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3日 星期一

97下生命教育 期末重點 NADIA & 蜘蛛同學整理 2009-06-14




空大書香園地

順利的話,這將是我拿到畢業證書前最後一次期末考~大家也要加油喔

第四章 第三節~
◎文化的基本意涵 P154
人必須先滿足其機體的全部需求,必需保護自己並組織起來對付外敵和危險,人類所有的基本難題都要由個體通過器物、通過組合成合作群體、通過發展知識、價值和道德意識來求得解決。這個融冶了個體與群體的生命價值觀、生存理念與生活方式的有機整體,而具體呈現的就是所謂的「文化」
西方對文化一詞的解釋,隨著時代與問題變遷而有所變化,「文化」的原意為培養自然的成長,指一種人類的訓練過程;後來卻變成本身自成一事,包含了四個意思1.心靈的一種普遍狀態或習慣2.整個社會裏知智識發展的普遍狀態3.藝術的普遍方式4.物質、智識與精神構成的整個生活方式
文化至少包含四方面1.物質方面2.精神方面3.語言4.社會組織
「文化」主要是指:一個民族的全部生活方式,而其中的個體主要從他處的群體中被「教導與學習」到各種思維、感覺與信仰方式,以及獲得一套對問情境、解決問題、適應環境的標準化、規範化的調節技能等等,而逐漸形成群體的概念認知和模式與價值理念系統,並在與人事物互動、調適的過程中互融滲而成的、不斷動態調整的複雜團體

◎社會制度包括四大類型 P156
1.經濟與政府的體制、家庭制度
2.審美、智力表現與娛樂的制度
3.宗教與種種信仰
4.行事的制度

◎規範的意義 P157
規範:一種可以讓大家共同信守與遵循,用以批評、判斷自己、他人的行為、思想、語言的評價標準。規範應該是由文化社會中的各分子參與各種實際生活經驗的操作、驗證,而在彼此協調衝突的過程中不斷調整,尋求最合適的對待方式,再透過理性批判、修正,並加諸理想的設計等程序,最後形成一種普遍為大家樂意遵守的「規定」:
1.勸說他人或期待他人應該去遵行
2.以命令他人必須去遵守
3.克制自己或禁止他人不可以違反那些維持群體正義的規定

◎價值 P158
一般將價值分為兩類
1.本質價值:內在於事物本身的性質之中,事物的存在即是有價值的
2.工具價值:運用它即可獲得我們所需要的價值,如用金錢換取食物

◎正義的概念 P159
正義:即是我們對於公平、正義和善的理念,人類依據理想的信念,建立了需要、應得、平等三種正義原則,指導人們遵循公平的原則和程序,既約束自己也約束他人從事理想性的價值交換

◎權利、義務與責任的概念意涵 P161
權利:並非指權力和利益,而是一種正當、合理、合法、合乎道德的某物。世界人權宣言強調
1.人人生而自由,再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
2.人人有資格享有本宣言中所記載的一切權利和自由,不分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身分等任何區別。所有的權利,其終極目標是以保護人類的生存權利為基礎
義務:室內再於人類的道德良心或良善意志對道德法則的普遍性依賴,義務通常指一個群體中的成員普遍相信與承認。此外,法律所要求的行為和不行為的一種規定與命令,這種法律規定的權利、命令的實質義務
責任:是出於尊重道德法則而必然的、應該的、不得不去做的事,當一個人在社會中擁有一種身分,則因他的身分、位置而具有一些應該去歸屬、指派給自己或他人的要求、任務或者義務,必須去做火者不得去做;這種歸屬某種身分、位置的要求、任務即成為擁有該身分因該去完成實踐的責任

◎社會教育任務 P170
社會教育法中明定社會教育以實施全民教育及終身教育為宗旨,而社會教育任務包含
1.發揚民族精神及國民道德
2.推行文化建設及心理建設
3.訓練公民自治及四權行使
4.普及科技智能即國防常識
5.培養禮樂風尚及藝術興趣
6.保護歷史文物及名勝古蹟
7.輔導家庭教育及親子教育
8.加強國語教育,增進語文能力
9.提高生活智能,實施技藝訓練
10.推廣法令知識,培養守法習慣
11.輔助社團活動,改善社會風氣
12.推廣體育活動,養成衛生習慣
13.改進通俗讀物,推行休閒活動
14.改善人際關係,促進社會和諧

◎儒家所提倡的「禮樂」主張 P170
1.社會教育是全民的、終身的教育
2.社會教育是全方位的,包含人生命中所有物質經濟、精神心靈、政治社會的各個層面

◎傳統儒家認為禮樂制度設計的目的是什麼 P170
()由自我教養出發的生命禮俗語生命教育,儒家的看法有幾個重點
1.由自我教養出發
2.誠身主敬
3.闡明禮義
()生命禮俗-生命過程中的倫理敦化:人生存在必經的種大關鍵,出生、成長、結婚、任事、死亡,我們社會中最重要的生命禮俗所寄寓的倫理價值意義
1.出生禮-尊重生命、別男女的開始
2.冠禮(成年禮)-人責任與義務的傳承
3.喪禮與祭禮的意義-功德崇尚的信仰價值:傳統文化中對喪禮的意義
(1)喪制展現人道
(2)喪禮節哀順變、復歸正道
(3)祭禮返本報始的道德意義
(4)祭禮中的功德崇拜

◎生命倫理主要的特徵 P178
1.科技規範成為主導倫理的規範
2.追求個人慾望的滿足成為主流信念
3.現實與功利取代了理想的追求
4.快速變遷的不穩定引起道德意義的焦慮

◎從批判傳統中重建生命的倫理價值與規範 P181
傳統儒家思想有五種頗復現代意義,值得我們再建構當代人類生命價值規範時參考
1.以人為本,因時損益的倫理觀點
2.脩身-生命倫理知識的建構基礎
3.對治慾望的義利之辨
4.家庭倫理的重建
5.從國家走向大同世界的道德文化理想


第五章 生命科學與養生保健
◎ 生命是什麼?從生命物質、生命過程、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加以了解 P191
生命:是一個具有與環境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生長繁殖、遺傳變異和對刺激作出反應的物質系統
生命物質:蛋白質是組成生物細胞的基本材料,蛋白質和核酸是生命的物質基礎,生命活動是蛋白質和核酸運動的體現
生命過程:新陳代謝和自我複製是兩種最基本的生命過程,只有通過新陳代謝,才能維持生命活動,維持生命體的生存

生命現象:隨著生命體結構與功能的進化和改善,出現了複雜的生命現象
1.對環境條件的變化能夠產生相應的壓力反應
2.細胞和生物個體都有從小到大的生長過程
3.從受精卵開始,漸漸發育成具有不同結構與功能的組織、器官和個體
4.具有遺傳性5.再遺傳過程中,又會發生突變,因而使生物得以進化
生命活動: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新陳代謝是生命活動的主要特徵,構成新陳代謝的所有化學變化,都是在%238;的催化下進行

◎什麼化學進化論?有哪四階段? P196
化學進化論:主張從物質的運動變化規律來研究生命的起源,認為原始地球的條件下,無機物可以轉變為有機物,有機物可以發展微生物大分子和多分子體系,直到最後出現原始的生命體。可分為四階段
1.從無稽小分子物質生成有機小分子物質
2.從有機小分子物質形成生物大分子物質
3.多分子體系的形成
4.由多分子體系進化為原始生命

◎蛋白質和核酸的形成,對生命現象具有非常重要作用,陸相起源學派和海相起源學派的不同看法為何
陸相起源學派:認為原始海洋中的氨基酸,可能被沖到火山附近的熱地區,通過蒸發、乾燥和縮合等過程而形成類蛋白,類蛋白如果回到海洋,就可能進一步反應
海相起源學派:認為在原始海洋中氨基酸和核!527;酸等小分子有機物,可以被吸附於粘土、蒙脫土一類物質的表面,而且在縮合劑存在時,可以發生縮合反應生成多肽
兩學派的觀點都是主張蛋白質和核酸示通過化學反應形成的,化學反應需要有相對的催化劑,科學實驗證明,蒙脫土具有廣效的催化作用

◎何謂團聚體模型和微球體和微球體模型 P198
團聚體模型:將多肽、核酸和多糖等放在合適的溶液中,它們能夠自動濃縮聚集成為分散的形狀小滴,這種球狀的小滴稱為「團聚體」
微球體模型:微球體是蛋白分子與水或鹽溶液相互作用後,通過自組織形成一種相當穩定的結構,這些微球體可以吸收外界更多的生物多聚體分子,使微球體上產生出芽,甚至形成新的微球體

