級節制
     非人情化(對事不對人impersonalized)的成員關係
     工作的永業化
     升遷根據年資與績效
    3.致力追求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公共管理法則
    
 Q33.治理轉型的背景因素為何?
答:1.釋放官僚桎梏以更大彈性提升政府績效的觀念興起
  2.市場或參與的治理模式受到大力提倡
  3.公共組織的持久性與穩定性日漸改變



Q34.治理轉型模式為何?
答:市場模式( Market Model )
  參與模式(Participatory Model )
  彈性模式( Flexible Model )
  鬆綁模式( Deregulating Model

Q35.簡述全球化 ( globalization ) 的意義。
答:全球化意指一種「過程」:國家疆界的嚴格界線逐漸模糊,導致濟體、文化、科技乃至於政治漸次跨越大陸與國界的藩籬,走向整合或融合,而此種整合或融合產生複雜的相互依存關係。

Q36.全球化 ( 全球主義 ) 的特徵有那些?
答:第一、全球主義指涉網絡的複雜連結 ( 多重的關係)而非單一的連結。
  第二、一個關係網絡之所以被視為是全球性的,其在空間距離上必須是洲際性的
     ( multicontinental ) 連結,而不能僅是區域性的網絡關係。
  第三、全球主義並不意味著全面性 ( universality ),也就是其並非意指包含地球上全部的 國家或所有的區域。

Q37.4. 全球化 ( 全球主義 ) 有那些面向?
答:第一、經濟:
        意謂財貨、服務、以及資本遠距離與洲際性的流通。
    第二、軍事:
        意謂遠距離與洲際性的軍事網絡,在其中的關係可能是合作的同盟也可能是威脅性的相互抗衡,例如冷戰時期美、蘇為首兩大陣營的恐怖平衡。
    第三、環境:
        意謂環境當中各種物質遠距離與洲際性的傳輸,例如禽流感、口蹄疫、狂牛症、或是非典型肺炎 ( SARS ) 等疾病的蔓延。
    第四、社會和文化:
        括理念、資訊、意象、以及人物的遠距離與洲際性的傳佈、交流和知曉,例如電影明星知名度遍佈全球,或是某種知識和宗教在全世界擴散。
 
Q38.全球治理常見的作為有那些?
答:第一、對於涉及主權層次的限制,採取彈性的作法,避免對國際性的合作造成阻力,或 
          是形成爭端。例如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國對於關稅的看法,已經擺脫傳統主權神聖不可 侵犯的觀點,採取一種協商互惠的作法。
    第二、政府透過代理人從事全球治理相關事務,例如國際航線航權的談判,就是經常由於跨國航空公司出面進行,政府僅居於幕後。
  第三、增訂或修改法律以達成有效的治理。例如制訂規範網際網路的相關法律。
    



Q39.全球治理的事務與組織層級為何?
答:
    

Q40.資訊化系絡下的E治理
答:E治理(e-governance)的意義,所謂E治理乃是意指應用當代資訊科技所施行,目的在於提升政府的績效,此一治理途徑應用的範圍遍及公共組織內部與外部的各種作為,見諸於各種層級政府(中央與地方)與專業部門.

Q41.E治理的背景因素一資訊化的系絡為何?
答:1.資訊社會的形成
    2.知識經濟時代來臨
    3.全球化帝釆無國界的資訊交流

Q42.E治理的有那些面向,其工具有何功能?
(1)E民主(e-democracy)
    E服務供給( e-sewlce provision)
    E管理( e-management )
  (2)獲致相互理解( generating understanding
   蒐集資料( collecting data)
   組織與分析資料( organizing and analyzing data )
   幫助溝通( supporting communication
   模擬決策的可能結果並據以提出建議(modeling decisions and advisrng  on possible consequences )




Q43.何謂誇域治理?有那些特質?
答:1.所謂跨域治理意指跨越轄區、跨越機關組織藩籬的整合性治理。
    2.跨域治理蘊含系統思維的理念
      跨域治理具宏觀和微觀二種層次之意涵
      跨域治理的參與者間具相依性
    
Q44.有關請列表行政學發展典範示意圖。答:





  
  

Q45.政治層面的意涵為何?
答:威爾遜的「行政政治二分理論」是行政學發展的第一個典範。就回顧觀點言,二分理論應說是個方便性傳說或是行政神話,是行政改革增進中立才能、脫離政治辯證達成自我認同、衍為值得研究之獨立學科的理則基石,對行政學的發展功不可沒。

  行政學的政治內涵時至今日,轉向科層體制與民主政治二者之間的互動探討,前者的實現公共利益與後者的確保政治領導就是具體而微的新興議題。黑堡宣言的主張與期盼,除著重行政的專業,另亦呼籲憲政治理過程的正當性參與者,正是政治層面的意涵。

Q46.行政學的管理層面的意涵為何?
答:管理層面的意涵正是行政學一百多年來的論述主幹。國內資深前輩 雷飛龍 教授對此生動地形容說:「行政學由傳統時期、歷經人群關係的修正時期、到系統權變時期的整體發展,呈現出一種由『樂觀到悲觀』的『理論退卻』現象」。
   威爾遜樂觀自信,乃認為政府管理乃是一種技術。
    韋伯認為任何國家都要執行法律,便都要有科層體制,其行政系統便都要科層體制化,那是國家進步的必然特徵。
    泰勒的時間動作研究(動時研究)。
    費堯、古立克之行政管理學派。
  人群關係擴及組織成員的社會及心理系統及非正式組織系統與權變的相繼加入,定位於工具性理論,探求特定情境的管理知識。
  新公共管理 (NPM) 的全新樂觀,講求成果、運作環境市場化、減縮政府職能。