◎生命起源的兩大關鍵,生物膜如何產生和遺傳器如何起源 P199
1.生物膜的產生:只有界膜變成生物膜,多分子體系才有可能成為原始細胞,一般認為,脂質體可能是原始生物膜的模型,原始海洋中一定有磷脂形成,有了磷脂就形成脂質體,經過長期演變就可能發展為原始的生物膜
2.遺傳器的起源:在現存的細胞中,RNA位於遺傳表現系統的中心位置,最有可能在原始細胞中成為最早的遺傳物質,既能自我複製,又能指導蛋白質的形成。

◎細胞起源有哪三大階段 P201
1.非細胞形態的原始生命:原始生命是自我催化的,原始生命起先是非細胞形態的
2.原始細胞的進化:原始基因組+膜系統作為原始細胞的模式
3.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出現:地球上最早出現的生物,應該是最簡單的單細胞原核生物,從結構上看,真核細胞要比原核細胞複雜的多

◎內共生學 P202
真核細胞的直接祖先是一種巨大且具有吞噬能力的單細胞生物,它們靠吞噬糖類並將分解,好獲得生存所需的能量;粒腺體的祖先,則是一種需要氧氣的細菌,在生命的演化過程中,真核細胞的祖先先吞噬了這種氧細菌,並建立了內共生的關係

◎生命科學結合物理學,如何展現科學新風貌 P207
20世紀是物理學主導科學法展的世紀,物理的進展帶動了人類文明的像前奔馳,生命科學為物理學啟示了能量守恆定律,物理學則向生命學提供了各種研究手段,而把生命過程和生命物質作為真正的物理對象加以研究時,理論物理的思維方法和數學工具在生命科學研究中才會發揮出更大的作用。這二門科學進一步的結合,必將兩門科學本身乃至整個自然科學的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嶄新局面。

◎何以生命科學、生物醫學,為21世紀帶頭科學 P208
19世紀中葉細胞論、進化論和經典遺傳學的創立,為生命科學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世紀上半葉基因論的創立和DNA功能的確定,許多國家不惜代價,集中人才在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領域廣泛展開研究,使使生命科學發展成為研究和應用最為廣泛的科學領域,逐漸成為21世紀的帶頭科學

◎何謂人類基因組計畫和後基因組時代 P209
人類基因組計畫:人類基因組是人體內遺傳訊息的集合,是體內細胞全部DNA分子的總合,從整體角度來解析人體基因組的全部遺傳訊息,從一個全心的角度來探討人體的結構、功能、生長、發育、遺傳、進化,以及健康與疾病等問題。
美國國家衛生所研究院和能源部在生命科學領域最宏大的研究計畫-人類基因組計畫,完成人類基因組全順序的測定,即確定人類基因組中的每個基因在染色體DNA上的位置,進而測出組成每個基因的核!527;酸的排列順序
後基因組時代:人類基因組中的很多基因和疾病有關,人類基因組計畫的完成,雖然使我們知道基因的結構圖譜,可以確定疾病在染色體上的位置,以及它們的序烈特徵,因而有效治療這些疾病。

但是我們卻不知道它們是如何發揮功能的?而有的組織中只有幾十或幾百個基因表現;同一組織中在不同的發育和生長階段,表現的基因種類和數量也不同。因此,獲得基因表現功能譜,將是後基因組時代的工作核心

◎神經-免疫-內分泌網路的重要調節為何 P208212
遺傳因素主要體現在基因結構與表達功能上;機體機能狀態,主要指代謝過程和神經、免疫、內分泌三大調節系統。
神經系統活動的基礎單位是神經元,神經元之間有突觸,負責傳遞訊的聯繫,在腦的高級功能中,學習和記憶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大腦半球兩側顳葉內表面的結構-海馬和杏仁體是記憶過程的關鍵結構
免疫學自誕生以來,以其強大的生命力,突飛猛進的發展,實質上它是神經科學與免疫學的交叉科學。免疫系統可通過血液和淋巴與全身溝通,激活免疫細胞,轉導訊號,最終產生刺激或抑制的免疫反應。免疫系統也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影響和調節神經系統及內分泌系統。

◎何以中西醫整合療法是防癌新趨勢 P215
化療藥物殺滅腫瘤細胞是遵循一級動力學的規律,是按比例殺死腫瘤細胞,而不是按照絕對數殺死腫瘤細胞。21世紀防癌抗癌,要強化中西醫整合的水準,提升病換免疫力。如抗癌中藥的治療,可用於不能手術、放療、化療的晚期病患。抗癌中藥治療,可以改善癌病症狀,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改善某些器官的功能障礙。
在手術前常用中藥來改善體質,改善某些臟器的功能失常,以利手術進行;手術後的中藥治療,常以提高遠期療效為目的。在放療的過程中,中藥的應用可以減輕放射的不良反應,使患者能堅持療程。放射後的中長期中藥服用則可提高生存率,所以中藥與化療物同用,可以減輕化療的不良反應。

◎衰老基因與長壽基因 P216
衰老學說主要有幾方面
1.自由基破壞說
2.大分子交叉聯合說
3.DNA及染色體改變說
4.蛋白質合成的準確性和質量下降說
5.DNA修復性能下降說
6.免疫異常說
7.細胞分裂存在極限說,其中最重視的是自由基學說,未來最具突破性的應該是基因學說
衰老基因:衰老過程存在著遺傳程序的控制,衰老基因的丟失或失活,可引起細胞永生化
長壽基因:長壽現象與遺傳因子有關,長壽基因的突變,可使物種壽命縮短
基因確實可以影響生物的衰老及壽限,衰老並非由單一基因決定,目前已看到抗氧化%238;類基因轉移,而使轉基因動物延長壽命的報告。轉基因株不僅平均壽命延長1/3,最高壽限亦有所延長,衰老過程中DNA與蛋白質的氧化損傷現象減輕

◎非特異性免疫(先天免疫) P218
先天免疫是與生據來人人都有的免疫,不需要事先接觸感染因子,可以遺傳給子代,作用廣泛,初次接觸即可發揮效應。先天性免疫機制,並不隨著對抗體微生物的反覆感染而得以提高

◎特異性免疫(獲得性免疫) P218
人體與所是別的抗原物質相互作用,發生免疫反映而建立和獲得加強的免疫力,其特點是後天獲得,具有針對性和免疫記憶性,當第二次接觸到相同抗原時,能迅速發生強烈免疫反應,但不能穩定遺傳,且個體差異顯著。獲得性免疫可分為兩大類1.體液免疫:由B細胞介導的免疫
2.細胞免疫:由T細胞介導的免疫、獲得性免疫具有抗原特異性、依靠接踵疫苗獲得特異性免疫

◎免疫系統三大基本功能 P221
1.免疫防禦
2.免疫自穩
3.免疫監視

◎情緒如何影響免疫 P222
社會因素刺激,可以引起機體的情緒反應,如焦慮、抑鬱、驚恐或害怕等。強烈的情緒反應,可以影響免疫系統功能,親人死亡所引起的心理壓力反應較為強烈,親人死亡引起強烈悲傷、抑鬱等情緒反應,能導致某些細胞免疫功能降低,親人死亡所引起的心理免疫反應,與親人死亡時間和親屬關係有關

◎蛋白質對免疫的影響 P223
蛋白質是維持機體免疫防禦細功能的物質基礎,蛋白質的質和量,對免疫功能均有影響。質量低劣的蛋白質,使機體免疫功能下降,一種必需氨基酸不足、過剩或氨基酸不平衡,都會引起免疫功能的異常

◎脂肪酸如何影響免疫 P223
脂肪酸免疫研究焦點,集中在飽和脂肪酸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上,脂類是構成生物膜的重要組成部分,膳食中一定的脂肪含量,和不同比例的脂肪酸,是維持正常功能所必需。
支持膳食脂肪可調節免疫系統,脂肪可改變對過敏原、癌症、自體免疫疾病、敗血症、外傷和器官移植所引起的免疫反應,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均受膳食脂肪影響

◎核!527;酸如何影響免疫 P224
在免疫的攻擊反應,需要核!527;酸,在生長迅速而膳時中核!527;酸含量很低時,透過膳食補充外在性核!527;酸,可以優化快速分裂組織的功能

◎超氧陰離子自由基 P226
超氧離子自由基,是所有氧自由基中的第一個自由基,可以經過一系列反應生成其他氧自由基,因此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有人認為超氧陰離子自由基毒性不大,但由於它的壽命較長,可以從其生成位置,擴散大較遠的距離,所以超氧陰離子自由基有更大的危險性

◎羥基自由基 P227
羥自由基是已知最強的氧化劑,壽命極短,在很多緩衝溶液中,只要一產生,就會和緩衝溶液反應,它幾乎可以和所有細胞分子發生反應,對機體危害很大

NO自由基 P227
NO是內皮細胞鬆弛因子,能夠鬆弛血管平滑肌,防止血小板凝聚,在學習和記憶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巨噬細胞等在吞噬和刺激活化化釋放NO自由基作為殺傷外來入侵微生物和腫瘤細胞的毒性分子;NO作為自由基可以損傷正常細胞,在心肌和腦組織缺血再灌注損傷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過氧化氫 P228
過氧化氫不是自由基,是重要的活性氧,具有較強的氧化性,但在較強的氧化劑存在時,具有一定還原性。過氧化氫可以穿透大部分的細胞膜,當它穿越細胞膜後,可以參與訊息傳導,調節基因表達

◎單線態氧 P228
單線態氧不是自由基,是很重要的活性氧,據認為是體內的組織,暴露於光中形成的。單線態氧可以產生氧自由基,主要透過兩種形式進行,一是同其他分子的結合反應;二是將能量轉移給其他分子,自己回到基態,稱為「淬滅」

◎氧自由基過多會引起什麼樣的病理變化 P229
1.外源性直接因素造成的病理變化
2.免疫吞噬細胞數量增多,呼吸爆發增強的病理變化
3.組織缺血再灌注的病理變化
4.其他

◎清除氧自由基能力減弱的原因 P230
1.機體抗氧化營養素攝入不足
2.有關%238;先天缺陷
3.一般老年人清除%238;活力降低

◎自由基參與哪些重要疾病 P231

◎何謂癌細胞凋亡?其主要途徑為何 P237
癌的消長與細胞凋亡有直接關係,癌細胞的凋亡基轉常被抑制,所以才能長大成腫瘤。癌細胞凋亡在希臘文中是用來描述數葉從枝頭掉落的狀態,細胞凋亡首先備用來描述一種與細胞壞死不同的,其過程中被嚴密控制的細胞死亡機轉。癌細胞凋亡有兩個主要途徑
1.死亡接受器途徑
2.粒線體途徑

◎造成癌症死亡的主要病因為何 P239
1.菸草
2.酒精
3.飲食
4.生殖與性行為
5.職業
6.污染
7.工業副產品
8.藥物與醫療操作
9.地理因素

◎預防癌症養生保健在飲食習慣改變上有哪四大原則 P241
1.避免過量脂肪:脂肪能量在10%~30%之間,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
2.多吃含有蔬菜、水果與纖維的粗糧,每天最少400g
3.攝入適當熱量和通過適度鍛鍊,促使能量平衡與維持理想體重
4.預防食物受到致癌物污染,避免添加亞硝酸鹽、硝酸鹽等食物添加劑,這些物質具有致癌性或導致癌物的形成

◎癌症有哪些早期症狀 P242
1.鼻咽癌:耳鳴、重聽、單側鼻塞、鼻涕帶血
2.肺癌:不明原因的持續咳嗽;口內有痰、血絲、血塊
3.口腔癌:口腔內有不明原因的潰爛且續兩星期無法痊癒;或者腫塊的邊緣摸起來像是火山口
4.喉癌:聲音沙啞、變音等症狀長期不癒
5.食道癌:消化不良、吞嚥困難,有時吞嚥困難是壓力太大造成的
6.胃癌:胃部不適、食慾減退、食物喜好改變
7.腸癌:排便習慣改變、腹瀉便秘兩者交替出現、排出的糞便形狀改變、糞便上有像鼻涕一樣的黏液
8.肝癌:右腹部疼痛、黃疸、腹部積水、過去有肝炎或肝硬化病史
9.泌尿道癌:血尿,尤其是無痛性血尿
10.子宮頸癌:不正常的陰道出血或分泌物
11.乳癌:乳房腫塊、不正常出血
12.皮膚癌:皮膚久潰不癒、痣出現變化

◎有哪些重要的腫瘤指標?各代表什麼意義 P224
1.CEA:腸胃道腫瘤指標,如大腸癌、直腸癌、胃癌等
2.α胎兒蛋白:檢測肝癌最重要的指標
3.CA125:卵巢上皮細胞癌指標
4.β-HCG:生殖細胞的癌症會釋放出這種成分
5.CA153:乳癌、大腸癌、胰臟癌、肝癌,以及非惡性腫瘤如肝炎、肝硬化、卵巢或乳房的良性疾病
6.PSA:攝護腺癌的參考指標
7.SCCA(158;狀細胞癌相關抗原指標,如子宮頸癌、皮膚、口腔或食道黏膜,只要與(158;狀細胞來源有關的器官等

◎癌症治療有哪些新趨勢 P245
1.未來趨勢:未來走向於中西醫結合的方向預期傳統的外科、放療和化療仍將成為常規性療法,而生物療法將成為第四大療法
2.生物療法:通常癌症病人隨著腫瘤的發生,機體免疫功能日漸低下,為此應用免疫治療以提高機體的抵抗力有其基礎。通常生物療法適用於消減少量殘餘腫瘤,宜在手術、放療或化療消滅腫瘤的大部分後使用
3.癌擴散防治法:癌細胞首先要失去黏附性才能侵犯鄰近組織,然後通過細胞外基層,進入血液後又要能耐受機體免疫細胞的殺傷,才能到達靶器官。擴癌擴散治療法有多種途徑,如探索新藥、抑制癌基因過度表現、採用誘導分化治療、帶基因抗體、研製新型瘤苗等
4.中藥免疫和抗癌療法:中草藥免疫調節作用、中草藥之癌細胞貂亡作用


第六章 生命關懷與悲傷撫慰
◎生命的本質是什麼 P261
任個體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中,生命都需要來自各層次、不同發展階段的關懷,好讓生命的成長更順利、更豐實

◎生命歷程的三個主旋律 P261
1.有一個可以實現理想的工作、職業或事業2.有可以依託情感的婚姻或家庭3.個人的不斷自我成長和身心發展

◎國人所追求的善終 P264
能看見生命的意義,能了解死亡對自己的意義,與至親、至愛、家人分享過去的種種,接受自己的一生。由於臨終或死亡並非老人的專利,故及早察覺臨終可能隨時降臨,並及早覺悟與善終的心理準備,將會珍惜生命的每一天,努力化解生命中的種種罣礙,勇敢的面對死亡

◎臨終者經歷的五個階段 P265
1.否認與孤立
2.生氣與憤怒
3.討價還價
4.沮喪或憂鬱
5.接納事實

◎如何協助臨終者圓滿善終、接受死亡 P265
1.悲傷撫慰
2.殯葬準備

◎殯葬業者透過完整的服務流程可以達到何種目的 P265
1.協助簇動失落者完全的哀悼,具心理的意義2.協助推動慎終追遠,具社會意義3.妥善遺體處理,具公共衛生及環保的意義

◎如何自我教育訓練,提升自己的情訊管理能力 P268
1.肯定情緒管理,操之在我
2.從「心」在塑性格
3.轉負為正
4.化悲憤為力量

◎在全人關懷的前提下,生命層次的關懷有哪些,內容分別為何 P272
一、必要的-生理關懷
*代謝症候群的預防保健要從三養減肥法(修養、保養、營養)及良好的飲食習慣著手

*人的需求動機
1.生理的需求
2.安全的需求
3.隸屬和愛的需求
4.聲望、地位的需求
5.自我實現的需求

()溫飽的關懷:最基礎的生理需求,唯有在溫飽無虞的情形下,才會向上探索心理與靈性的滿足
()更健康的關懷:如何維護自己的健康
1.認清自己的體質
2.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3.保持定期與適當的運動
4.培養嗜好與休閒活動
5.做好預防保健與健康檢查
6.避免使用有害健康物質

()不受傷害的關懷:華人的社會取向性格非常強,容易表現出下列特色
1.強調人際或社會關係的和諧
2.重視別人的意見或批評
3.重視因人因時因地制宜
4.習慣壓抑自我求和諧
5.強調反求諸己而不外責