Q47.行政學倫理層面的意涵 為何?
答:1.新公共行政 (NPA) 的社會公道和正義。
  2.黑堡宣言企圖打破民選高於一切的迷思,主張行政部門是憲政治理的正當參與者,常任文官有其規範性角色 ( 行憲護憲、人民受託者、賢明少數、平衡輪、分析者及教育者 )
    批判理論:
      (一)傳統理論之技術旨趣導引下,政策的作
         成與執行不被認為是種經由溝通與對談
         所達成的共識性行動,於是公共行政和
         民眾產生了嚴重的分隔與疏離,並使得
         自由民主社會中,公民精神的自主性與
         責任感無法落實體現!
     (二)公共行政所處理的是有意志與有意識的
        人類活動,是有意義的社會實務 (social
        practices) ,因此貴在經由彼此的意義溝
        通,以建立共識性的典則,達成共赴事
        功的目的,並實現人類尊嚴、自由、正
         義的價值。
    (三)行政學應結合管理與政治的傳統智慧,
        並在倫理旗幟的引導下,成為「做好公
        共所決定之社會價值的變遷管理」。

Q48.民主行政的特色與作法
答:1.行使公權力的政府官員與民眾同胞一樣,都可能會腐化。
    2.憲政結構會分配社群的決策能力,而憲法亦規定了民眾與政府職位的權力範圍,使個人  的能力都要受他人的限制.
    3.政治權威是行善的必要條件,但除非有所分化並彼此制衡,否則會被用來營謀私利損及他人.
    4.公共財貨與服務的提供有賴於不同決策者所採取的決策行動,而其政治可行取決於基本決策結構有充分時間的良好決策過程.故而公共行政是政治的範圍之中.
    5.各種不同的組織結構均能用來提供不同的公共財貨與服務,並可經由多種方式的組織安排,例如:交換互惠、契約履行、競爭敵對、衝突裁決、層級命令等等,來達成組織協調.
    6.訓練有素的專業公務員在完整的層級秩序下向單一權力核心負責,會降低規龐大的行政系統對民眾許許多多公共財貨與服務不同偏好的反應能力,同時也會!低行政系統對不同環境條件的適應能力.
    7. 就時間、精力,與資源之耗用所計算的最低成本而言,對單一權力核心負責的完整層級組織,並不能使效率極大化.
    8. 多元決一相互制衡的權威分散,以及多元重疊之不同規模管轄權的發展, 侍一個能夠在快速變遷環境中提升人類福祉的稔疋政治秩序所必備的條件.

Q49.全鍾燮(Jong 5. Jun)所提的民主行政應具備那些特色?
答:1.公共利益的表達( representation of public interest)
    2.代表性(epresentativeness )
    3.開放性(openness)
    4.超越派閥黨團(beyond syndication)
    5.嚴防專業主義(professionalism)對民主原則的傷害
    6.參與( padcipation)

Q50.華韋克(Donald P. Warwick, 1934~1997)認為民主行政落實到行政裁量上,健全的民主行政應考量那些倫理原則?
1.公共取向(public orientation
  2.反省性選擇(reAective choice
  3.真誠(veracity)
  4.程序的尊重(procedural respect )
  5.手段的限制(restraint on means )

Q51.推動民主行政的行動綱領: 學者戈登(George J. Gordon)提出那六項工作?
答:1.公民參與(citizen participation).
    2.科層代表性(bureaucratic representativeness)或代表性科層體制(representativt
     bureaucracy )
    3.科層回應力(bureaucratic responsiveness).
    4.科層責任(bureaucratic accountability).
    5.倫理道德(ethics and morality).
    6.行政效能(administrative effectiveness).

Q52.行政學的發展方向為何?
答:1.彈性行政學的追求
    2.開拓與擴大行政學的領域
    3.外部協調的需要
    4.配合科學技術的發展,謀求有效的適應
    5.建立「民主人文的行政系統(democrati c-human isti c systems )
    6.促進「創造革新人才的興起(rise of i nnovati ve-creat ive man )
    7.確定行政績效的新標準與新觀念
    8.公共管理及管理人員地位的提高
    9.行政通才的培養
    10.行政理論與實務的結合



Q53.吳定教授指出,行政學本土化的努力方向應包括那六項工作?
答:1.任何行政組織管理的理論、技術、觀念,不論出自何處,均應在接受之前, 先透過我國的環境系絡予以檢視過濾,合則留,不合則棄.
    2.凡檢視後認為有實用或參考價值的理論、技術、原則、觀念等,均應將其「本國化」不只是遣詞用字要本國化,而且其概念、內涵、實施方法等,也要本國化.
    3.透過集體努力的方式,有計畫、有系統的整理分析我國古代有關行政運作的思想、技術、制度、看法等,以供發展我國獨特的行政理論參考.
    4.學術界與實務界應充分合作,深入研究我國目前的實際行政運作情況及行政問題,並系統的編成「個案集」以供學者及實務人員進一步探討,俾助我國行政發展之依據.
    5. 除繼續吸收美國行政學知識外,亦應注意吸收日本及歐洲國家的行政學研究成果.並以比較分析觀點,將我國的行政制度及運作背景,與歐美日國家互相比較,尋出其異同點,並解釋其異同之因,做為行政制度或技術移轉之參考.

    6.根據我國目前社會、政治、行政價值觀念及政經文化社會等條件,建立自己的行政理論,涵括規範性理論及經驗性理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