*全人關懷中必要的生理關懷,在不受傷害的關懷方面,必須做到
1.環保觀念的建立
2.職業倫理的強化
3.社會政策的立法
4.互惠雙贏的政策

()學習保護自己的關懷;基本個體學習自保的途徑
1.拒絕菸酒及毒品
2.聲色或非正當場所少去
3.幫派組織不參與
4.非法行為的避免

二、需要的-心理關懷
()接納自己
1.人不可能十全十美
2.要學習接納自己的不足及弱點
3.要接納自己曾經有過的不完美過去
4.盡量發揮自己的優勢

()尊重他人
1.體認人心不同,世界上不可能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
2.尊重他人的想法
3.尊重他人不同的選擇
4.欣賞他人的優點

()不隨意價值判斷
1.事情沒有絕對的對與錯
2.任何人再選擇的當時,一定認為那是他最明智的抉擇
3.沒有人會故意犯錯,除非他想犯罪
4.當一個人的良心或靈性發現時,他會對自己的過錯懊悔

三、重要的-靈性關懷
1.人生終極目標的關懷
2.生命意義的探索
3.自利利他行為的實踐

*馬斯洛的XYZ理論 X理論
1.生理的需求
2.安全的需求Y理論
3.愛與隸屬的需求
4.受人尊重需求 Z理論
5.自我實現的需求
6.最高需求(超越性、靈性需求)

四、身心靈的-全人關懷
()珍惜生命活在當下
()調節生活上的壓力:職場壓力的預防之道
1.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
2.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3.以正向的態度面對不感興趣的人、事、物

()風險與危機的管理:同時擁有三種平衡因素,就不會有危機發生
1.對事件的理解力
2.有利的環境支持
3.本生的因應機轉

◎人道的全人關懷內容有哪些 P289
一、關心弱者
二、鼓勵喪志者
三、呵護失落者
()失落的分類
1.必然的失落
2.失去所愛的人或對自己有價值的人
3.自我狀態的失落
4.外在目標的失落
5.終極的失落

()失落感與依附品質有關:依附是一種生命全期的現象,依附關係以情感連結為內涵本質的特性
()失落的悲傷情緒需要撫慰:撫慰是最好的心靈妙藥,以安撫、安慰、陪伴、慰藉等,導引生命能量,不要排斥有人陪伴,不要孤獨的面對悲傷

四、激發生命力
1.從透視死亡、珍惜生命
2.從廣義去定義臨終、不吝付出關懷
3.有備無憾、圓滿自在
4.及早生涯規劃,追求文化生命,活出有意義的生命

◎如何追求文化的生命,活出更有意義的生命 P296
協助自我了解,幫助自己心理邁向更成熟;讓自己的同理心發展得比較好,會認同文化生命比生物生命來的重要,從而貢獻自己的生物生命去發展、豐富文化生命。追求文化生命有助於激發人的前能與生命力,激發生命力的部分,能從透視死亡、珍惜生命,廣義去定義臨終、不吝付出關懷,就能.有備無憾、圓滿自在,鼓勵及早生涯規劃,追求文化的生命,就能活出有意義的生命

◎從心理衛生三級服務架構之觀點,陳述悲傷撫慰的好處 P298
第一級的心理衛生是人人都需要的,雖然大多數的失落者都有能力,處理自己的悲傷情緒,時間是最好的治療劑。但失落的時候,若能獲得適當的撫慰,當事人會備感溫馨、備感慈悲之美、獲得情緒上的支持與增益自體的療育能量

◎悲傷情緒撫慰的任務和目標為何 P299
1.協助失落者接受、承認、與面對失落的事實
2.協助失落者經驗和接受悲傷的痛苦
3.協助失落者重新適應一個逝者不存在的新環境
4.協助失落者將情緒能量重新投注在其他關係上

◎簡介最普遍有效的兩種基本撫慰技術-「陪伴」與「安慰」 P300
一、 陪伴的技術:陪伴需要有耐心即心理準備的長期守候,花時間在失落者身上,尤其失落者所面臨的
是來自終極的失落帶來改變時,需要時間去調適、檢討。藉由陪伴的的實務,可訓練自己的慈悲心,
保持不斷的成長,歷練接納、尊重、傾聽等必要技巧。
陪伴中最基本的技巧1.接納的技巧2.尊重的技巧3.傾聽的技巧

二、安慰的技術:在適當時機說適當的話,整合身、心、靈,以最自然、最真誠的表達來提供撫慰,適時、適度的表達關心,讓失落者獲得適度紓解,自然就會達到治療的效果

安慰的形式可分為
1.無言的安慰:支援的最基本方法,允許對方哭泣,哭泣是人體嘗試將情緒毒素排出體外的一種方式,掉淚則是療傷的一種過程
2.言語的安慰:一句話說的合宜,就如金蘋果在銀網子裡;一言興邦,一言廢邦,不可輕忽語言的力量。可以嘗試用「易位法」,幫助失落者轉換角度,站在逝者立場,幫助自己抽身看到自己沉溺,或許會願意為逝者放下心頭重擔,好好照顧自己,不再苛責自己
安慰是指:給予他們空間、時間去做自己、並同他們的感覺
3.經由媒介的安慰:運用繪本、散文、小說、音樂、影片、物品或其他活動,一樣有安慰的效果

◎哪些指標可以用來評量自己是否具備身心靈全人關懷之情操 P309
1.能珍惜生命、活在當下
2.能調節生活上的壓力
3.有風險與危機管理的能力


第七章 結論
◎人生應該逐步達成哪些目標 P317
1.賦予生命意義
2.認知生命結構
3.經營生命品質
4.創造生命價值
5.豐富生命內涵
6.完善生命關懷
7.體現生命尊嚴

◎實現生命教育目標的過程中,如何以行動來體現生命教育的願景 P317
1.傳統與現代的薪傳
2.人文與科技的對話
3.通識與專業的融滲
4.東方與西方的會通
5.精神與物質的均衡
6.個體與群倫的敦化
7.常數與變數的圓融8.人性與自然的和諧

◎人生教育八大領域的聯屬關係應該如何詮釋 P317
1.生命哲學與全人教育
2.生命科學與養生保健
3.生命倫理與社會教育
4.宗教信仰與靈性教育
5.經典選讀與歷史文化
6.生涯規劃與終生學習
7.生活藝術與抗壓能力
8.生死教育與生命關懷

◎生命教育的上游理論分為哪三個層次 P323
1.第一層次是在思想尋根的立足點上,建構生命的「尋根」理論,是生命教育的根源,以「經典智慧」作為思想之選粹
2.第二層次是在生命脈絡的研究取向上,確認生命教育的「脈絡」理論,是生命教育的主體,以「歷史基因」作為文化之浸濡
3.第三個層次是在生活實踐的臨摹薰陶中,發展生命教育的「實踐」理論,是生命教育的目標,以「典範人物」作為學習榜樣

◎一切生命存在的和變化都含有哪幾種殘缺的特質 P324
1.無常性
2.愚痴性
3.貪著性
4.偏狹性
5.顛倒性
6.熾烈性
7.流體性

◎人的靈性內在含有哪些求全的特質 P326
1.覺悟性
2.多維性
3.無限性

◎心靈結構包含哪三個層次 P329
1.第一層次:理智的心靈,是判斷和分析的來源(邏輯思辨)
2.第二層次:潛意識,透過催眠喚起記憶,並能夠儲存前世今生的記憶(記憶能量)
3.第三層次:超意識,是生命的本體,象徵人的智慧與意念的核心(覺悟心靈)

◎完整的生命結構可分為哪六個系統 P332
內結構:
1.生理需求系統(身體與感官的硬體結構)
2.生理生長系統(意識與慾望的軟體結構)
3.心靈成就系統(靈性與能量的原生樞紐)
外結構:
4.生態發展系統(包含政治、社會、經濟、科技、自然、時空等環境)
5.價值建構系統(理想、目標、方法、運作之設定與認同)
6.生活實踐系統(觀念與行為的複合區域、生涯發展的體驗階段)

◎「以樹為師」的生命教育,包括哪些思想內涵 P334
1.生命哲學與全人教育的內涵
2.生命科學與養生保健的內涵
3.生命倫理與社會教育的內涵
4.宗教信仰與靈性教育的內涵
5.經典選讀與歷史文化的內涵
6.生涯規劃與終生學習的內涵
7.生活藝術與抗壓能力
8.生死教育與生命關懷的內涵


97下生命教育期末整理 蜘蛛同學整理980527

當代生命的倫理問題特徵:
1.人生是生命的動態實現過程。
2.真正的生命教育是在平常生活中學習與實踐的。
3.重視任何一個在生命中的自我存在經驗。
4.社會是人生修養的場域。
5.最具體的生命教育在我與他人的實際交往活動中學習。
6.遵守社會基本規範,開發自己言行倫理面向的理解力。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所訂定的教育目標如下,其理想就是要我們珍惜生命,好好「做人」及「做人應該做的事」:
1)學習如何求知 (learning to know)。
2)學習如何做事 (learning to do)。
3)學習如何自處 (learning to be)。
4)學習如何與人相處 (learning to live with )。
5)學習如何日新又新(learning to change)。

生活實踐 ─ 自我的生命教育:如何規劃自己在社會中的角色?
1.了解自己:認識自己身心中具有的是什麼?真誠關懷自己的文化與社會。
2.認知生命存活情境中的需要:認清社會規範與價值的意義。
3.努力實踐:善盡自己在群體文化中的角色。
(1) 保護自己的權利、義務與責任。
(2) 尊重並維護他人的權利與義務。個體生命在群體生命中的定位,善盡人在社 會中義務。

如何學習禮俗中的生命教育?
1.觀禮:隨時留心觀察周遭的各種禮俗儀式等活動。
2.問禮:誠心請教知禮者,或參照理論、檢討禮儀活動的價值與意義。
3.演禮:參與實際的禮俗活動,以誠敬存心,自我省察行動的意義。
4.行禮:在社會情境中做中學,在實際的為人處事中學中做。

生命在行動中學習:知識即道德:
1.肯定:個體生命的存在是人生活動的根本。
2.認知:人生離不開社會的情境。
3.生命中可能遭遇不可預期的問題。
4.生命直接或間接參與人群、社會、文化的活動。
5.生命在社會文化中的本質是「行動」。
6.人生中所有的知識學習旨在助人經由行動解除障礙發展自我、實現自我。
7.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良知是行動的起點。
8.在行動中不斷的修正、調整,選擇最適宜、最良善的道路,建構自己的生命。

生命中的「行動學習」—行動學習的意義:
1.透過實際參與真實的問題情境,改變觀察到的問題情境的一種學習行為。
2.經驗學習:經歷「問題情境、觀察與反思、抽象概念的重構、試驗」四個階段辯證循環的過程。
3.團體性的學習:團體成員須對學習者提出反思性、挑戰性、批判性的問題,刺激學習者反思後,以實際行動達成改變。4.學習者在實踐中自我觀察、反思和批判,發現行動中隱含的理論和想法,並在他人的批判中形成其他的想法與行動方案。

在行動學習的循環中解決生命中的難題:
1.發現生命過程中面對的問題。
2.提出問題、反思問題。
3.解決問題的意志或意願。
4.擬定解決問題的行動策略。
5.採取行動的決心,願意擔負行動的結果與責任。

何謂免疫?先天免疫和後天免疫?
():免疫的定義:免疫是免除疫病的危害。人體的自我防禦機制,保護正常細胞、組織,排除異常、癌化,建立起一種免疫狀態來對抗感染。先天性免疫的定義:體內有些已知的、與生俱來的、非特異性抗微生物系統(如吞噬作用等),不需事先接觸感染因子就有抵抗能力者,即屬之。
先天性免疫機轉:生理屏障—皮膚屏障、黏膜屏障和臟器屏障;循環分子—補體系統;細胞—吞噬細胞(嗜中性白血球、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自然殺手(NK)細胞; 可溶性介質—巨噬細胞分泌的細胞因子, α-、β-干擾素, 腫瘤壞死因子,急性期蛋白。

何謂免疫?先天免疫和後天免疫?
():先天性免疫的機制:不會隨著對抗微生物的反復感染而提高。微生物的入侵,會先碰到對抗感染的屏障,如皮膚、黏液分泌、纖毛運動、抗菌液(如唾液、淚液)沖洗、胃酸和微生物對抗物等隔絕於體外。若微生物進入體內,細菌被可溶性因子消滅,或通過細胞攝取而被吞噬。
獲得性(後天)免疫的定義:又稱特異性免疫,是指人體與所識別的抗原物質相互作用,發生免疫反應而建立和獲得到加強的免疫力。特異性免疫機轉:生理屏障—皮下免疫系統、黏膜免疫系統,黏膜分泌的抗體; 循環分子—抗體;細胞—T細胞與B細胞;可溶性介質—淋巴因子,如γ—干擾素等。.可分為體液性免疫和細胞性免疫,二者都有記憶,能將抗原訊息,呈遞給其他細胞者,稱為抗原呈遞細胞 (APC)

經驗分享—日常生活的作法:由生理角度來看,人類有兩個關鍵的年齡:
40歲:體內SOD(超氧化物歧化(酉每),可排除體內自由基)活性降低一半,褪黑激素分泌量也下降一半,抵抗力明顯變差。
65歲:上述數值下降一半,身體日益衰老。40歲前後是一個人開始保養的關鍵。

解毒、排毒之「安迪湯」:材料:黃耆四錢、紅棗三錢、枸杞三錢、二碗水。
作法:將前述材料以文火煮30~60分鐘、熬成一碗水分量,一日內早晚分服。

養生保健經驗分享:
1.飲食注重補充大腦所需營養素,也可滋養頭皮。如:雞蛋、水產食物(海帶、牡蠣、魚類、貝類)等。
2.快走流汗和呼吸吐吶,多接觸大自然、芬多精與負離子。
3.夏季視身體情況洗冷水澡。可促進內臟及神經系統新陳代謝,鎮靜大腦皮層,睡前洗冷水澡,還有催眠作用。
4.在家做SPA,使用精油或中草藥泡澡。
5.室內置植栽,注重空氣品質及擺設,模仿大自然森林浴,讓自己隨時心曠神怡!
6.多唱歌,可增加肺活量,易打通經絡。
7.規劃與執行人生各階段生活目標

生活實踐—養生保健的飲食:養生保健的飲食習慣四大原則:
1.避免過量脂肪:脂肪能量在20%~25%之間,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多吃魚肉;植物油優於動物油。
2.食用含有蔬菜、水果與纖維的粗糧,每天最少400公克。
3.攝入適當熱量並適度鍛鍊,以維持能量平衡與理想體重。
4.預防食物受致癌物污染,避免添加亞硝酸鹽、硝酸鹽等易致癌的食物添加劑。

堅守飲食原則:
1.每天至少吃三至五份蔬菜、二至三份水果,尤其是深綠色及紅黃色蔬果。
2.常喝安迪養生湯。養生保健要從日常生活作起,吃、喝、拉、撒、睡都要好;適時紓解壓力,適當運動,多接觸大自然,多喝好水,多吃五穀雜糧、有機蔬果、有益菌等。
美國防癌學會列舉30種重要防癌蔬果:蘋果、杏、朝鮮薊、酪梨、南瓜、香蕉、綠花椰菜、芽甘藍、青椒、哈密瓜、胡蘿蔔、白花椰菜、芹菜、葡萄柚、萵苣、無頭甘藍、結球甘藍、奇異果(獼猴桃)、洋蔥、瑞士甜菜、柳橙、木瓜、馬鈴薯、乾梅、菠菜、草莓、蕃茄、蕃薯、色佛伊甘藍和Collard Greens

思想是能量,情緒也是能量。改變思想、管理情緒就是決定自己一生的走向與成就,更是決定個人成功、快樂與否的關鍵。

多元發展的可能:沒有一個生涯是既能適性、又能滿足個體生活所需,且是人人喜歡與快樂享受的生涯。

人的生命歷程因人而異,但有三個主旋律幾乎是所有人的生命中都少不了,人生就由這三個主旋律交織、激盪而構成豐富、精彩的生命內容;這三個旋律是:
1.有一個可以實現理想的工作、職業或事業。
2.有一個可以依託情感的婚姻或家庭。
3.個人的不斷自我成長和身心發展。

個體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中,一切的需要與表現,都是生命教育所要關懷的內涵。如果人生是一首樂章,從生命全程的發展觀察,每個人都有三個重要的主旋律,但也有不同的人生變奏曲,致使每個人的一生都充滿了多元發展的可能。因此每個人都需要努力的自我探索,追尋屬於自己的生涯發展模式,讓自己有限的自然生命,能創造出有意義的

文化生命。生命長河中,我們可以從以下的機會獲得學習:
從不同人的言行舉止中學習。
從不同地點的風土人情中學習。
從發生的不同事件處理中學習。從不同人生發展階段(時間)中學習。
從不同的環境中學習。

優生的因素:「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足以用來形容優生的重要性。樹要長的好,種子、土壤、以及成長環境都很重要。

影響優生保健的因素:
1.父母的基因:許多疾病具有遺傳性;若父母能在婚前健康檢查,就比較容易了解孕育後代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哪些情況。
2.子女成長過程中的照顧:包括生理、心理、社會及靈性的需要;若未提供,子女可能會受到創傷。例如:父母婚姻狀況若不穩定,會使孩子在一種不確定感的狀況下成長,易造成孩子無法學習群體生活,無法與他人共同分享、共同合作,甚至產生孤獨或被隔離的現象。
3.父母的教育:父母若只知對子女放任與膩愛,沒有適當的引導,易教導出反社會規範的問題人物。

重要優生法令:我國與優生相關的重要法令如下:
1.優生保健法:民國73年即有雛形,至民國88年才正式修正通過。此乃由生理角度來看待如何保障母親與母子之間的健康,例如:結紮、人工流產的規範或保護等。
2.家庭教育法:是對孩童成長過程中的優生落實。例如:孩童成長過程中應有的生理照顧條件,心理上不容許有哪些虐待、暴力,或生活忽略、忽視等,以及基本的受教權。

如何幫助生命成長:一個人其實是一個身、心、靈的整體。成長,不只是生理的成長,還需要包括身心靈各方面的成長。

幫助身心靈各方面成長的策略有三個重點:
1.給予足夠的刺激:例如食物、飲食、營養、心理、靈性的成長等。
2.給予足夠的保護:例如不偏食,選擇均衡的營養,慎選朋友等。
3.有足夠的引發:提供適當的感官學習,提供在不同環境中學習,提供探索的機會以激發潛能等。

國人期待的善終:善終,好比英文的good death,中文直譯為「好死」,但事實上華人世界所說的善終是指「壽終正寢」。「壽終正寢」是指在臨終前,將臨終者移到大廳,讓他面對著門,嚥下最後的那一口氣,這就叫做正寢。若在醫院過世,有八成的病人家屬會要求醫院讓臨終者保留最後一口氣,待其送回家中才嚥下最後一口氣!但在現代社會中,較多的人受到西方影響,願意留在醫院裡過世的機會反而較高。因此,絕大部分的人都希望能夠很平安、很安靜的離開這個世界,這就是善終。

近年台灣十大死亡原因中,意外死亡排名第四,一般人就覺得不是善終,心裡覺得很難過;反倒是慢性病,善終的機會高。只是不可能每個人都得慢性病,還是有很多意外發生。換一個角度來看,善終就是指每一個人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都很平安,沒有遺憾的離開!因此,如何讓家人好好關心臨終的親人,讓其沒有掛念地平安離世,是很重要的。
由於無人能預知何時將離開這個世界,若每個人心理上都能提前有所準備,就不會在大限來臨時緊張、害怕,感覺到是嚇死的或害怕死的。
該如何準備呢?不妨將每一天看成最後一天來活!但並非只是躺在那邊等待,而是盡力做一些好事,努力活出自己的價值,讓自己更無遺憾地離開,當大家對於死亡擁有正確的心理準備與安排,才真正叫做「善終」。

臨終的準備:臨終的準備就是將每天都視為臨終來準備,在生理、心理及靈性方面,都要準備。
治療癌症的醫生看到的死亡最多,因為癌症是所有疾病當中引起死亡機會最高的。台灣從民國71年開始,癌症高居所有死亡原因的首位。雖然醫生很努力地想將癌症治好,但至今仍只有1/3的機會可以治好,換言之,約有1/22/3的病人,治療後再過一段時間,就會走向臨終之路。為了幫助這些飽受病痛之苦的臨終者,鍾昌宏主任便將安寧療護的理念帶進台灣,從民國79年開始創辦安寧病房,除了在醫療方面解除癌末病患呼吸道、腸胃道等各種疼痛,讓病人在沒有任何痛苦的情況下離開這個世界,更在心理與心靈方面幫助病患家屬能夠逐漸接受死亡是一個必經之路,讓病人在生前有準備、心理有幫助的情形下走完人生旅途。在安寧病房裡,有音樂治療、芳香療法、藝術治療、環境治療、園藝治療,甚至還有麻將治療等多種輔助性治療;或是透過心靈治療與志工團體的幫助,讓每一位病患從心理層面真的感受到有別人的愛在其中,讓他覺得很有尊嚴地離世。
有的醫院因此而成立願望小組,以便幫助病人達到其臨終前的願望,讓他感覺生死兩相安、毫無遺憾,覺得這個世界還是很美好的,在愛中離開,也讓家屬感受到彼此的關心,這是最重要的。

殯葬的意義:殯葬,除了是在為他人辦理後事之外,還有其他的意義。當一個人過世後,醫生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宣佈這個人離開這個世界了,因為有些家屬極不願意接受這個事實,強烈否認病人就這樣子走了,在病人過世後仍要求繼續急救。尤其是急性病或意外的情況下走的,家屬根本不能接受。所以,殯葬就是一種宣佈,藉此讓家屬與親友聚在一起,連絡彼此感情,共同追思與哀悼死者。殯葬的另外一個意義,是把過世者的優點提出來讓大家學習,亦即展現過世者優點的時候。

殯葬除了處理往生者的遺體之外,其實更重要的是要去撫慰那些還活著的家屬。藉由殯葬哀悼的機會,讓家屬親友接受事實,互相安慰,連絡彼此感情,甚至透過殯葬,了解到往生的人都已走了,我們活的人應該還是要繼續活下去,過去若有誤會的話,留著也沒有多大意義了。此即學習先人榜樣,做到慎終追遠的目的。各種宗教的殯葬方法與儀式不盡相同,但宗教可以幫助活著的人接下來要如何走下去,這就是殯葬輔導的功能,可能需要半年的時間。

常見的情緒迷思:有關情緒的常見迷思:
1.情緒是天生的,所以情緒不好都是父母的問題。
2.情緒既是天生的,所以不需學習,將其視為人的本能。
3.情緒是不需學習的,所以面對生氣、憤怒、悲傷等不好的情緒時,只有壓抑一途。事實上情緒也會成長,情緒更是需要學習的;情緒除了能用壓抑的方式來處理,情緒也需要有適當的紓解方法。情緒,可分正向與負向情緒;若一個人的正向情緒多於負向情緒,這個人的個性應是偏向樂觀的、開朗的。人在生理、心理成長的同時,情緒也要學習與成長,並要學會如何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情緒,這些都是需要學習的。

IQEQ:人類之所以異於動物,乃在於人類是有理性與感性。
理性,即好比智商(IQ)。智商包含記憶、理解、演算與判斷等多種能力。感性,即好比情緒。情緒是先由人的感官接受到刺激之後,經由神經傳導傳到大腦,再透過大腦的認知功能來解讀這些刺激是什麼?是否與自己過往經驗相關……,之後便產生一個人的感性,也就是情緒部分,例如,感到愉悅、憎恨、不安、苦悶或憂鬱等,所以每個人的情緒是受到生理的影響(例如生理障礙、藥物),而情緒也可以透過學習來適當管理與紓解的,此乃所謂的情緒管理。既然人是理性與感性的複合體,所以,在家庭、學校、社會等各階段教育中應該同時注重IQ與EQ的同步成長。

修煉EQ,創造命運:想要管理好情緒,首先就要了解影響情緒的因素:
1.生理健康。
2.個人認知的解讀功能:若認知偏差,有可能造成解讀錯誤。
3.外在刺激:例如環境的溫濕度、吵雜度、明亮度等。

自我情緒管理的方法:
1.了解自我當下的生理狀況:此時此刻自己可否做出適當回應或重大決定,以免產生不適當的情緒反應。
2.持續加強正確的認知能力:透過與人溝通及外界各式資訊的學習累積,以避免判斷事情時的小題大做、以偏概全,或將事情誇張化、擴大化。
3.自我檢測情緒:了解自己的情緒是正向情緒(快樂、愛、喜悅、希望、關懷)或負向情緒(憤怒、嫉妒、悲傷)較多?
4.定期將負向情緒「清倉」處理,以利置放更多正向情緒。經營自己的情緒庫是非常重要的生命課題,既然個人命運皆操之在己,所以一定先要了解自己,然後檢測自己的情緒狀態,再想出一些方法(例如情緒定期清倉)增加正向情緒,當自己的想法越正向,就會產生一個好的改變,漸漸地也就改變自己的命運了。因此,只要願意提升自己情緒管理的能力,並切實做好修煉情緒管理的功課,每個人的命運都能朝向更好的發展。

關心弱勢者:「人道關懷」是不參雜政治考量,單純出自人性中的美德,並以此美德作為做人處事、待人接物之態度與準則,才算是人道的全人關懷!關心弱勢者的方法:
1.尊重對方的文化。
2.要從身邊需要關懷的弱勢者開始關懷。
3.不要只有理念,還要立即行動、去實踐。
4.勿濫用同情心!

鼓勵喪志者:鼓勵喪志者的實踐:
1.人道關懷者,對於自己的跌倒,要從跌倒處抓一把泥土重新站起來,以記取教訓自勉;對於他人的跌倒,則應扶他一把,協助他再站起來;而不是取笑、奚落。
2.唯有愛與超越,才是幫助自己或他人走過困難與挑戰的拐杖,也是開創亮麗人生的秘方。
3.將自己始終處在最基本的觀念中,能幫助別人就盡量去幫;幫助時也未必要用金錢,用自己的專業或人生觀去幫助別人也很有意義。
4.要做一個手心向下的人,無欲無求!把人生的各種境界當作美來欣賞,人生會像天女散花般的美麗!
5. 立志要高遠,絕不能以眼前利益為目標。
例如立志「服務人群」,可用一生一以貫之的努力去實現,並練就持志與養氣,讓自己為自己打氣,不做一個英雄氣短的弱者。

呵護失落者:人生中都會遭遇各種不同的失落,自然造成人生歷程與生命的改變,依附的結束。不論是與人依附關係的結束,或是與某些物體連帶關係的結束,都會因為失落而感到悲傷。懷念是人之常情,自然也不能被忽略。要稟著親友的遺志,有所成、有所立、有所表示以慰親。少一些悲嘆,多一些自立自強才好。
人的生老病死苦,都是自然現象,若把深愛對方的感情放在心裡,醞釀轉化成鼓舞自己的更大力量,則更有意義。

生命力的鍛鍊與激發:當面臨經濟、社會或政治衝擊時,如何去指引孩子,告訴親友,自己是如何坦然面對、接受挑戰及承載責任是很重要的。人生發展的各個階段,必然會遇到某種考驗;例如:天天都要與自己不喜歡的人在一起,應該學習如何面對與自我調適。我們不可能改變對方,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
人生各階段都要接受磨鍊,但最重要的觀念是:我要如何坦然接受自己,坦然接受現況,並相信這個現況是會過去的。  
由人生的實際面向來看,時間、空間、人的心性與感情都像流體一般,逐漸向前推動,沒有一刻是停止的。

《易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個自強,並非指剛強之意,而是指自己內在心靈的修為要提升的意思,等到機會來了,才可能展翅高飛。因此,生命力是需要鍛鍊的,我們更不能逃避任何的挑戰。

有備無憾,面對死亡:生命的全程,是從生一直到死,雖然東方人都很忌諱談死亡,但這正是人生最終一定要面對的議題,所以,談生命教育,就無法逃避談論死亡這個主題。
在人生整個面向當中,死亡不可能獨獨缺乏的,有生,必有死。它本身它就是一個存在,死亡既是宗教的、也是哲學的,也是很現實的,不管你有沒有修過宗教學或哲學課程,你還是要去面對它。健康的人生觀是一個統整性的觀點,告訴我們人有生必有死;有來,必有去。死亡這個區塊,與其故意隱瞞它、忽略它,當做忌諱來逃避,還不如坦然面對,用最健康的、最光明的情境來了解它,剖析它。要透視死亡,其實就是要去肯定與了解死亡是必然存在的,我們可以透過身邊的一些事情去學習,包括親人的死亡,是讓我們認識死亡的極佳教育機會。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有健康的、統整的、完整性的人生觀,才能夠幫助我們有健康的生死觀。

追求文化的生命:文化生命是永續的,它並不會因為人類肉體、身軀的離開而產生斷層,除非它受到外來衝擊,或內在成長斷了根。因此,文化,是不能死亡的。要透析中華文化,最好是到故宮博物院去了解,透過這數千年文化的陶養,可看出其中蘊藏著多少先祖先的智慧結晶,它不只是文藝性的、藝術的、審美的,也是一種心靈文化。我們更要知道這麼璀璨的歷史,是與自己息息相關的。我們何其有幸,能夠成為此文化聚流中的一份子。因此,我們應該要繼續積蓄出文化的再生力量,多多投入與創造發明。生命教育,除了平常要關心的肉體生命之外,與我們心靈教育有關的文化,更是不能忽視的一環,畢竟它是永續經營的。

陪伴的技術:每個人難免會有失落的時刻,需要有別人的陪伴,或是扮演陪伴者的角色。但怎樣的陪伴,才是對彼此都是好的陪伴?陪伴的形式有二,一是口語的形式,另一是肢體語言的形式。我們必須根據每個人的需要去提供不同形式的陪伴。陪伴的目的,並非在讓哀傷者忘掉哀傷,而是協助他走過這個歷程。陪伴的情境,除了口語及肢體動作之外,也可以為當事人安排一些活動,由我們陪著他一起去做一些事情。

在陪伴過程中,傾聽當事人的一些情緒表述與宣洩,是很重要的。通常許多人會勸當事人不要哭,要節哀順變,反而可能讓當事人的情緒無法透過正常管道來表達。如果可以的話,當事人真的需要哭,就讓他哭;他需要嘆氣,就讓他嘆氣。要讓當事人感受到自己的這些哀傷情緒,是可以被他人接納的。這樣的陪伴,就是對當事人比較有幫助的陪伴。
安慰的技術:失落,人皆有之。生活中,我們常會有安慰別人的機會,有時也需要別人給我們安慰,所以現代人都需要學習安慰的技術。安慰的技術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態度,撫慰者在態度上表現平常心,先讓自己安靜的、很自然的去看待失落事件,在此前提之下,當事人看到的我們,自然就容易感受到這種態度的存在,讓他自己也開始覺得比較自然的,比較安穩。
因此,撫慰的技術首先由自己的態度開始,這又與自己內心的誠意有關;唯有真心誠意想要去安慰對方,才能表現出那種誠懇的態度。在撫慰過程中只要帶著很誠心的態度,是不一定要說話;需要說話時,我們只要告訴對方,我看到的是面對這個情境的不容易,就可幫助對方了。如果還能進一步說出我看到他的不容易在哪裡,讓他從這個不容易的討論中,看到自己做了哪些事,看到自己跟這個失落對象之間的關連,也是一種安慰的口語表達。撫慰時也可協助提供一些輔具,給失落者一些支持。
例如:一個柔軟的枕頭、玩偶,或是他喜歡的一些圖像。此外,根據他的哀傷階段,若能適時幫助他學會自我撫慰,也是很重要的。撫慰可以是肢體或非口語的,也可透過一些媒介來代言,安慰方式及途徑都很多。但最重要的,就是要出自內心、誠意地想要幫助對方的態度,若能如此,就能很自然的說出得體的話了。

大專院校的推展:生命需要關懷,生命也需要管理;關懷與管理的能力更需要學習。
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
1.學校教育,應該要與家庭和社會相互連結。
2.人人終生都需要學習生命教育,且須包含生活各層面的學習,生命教育更不是教室或學校教學的專利。
3.生命需要管理,指的是身心靈要完全的整合,而不是完全由西方移植過來
4.生命教育是要從內在的靈性啟發開始,教育孩子懂得如何做一個人。

開發生命的潛能:生命發展過程中,每個人所處的情境面向互異,但學校卻希望能造就出一個全能的教育、全能的示範工程,這正顯示出人生的殘缺性。因此,我們要還原一個完整的人生,給予學生心靈上的安定感,讓他們知道應該如何面對生命、接受它、去成長,此即整個生命教育必須能夠呈現的主體內涵。在整個生涯發展過程理面,應該要逐次地適性引導。全能,並非是指一個能夠面面俱到的人,而是指此人在身、心、靈各方面有沒有達到統整性,能不能夠適性發展。

想要開發自己生命潛能的建議:
1.給自己很多的學習機會。
2.不斷探索與檢視自己的興趣何在。
3.用心做想做的事情。
4.勿放棄任何眼前的機會,不逃避任何挑戰,因為它正是另一個探索自己視野跟興趣的更好機會。

同理悲傷,扶持渡過:人類懂得互相扶持、互相幫助,形成一個互助合作的社會,是非常可貴的美德。在互助合作的社會中,當一個人悲傷、失落的時候,是最需要朋友來陪伴,同時也是給我們安慰的時刻。這種相互扶持,能夠同理悲傷的心情或經驗,也是我們成長中很重要的寶貴經驗。每個人都有機會扮演幫助別人的角色。因此,當有人失落、喪志時,我們可以去陪伴或呵護他,甚至幫助他渡過。未來也許我們需要別人陪伴或呵護的時候,身邊的朋友也願意陪我們一起來渡過。如果人人都願意共同來經營這個社會,我們的社會就會更加和諧與美好。

優生與養生: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這個「青山」正是指我們每個人自己。為了讓自己活得好,有更好的生活品質,優生與養生的觀念與作法便需要特別注意。

優生與養生之道:
1.定期檢測健康狀況,以因應各種年齡層的生理變化。
2.配合健檢結果,適當改變生活習慣。
3.適當轉變心態,找到生命的希望與人生的計畫,凡事盡力而為即可。

透視臨終與死亡:透視臨終與死亡是迎接生命最後挑戰的課題,所以要知道如何幫助自己迎向挑戰,超越又成長。在人生歷程中,我們不斷的追求成長。在全人關懷的原則下,哪一種成長在我們迎接肉體生命的盡頭時,是最有幫助的成長呢?死亡是生命的自然現象,有生就有死;死亡不是人生的結束,但它是我們最後一次再成長的機會。若我們未提早做預備,或迴避討論這個問題,等到大限來臨時,可能就不知道怎麼辦了,反而會忽略那次成長的機會。若家中有臨終病人,我們要如何幫助他,讓其還有最後一次超越成長的機會?對自己而言,我又該如何讓自己提早準備呢?我們必須了解到每一個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醫生亦是如此,也會走到臨終之路。

鍾昌宏主任幫助病人透視臨終與死亡的方式概要如下:
‧先幫助自己能夠認識疾病、認識死亡,才能夠克服心理障礙,站得穩;若自己對死亡不了解、對疾病不了解,可能自己就先倒下去了。
‧努力幫助自己去克服自己的軟弱與無知,所以去讀神學院,以便了解身心靈是同樣的重要的,尤其在死亡即將來臨前,會有各種表現,並努力去學習如何面對。
‧坦然面對自己有一天也會死亡的真相,並預立遺囑。
‧建議每個人都能了解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在活著的時候好好活下去;要走的時候也感覺得到不枉此生。
‧唯有自己能夠了解死亡,才能夠幫助別人。死亡在所難免,亦為人生自然過程,也是最後的一段,因此要準備好總會來臨的這一天,才能助己又助人,讓人在生死當中兩相安而無遺憾,此乃人生最重要的境界。

超越成長,迎向挑戰:21世紀興起全球化「超個人運動」。超個人心理學:
‧繼精神分析學派、行為主義學派、人本主義學派之後的「第四勢力」。
‧研究範圍包括個人成長、頂峰體驗、神秘經歷、及超脫傳統自我界線的發展可能,基本上任何超脫個人或自我的經歷,皆屬之。
‧精神醫學、人類學、社會學、生態學、物理學研究者已紛紛加入此研究陣營。
‧嘗試超越宗教與文化的界限,試圖找出一個適用於全人類精神方面發展的理論。 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
‧年輕時提出個人「需求層次金字塔」理論(hierarchy of human needs)。
1969年發表 Z理論,在「需求層次金字塔」最頂端加上「超越性的需求」,即「靈性的需求」,認為靈性才是人性的最高需求。
‧認為人天生就有靈性或超越性的最高需求,若缺乏此層面需求的滿足,人就會生病、變得殘暴、空虛、無望、或冷漠,醞釀成靈魂之病。
‧晚年時,與其伙伴創立超個人心理學派,跳脫人本心理學框架,進入「超個人心理學」時代。
‧為人本心理學之父、超個人心理學開創者、心理學第四勢力領導先驅。
‧呼籲需要「比我們自己更大的」標的,以激發我們的敬畏之情。生命關懷必須是身心靈的全人關懷(人道關懷),以單純出自人性中的美德做為待人接物之態度與準則,才能對每個願意探索自我、思考人生、追求生命成長、期許身心靈整合的人有幫助。
生命是一連續成長與發展的挑戰過程,有無限的潛力與發展可能;「死」和「生」是一體之兩面,係人類亙古長存、不可逃避的人生課題,「超越成長,走過悲傷」將是最好的途徑。正確的壓力調適並非教導如何逃避壓力,而是要能運用方法來管理壓力、化解壓力,有適當的壓力存在,反而可使自己有努力及成長的動力,因此,如何化壓力為助力才是壓力調適的重點。  
將每一天都視為臨終,更能珍惜生命、減少遺憾,這些都是最需要學習的生命功課。

生命教育總論與終極目標:
一、生命教育的基本概念包含了狹義的解釋、廣義的解釋,生命的結構、生命教育的範疇、推展生命教育的權責、生命教育的階段性或整合性、生命教育的侷限性或開放性、生命教育之目的等多重層面的觀念

二、理想的人生目標包括︰
()賦予生命意義、
()認知生命結構、
()經營生命品質、
()創造生命價值、
()豐富生命內涵、
()完善生命關懷、
()體現生命尊嚴。

三、生命教育的終極願景是︰
()傳統與現代的薪傳、
()人文與科技的對話、
()通識與專業的融滲、
()東方與西方的會通、
()精神與物質的均衡、
()個體與群倫的敦化、
()常數與變數的圓融、
()人性與自然的和諧。

統整生命教育的教與學領域:生命教育的「教」與「學」領域,必須透過以下幾個全方位面向來規劃、運作︰
1. 生命哲學與全人教育的內涵。
2. 生命科學與養生保健的內涵。
3. 生命倫理與社會教育的內涵。
4. 宗教信仰與靈性教育的內涵。
5. 經典選讀與歷史文化的內涵。
6. 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的內涵。
7. 生命藝術與抗壓能力的內涵。
8. 生死教育與生命關懷的內涵。

生命教育上游理論的思想綱領:
一、生命教育「上游理論」的思想綱領依序分為以下三個層次︰
()思想尋根的「經典智慧」。
()生命脈絡的「歷史基因
()生活實踐的「典範人物」。

二、生命教育的上游、中游與下游具有前後相濡,系統黏合的統整關係,它們不是階段性分割的結構。
三、生命教育上游理論中的尋根理論、脈絡理論、實踐理論與文化內涵是一個互相通匯發明、彼此交相融鑄的整合生命。

檢驗負面人生的生命特質:
一、在宇宙中的一切生命都含有幾種根本性的殘缺特質︰無常性、愚癡性、貪著性、偏狹性、顛倒性、熾烈性、流體性。
二、一般人的錯誤習氣,大都在「想要」與「需要」之間,難以做正確的抉擇或取捨。
三、正因為所有生命都與生俱來含有根本性的殘缺特質,所以才有必要透過反省、自勵、覺察、修為來彌合身心靈。

覺察正面人生的生命特質:
一、雖然生命本身存有殘缺特質,而人的靈性內在也含有自體省察、默觀覺悟與超越現量的特質。
二、針對生命的殘缺,人的內在靈性也擁有彌合身心靈的正向特質︰覺悟性、多維性、無限性。
三、宗教的存有與體驗,為「人的緣起、命運的肇因、生死之疑辯、永生的命題」等,提供了無限推展和豎窮三際(過去、現在、未來)的廣義能量。

實踐以樹為師的生命教育
一、泰國高僧阿姜查認為人的生命本質和人的某種生命結構是相似的,樹的自然生態教導我們要有觀照的心,在大自然中去覺察生命的意義。

二、歷史上典範人物都值得我們景仰效法,就像生命樹的生長、壯大一般,人的成長,民族的發展,和生命樹的開展具有一定程度的類比關係。

生活實踐—如何找回生命的上游:
一、人的生活環境會塑造一個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就像孟母三遷的故事一樣,優質的人品需要憑藉淬勵奮發的環境。
二、人的主體價值與歷史文化基因是構成人的價值系統,而這個內涵又與生活系統、生態系統相連結。

三、古代的神話世界具有想像力和創造力,它是傳統世代的人文內涵之一部分,而人的靈性往往也藉由這些創造力獲得思想呼吸的空間。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